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诗仙李白:揭秘他的星座之谜,竟与哪颗星辉映?
关于李白的作文
(一)在群星灿烂的唐代诗歌的天空中,李白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个星座。在整个中国诗歌史上,李白也是最伟大的几个诗人之一。他那豪放不羁的个性,排山倒海的气势,出神入化的想象,生动自然的语言,创造出一片雄奇瑰丽、五彩缤纷的诗境,使他成为继屈原之后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成为豪放派文学最优秀的代表。凡是有点中国文化基础的人(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可以随口背诵几句李白的诗:“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声,白波九道流雪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诗人的豪情逸兴,如同滚滚大江,长流天地,长流人心。
此刻,我想起了那首脍炙人口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诗情是那样豪迈,格调是那样轻快。可是,你能想到么,这首充满生气和文采,给人愉悦和振奋的诗,却是李白晚年之作,是他五十九岁时以衰病之身写下的作品?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标志着“开元盛世”结束,使大唐王朝从此走向衰落的“安史之乱”爆发。次年(756),叛军攻占长安,玄宗仓皇逃往蜀中,太子李亨自行即位,是为肃宗,尊玄宗为太上皇。国家的危难,人民的困苦,使隐居于庐山的李白寝食不安,他渴望投入平叛的战斗之中。这时,永王李璘奉玄宗之命,以抗敌平叛为号召,在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起兵,率师东下,并一再派人邀请李白入其幕府。李白出于一片爱国热忱,慨然接受了永王的邀请。在这羽檄交驰的战斗氛围里,青年时代那“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雄心又在他的胸中鼓动,他把自己想象为在淝水之战中指挥若定、大获全胜的东晋宰相谢安(字安石),乐观而自负地唱道:“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永王东巡歌》其二)然而,永王李璘却企图乘机扩充自己的势力,与其兄唐肃宗发生了矛盾,不久就被肃宗的军队所消灭。这一来,一心杀敌报国的李白竟莫名其妙地成了“叛党”,被投入浔阳(今江西九江)监狱。经人营救出狱以后,又被判处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这时,李白已经五十八岁。接踵而来的残酷迫害,数千里艰险坎坷的长途流放,使这位一向乐观豁达的老人倍感辛酸。在凄风苦雨的流放途中,他曾悲愤地写道:“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但是,李白毕竟是李白,尽管屡遭挫折,身陷困境,却改变不了他的一身傲骨、满腔豪情,消磨不了他的济世壮志、爱国热忱!乾元二年(759)春天,李白行至夔州白帝城(在今重庆市奉节县),遇赦获释。怀着意外的惊喜,他立即乘舟东下江陵,并在归途中写下了这首名作。
大多数读者可能都是在少年时代就记住了这首诗,并从此牢牢铭刻于心。“朝辞白帝彩云间”,多么明丽的景色;“千里江陵一日还”,多么迅捷的速度;“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更以具体而生动的形象,把舟行之轻快与诗人心情之畅快融为一体,写得既空灵飞动,又富有哲理,令人悠然神往,堪称千古名句。整首诗明白晓畅,琅琅上口,带给人浓郁的诗情画意,使与诗人相距一千几百年的少年读起来也毫不费力。那时,你幼小的心灵,一定充满了对这位才气横溢的伟大诗人的敬仰和羡慕。
不过,当你有了一定的人生体验,又了解了李白写作此诗的来龙去脉以后,再来细细品味这首诗,你的感受必定会有所不同。“朝辞白帝彩云间”,不仅写出了清晨明丽的自然景色,而且烘托了诗人摆脱流放苦境的愉快心情。“千里江陵一日还”,固然写出了轻舟顺流直下的迅捷,更写出了诗人向苦难告别的急切。“江陵”并非李白的故乡,此时的李白,已是孑然一身,无家可归,不过暂借江陵栖身而已。这里的“还”字,无非表现了一个垂暮老人从长流夜郎(在唐代尚被视为蛮荒之地),死无葬身之处的噩梦回到能够正常生活的世俗社会的些许欣慰,由悲转喜,喜中含悲,可谓意味深长。“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既是写实,又带有象征意义:让权贵的诬陷、小人的诽谤都像那匆匆而过的猿声一样抛在脑后吧,诗人的心中还燃烧着希望之火,还将继续奋力向前!