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男信女修行路:探寻心灵的纯净与和谐
香缘·普陀山散文李海平请问李海平撰写的散文《香缘·普陀山》,怎么在百度网上查不到呢?(注:文章类别
未找到李海平的香缘·普陀山,有其他作者关于普陀山的散文,仅供参考。
普陀山悟禅原创散文
文霖
浩浩东海,悠悠普陀山,山海佛境,慈航圣地。
一座山的气质与个性里,更多的是自然与人文的多维结合。
——题记
1
当东海第一缕阳光冉冉升起时,普陀山便是氤氲着佛光了。佛光照心,禅理入骨,这是朝圣普陀山时留给我最真切的印象,也是我的灵魂贴近普陀山的现实感受。
普陀山,呈具在我面前的是一朵巨大的莲花,观音的杨枝和莲花一起,把我带进一个静美而安然的世界。在普陀山,在莲的世界,我又可以温习一种虚静的气息,渐渐感受到佛脉的恬适安详,如诗馨谧了。
普陀山是特立独行的,第一人间清净地的历史渊源丰盈了这座佛教名山的文化盛宴。普陀山,海天佛国,禅林境界,在佛禅的滋润下更是充满清凉,呼吸匀畅,以人间仙山南海圣境的透明向上昭示生命的灵性。在这里,天有多蓝,水有多蓝;人世间的生命,更多了一种凤毛麟角的快乐与怡然。
普陀山的海风,是普陀山轻盈的佛风,在蓝天白云下飘逸出安谧的梦境,众多的信徒或游客在这里受惠于智慧、仁慈和善美。在普陀山的语境里,融合了慈悲、佛光与生命的冥想,它总是透明、迷幻而带着超然之美,让人领略出一种别样的光辉。
如果说东海的潮音里升起一朵巨大的莲花,这莲花就是普陀山的观音道场,它是宁静的微笑,是大海般的心灵展示,使我不得不走在佛顶山的道路上走在向佛的行列,以心的憧憬和意志的虔诚,表达我此刻的心情。
普陀山的观音是芸芸众生中的莲花花朵,的确,它不仅线条流畅、圆润,更是于蓝天碧水中具有令人回味的清新风格。不仅仅如此,普陀山流动的佛风,给现代社会浮躁的心态倾注了一份宁馨和思考,补给了心灵的轻盈与超脱,正因为这样,普陀山成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而倍受推崇。
普陀山是历史文化的守望者,亦是藏风聚气幽独清净之地。走进这里,我才开始掂量生命的轻与重,我原本所有的生活状态一点点剥落,我不再沉湎于为生活而生活的束缚和枷锁。走进普陀山,的确让我看到了生活的原本状态,心灵会在这一片自然的净土里有了洒脱与放松,有了真实的愿景与愉悦。
走进普陀山,珍视生命里的洒脱与轻松不仅仅是奔走,更是融入,更多的是面对现实的闲心与清静。
普陀山,地如其名,普惠佛陀之山。
2
我不是旅行达人,但我经历了禅文化之旅。我原想在路上思忖,漫无目的也罢,沉静思索也罢,我不会让心灵羁于现实。走进普陀山,我心中有一种灵魂归宿的启迪与安放的意愿。在现代社会里,许多时候,人的灵魂往往漂泊无依,我走进普陀山又很快地接纳了它的点染,我的心灵正向着观音的高度行走。
一踏上普陀山,一种庄严虔诚的氛围呈现在海天佛国的上空,苍茫大海,远离红尘的清静妙味,更是我心中的神圣。我知道,普陀山真正地传承了中国的宗教传统和佛教信仰。观音信仰,绵延千年的佛事活动,正是普陀山的宗教底蕴。普陀山的宗教文化,正是阳光普照,才有着佛国香火,更赋予了这座名山的声名远播。
