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画廊中的经典藏品赏析
国立特列季亚科夫画廊展品现状
国立特列季亚科夫画廊是一个艺术宝库,拥有超过10万件的艺术藏品,这些藏品不仅丰富了拉夫鲁申斯基胡同博物馆的展览,还在克雷姆斯基瓦尔街的建筑中展出,这座1986年归属画廊的设施使得俄罗斯艺术史得以完整呈现。画廊的名作众多,如列宾的《伊凡弑子》、斯里科夫的《大贵族妇女摩洛索娃》等,涵盖了俄国画家如萨夫拉索夫、莱比特等人的作品,以及原苏联画家的杰作,按照年代顺序分布在50个展厅中,其中包括了《巡回展览画派》在19世纪后期的重要作品,整个旧馆的参观时间需3个多小时。
现代化的新馆面向高尔基公园,不仅作为油画市场而知名,还设有众多雕塑,是游客拍照的热门地点。1995年,总统将画廊提升为俄罗斯最珍贵的文物之一,近年来画廊又收购了445件新作,包括当代画家如拉宾、采尔科夫和涅伊兹韦斯内的作品,以及列维坦的《教堂秋色》等高价之作。萨夫拉索夫的《教堂与废墟》和《外省小屋》在画廊中享有特殊地位,特别是维拉·杜洛娃的藏品也悉数被珍藏。
画廊秉承特列季亚科夫的传统,致力于收集俄罗斯画家的肖像和自画像。2003年,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曾亲临参观,他参观了展品,深入修复工作室,并查看了教堂和丰富的圣像收藏。近年来,莫斯科政府积极支持画廊,为其修复和扩建提供了资金和资源,包括为二期修复工程提供土地和管线建设资金。
画廊的运营管理由俄罗斯美术研究院通讯院士瓦连京·阿列克谢耶维奇·罗季奥诺夫担任总经理,叶卡捷琳娜·谢列兹尼奥娃负责日常管理,而尤里·卢日科夫则领导着监督委员会,共同确保画廊的正常运营和艺术遗产的传承。
扩展资料
国立特列季亚科夫画廊(学名:Tretyakov Gallery)是俄罗斯10世纪至20世纪造型艺术的国家博物馆。是俄罗斯全国规模最大的艺术博物馆。商人、纺织厂老板、俄罗斯文化活动家和绘画艺术爱好者帕维尔·特列季亚科夫妻1856年购买了第一批油画,开始创建这个画廊。(通常认为它的奠基日是1856年5月22日。因为在这一天,收藏家、商人和纺织厂主帕维尔·米哈伊洛维奇·特列季亚科夫收购了画家尼古拉希尔德的作品《诱惑》。) 该画廊共收藏10万余件俄罗斯美术作品(绘画、雕塑、、版画等)。现有62间展室中共展出4000多幅俄罗斯油画精品及其它艺术品。
最好的 最受欢迎的 画廊鸣
最好的且最受欢迎的画廊:乌菲齐美术馆
在众多享誉全球的画廊中,乌菲齐美术馆无疑是最好且最受欢迎的画廊之一。它坐落在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历史中心,不仅以其珍贵的藏品而闻名,更因其对艺术历史的深远影响而备受推崇。
乌菲齐美术馆的藏品涵盖了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众多杰作。例如,波提切利的《春》和《维纳斯的诞生》、达芬奇的《圣母子与圣安娜》、以及米开朗基罗的《圣家族》等,都是艺术史上的巅峰之作。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艺术家们精湛的技艺,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和审美观念。此外,美术馆还定期举办临时展览,引入现代艺术作品,实现了古典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除了丰富的藏品,乌菲齐美术馆还因其专业的运营和管理而备受赞誉。美术馆拥有专业的策展团队,他们精心策划每一个展览,确保观众能够以最佳的方式欣赏到艺术品。同时,美术馆还提供详细的解说服务,包括现场解说、语音导览和线上资源,帮助观众更深入地理解艺术作品背后的故事和内涵。
乌菲齐美术馆之所以能够成为最好且最受欢迎的画廊,还在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佛罗伦萨是文艺复兴的摇篮,而乌菲齐美术馆正是这座城市艺术氛围的缩影。它见证了数个世纪的艺术变迁,承载着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对艺术的敬仰。每年,数以百万计的游客慕名而来,只为一睹这些传世之作的风采,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艺术魅力。