事实也正是如此:在他回到江陵之后,还时时想着为国家效力。直到六十岁时,听说叛军气焰复炽,平叛名将李光弼出镇临淮,他又主动请缨北上,可惜因病半道而返。此后,贫病交加的诗人依靠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勉强维持生计。宝应元年(762),六十二岁的伟大诗人卒于当涂(今属安徽)。回顾诗人艰辛的晚年,再反观《早发白帝城》这首诗,你当然仍会敬佩诗人那挥洒自如的天才,但你更会被诗人那至老不衰的浪漫主义豪情所震撼。正因为如此,有过李白那样流放边远地区的经历、并从李白诗中吸取过营养的明代著名蜀中诗人杨慎(杨升庵)极力称赞这首诗“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确实,像李白这样毕生充满自信,历经磨难而豪情依旧,始终保持着高亢而嘹亮的歌喉的诗人,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是极其罕见的。与李白同时的杰出诗人王维,年轻时也曾写过一些豪迈的诗篇,留下了“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被人广泛传诵的名句。但经过一番宦海风波,他的豪情便大为消减,转而专意于恬淡清丽的山水田园诗的吟咏,后来更是“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只有李白,哪怕被严酷的现实碰得头破血流,被明枪暗箭弄得伤痕累累,却一如既往地昂着高傲的头颅,唱着豪迈的诗章。这惊天动地的豪情,来自酷爱自由的天性,来自冲决一切罗网的勇气,来自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乃是中华民族伟大气魄的突出体现。
李白豪迈壮丽的浪漫主义诗歌,将中国文学的浪漫主义传统推向了新的高峰。还在李白在世时,著名诗人贺知章便惊叹其为“谪仙人”。与李白齐名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对他深怀敬意,推崇备至:“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继杜甫之后,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韩愈对李白十分尊崇,并将李白与杜甫相提并论:“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人们仰慕李白豪放飘逸的诗风可望而不可及,将他尊为“诗仙”。一千三百多年来,李白的诗风沾溉了历代诗人,流播于五湖四海,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值得中国人民永远引以自豪,巴蜀儿女当然更应为此而骄傲。
李白——巴蜀人民的杰出先贤。
李白——中华文化的光辉代表。
(二)李白是一个狂人,也只有李白的狂放能举起诗歌的火炬来照亮辉煌壮丽的唐代文明;李白是一个诗人,也只有诗歌的国度能缔造李白的不凡来灌溉茫茫无边的诗歌之土。时势造“英雄”,也只有唐代,这个空气中也弥漫着诗香,土地里也耕耘着自由的时代。缔造了超然的李白;缔造了狂放的李白,更吸引着我走近李白。
唐代是中国诗坛的珠穆朗玛峰,李白则是峰顶的一块坚石,伟岸而不可动摇。唐代是中国诗坛的长江与黄河,李白则是浪尖的一股劲流,凶猛而不可阻挠。失去了巨峰基垫的坚石,拥有不了自身的伟岸;失去了巨浪烘托的劲流,拥有不了自身的凶猛。于是我们了然失去了时势后盾的“英雄”拥有不了自身的不凡。
唐代的历史环境缔造了超然的李白。“昔乘匹马去,今驱万乘来”,自认为是老子李茸后裔的李世民来了,骑着那昭陵六骏,如一阵风,兴盛了“站在九天绝顶看人间”的老庄道家,兴盛了自魏晋至南北朝便勃兴的佛教。没有过往的思想芥蒂,没有过往的言论束缚。于是,李白也插上了梦想的羽翼在自由的天空飞翔。他是“其翼若垂天之云”的大鹏,不屑于做儒家的信徒;他是“双晴曜宿,六翮垂云”的大鹗,昂首观宇宙把视野扩大到最大限度。他是云,必须飞到天顶去探测天空的浩渺;他是水,必须奔何大海去扬起海上的狂涛。于是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用超然物外的态度来对待生活中的一切哀苦。生活的超然使他耐得住身为百姓的凡,受得住皇帝召见的喜,挺得住无情流放的悲。诗格的超然使他写得出岑参、高适大气磅礴的边塞诗“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使他写得出王维恬静优美的山水诗“对酒不觉暝,落花盈成衣。醉起步溪月,鸟还人亦稀。”使他写得出孟浩然写意田园的田园诗“跪进雕胡饭,月光明专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更使他写得出独绝古今,无人匹敌的《将进酒》等等。宋代诗歌评论家严羽,说别人写诗是用笔一句句写下来,李白则只要把心里那股气一张口喷出来就行了。我想这就是我看到的时代造出的超然李白吧!