走进普陀山,我找到了我了解世界的认知方式,我只有内心的宁静,才能感受到普陀山亘古不息的禅境,静美和精神。如果没有内心的宁静,即使走进海天佛国,也制服不了内心的躁动,不安和欲望。只有透悟出观音的禅机,我们才能让灵魂不再浮躁。佛光显现之日,带给人更多的是灵魂的安宁或顿悟。人们走进普陀山,目的是想寻觅佛禅的肌理,或者虔诚地表达自己想说又不想说的欲望。而我没有多少陌生的欲望,心中的空荡多半是精神的虚幻和意志的模糊。走进普陀山,在梵音香烟之中,我却感到了一种结结实实的精神气象。我处于平凡的生活空间,没有大起大落,更没有大红大紫,我从不相信走捷径,我只相信能走出一重天地的只有靠付出,尽管现代社会里充斥书市的成功学在倡导或引诱人们走向成功的秘笈。走在海天佛国,我一路漫无目的地观和看,我没有刻意停留在某一处景致。在现实生活里,我没有颓废更没有堕落,我一直在坚守我的信仰,一直在阅读和持守着普陀山一样的精神空间,在阅读人世间一部我永远需要彻悟其精髓的厚书。我一直在一种清贫的生活里却不乏读书的嗜好而滋养着自己的心灵,那些充满权柄和铜臭的行当都无法左右我的灵魂,浮躁和浅薄不会伴随我的身旁,所以站在观音面前,我的心灵是坦然的,又是欣慰的。
活在当下,你无力改变别人,你就改变自己,在心中注入佛性,淡然,平静,吃饭时吃饭,工作时工作,睡觉时睡觉,佛光自然会降临你头顶。生命的极致,都是无意中收获的,但如果缺乏一种活力与灵感,一切都是渺茫的。
佛性就是生活,人人都有佛性。我处于复杂的芸芸众生之中,为生活而忙碌,为工作而疲惫,为追求而产生无奈,我甚至为自己所受的不平而愤懑,为怀才不遇而孤傲,痛楚,然而,自我抱怨都是无济于事,心病还得心解。走进普陀山,我看到了观音那双善于洞察尘世的眼睛,尽管她的洞察一时也抚平不了我心中的痛楚和无奈,但是,她的静默里,让我终于透悟出一份自我警醒和淡定,隐忍与坚守。观音就是我内心的清辉,我能够清醒地认识我自己了,在观音的爱与阳光的佛性日子里,我只有贴着大地的情怀前行,在既定的目标里走向新的高度。这样,普陀山无疑成为我思维飞翔的高地,使我不惮于寂寞,不惧于孤独。
面对熙攘的世界,我们应该在自己的精神家园里营造一颗平常心,让浮躁的心灵得到宁静的栖息。平常心是禅,要眠即眠,要坐即坐,热则取凉,寒则向火。心中做到了无烦恼、明净无垢,就是一颗平常心。红尘滚滚,人首先要耐得住寂寞,向佛,就得有一颗平常心,远离妄念烦恼,远离超常的鸿福,放下自在,以诚心为香,以回归内心为境界,心安意定。涅槃即是寂灭,真我就是净土,本真就是净土,而不是喧嚷、庸俗与愚昧。
现实生活中,人们越来越注重对物质的追求与崇拜,往往很少有人培育心灵中超越功利的信仰,所以,如何让心灵远离世俗化、同质化而拥有特立独行的人生态度呢?这是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三月不知肉味”,这正是超越功利的现实快乐,真正地追求一种乐以忘忧、乐在其中的境界。