徐柏生藏品赏析
唐代黄玉珠赏:黄玉,玉中之瑰,新疆和田羊脂仔料中的黄玉尤为珍贵,由陆俨少先生珍藏。此珠直径2厘米,原为唐代墓葬中的陪葬品,如脂质般温润,带有血絮沁色,散发宝气,是当时贵族的佩戴饰品,现藏于柏生中国画廊。
宋影青瓷赏析:宋徽宗时期,影青瓷备受青睐。虽存世较多,但工艺精良、器形完好的莲花盖罐实属难得。此罐全身莲花图案,盖子完好,据专家判断,可能是佛家圣物,现收藏于柏生中国画廊。
宋末元初哥釉碗:冯先铭大师鉴定此碗为浙江窑口,宋末元初之作,完整无损,直径16厘米,胎质黑铁胎,釉色润泽,金丝铁线冰裂纹路清晰。宋元五大瓷鉴赏中的底足露胎处更具特色,现珍藏于藏品中。
北宋李龙瞑《五马图》之一:该画作尺寸42*30.2公分,品相基本完好,题款丰富,包括黄葆钺、吴湖帆等大师的印鉴。根据《宋代名画藻鉴》徐建融的著作,该画作被誉为人物线条的巅峰,具有极高艺术价值。
元代耀州窑六叶海棠盘:元代耀州窑的这件盘子,口径14cm,足径4cm,完整无损,展示出元代瓷器的工艺精湛和艺术魅力。
扩展资料
徐柏生,署阿俗。1955年生于江南。画家、鉴藏家。柏生中国画廊艺术总监。自幼随家父及陆俨少、朱屺瞻研习中国书画。恪守先贤导师之嘱一生不画大画、不讲大话、不沽名钓誉、不参与任何展赛,讲实话做实事。个人文集《阿俗文集》,主题:美术论、中国画论、中国书法论、金石印等。1993在中央美院举办学术研讨画展,1995在上海大学举办学术研讨画展,1999应邀参加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
岩下圣母属于卢浮宫哪个展厅
**《岩下圣母》属于卢浮宫的大画廊**。
达·芬奇的《岩下圣母》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杰作,创作于1483至1508年期间。这幅画描绘了圣家庭在岩石背景前的和谐场景,体现了达·芬奇对人物情感和自然景观的深刻理解。画作中,圣母玛利亚、婴儿耶稣、圣约翰以及一个天使被描绘在一个仿佛舞台般的岩石构造中,展示了一种理想化的古典美。
卢浮宫作为世界上最著名的艺术博物馆之一,其展览空间分为多个展厅,每个展厅展示不同时期或风格的艺术作品。《岩下圣母》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被安置在大画廊中。大画廊是卢浮宫中专门用于展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作品的区域,这里汇聚了众多大师级的作品,为观众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这一时期艺术风格和技巧的平台。
《岩下圣母》不仅是达·芬奇艺术成就的象征,也是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理念的体现。在这幅作品中,达·芬奇运用了独特的透视技巧和光影处理,创造出一种深邃的空间感和丰富的情感表达。这种技术的创新和艺术的深度,使得《岩下圣母》成为研究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不可或缺的案例。
卢浮宫的大画廊不仅展示了《岩下圣母》,还包括了其他许多重要的文艺复兴时期作品。这些作品共同构成了一个关于文艺复兴艺术的宏观叙事,让观众能够全面地了解这一时期的艺术风貌。大画廊的策展理念强调了艺术作品之间的对话,通过将相似主题或风格的作品并置展出,增强了艺术作品之间的互动和观众的观赏体验。
综上所述,《岩下圣母》作为达·芬奇的杰作,在卢浮宫的大画廊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代表,也是卢浮宫珍贵藏品中的重要一环。通过对《岩下圣母》及其所在展厅的介绍,人们不仅能够欣赏到达·芬奇的艺术才华,还能够深入理解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精神和文化价值。
卢森堡博物馆有哪些特别的展品推荐?
