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退行性变:揭秘脊椎老化背后的健康危机
什么是退行性变和退行性病变?能治好吗?
在人体的生命周期中,退行性变是一种不可逆的老化过程,如同自然法则,无法逃避。通常,轻微的无症状退行性改变无需特别干预,但当关节的病理性改变——退行性病变加速了老化过程,就会引发一系列病症,如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骨刺、关节炎和骨关节病等。
治疗策略更多的是控制而非逆转,旨在减轻症状和延缓病变进程。以脊椎为例,椎间盘是最早易受年龄影响的结构,累积劳损、外伤、生活习惯、职业、全身状况和内分泌因素等因素都可能加速其退变。对于脊椎疾病的治疗,我们通常采用保守方法,如牵引、按摩、理疗、针灸、肌肉强化训练,甚至腰骶部支具和药物疗法(涵盖中药、神经营养药物、非甾体抗炎药、激素以及硬膜外注射药物)。
虽然这些保守治疗能在短期内缓解部分患者的症状或阻止病情进展,但长期疗效的证据并不多。对于那些因腰椎退行性病变导致严重症状,如腰椎管狭窄、下肢疼痛、间歇性跛行甚至马尾综合征,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患者,若经过3至6个月的保守治疗效果不佳,且全身状况允许,手术治疗可能是一个必要选择。
总的来说,退行性变和退行性病变的治疗主要集中在控制症状和延缓疾病进展,而非完全治愈,患者需要根据个人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案。记住,预防总是优于治疗,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定期体检是抵抗退行性病变的关键。
脊柱退行性变是什么病
脊柱退行性变实际上不是病,脊柱退行性变只是脊柱老化,各种原因都可能造成脊柱过度使用,过度使用就会造成脊椎退行性变。退行性变更多的是影像学专业描述术语,这种描述术语并不代表患者已经发生了疾病。
很多患者可能会很担心颈椎退行性变是不是一种病,实际上这只是一种专业术语描述,并不是一种病,只是提示颈椎可能比其他正常人用的更多,颈椎比别人老化的更多,就像皮肤一样,有的人皮肤好,有的人皮肤差,与生活、工作习惯有关,并不代表是疾病。颈椎退行性变不一定需要处理,而有些退行性变可能造成神经压迫,才需要处理。如果没有神经压迫症状,单纯只是描述退行性变,不需要进行过度治疗。
脊椎退行性变的表现,你有哪些了解?
脊椎退行性疾病,又称骨关节炎。主要表现为骨质增生和椎间盘变薄。临床症状是脊柱僵硬、酸痛和活动范围缩小。有时会伴有头晕、头痛、手脚麻木及脊柱相关疾病。脊柱结构问题是退变的主要原因。首先,结构异常的发生始于婴儿,基本形成于青少年,加重于中青年,尤其是老年时期。几乎没有人的脊柱结构是完全正常的,当然也没有人能逃过DJD的厄运。所谓结构问题,是指两块椎骨之间的异常移位,英文就是半脱位。
一、脊椎退行性变的表现了解哪些脊椎退行性疾病会伴有疼痛、弯腰困难、活动受限等症状,还会出现下肢放射性和咔哒样疼痛、皮肤麻木、肌肉无力、排尿困难、膝关节和跟腱反射减退等。脊椎退行性疾病最常见的原因是腰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腰椎滑脱等疾病。过度劳累、姿势不佳、外伤等。平时都可以导致生病,所以尽量避免生病的因素。当脊柱发生退行性疾病时,首先要改变生活方式,减轻脊柱的负荷,多休息,保持正确的姿势,同时要配合药物、理疗、针灸等治疗方法,注意脊柱的功能训练。
二、脊柱退行性变怎么治疗当人到了一定的年龄阶段,就会不同程度地发生脊柱退变,这是一种衰老的变化。如果没有不适的症状,保持患处温暖,避免疲劳和繁重的体力劳动,避免故意过度训练脊柱,均衡饮食,定期检查。如有明显不适症状,可考虑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理疗、热敷、按摩、活血止痛膏药、口服或静脉滴注舒筋活血药物、补钙、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物等。
三、脊柱退行性变的预防治疗脊椎矫正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一般要经历症状期、矫正期和维持期。特别注意以下两点:1。没有症状的人,包括儿童,可以接受脊柱矫正。一般来说,越快越好,越急越老。2.定期矫正脊柱,长期坚持。坚持这两点,有助于控制DJD的发展。临床上,一些中老年人总是坚持定期矫正。根据x光对比,DJD没有进一步发展,脊柱的形态有所改善。患者不仅没有感觉到老年人一年比一年差,反而越来越有活力。根据美国多年来捏脊的临床发展,DJD之所以能得到有效控制,有几个原因:在亿万种不同形状的脊柱中调整结构和合理受力,一般认为寰枢椎起第一主导作用。枢轴椎骨168的排列和组合通过下颈部影响整个脊柱的形状。骨盆起着第二个主导作用。它有1280多种排列组合结构。
脊柱退行性改变的病因
脊柱退行性变是脊柱衰老的表现,其原因除衰老外,还有较多因素会加重脊椎退行性改变的进程。如果经常久坐、弯腰、负重,以及身体超重,会加重腰椎间盘突出的进程。