平时我喜欢读书,读书是根,而写文章是缘。我走在人生路上,写起文章来,忘了一切,众人皆以为我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了,连我家里人也责怪我不食人间烟火。因为我不喜欢被房子和票子纠缠着,我的文章也少有抱怨,少有做作,我仿佛已经走进了生活的净土。其实,生活哪里如此,我的工作不是我的喜好,我是在工作之余寻找心灵的慰藉,我又怎能在我的文章里去存留下工作的倦意或生活的欲望呢?其实,对于工作或生活中的不足根本用不着刻意执着,或者憎恨,不喜欢也罢,后悔也罢,放下执着,路还得走下去,觉还得睡,饭还得吃。
于是,我心中默默地念道:风定莲香是禅,松声竹韵是禅,天蓝水清是禅,海浪低吟是禅,飘然出尘是禅。
普陀山的禅,是纯粹,是清亮,是透澈。
3
走进普陀山,人生难得的一份清静。前来做佛事的,拜佛烧香许愿抽签问卦的都有,我不曾这个,我没有潜心于此。这并不是我看破了红尘,机缘是否到来,我都不必多想。许多事情,越是期望,越是不能达到,越是心切越是难以合缘。有一佛教对联:“因即果,果即因,欲求果,先求因,即因即果;佛即心,心即佛,欲求佛,先求心,即心即佛。”读到这幅对联,现在我才觉得我所想要的不食人间烟火,即心的皈依,心的平静,瞬息间远离世俗六根清净,只有滤去心灵的陈杂,方可静心下来,干好每一件事。倘若心拥沉重,包揽一切,又怎能走向高峰?寻找捷径是不得真佛性的,只有精神丰富而有信仰的人才可以触摸到真佛性的。“即心即佛,无心是道”,这是禅宗法门,是禅宗大义。人虽然很难达到慧能“本来无一物”的无上智慧,但远离妄念、烦恼还是可以做到的吧。
由于从众心理,许多人早已失去了自己,连自己都失去的人该怎样去寻找自己呢?可惜生活中很少有人思考过这个问题。大彻大悟这个词在他们的字典里从未出现。当生存只成为一个人本能的冲动,那已经是很可怜的了。我们为何对平凡人生身怀恐惧?平凡地生活着,不被房子、车子和资产困扰自己,才是人心的真相。谁让自己沉重地活着呢?
大千世界,众多的纠结,玄虚,繁冗,纷争与愚昧,相生相伴,形影相随,一双俗眼或能洞察世界,一双俗眼或能悟出清新祥和的云朵。我看见许多人念念有词,无非心中总是能发好愿能修大福。燃香显心,尊佛许愿,已经成为众人的必修功课。我朝佛且不亵渎佛心,我不相信福和愿会从天上掉下来,也不相信搜肠刮肚就能找到大富大贵,就像我从不相信我能中**一样。现实生活里,有人想到祈福享福,有人想到惜福造福。我心中只愿平淡,有口饭吃就行,有口茶喝即可,吃着的面包屑儿掉在桌面上,我会拈起放进嘴里,我不愿浪费一点珍馐,也不愿污染一片草地,我不知道我心中是否装着佛心,我只知道穿过那片樟树林,我静静地倾听到了叶儿轻轻的呼吸。踏着海岸的金沙,我心中也是软软的,绵绵的,我不由自主地放松自己,让心灵放飞在海天佛国的袅袅梵音里。茫茫人海,智者与愚者,俊逸者与粗俗者,只不过是一步之遥,我又何尝跟自己去较劲呢。
在普陀山,我总看到人们匆匆之中更有一种接近生活真实的精神诉求。我之所以说是接近于真实,是因为纯粹的真实是不可能达到的,我所看到的就是走在一条通往真实的路上,是形形色色的身影在匆匆里行走。呈现在人们的脸上依然有种劳累的苍白或缺乏睡眠的倦意,眸子里有时闪烁着别样的惊愕或迷茫。什么时候人们更多一种和谐与安详的神情呢?匆匆行走的人们似乎都有一种接近于朝圣抑或是虔诚的表情。不管怎样,出入普陀山的游人依然如织,这座名山依然是游人向往和崇拜的至高境界,修行也罢,参禅也罢,人们忘却不了佛陀的香火,更是不想遗缺心中的愿望,人们把普陀山当成自己心网的解码器,当自己无法或难以从心网中解脱出来就来到这里释放心灵的沉重。