卢森堡博物馆是卢森堡市的一座重要博物馆,展示了丰富多样的艺术和文化藏品。以下是卢森堡博物馆的一些特别展品推荐:
卢森堡国家画廊:卢森堡博物馆内的国家画廊收藏了许多重要的绘画作品,包括文艺复兴时期和现代艺术的代表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展品之一是彼得·保罗·鲁本斯的《圣母升天》,这幅画是巴洛克艺术的杰作,展示了鲁本斯独特的绘画风格和技巧。
卢森堡雕塑收藏:卢森堡博物馆还拥有一系列重要的雕塑作品,其中包括古代雕塑、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以及现代雕塑。这些雕塑作品展示了不同时期和风格的艺术表达方式,如米开朗基罗的《大卫》雕塑,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杰作,展现了人体的力量和美感。
卢森堡装饰艺术:卢森堡博物馆还展示了许多精美的装饰艺术品,包括家具、陶瓷、纺织品等。这些展品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风格和社会风尚,如路易十四时期的法式家具,展示了奢华和精致的设计风格。
卢森堡考古收藏:卢森堡博物馆还收藏了大量的考古文物,包括古代文明的遗物和化石。这些展品帮助我们了解人类的历史和演化过程,如古埃及的木乃伊和史前时期的化石,展示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多样性。
卢森堡当代艺术:卢森堡博物馆也关注当代艺术的发展,展示了许多当代艺术家的作品。这些作品涵盖了各种媒介和形式,如绘画、摄影、装置艺术等,展示了当代艺术家的创新和实验精神。
总之,卢森堡博物馆是一座集合了丰富多样的艺术和文化藏品的博物馆,无论是对绘画、雕塑、装饰艺术还是考古学感兴趣的人,都能在这里找到令人惊叹的展品。这些特别的展品不仅展示了艺术的魅力,也反映了人类文化的发展和演变。无论是艺术爱好者还是普通观众,卢森堡博物馆都是一个值得一游的地方。
伊斯兰堡有哪些艺术馆值得参观?
伊斯兰堡是巴基斯坦的首都,这座城市拥有丰富的文化和艺术遗产。在这座城市中,您可以找到一些非常值得参观的艺术馆。以下是其中一些著名的艺术馆:
巴基斯坦国家艺术馆(National Art Gallery of Pakistan):这是伊斯兰堡最著名的艺术馆之一,位于费萨尔清真寺附近。这座艺术馆收藏了大量的巴基斯坦艺术品,包括绘画、雕塑、陶瓷等。这里的展品展示了巴基斯坦各个时期的艺术风格,从古代到现代都有涉及。此外,这里还定期举办各种艺术展览和文化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当地居民前来参观。
巴基斯坦国家博物馆(Pakistan National Museum):虽然这座博物馆以展示历史文物为主,但其中也包含了一部分艺术藏品。这些艺术品主要来自巴基斯坦各地,包括陶器、雕塑、绘画等。在这里,您可以了解到巴基斯坦丰富多彩的艺术传统。
巴基斯坦国家表演艺术中心(Pakistan National Council of the Arts):这是一个致力于推广和发展巴基斯坦艺术的组织,位于伊斯兰堡的F-9公园内。在这里,您可以欣赏到各种表演艺术,如戏剧、舞蹈、音乐等。此外,这里还设有一个小型画廊,展示了一些当代艺术家的作品。
伊斯兰堡艺术学院画廊(Islamabad Institute of Art Gallery):这是一所位于伊斯兰堡的艺术学院,其画廊展示了学院师生的作品。这些作品涵盖了各种艺术形式,如绘画、雕塑、版画等。在这里,您可以感受到巴基斯坦年轻艺术家的创新精神和活力。
费萨尔清真寺艺术画廊(Faisal Mosque Art Gallery):费萨尔清真寺是伊斯兰堡的地标建筑,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清真寺之一。在清真寺内,有一个专门的艺术画廊,展示了与伊斯兰教相关的艺术品。这些作品来自世界各地的穆斯林艺术家,包括书法、绘画、陶瓷等。在这里,您可以领略到伊斯兰艺术的魅力。
总之,伊斯兰堡的艺术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巴基斯坦丰富艺术传统的窗口。如果您对艺术感兴趣,那么这些艺术馆绝对值得一游。
布拉格有哪些美术馆值得参观?