唐代的政治环境缔造了狂放的李白。高唱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篙人”的李白昂首挺进皇宫。但他毕竟是完全生活在梦中的诗人,梦一旦醒来,留下的就只是失望。他不明白只有诗人屈从政治家,断没有政治家屈从诗人;他不明白唐代的政坛需要的绝不是一个梦化了的诗人,更不是一个不可一世的诗人。于是,他叫喊出“君王虽爱娥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他呐喊出了“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想的羽翼一次次被无情地伤害,现实的荆棘一寸寸不停地蔓延。是累了还是倦了?你停下了曾想憧憬的一切一切。但政坛的失意成就了你诗坛的得意;无尽的踌躇成就了你无边的自由。你明白了“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你明白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你奔跑,从那现实的荆棘奔向无边的草原;你狂放,从那没有被人的心智造成阻隔的天地到完美的不容丝毫卑屈的人格。狂放的你,眼里的长江是“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眼里的黄河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未必真那么险峻的蜀道也“噫吁嘘,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算不得多高峻的天姥山也“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狂放的心智,狂放的李白,我想这才是我看到的时势造出的狂放李白吧!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月光,剩下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这是李白,站在巨峰顶上遥望的李白;挺在巨浪尖前进的李白;超然狂放的李白;我走近的李白,我想更是唐代缔造的李白,时势造“英雄”,诗场“英雄”的李白。
(三)我一直固执地认为李白是狮子座的。因为我是狮子座,而我又喜欢李白,所以总希望能硬扯上点关系,好象这样就沾到什么光似的。但我也不是没有根据!李白的大气、洒脱、豪放,几乎目空一切的傲慢,哪一点都像极了。这让同为狮子座的我羡慕又嫉妒,明显地,羡慕大于嫉妒。
“凤凰虽大圣,不愿以为臣”。哪像其他那些酸文人,被贬后就成天郁郁寡欢,怨天怨地。
李白自小才气过人,年少时就辞亲远游,事业路上可谓扶摇直上。贺知章说他“子谪仙人也”。唐明皇见了他的诗后对他又盛汤又送钱,这都是古代的。现代更不得了,法国总统希拉克去年来华时说:“李白和杜甫属于同一时代的,都是伟大的人民诗人,我都很喜欢。但我对李白更有特殊感情。”非常值得一提的是,他还深受江阳我的赏识,开玩笑!
他诗仙的名号气死徐志摩,急死毛泽东,古往今来始终是无法逾越的高高高高峰,而且我觉得他还无形中完成了对中国旅游事业的宣传工作,如果李白能活到今天,肯定是中国旅游形象大使。他毛笔一挥,大好河山浮然纸上,让我们跟随他的诗句,用眼睛走路,用心灵游览,踏遍神州。他笔下的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他笔下的天门山“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他笔下的三峡“巫山夹青天,巴山流若兹”;他笔下的黄山“风生万壑振空林” !
