首页 百科大全文章正文

江郎才尽:昔日文豪今何在,才思枯竭何时休?

百科大全 2025年03月10日 09:26 44 从阳


比喻才思枯竭的成语

才思枯竭可以用“江郎才尽”这个成语来比喻。

“江郎才尽”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主人公江淹年轻时才华横溢,文思泉涌,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才华似乎逐渐消退,最后竟然连一篇好文章都写不出来了。因此,“江郎才尽”这个成语就被用来形容才思枯竭,创造力下降的情况。

这个成语不仅具有文学色彩,也反映了人们对于才华和创造力的认识和思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某个人在某个领域表现出色,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表现却逐渐下滑,甚至最后变得平庸无奇。这时候,我们就可以用“江郎才尽”来形容他的状态。

“江郎才尽”这个成语也提醒我们,才华和创造力并不是永恒的,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挖掘和培养。只有不断地学习、思考和实践,才能保持自己的创造力和竞争力,避免陷入“江郎才尽”的境地。

此外,“江郎才尽”这个成语还可以引发我们对于人才培养和评价的思考。在现代社会,我们往往过于注重人才的短期表现,而忽略了他们的长期发展和潜力。这样的评价方式不仅容易导致人才的流失和浪费,也会让整个社会失去更多的创新和进步。因此,我们应该更加关注人才的全面发展和长期潜力,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让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和创造力。

总之,“江郎才尽”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生动的比喻,也蕴含了深刻的道理和启示。它提醒我们要珍惜自己的才华和创造力,不断地去挖掘和培养;同时也提醒我们要更加关注人才的全面发展和长期潜力,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比喻人的才思枯竭。相应的成语是什么?

词义有:江郎才尽、才疏学浅、智尽能索、黔驴技穷、绞尽脑汁。

一、江郎才尽 [ jiāng láng cái jìn ]

解释:江郎:指南朝江淹。原指江淹少有文名,晚年诗文无佳句。比喻才情减退。

出自:近代 老舍《四世同堂》五十五:不,他不能和菊子散伙。散伙了,他必感到空虚,寂寞,无聊,或者还落个江郎才尽,连诗也写不出了。

二、才疏学浅 [cái shū xué qiǎn]

解释:才:才能;疏:空虚;浅薄。才能不高;学问不深。

出自:清·吴趼人《痛史》第十一回:在下虽有此志,只是才疏学浅,年纪又轻,经验更少。

译文:本人仙人有此志向,只是才疏学浅,年龄有小,经验更少。

三、智尽能索 [ zhì jìn néng suǒ ]

解释:索:竭尽。智慧和能力都已用尽。

出自:近代 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一0三回:中国专使陆征祥等,智尽能索,不得已再向和会中提出抗议,申明意见。

四、黔驴技穷 [ qián lǘ jì qióng ]

解释:黔:今贵州省一带;技:技能;穷:尽。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也已经用完了。

出自:近代 陈立德《前驱》三十八:他们不过是黔驴技穷,想求个活命罢了。

五、绞尽脑汁 [ jiǎo jìn nǎo zhī ]

解释:费尽脑筋。

出自:近代 老舍《四世同堂·偷生·三十七》:“唯其如此;他才更能显出绞尽脑汁的样子;替她思索。”

译文:只有如此;他才更能显出绞尽脑汁的样子;替她思索。

古代历史上“江郎才尽”里的江郎到底是谁?

江郎才尽中的“江郎”指的是南朝时期的醴陵候江淹,而江郎才尽这个成语则是比喻一个人才思枯竭。针对江淹为什么会才思枯竭这个问题,我将结合历史背景给大家讲一讲。

江淹在南朝的时候年少成名,他五岁就熟读四书五经,六岁就能提笔写诗,江淹也因此被大家称为“神童”。

关于江淹才华凋零,后世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江淹在中年的时候做了一个梦,梦中他梦见了郭璞(郭璞是两晋时期的文豪)。

郭璞就向江淹索要一支五色笔,江淹就从怀里拿出了一支五色笔。郭璞把笔拿走了,并且郭璞还告诫江淹,让其不要懈怠,应继续勤奋读书。

自从江淹梦见郭璞之后,江淹的才华就不复从前了。以前的江淹提笔成诗,之后的江淹苦苦思索,也难以写出一首诗,就算是绞尽脑汁写出了一首诗,也是平平无奇。

故事终究是故事,其中流传的版本很多,真假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们可以知道的是,江淹之后才华不复,和他官运亨通有很大的关系。

江淹小时候刻苦读书,虽然家境贫寒,但是他的父亲也支持他读书。在江淹十三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父亲的去世并没有让他放弃读书,他读书反而更加用功了。

江淹写的文章出彩,写的诗词也很好。二十岁的江淹就受到了南朝新安王刘子鸾的赏识,之后江淹就走上了他的官场生涯。后又被刘宋建平王刘景素赏识,转而进入幕府。江淹的从政生涯也算平坦,并没有遭受太多的挫折。

公元468年,江淹被任命为巴陵王国左常侍。公元479年,被任命为东武县令。公元501年,被任命为吏部尚书。公元505年,江淹去世。(简要列举)

江淹的才华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越来越平庸。而他的官位,却一直在晋升。这其中的联系,我给大家梳理一番。

江淹年少的时候家境贫寒,他想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的家庭现状。当时虽然没有科举选拔人才,但读书却也是寒门子弟改变命运的途径之一。

刘子鸾和之后的刘景素都是因为赏识江淹的才华,才让江淹有了接触官场的机会。江淹进入到官场之后,就没有和以前一样用功读书了。

读书学习是一个长久的过程,写文写词也要经常练习,才会有长足的进步。但江淹做官之后,就很少花时间在读书学习上了。

他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了官场上,慢慢的,江淹的文墨才情也就大不如从前了。江淹其实并不是一个喜欢权势的人,他把时间花在为官之上,是因为他忠于自己的职责,在其位而谋其政。

在江淹任御史中丞的时候,他敢于谏言,弹劾了很多不忠于本职的官员。时任丞相的萧鸾称赞他是自刘宋以来第一个严格清明的中丞。

梳理关系:江淹是因为才华而走上了做官的道路,而他做官之后,忠于自己的职责,他尽自己的努力做好他该做的事情。因为尽职尽责,江淹没有时间像年少时那样勤勉的读书,这才导致了江淹的才华不复从前。

江郎虽才尽,但是江淹却始终是一个值得敬佩的人。他忠于职责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发表评论

增文号京ICP备19003863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 主题作者QQ:201825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