布拉格是一座充满艺术氛围的城市,拥有许多美术馆和画廊。以下是一些值得参观的美术馆:
布拉格国家美术馆(National Gallery in Prague):这是捷克最大的美术馆,位于瓦茨拉夫广场附近。馆内收藏了从中世纪到现代的众多艺术品,包括绘画、雕塑和装饰艺术品。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彼得·勃鲁盖尔的《巴别塔》。
布拉格市立美术馆(Municipal Gallery of Prague):这座美术馆位于布拉格老城广场附近,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建筑。馆内展示了从哥特式到现代的各种艺术作品,其中包括阿尔布雷希特·杜勃罗夫斯基的《自画像》等。
布拉格现代美术馆(Museum of Modern Art, Prague):这座美术馆位于布拉格城堡区,是捷克最重要的现代艺术机构之一。馆内收藏了20世纪以来的捷克和国际艺术家的作品,包括绘画、雕塑、摄影和装置艺术等。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卡雷尔·泰尔尼的《无题》。
布拉格城堡美术馆(Prague Castle Picture Gallery):这座美术馆位于布拉格城堡内,是捷克最古老的美术馆之一。馆内收藏了从哥特式到巴洛克时期的绘画作品,其中包括阿尔布雷希特·丢勒的《圣母子》等。
布拉格洛布科维茨宫美术馆(Lobkowicz Palace Museum):这座美术馆位于布拉格城堡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宫殿。馆内展示了洛布科维茨家族的私人收藏品,包括绘画、雕塑、家具和音乐乐器等。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弗朗茨·克萨韦尔·莫特克的《圣母领报》。
布拉格斯特恩伯格宫美术馆(Strahov Monastery Library):这座美术馆位于布拉格城堡区,是一座古老的修道院图书馆。馆内收藏了珍贵的手稿、插图书籍和宗教艺术品,其中包括《斯特拉霍夫圣经》等。
布拉格犹太博物馆(Jewish Museum in Prague):这座美术馆位于布拉格犹太区,是一个重要的文化机构。馆内展示了犹太历史和文化的丰富藏品,包括绘画、雕塑、文献和仪式物品等。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马克·夏卡尔的《以色列的窗户》。
敦煌莫高窟《九色鹿本生故事》艺术特色分析
编辑本段莫高之窟
莫高窟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近代以来又发现了藏经洞,内有5万多件古代文物,由此衍生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学科——敦煌学。但在近代,莫高窟受到骗取、盗窃,文物大量流失,其宝藏遭到严重破坏。1961年,莫高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四大石窟还有: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和麦积山石窟。
编辑本段沿革概述
莫高窟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的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前临宕泉河,面向东,南北长1680米,高50米。洞窟分布高低错落、鳞次栉比,上、下最多有五层。它始建于十六国时期,据唐《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的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僔路经此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北魏、西魏和北周时,统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贵族们的支持,发展较快。