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大全文章正文

3月份节日盘点:十大传统与现代节日一览

百科大全 2025年03月12日 07:37 38 季尚勤


十个传统节日,有哪些?

春节、元宵节、龙抬头、社日节、上巳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下元节、冬至节,除夕节。节日时间为春节(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五)、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九)等。春节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龙抬头(农历二月二),又称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春龙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龙”指的是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星象,每岁仲春卯月(斗指正东)之初,“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故称“龙抬头”。龙抬头日在仲春卯月初,“卯”五行属木,卦象为“震”;九二在临卦互震里,表示龙离开了潜伏的状态,已出现于地表上,崭露头角,为生发之大象。在农耕文化中,“龙抬头”标示着阳气生发,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春耕由此开始。自古以来人们亦将龙抬头日作为一个祈求风调雨顺、驱邪攘灾、纳祥转运的日子。社日节,又称土地诞,是古老的中国传统节日,社日分为春社和秋社。古时代的社日节期依据干支历法来定,后来因历法变动改用阴历定节期。春社按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推算,一般在农历二月初二前后,秋社按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约新谷登场的农历八月。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都叫"社",按照我国民间的习俗,每到播种或收获的季节,农民们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神。上巳节,俗称三月三,是汉民族传统节日 ,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 。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郊外游春等内容。上古时代以“干支”纪日,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谓之“上巳”。“上巳”一词最早收录在汉初的文献里,《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魏晋以后,上巳节的节期改为农历三月初三,故又称“重三”或“三月三”。 寒食节,中国传统节日,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 ”。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这一谚语。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节与清明节就合二为一了。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最初是夏季驱离瘟神和祭龙的节日,是古人向龙族祭祀的,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后来这一天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江边自尽,于是人们就把端午节也看做是纪念屈原的日子。农历七月七日是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又称双七节,乞巧节,女节,少女节,香桥会和巧节会等,源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传说。传说玉帝的第七个女儿织女,心灵、手巧、善织,令人羡慕不已,因此,人间女子就拜祭她,祈求智慧、灵巧和幸福,于是,就有了每年七月初七的“乞巧”活动,由此形成了乞巧节。中元节,别名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节、盂兰盆节、地官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中元节”是道教的叫法,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或“七月十四”),它的产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节期与古老文化中的阴阳消长循环之理有关,在《易经》中,“七”是一个变化的数字,是复生之数。七月乃吉祥月、孝亲月,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该节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中秋节由古代祭月慢慢演变而来。古代历法把每个季节分为三个月,分别是孟月、仲月、季月。农历八月份正好是秋季的第二个月,所以被称为“仲秋”,而农历八月十五正好是秋季的一半,所以被称为“中秋”。最初这一天被定为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日,慢慢就演变成为中秋节。最主要的习俗是赏月和吃月饼。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今天为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下元节,中国传统节日,为农历十月十五,亦称“下元日”、“下元”。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 正月十五中国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中国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中国称下元节,祭祀祖先。 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谓上元九炁赐福天官,中元七炁赦罪地官,下元五炁解厄水官。三官的诞生日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五天官赐福、七月十五地官赦罪、十月十五水官解厄,这三天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下元节,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谓下元日。冬至(阳历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为进九之始。古人认为到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上升,是个吉日。因此值得庆贺。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除夕,为岁末的最后一天夜晚。岁末的最后一天称为“岁除”,意为旧岁至此而除,另换新岁。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除夕”是岁除之夜的意思,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时值年尾的最后一个晚上。除夕是除旧布新、阖家团圆、祭祀祖先的日子,与清明节、七月半、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祭祖大节。除夕,在国人心中是具有特殊意义的,这个年尾最重要的日子,漂泊再远的游子也是要赶着回家去和家人团聚,在爆竹声中辞旧岁,烟花满天迎新春。二十四节气当中,也有个别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如:清明、冬至等,这些节日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此外,中国各少数民族也都保留着自己的传统节日,诸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瑶族的达努节、白族的三月节、壮族的歌圩、藏族的藏历年和望果节、苗族的跳花节等。

三月有什么节日?