云游四海,对酒当歌。这样的李白原来自己也顿觉心胸开阔,不过游山玩水的背后当然少不了背井离乡的哀愁。说到乡愁,就不得不提一下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的流行趋势几千年来居高不下,上至八旬老人,下至黄毛小儿,影响力直逼SARS。身为中国人,可以不知道比尔·盖茨是扫地的还是种田的,可以不清楚乔丹是长发还是光头,但绝不会不熟悉《静夜思》是李白写的。
《静夜思》是李白写的,但李白写的不止是《静夜思》。豪放的他卸下侠骨,柔情也不少。“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情景交融,诗里飘出酒香,透出月光,无一字提及思乡,却字字隐着心中的挂念。的确哀,但一点也不衰,李白还是李白,无论是哪个李白都是不卑不亢的,谁让他是“人生得意须尽欢”的李白呢?只是有些孤独吧!“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迷恋李白的诗,就像李白对月亮的迷恋。就冲他李白的大名,让我背起来心情不一样就是不一样,值了!
(四)“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床前明月光,凝是地上霜。”小时候,爸爸常教我读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他对我说:“这些诗句都是唐代的一位大诗人写的,这位大诗人的名字叫作李白,李白?这一个陌生的名字从那时起便深深地映在了我的脑海中。
当我再大点的时候,爸爸又对我说:“铁棒磨成针”的故事,这个故事也像诗歌一样,飘进了我的心中,一起飘进去的,还有我对李白的一丝嘲笑:原来李白也那么淘气!
随着我的成长,我所接触的李白的诗也越来越多,好奇心驱使我去了解李白:李白,字太白,号清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他官至供奉翰林,却因性格孤傲,不为权贵所容,于是他将一腔的热血投入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之中,写下了许许多多的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缔造了古代积极浪漫主义的文学高峰,为唐诗的繁荣与发展打开了新局面,批判继承前人传统并形成独特风格。歌行体和七绝达到后人难及的高度,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
当我在外旅游时,我总会想起李白的诗:“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这句诗很好的表达了我对故乡的怀念。不知在几千年前,李白是否是因触景生情而写下来这首诗。
当与朋友分别时,我总是想对朋友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句诗蕴含了我对朋友的无限不舍,也许在百年以后,还有人会时常吟诵这诗句。
当我面向黄河,我总会仰头大声地朗诵:“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的浩浩荡荡,一泻千里,全在诗中表现出来了。
李白孤傲,对荣华富贵毫不在意,李白洒脱,落得个诗仙美名,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脊梁。他的傲骨,他的超凡,是一般人遥不可及的,他的诗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是文学史上的“常青树”!
望采纳。
诗圣杜甫,诗仙李白两人对中华文化有什么样的影响?
杜甫和李白生活在相同的时代,经历了盛唐的辉煌和没落,杜甫出道晚于李白,曾经也是李白的拥趸。二人相互交集很多,相互之间成就彼此付出且有回报一段友谊佳话,颇有“心心相映”之感。两个人的诗篇风格又大相径庭,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交相辉映,郭预衡先生曾说:“李白与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光照千古的双子星座。”
沉郁的儒家杜甫和飘逸的仙家李白
宋代诗评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指出:杜甫无法成就李白之飘逸,李白却也不能成就杜甫的沉郁。诗仙和诗圣总归是有不同的美学情趣和诗歌本质:杜甫从儒家“仁爱”出发,歌唱世间的疾苦和沧桑,探查人类内心的悲哀;而李白却更近于道家的“仙”,诗歌无论豪放或是婉约,都打上自己独有的自由奔放的标签,信手拈来的飘逸感,似乎人在世间、又在仙界。
杜甫多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如“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兵车行)虽然写“鬼”,虽然写“阴雨”之景,然而这种凄惨是照入现实人民生活的疾苦当中,也同样深入中国千年封建社会历史的悲哀当中。
而李白虽然也对世俗有批判,但批判的方式却融在浑然天成的无尽浪漫想象当中,如“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虽然终归是写就对现实权利的批判,但是丰富的想象加上浪漫自由的情怀,成就了不一样“飘逸”的精神世界。
缘起:初相遇,在洛阳,杜甫对李白的追随
唐玄宗天宝三年,李白被“赐金放还”,也就是这个时候在洛阳与杜甫相遇和相识。第二年,两个人一起到山东行走、游览,达到了形影不离的地步,杜甫曾赋诗道: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
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
入门高兴发,侍立小童清。
落景闻寒杵,屯云对古城。
向来吟橘颂,谁与讨莼羹?