如果经常低头看电脑、手机,常会加重颈椎椎间盘的老化,导致颈椎病提前出现。此外,如果有外伤或者先天畸形,也会加重颈椎退行性变的演化过程。
科普讲座一:关于腰椎疾病中几个概念性问题
在临床工作中常常遇到患者对影像学报告中的一些术语不理解而产生恐慌的现象。由于过度担心自己得了严重疾病而四处求医,造成不必要的精神压力,甚至给予过度治疗,所带来的危害不容忽视。下面我就常见的一些术语和概念做一些解释,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帮助。 北京朝阳医院骨科杨晋才
一、 什么是“退变”
退变是退行性改变的简称,是指人体某个系统或器官的机能,由于年龄的增长而出现衰退。包括自身新陈代谢及功能的减退,换句话说就是人体某个器官或系统的“老化”。其表现形式因器官或系统的不同而不同,比如肌肉的萎缩,脑组织萎缩,神经系统传导速度减慢,记忆力衰退,骨骼系统的骨质增生、骨质疏松,关节软骨的破坏、磨损,皮肤水分丢失而出现皱褶等等。退变不一定是“疾病”,而是人体老化的表现,当退变严重而出现相应的症状时才成为疾病。比如,腰椎退变,神经根受压,病人出现该神经支配区域的麻木、疼痛,肌肉无力、萎缩时才称其为疾病。影像学报告中常见的退变表现的术语有很多,脊柱X-线的常见退变术语如下:骨质增生、骨密度减低、椎间隙狭窄、神经根管狭窄、侧隐窝狭窄、韧带钙化等,关节X-线片常见的退变的术语如下:关节边缘增生、关节间隙狭窄等,所不同的是骨关节的退变就是骨性关节炎的表现,只要有疼痛症状就可以诊断骨性关节炎。
二、“骨刺”的概念
骨刺是指在影像学中见到的骨的增生性改变,因为在影像学中它的外形像“刺”一样,所以,人们通常形象地称它为“骨刺”。骨刺可以发生于人体全身骨骼很多地方,最常见于脊椎及关节周围,脊柱最多见于椎体边缘及小关节周围。其实,骨刺的产生是人体骨骼系统生理性退变过程中,自身保护性反应的一种表现形式,一般认为骨刺是骨骼系统受到反复的外力刺激而产生的一种增生性反应。
三、“骨刺”产生的机制
如前所述,骨刺是退变的一种表现形式,下面我简述一下脊柱及关节产生骨刺的机制。目前认为脊柱的退变始动于椎间盘的退变,由于椎间盘的新陈代谢障碍导致其水分丢失,使得椎间隙的高度丢失及椎间运动受到影响,椎间小关节的压力增大。由于椎间运动是脊柱运动的基础,椎间运动的这种变化使得椎间盘、小关节以及周围韧带结构的应力发生相应的改变,在应力负荷增大的地方就会出现骨质的轻微损伤,损伤后机体会立即出现修复反应,所谓修复就是骨质及纤维组织的增生反应。反复损伤的刺激出现了反复修复的过程,长期反复就会出现骨质增生反应及韧带增生、钙化等一系列的变化,因为这些变化都是由于退变引起的,所以,将这些变化统称为退行性改变。关节周围的骨刺产生原理与脊柱骨刺产生原理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关节退变的始动因素是关节软骨的退变。关节软骨是没有血管的,其营养供应一个是靠骨质的渗透,主要来至于关节囊分泌的关节液,关节液的分泌障碍与质量下降是关节软骨破坏的主要原因,由于关节软骨缺乏营养导致被破坏的软骨不能及时被修复,关节软骨出现磨损、破坏、脱落,致使关节周围骨质受到损伤而出现增生。也就是说当我们看到骨关节周围有明显的骨刺形成时,关节软骨已经有明显的破坏。这时,骨性关节炎的诊断已经能确立了。
四、“骨刺”的危害
骨刺伴随着人们年龄增长而增长,30岁以后就可以产生骨刺。骨刺有什么危害?是疾病吗?很多人还是个模糊的概念。很多人认为有了骨刺就是有病了。有很多专门治疗骨刺的药物,甚至还有专门治疗骨刺的“医院”,于是有了骨刺人们更惶惶不安了。
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骨刺本身不是疾病,而是人体退变的一种病理反应,这一点在前面已经叙述。只有在骨刺产生后造成疼痛或功能障碍时才称其为病。下面我举例说明。门诊一位40多岁男性患者,因腰痛来就诊,诉:间断腰背疼痛3年加重1周,平时久站或久坐后出现腰痛症状,近1周持续疼痛。经X-线片检查腰椎椎体前后缘有明显骨质增生即“骨刺”。那么,能不能说骨刺就是腰疼痛的原因呢?当然不能。患者为伏案工作者,腰椎生理曲度消失。我们来分析一下该患者的诊断与治疗及疾病产生的原因。该患者长期伏案工作,每日作为工作超过6个小时,坐姿为“放松位”即弓腰背状态,这种长期不正确的坐姿导致腰背部肌肉劳损,肌肉的放松使得身体的应力腰椎周围的韧带结构上,造成腰椎周围的韧带结构受损,主要是腰肌筋膜和棘上韧带,损伤引发炎症导致疼痛。同时由于腰椎应力的改变,椎体前后缘应力的刺激产生骨质增生,X-线片可见到明显的骨刺。骨刺的产生与腰椎韧带炎症均是腰椎不正确坐姿引发的相同的结果,骨刺与疼痛没有因果关系。也就是说这里骨刺不是疾病,而是一个疾病诸多的表现之一。经过服用消炎止痛类药物等治疗,腰痛可以消失,而增生骨刺依然存在,并随年龄增长而增长。由此可以理解骨刺不是病,而是疾病的一种表现而已。
什么情况下骨刺可以导致疾病发生?前面所讲关节周围骨刺证明骨性关节炎已经发生,但并不是因为骨刺而发病,是因为关节软骨破环而产生关节炎。脊柱疾病产生原因很多,骨刺可能是其中之一,当骨刺压迫脊髓时可以说骨刺引发了疾病,但是,骨刺一般都是众多致病因素之一。
总之,发现骨刺时不要担心,我常常把它比作骨骼上的“皱纹”。老化的表现而已。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