三月的节日丰富多彩,涵盖了多个领域与社会关怀。

3月1日,国际海豹日,旨在关注海豹保护,提高公众对海洋生物的保护意识。

3月3日,全国爱耳日,聚焦于听力健康,提醒人们关注自身及他人听力状况。

3月5日,周恩来诞辰纪念日及向雷锋同志学习纪念日,缅怀伟人,倡导学习其高尚品质与奉献精神。

3月5日,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鼓励青年参与志愿服务,推动社会进步。

3月8日,国际劳动妇女节,庆祝女性在社会劳动中的贡献,倡导性别平等。

3月12日,孙中山逝世纪念日与植树节,纪念历史伟人,同时强调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3月14日,马克思逝世纪念日,纪念伟人对人类思想的贡献,同时纪念国际警察日,关注公共安全。

3月15日,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保护消费者权益,促进公平交易。

3月16日,手拉手情系贫困小伙伴全国统一行动日,支持教育公平,帮助贫困儿童。

3月17日,国际航海日,纪念海上探险历史,关注海洋安全与航海技术进步。

3月17日,中国国医节,弘扬中医文化,促进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结合。

3月18日,全国科技人才活动日,推广科技教育,鼓励创新与科技人才发展。

3月21日,世界林业节与世界睡眠日,聚焦自然生态保护与人类健康。

3月21日,世界睡眠日,强调健康睡眠对个人与社会的重要性。

3月21日,世界儿歌日,促进儿童艺术教育与文化传承。

3月21日,消除种族歧视国际日,倡导多元文化与平等尊重。

3月22日,世界水日,关注水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

3月23日,世界气象日,促进气象科学普及与灾害预防。

3月24日,世界防治结核病日,提高公众对结核病防治的意识。

3月30日,巴勒斯坦国土日,纪念历史事件,关注地区和平与发展。

3月最后一个星期一,全国中小学安全宣传教育日,强化学校安全教育,保障学生安全。

三月份都有哪些节日~(包括传统节日和现代节日)?

国际海豹日、全国爱耳日、国际劳动妇女节、国际警察日、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等。

1. 国际海豹日:为了唤起人们对海豹保护的关注,国际海豹基金会将每年的3月1日定为国际海豹日。这一举措是为了应对海豹因滥猎和海洋污染而面临的种群数量下降的问题。

2. 全国爱耳日:鉴于中国耳聋发生率高、影响广泛,且预防工作相对薄弱,卫生部等10部委局联合决定,自2000年起,每年的3月3日定为“全国爱耳日”,旨在提高公众对耳朵健康重要性的认识。

3. 国际劳动妇女节:每年的3月8日是国际妇女节,也被称为“国际劳动妇女节”或“三八节”。这一天是为了庆祝妇女在经济、政治和社会领域的贡献和成就。

4. 国际警察日:虽然“国际警察日”在中国被媒体广泛提及,但实际上并没有国际刑警组织或中国公安部官方确定的此类节日。因此,这一节日并不存在官方的设定。

5. 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是每年的3月15日,由国际消费者联盟组织于1983年设立。该日的目的是提升全球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关注,并促进各国消费者组织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中国消费者协会将2019年的消费维权主题定为“信用让消费更放心”。

给出我国一年中所有的传统节日及其活动,食物

1. 春节:正月初一,新年的开始,人们祭祀祖先,庆祝新年。北方传统吃饺子,还有跑秧歌等习俗。

2. 元宵节:正月十五,又称为“灯节”,人们观赏花车、彩灯,享受团圆的氛围。元宵(汤圆)是这个节日的特色食物,同时会有灯展。

3. 二月二:春回大地,人们庆祝春天的到来。北方有打囤、敲炕沿的习俗,希望带来丰收。

4. 三月三:春意盎然,人们迎接燕子的归来,放飞风筝。

5. 清明节:传统上用来纪念介子推,现在主要是祭祀祖先和缅怀先烈。踏青是这个时节的活动,而吃青糕是现代的习俗。

6. 端午节: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吃粽子、划龙舟是主要活动。

7. 乞巧节:七月初七,传说中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女孩们会进行乞巧活动,祈求聪明。

8. 鬼节:七月十五,传统上认为这是鬼魂活动的日子,人们祭祀祖先,也有的地方有特定的食物习俗。

9. 中秋节:八月十五,象征团圆和丰收,吃月饼、赏月是传统活动。

10. 重阳节:九月九,重阳节也被称为“老人节”,是庆祝老年人长寿的节日,登高望远、赏菊是传统习俗。

11. 十一:十月一日,这个日期通常与中国的国庆节相关,但不是传统节日。

12. 腊八:十二月八,纪念释迦牟尼成佛的日子,腊八粥是传统的食物。

13. 小年:十二月二十三或二十四,也称为“祭灶节”,人们祭祀灶王爷,准备迎接新年的到来。

14. 除夕:十二月三十,年末的最后一天,人们守岁迎接新年,北方吃饺子是传统习俗。

发表评论

增文号京ICP备19003863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 主题作者QQ:201825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