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
这首《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实际上是杜甫对李白充满崇拜的写照,那时候的杜甫,已经成为忠实的李白“粉丝”。从二人的地位上看也是这样的,李白莫说“赐金放还”,就在此前许多年已经誉满天下,杜甫当时确实是“后生晚辈”。
在同样赠李白的作品中,杜甫还写过“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 等诗句,这位“粉丝”除了跟随李白游览、写作,李白喜欢“仙人”甚至去求访“仙人”的举动,也开始对杜甫产生了影响。
当时携手游山东的时候,诗仙李白传世的诗篇也有《沙丘城下寄杜甫》《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等,二人的友谊至今令人津津乐道。
杜甫:困居长安,思念李白,坚持本心
二人分别后,杜甫来到帝国的都城,当时世界最伟大的城市长安,但是杜甫并没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没有官职在身的他陷入生活穷困潦倒的境地。
这中间,杜甫也曾写下诗篇怀念李白,但是这时候的杜甫已经不再提起“求访仙人”之类的事情,更加着重探讨李白的诗歌才能。杜甫从李白的“谜弟”,逐渐成为相互论交的“知己”。
同样的,杜甫面对李白的“出世”也有了自己截然不同的选择,那就是“入世”,尽管他在长安之后一直没有得到重视,但是也无法动摇他入仕为官、兼济天下的决心和理想。
在长安,杜甫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怀才不遇的痛苦,而对先他一步已经感受过这样的痛苦的李白更加理解。但和李白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豪迈不同,杜甫继续饱尝辛酸,“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这其实也是对李白的一种回应,而这种回应相比过去的“追随”,有了更多杜甫的“自我”。
李白与杜甫:盛世到乱世的心灵共振
杜甫在长安一共十年,这十年时间他得到了得到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小官,然后因为安史之乱被冤枉又弃官,最终长时间漂泊。虽然本心上他仍然比李白更加“入世”,但是这一段经历却越来越像李白。
杜甫为李白而作的最后一首诗,叫做《不见》: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经历过大唐王朝由盛而衰以及人生的无比艰辛,杜甫更加确信李白不是真的疯狂,疯狂只是消解痛苦的手段。同时他也深刻地为李白的命运担忧,这种担忧何愁不是对自己命运的感叹,又怎么不是深深的思念呢?开头慨叹“不见”,但是结尾却渴望“相见”。
李白与杜甫:儒家和道家精神的融汇
我们回到二人初次相见相识的时候,虽然李白是成名已久的大V,杜甫只是一个正在准备逆袭的“小号”。但是李白却在第一时间认准了这个人,对他产生了好感。
第二年他们分一起赴东蒙山访问道士董炼师和元逸人,成为诗仙诗圣的最后一次相见。
杜甫一直都将儒家的一切作为自己的思想标杆和行为准则,但是这一次和李白一起求仙访道成为他一生当中独一无二的难得经历,
而李白既然带着杜甫一起,那自然也是很喜爱杜甫。李白的一生都在“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傲然当中,知音很少,但杜甫例外。
这一次的求仙访道,是两个人在“出世”和“入世”上的一次相互切磋,同时也是在出世和入世之间一个相对中庸的节点,儒家的诗圣更加向道靠拢;而道家的诗仙染上了儒的色彩。
如果没有杜甫,李白的精神世界注定空虚
杜甫写给李白的诗15首。李白写给杜甫的诗比较认可的说法是4首。
如果淡出从双方诗歌的数量来看,似乎杜甫更“爱”李白一些,他一直扮演一个仰慕者的角色;而李白却是对杜甫有一种十分赏识的味道。
然而,在李白遇到人生挫折的时候,他虽然以自己的“癫狂”来掩饰和发泄,但是杜甫却能了解他内心的空虚和无言。如果没有杜甫,李白的精神世界注定空虚。杜甫就像是从天而降的一道光,打开李白抑郁的心结。