人们真心向佛修来世福,当然是美好的愿景。但是,在匆匆来去中,我们仍然要保持一份清醒。普陀山的禅境,让人在为人处世、人格陶冶、生命感悟等领域里都会留下更多的思索。
从普陀山归来,我心里对自己说,今日之我已非昨日之我了。
普陀山在我心中就是一朵静静释放着清纯的莲花,“出污泥而不染”的确是这朵莲花盛开的本色。即使相隔遥远,我依然能聆听到莲花开放的声音,莲花的天外之音。
4
一切烦恼与孤独都是自找的。人最大的烦恼就是自己。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去繁存简,去掉从众的心理潮涌和作崇的虚荣心,善之善哉,善莫大焉。
漫步普陀山,我看到了岩缝里钻出的小香樟,摇曳着的嫩叶让我有一种感动,生命往往就是蕴育苦难中并不断地战胜苦难,这样我们才会感触到生命的隐忍、坚强和实在,这样我们才会找到心灵深处真实的和谐与安祥。谁也不能脱离尘世,即便想远离红尘,如果没有一种坦然的内心,没有清静的觉醒,没有寻找到客观物象,那么,自己是否找到了心灵深处静静释放着清纯与圣洁的莲花呢?让安宁领引自己,潜下心来,在通往佛顶山的路上,感悟观音的道与法,至臻至善的世界虽无法达到,但重新认识自己不仅仅是一种提升,更是一种修行。
所谓佛在心中留,指的就是知道佛法。佛陀教我们放下执着,我们往往不去深究其学问,而亵渎佛法,急功近利,远离善根善缘,最终束缚了自己的心,更囚笼了自己的思维,变得无比庸俗。
我们每一天的生活都是在修行,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吃饭、穿衣、睡觉、扫地都是修行,“饥来吃饭困来眠”,都是修行。
我何尝不想让心灵在修行中宁静与祥和呢?心悟,反省。在世象纷扰中,保持心性的宁静与自然,重构诗意的心境,从容淡定,以静制动,才是内心的安详啊!
凡事都要顺心,一事一事地做,种下善缘,种下善心,收获善果,且不可心鹜高远。来普陀山,我的确带着朝圣的虔诚,在肃穆的庙堂寺院宝殿里,我屏息凝神,心中几分尊重几分虔诚。普陀山是一座大佛山,寺院佛堂南海观音都藏在它的肚里,佛是透明的,佛自己心知肚明,留给人间才是心知肚明。让心放开吧,心里装得太多,积习的东西很难散发出去,人是很把自己修行得完美的,那么就从点滴开始吧。人的心常常被自身囚禁,被沉浮所累,难以超越物质的纷争,那么,我们用什么来疗救自己的心灵,让心灵洒脱和飞扬?最终我们要回归自己的内心,皈依自己的灵魂。在现实社会里真正驱散心灵的寂寞、浮躁与贪婪的,还是自己的灵魂指向。能够在普陀山的静谧、肃穆中倾听到自己的脚步声,能够在法雨禅寺的缭绕香烟里聆听到佛国的梵音,这就是禅。生活中,道是无处不在,禅亦无处不在。追求身心豁然和神思宁然的是人的心禅。
现实世界,我们不仅仅是去找一处禅来安放我们的灵魂,而更应该让我们的灵魂在世俗生活里冷静地担当,让自己的心灵长出一双慧眼。所以,有人不想随波逐流,有人不愿从众,有人不再浑浑噩噩,走自己的路,乐土终究是乐土。
走进普陀山,礼佛拜僧,听禅阅经,通透清静庄严的氛围。停驻其间,夜对明月,晨伴朝霞,行云流水,自然天成,如饮佛茶,皆可以清心也。