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莫高窟更是兴盛,在武则天时有洞窟千余个。安史之乱后,敦煌先后由吐蕃和归义军占领,但造像活动未受太大影响。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渐趋衰落,仅以重修前朝窟室为主,新建极少。元朝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废弃,莫高窟也停止了兴建并逐渐湮没于世人的视野中。直到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后,这里才重新为人注意。近代,人们通常称其为“千佛洞”。
莫高窟现存北魏至元的洞窟735个,分为南北两区。南区是莫高窟的主体,为僧侣们从事宗教活动的场所,有487个洞窟,均有壁画或塑像。北区有248个洞窟,其中只有5个存在壁画或塑像,而其它的都是僧侣修行、居住和亡后掩埋场所,有土炕、灶炕、烟道、壁龛、台灯等生活设施。两区共计492个洞窟存在壁画和塑像,有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唐宋木构崖檐5个,以及数千块莲花柱石、铺地花砖等。
编辑本段艺术特色
莫高窟是一座融绘画、雕塑和建筑艺术于一体,以壁画为主、塑像为辅的大型石窟寺。它的石窟形制主要有禅窟、中心塔柱窟、殿堂窟、中心佛坛窟、四壁三龛窟、大像窟、涅磐窟等。各窟大小相差甚远,最大的第16窟达268平方米,最小的第37窟高不盈尺。窟外原有木造殿宇,并有走廊、栈道等相连,现多已不存。
莫高窟壁画绘于洞窟的四壁、窟顶和佛龛内,内容博大精深,主要有佛像、佛教故事、佛教史迹、经变、神怪、供养人、装饰图案等七类题材,此外还有很多表现当时狩猎、耕作、纺织、交通、战争、建设、舞蹈、婚丧嫁娶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画作。这些画有的雄浑宽广,有的鲜艳瑰丽,体现了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和特色。中国五代以前的画作已大都散失,莫高窟壁画为中国美术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实物,也为研究中国古代风俗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形象和图样。据计算,这些壁画若按2米高排列,可排成长达25公里的画廊。
莫高窟所处山崖的土质较松软,并不适合制作石雕,所以莫高窟的造像除四座大佛为石胎泥塑外,其余均为木骨泥塑。塑像都为佛教的神佛人物,排列有单身像和群像等多种组合,群像一般以佛居中,两侧侍立弟子、菩萨等,少则3身,多则达11身。彩塑形式有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这些塑像精巧逼真、想象力丰富、造诣极高,而且与壁画相融映衬,相得益彰。
它是一个九层的遮檐,也叫“北大像”,正处在崖窟的中段,与崖顶等高,巍峨壮观。其木构为土红色,檐牙高啄,外观轮廓错落有致,檐角系铃,随风作响。其间有弥勒佛坐像,高35.6米,由石胎泥塑彩绘而成,是中国国内仅次于乐山大佛和荣县大佛的第三大坐佛。容纳大佛的空间下部大而上部小,平面呈方形。楼外开两条通道,既可供就近观赏大佛,又是大佛头部和腰部的光线来源。这座窟檐在唐文德元年(888年)以前就已存在,当时为5层,北宋乾德四年(966年)和清代都进行了重建,并改为4层。1935年再次重修,形成现在的9层造型。
莫高窟的壁画上,处处可见漫天飞舞的美丽飞天——敦煌市的城雕也是一个反弹琵琶的飞天仙女的形象。飞天是侍奉佛陀和帝释天的神,能歌善舞。墙壁之上,飞天在无边无际的茫茫宇宙中飘舞,有的手捧莲蕾,直冲云霄;有的从空中俯冲下来,势若流星;有的穿过重楼高阁,宛如游龙;有的则随风漫卷,悠然自得。画家用那特有的蜿蜒曲折的长线、舒展和谐的意趣,呈献给人们一个优美而空灵的想象世界。
艳丽的色彩,飞动的线条,在这些西北的画师对理想天国热烈和动情的描绘里,我们似乎感受到了他们在大漠荒原上纵骑狂奔的不竭激情,或许正是这种激情,才孕育出壁画中那样张扬的想象力量吧!