所以才会有天宝三年、四年,大V带着小号一起游玩的景象。在他们即将再也不见的时候,李白写下了《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李白以“醉别”开始,用“干杯”收尾,隽永的自然风景和隽永的友情同时留存。此时已经不存在谁体察谁、也不存在谁赏识谁,诗仙和诗圣对儒道精神的理解和追求,已经超越他们的个体,注定将要流传万代。
故而:“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为什么说李白和杜甫是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
郭沫若曾说过:“李白和杜甫是像兄弟一样的好朋友。他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就跟天上的双子星座一样,永远并列着发出不灭的光辉。”
打开腾讯新闻,查看更多 >
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而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当浪漫与现实相遇,并不是我们想的那样二难择一,相反他们交出了一朵流传千古的友谊之花,一朵满是蕴含人间真情的花。
从他们相遇、相交再到离别,他们之间的友谊未减分毫。各在异地之时,仍会有书信往来。据史料记载,杜甫给李白写过二十多封信,李白写给杜甫的书信,有四封留存至今。
但我们都知道,李白是“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放不羁;杜甫则是“独立苍茫自咏诗”的沉郁内敛。如此的性格之差又是如何相见恨晚的?
他们的性格令他们反向而行,不出意外,只能愈行愈远,如同一条没有交点的长线。
可是,诗歌,艺术却将长线圈成了圆,他们走的越远却越加速他们相遇的时间。
李白、杜甫之所以能在大唐诗坛上两雄并立,那是因为他们炉火纯青的诗歌艺术到达了摩顶齐峰的同等高度。他们的互相欣赏更凝结了他们的友谊,他们能从对方诗中看到那份不属于自己的情怀,就像发现新大陆,恰好互补。
我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指的是唐代哪两位诗人呢?
李白和杜甫是诗歌史上的一对双子星,他们是我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两位诗人,一个被称为诗仙,一个被称为诗圣。
在中国诗歌史上,李白绝对是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他的一篇篇旷世之作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虽跨越千年却光彩依旧。说到李白,就不能不说到盛唐,人们喜欢用盛唐气象来形容那个恢宏浪漫的时代,而李白与他的诗,正是盛唐气象最典型的人格与艺术象征。李白不仅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也是民间知名度最高的古代诗人。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等等这些耳熟能详的诗句,千百年来感动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培育着我们对祖国、亲人、朋友,对自然山川的深情厚谊。
李白不仅是唐朝、唐诗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同时李白又是一个矛盾体,他经历过盛唐的太平盛世,也饱受过“安史之乱”的战争苦痛,他的文学成就与他的仕途经历构成了他人生中的两个冷热极端,命运总是让他在成功与失败间游走。
唐代诗坛的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的友谊却让后人称道。郭沫若说:“李白和杜甫是像兄弟一样的好朋友。他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就跟天上的双子星座一样,永远并列着发出不灭的光辉。”虽然两人在文学道路上的追求与探索各不相同,却惺惺相惜。
李白和杜甫于公元745年初夏相识于洛阳。在这一年多之前,李白自信满满地入京,“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以为此去可以大展宏图,但最终却被“赐金放还”。出京后,李白在东都洛阳认识了杜甫。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