朝拜普陀山,空谷足音,是慈航的境界。涉足于此,乃心灵的皈依。
5
普陀山的禅境呈现出一种宽博与广远,传递在寺院禅林的声声诵经中,又在悠远钟声的碰撞与回音里包容了人心与慈悲。现实的善男信女将自己溶进了寺钟和木鱼声中,冥冥中经历了一次佛旨的洗礼,远离了凡俗的狂躁、甚嚣尘上的不安与沉浮。千年的佛教圣地在人们匆匆的身影里依然跳动着鲜活的生命力与文化的气象。普陀山的世界里,不仅有着神气,更是具备了人气。一切宽容、和谐与庄严肃穆都在这里充盈着,熏陶着,弥漫着,绚烂着。
娑婆世界,人处其中,浸润甘露法雨。普陀山的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云霓霞光,都流露出禅意。普陀山的佛寺禅林,曲径通幽,禅房花影,恬雅清静,处处呈现出淡泊豁达的诗意心怀。朝圣者膜拜,信众们参禅,布道者诵经,各司其职,各遂其愿,井然有序,清净坦然。
就这样,污浊和浮躁都远离观音而去,悠然与坦然永远伴随着普陀山,并在海天佛国里轻吟梵音,撒播善美。普陀山,是摒弃拥挤的欲望让心灵疗伤的福地。善与恶,提升与堕落,美丽与污秽,一切缘于心,都可能在心灵之中交织或叠加,主导或退位。只有让心如水澄澈,只有让心超越于心,才会日日是好日,处处是福地。神秘的普陀山,天下苍生,离苦得乐,都会感悟到观音的圆融智慧淋漓尽致地彰显。
6
普陀山因其造化的神奇,吸引着唐宋历代的帝王将相、仕宦名流、文人墨客。他们纷至沓来的同时,也带来了各自身负的世相纷纭。普陀山见证了开山祖师慧锷供奉观音的礼佛决意,也分享了王勃、王安石、文征明寄情山水的优游;既见证了真歇禅师的苦心善缘,也铭刻了大慈大悲为众生离苦得乐的观音解脱生死闭关苦修终至成功后普利众生的济世情怀。
走进普陀山,那钟声诵声,把我带进了一个神圣、清明、宁静、悠远的境界。走进普陀山,我不仅要眼观,更要心悟,我不止一次地站在这些佛堂寺院的面前,看到了历史驿站里的佛像精神飞动,看到了浙江名下海天佛国里一种永远的文化积淀与象征。南国的海风和神性生命都被这片净土的浓浓香火氤氲着,并且呈现出虚无缥缈的意境。
人活着就是福气,不要说自己活着真累,其实这样并没有洞见人生真味。面对观音的微笑,我们完全可以体悟到生命原本是自然而单纯的,倘若非把自己的名字或踪影雕刻于青史留下不朽,自然就是活得真累。走进普陀山,我真的明白了冥冥中心役于形的宿命,而终于得到了慈风法雨的沐浴。那些龛佛,那些石头或樟木的精灵,都会在冥冥中让我有了精神的梳理和支撑。于是,走在普陀山的佛光境界,我被一股肃穆和清冽的氛围久久地笼罩着,我感到了参禅诵经的不绝声息,更是聆听到了天地间气清神定的幽谧佳境里的佛音。
对我这样卑微地走在人生路上的人来说,普陀山更具有一种华枝春满天清风朗的惬意与超脱,让我决然地远离喧嚣,最终在驻足和观览中找到心灵的快慰。不管多么繁忙,不管多么疲惫,我都应该在自己的空间营造一座精神的小屋,安放自己的心灵,用自己的心灵开启自己的小屋,有且只有这样,才不会孤独地在风雨中飘零。
面对现实的浮躁与做作,我永远应该选择避开或离去,而不是无缘无故地压抑自己,走向说不清道不明的混沌世界。我应当去掉偏执,去掉妄念,突破自我的壁垒,让心境流畅明快如风。我告诫自己,不要泡在物海里沉浮,不要因欲望的熏蒸而被名所累被利所困。