编辑本段风格演变
莫高窟现存有壁画和雕塑的492个石窟,大体可分为四个时期:北朝、隋唐、五代和宋、西夏和元。
开凿于北朝时期的洞窟共有36个,其中年代最早的第268窟、第272窟、第275窟可能建于北凉时期。窟形主要是禅窟、中心塔柱窟和殿堂窟,彩塑有圆塑和影塑两种,壁画内容有佛像、佛经故事、神怪、供养人等。这一时期的影塑以飞天、供养菩萨和千佛为主,圆塑最初多为一佛二菩萨组合,后来又加上了二弟子。塑像人物体态健硕,神情端庄宁静,风格朴实厚重。壁画前期多以土红色为底色,再以青绿褚白等颜色敷彩,色调热烈浓重,线条纯朴浑厚,人物形象挺拔,有西域佛教的特色。西魏以后,底色多为白色,色调趋于雅致,风格洒脱,具有中原的风貌。典型洞窟有第249窟、第259窟、第285窟、第428窟等。如第243石窟北魏时代的释家牟尼塑像,巍然端坐,身上斜披印度袈裟,头顶扎扁圆形发髻,保留着犍陀罗样式。
隋唐是莫高窟发展的全盛时期,现存洞窟有300多个。禅窟和中心塔柱窟在这一时期逐渐消失,而同时大量出现的是殿堂窟、佛坛窟、四壁三龛窟、大像窟等形式,其中殿堂窟的数量最多。塑像都为圆塑,造型浓丽丰满,风格更加中原化,并出现了前代所没有的高大塑像。群像组合多为七尊或者九尊,隋代主要是一佛、二弟子、二菩萨或四菩萨,唐代主要是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和二天王,有的还再加上二力士。这一时期的莫高窟壁画题材丰富、场面宏伟、色彩瑰丽,美术技巧达到空前的水平。如中唐时期制作的第79窟胁侍菩萨像中的样式。上身裸露,作半跪坐式。头上合拢的两片螺圆发髻,是唐代平民的发式。脸庞、肢体的肌肉圆润,施以粉彩,肤色白净,表情随和温存。虽然眉宇间仍点了一颗印度式红痔,却更像生活中的真人。还有在第159窟中,也是胁侍菩萨。一位上身赤裸,斜结璎珞,右手抬起,左手下垂,头微向右倾,上身有些左倾,胯部又向右突,动作协调,既保持平衡,又显露出女性化的优美身段。另外一位菩萨全身著衣,内外几层表现清楚,把身体结构显露得清晰可辨。衣褶线条流利,色彩艳丽绚烂,配置协调,身材修长,比例恰当,使人觉得这是两尊有生命力的“活像”。
五代和宋时期的洞窟现存有100多个,多为改建、重绘的前朝窟室,形制主要是佛坛窟和殿堂窟。从晚唐到五代,统治敦煌的张氏和曹氏家族均崇信佛教,为莫高窟出资甚多,因此供养人画像在这个阶段大量出现并且内容也很丰富。塑像和壁画都沿袭了晚唐的风格,但愈到后期,其形式就愈显公式化,美术技法水平也有所降低。这一时期的典型洞窟有第61窟和第98窟等,其中第61窟的地图《五台山图》是莫高窟最大的壁画,高5米,长13.5米,绘出了山西五台山周边的山川形胜、城池寺院、亭台楼阁等,堪称恢宏壮观。
莫高窟现存西夏和元代的洞窟有85个。西夏修窟77个,多为改造和修缮的前朝洞窟,洞窟形制和壁画雕塑基本都沿袭了前朝的风格。一些西夏中期的洞窟出现回鹘王的形象,可能与回鹘人有关。而到了西夏晚期,壁画中又出现了西藏密宗的内容。元代洞窟只有8个,全部是新开凿的,出现了方形窟中设圆形佛坛的形制,壁画和雕塑基本上都和西藏密宗有关。典型洞窟有第3窟、第61窟和第465窟等。
藏经洞
1900年,在莫高窟居住的道士王圆箓为了将已被遗弃许久的部分洞窟改建为道观,而进行大规模的清扫。当他在为第16窟(现编号)清除淤沙时,偶然发现了北侧甬道壁上的一个小门,打开后,出现一个长宽各2.6米、高3米的方形窟室(现编号为第17窟),内有从4世纪到11世纪(即十六国到北宋)的历代文书和纸画、绢画、刺绣等文物5万多件,这就是著名的“藏经洞”。
藏经洞藏经洞的内壁绘菩提树、比丘尼等图像,中有一座禅床式低坛,上塑一位高僧洪辨的坐相,另有一通石碑,似未完工。从洞中出土的文书来看,最晚的写于北宋年间,且不见西夏文字,因此可推断藏经洞是公元11世纪时,莫高窟的僧人们为躲避西夏军队,在准备逃难时所封闭的。
