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大全文章正文

予取予求:随心所欲的极致满足体验

百科大全 2025年03月13日 10:52 39 海琴


“予取予求”,怎么理解?

“予取予求”这个成语,源自古代典籍《飞空井判事望题封部至左传·僖公七年》中的表述,其原意是指一个人可以从我这里随意获取所需,无论是财物还是其他资源。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逐渐演变,不再仅仅局限于物质层面,而是引申为一个人对事物有着极大的索取欲望,甚至到了无所顾忌的地步。

这个成语强调的是一个人在获取资源时的主动性和随意性,近似于现代汉语中的“随心所欲”。它揭示了一种行为模式,即个体对于满足自身需求和欲望时的无所畏惧,可能会超出应有的界限,可能会对他人或社会造成影响。在理解这个词时,既要看到其字面的含义,也要注意到它潜在的批判意味,提醒人们在追求时应有所节制,尊重他人和规则,避免过度索取导致的不平衡和问题。

如何理解成语“予取予求”?成语背后有何典故?

成语“予取予求”的意思是随心所欲,任意索取。原指从我这里取,从我这里求。

该成语背后的典故如下

来源:该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七年》中的“唯我知女,女专利而不厌,予取予求,不女疵暇也”。

故事:在春秋初期,贫弱的申国被楚国攻灭,国君申侯被楚文王留在楚国当大夫。申侯此人很贪,又善于谄媚,楚文王对他很宠信,凡是申侯要的东西,楚文王总是满足他。后来,楚文王生了重病,怕自己死后别人不能容忍申侯,便把他叫来,将一块价值连城的白璧给他,并且说道:“只有我最了解你,你贪得无厌,永远也不会知足。从我这里拿,从我这里要,我从不怪罪你。但我死后,别人就未必会这样了。所以你赶快离开楚国,越快越好。你不要到小国去,小国不会容纳你的。”申侯知道不离开楚国不行,收受了白璧后,就前往郑国。由于他能说会道,郑厉公让他当大夫,对他也很信赖。

予取予求是什么意思

予取予求这个成语源自先秦时期左丘明的《左传·僖公七年》,其含义是指一个人从他人那里任意索取,毫无满足之意,也可以理解为随心所欲。原句中,申侯被楚文王所宠爱,无论他提出何种要求,楚文王都会满足,这体现了予取予求的典型特征。

故事发生在春秋初期的申国,申侯因贪婪且善于迎合而深受楚文王的信任。然而,楚文王在临终前洞察到申侯的本性,意识到他的贪婪不会因自己的去世而改变。于是,他赠予申侯一块价值连城的白壁,并警告他,其他人可能无法像自己一样宽容。面对这个警告,申侯深知必须离开楚国,于是他收下礼物后前往郑国,凭借其口才在那里得到了郑厉公的信任,担任了大夫。

总的来说,予取予求这个词形容的是那种无止境的索求和贪婪行为,它源于申侯和楚文王之间的这段历史,展示了人性中欲望的一面。在现实生活中,它常用来批评那些不知满足、过度索取的人。

予取予求什么意思?

予取予求,原意是指一个人可以从我这里随意索取财物,后常用来形容某人任意索取、不加节制。这个成语在古代文献中频繁出现,如《全唐文》中提到的官员们期望通过皇帝出行的机会满足私欲,或是《民国演义》中描述的徐树铮权力大到能随心所欲地获取资源。在《春秋》的故事里,文王告诫继承者,知足常乐,否则可能会面临贪婪的后果。而在《大唐狄公案》中,提到的则是战乱时期对财富的觊觎和控制。

《梼杌萃编》中提到了一个寒素之人,却能轻易获取大量财物,显示出不可思议的经济手腕。而在《坐花志果》中,兄弟间互相赠予财物,用以安家和出行,体现了亲情和互助的另一面。《九尾狐》中,季钱月山对钱财的任意挥霍,也展现了予取予求的另一典型场景。

总的来说,予取予求描述的是一种权力、财富或欲望的过度索取和占有,反映出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多样面貌。

发表评论

增文号京ICP备19003863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 主题作者QQ:201825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