万古长空,一朝风月。普陀山是永恒,它的永恒启开了我渐渐物化的心灵,我得真正地走进生命的平淡与自在中呢!天上一朵祥云,地上一颗禅心,海天佛国里的观音菩萨,真正不失一种“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禅机气象。
普陀山,在滚滚红尘中注入了人世间一片清凉,这座神灵之山的美誉几乎是家喻户晓。只要想到这里的佛寺禅林,想到这里的禅苑清音,人们都能联想到普陀山的不绝香火,悠远的钟声。
为文与悟禅都是相通的,重在心悟而离言,“妙悟者不在言多”。我相信,只要有一颗真诚的心去发现,去感受,去沟通,就算再大的文化差异,观音世界总是向你张开怀抱的。
普陀山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璀璨明珠,如今更是实至名归,千百年来一直将徐徐而来的中国风吹向大海,吹向世界。
在这里,我不得不用心灵去阅读,普陀山的海上日出不啻是一缕畅想的佛韵,清新瑰丽,令人难忘,并以生命的灵动带给人世间昂然活力。
我俨然被普陀山规模宏大、宝相庄严、慈悲睿慧的南海观音的威德所震撼,眼前海阔天空,气象澄明。
7
普陀山,这样一座真正恢弘而高贵的佛教圣地,无疑是天下佛禅的心灵氧吧。它的气息里透彻着着生命的灵性,萌动着慈悲的慧根,有无量的出世思想,更有智慧的入世精神。普陀山真诚地呼唤每一颗生命不断地自我观照,自我更新,有且只有如此,人才能独立担当和悟时自度。
千年的香火,络绎不绝的游人,心灵的景致毕竟是心灵的景致,菩提树毕竟是菩提树,人世间所有的尘嚣都得在这里退席。观音导引我向着海风膜拜,大海蔚蓝的底色为我接风洗尘,于我是真正的生命的欢呼。观音的气象与大海的博大都在我心灵深处细淌着,奔放着。
爱普陀山,以我真心的祝福。在普陀山佛境,我与一棵香樟树相视而笑,我们抚掌相拥。观音圣像飘然若仙,它飘然远举着芸芸众生的祈福祷愿。
普陀山,一重守戒修行的佛教圣地,为浑浊的人世开辟了一块净土。
踏访莲花世界里的普陀山,最最怀想的是海天佛国里的莲花世界。
这里宁馨的莲永远有一颗宁馨的心,观音的明眸远眺着大海,大海的辽阔、清朗、高远波涌着它固有的深邃、湛蓝。普陀山呵,在我心中荡漾,在我生命的那一端更以时光的欢悦穿过历史与人生的呼吸。
普陀山,在宁静的大海心灵窗扉上,绽放着朵朵莲花。大海的蓝,莲花的静,无不浸润着禅宗的音韵。
我心灵的歌,有你恒久的牵挂,如今我依然行进在你辽阔的清朗与高远的从容里。
圣洁的观音,佛边的仙山,缥缈间蓝天白云,佛光海色,无不在众人的惊叹里千般地迷醉。
东海里闪烁的灵魂缔结着我心灵向往的精神高度。我向往的佛国,是普陀山的法雨滋润,普陀山是我心灵的经幡,永远飘扬着精神的旌旗。此时,我完全开悟了,一直以虔诚的心灵在倾听。是的,在绚烂如禅平淡如禅的观音道场,处处都有着佛法的芬芳。
普陀千年古樟,是我心中千年的菩提。普陀鹅耳枥树,是我心中圣洁的菩提。
爱上普陀山,不只是这座山的莲花般世界。
禅意清净,月华重露,普陀山不愧是世界眼眸里的文化经典。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