莫高窟藏经洞是中国考古史上的一次非常重大的发现,其出土文书多为写本,少量为刻本,汉文书写的约占六分之五,其它则为古代藏文、梵文、齐卢文、粟特文、和阗文、回鹘文、龟兹文等。文书内容主要是佛经,此外还有道经、儒家经典、小说、诗赋、史籍、地籍、帐册、历本、契据、信札、状牒等,其中不少是孤本和绝本。这些对研究中国和中亚地区的历史,都具有重要的史料和科学价值,并由此形成了一门以研究藏经洞文书和敦煌石窟艺术为主的学科——敦煌学。
破坏情况
莫高窟在元代以后已很少为人所知,几百年里基本保存了原貌。但自藏经洞被发现后,旋即吸引来许多西方的考古学家和探险者,他们以极低廉的价格从王圆箓处获得了大量珍贵典籍和壁画,运出中国或散落民间,严重破坏了莫高窟和敦煌艺术的完整性。
1907年,英国考古学家马尔克·奥莱尔·斯坦因在进行第二次中亚考古旅行时,沿着罗布泊南的古丝绸之路,来到了敦煌。当听说莫高窟发现了藏经洞后,他找到王圆箓,表示愿意帮助兴修道观,取得了王的信任。于是斯坦因就被允许进入藏经洞拣选文书,他最终只用了200两银两,便换取了24箱写本和5箱其他艺术品带走。1914年,斯坦因再次来到莫高窟,又以500两银两向王圆箓购得了570段敦煌文献。这些藏品大都捐赠给了大英博物馆和印度的一些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现拥有与敦煌相关的藏品约1.37万件,是世界上收藏敦煌文物最多的地方,但近年来由于该馆对中国文物的保护不力甚至遭致失窃,因而受到不少指责。
1908年,精通汉学的法国考古学家伯希和在得知莫高窟发现古代写本后,立即从迪化赶到敦煌。他在洞中拣选了三星期,最终以600两银两为代价,获取了1万多件堪称菁华的敦煌文书,后来大都入藏法国国立图书馆。
1909年,伯希和在北京向一些学者出示了几本敦煌珍本,这立即引起学界的注意。他们向清朝学部上书,要求甘肃和敦煌地方政府马上清点藏经洞文献,并运送进京。清廷指定由甘肃布政使何彦升负责押运。但在清点前,王圆箓便已将一部分文物藏了起来,押运沿途也散失了不少,到了北京后,何彦升和他的亲友们又自己攫取了一些。于是,1900年发现的五万多件藏经洞文献,最终只剩下了8757件入藏京师图书馆,现均存于中国国家图书馆。
对于流失在中国民间的敦煌文献,有一部分后来被收藏者转卖给了日本藏家,也有部分归南京国立中央图书馆,但更多的已难以查找。王圆箓藏匿起来的写本,除了卖给斯坦因一部分以外,其他的也都在1911年和1912年卖给了日本的探险家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1914年,俄罗斯佛学家奥尔登堡对已经搬空的藏经洞进行了挖掘,又获得了一万多件文物碎片,目前藏于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
近代,除了藏经洞文物受到瓜分,敦煌壁画和塑像也蒙受了巨大的损失,目前所有唐宋时期的壁画均已不在敦煌。伯希和与1923年到来的哈佛大学兰登·华尔纳先后利用胶布粘取了大批有价值壁画,有时甚至只揭取壁画中的一小块图像,严重损害了壁画的完整性。王圆箓为打通部分洞窟也毁坏了不少壁画。1922年,莫高窟曾一度关押了数百名俄罗斯沙皇军队士兵,他们在洞窟中烟熏火燎,破坏不小。1940年代,张大千在此描摹壁画时,发现部分壁画有内外两层,他便揭去外层以观赏内层,这种做法后来引发了争议,直到现在依然争论不休。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