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大全文章正文

三顾茅庐:刘备诚心求贤,千古佳话传颂

百科大全 2025年03月14日 19:00 35 裔俊娜


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请问下是什么意思哦?谢谢了!

刘备落难路经水镜庄,司马徽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庞统两人,说:“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刘备想请司马徽出山相助,司马徽自称是山野闲人,不堪世用,谢绝邀请,后司马徽推荐徐庶去找刘备,刘备知徐庶乃一奇才,认其为军师,

后又经徐庶推荐,刘备方知卧龙诸葛,于是才引出了“三顾茅庐”的千古佳话。

刘备三顾茅庐?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阳城西,一说为湖北襄阳城西南)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

正所谓乱世出英雄,刘备正是有这样野心的人,他知道自己迫切需要一个能人异士来为辅佐自己,这样才能有效、迅速的壮大自己的力量,扩充自己的地盘。于是,当有人向他举荐了诸葛亮之后,他义无反顾,三顾茅庐,让人们看到了一个礼贤下士,能屈能伸的刘备。屡访不遇依旧毫不灰心,久等廊下仍然谦恭不已,这份耐心和毅力,试问又有几个诸侯可以做到?

所以,这一切无疑把他推到了一个尊贤典范的极至,见诸葛亮应诺出山,他的喜悦无以复加,这一切为他日后招贤纳士,扩张版图都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所以说,三顾茅庐看似简单,实则意义深刻。诸葛亮、刘备两人默契十足,配合天衣无缝,完美地谛造了三顾茅庐这一千古佳话。而三顾茅庐也同时成全了刘诸二人开启复兴汉室的历程。

刘备的主要事迹和对他的评价

刘备的主要事迹和对他的评价

刘备,字玄德,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国时期蜀汉的开国皇帝。他的生平充满了传奇色彩,下面我们来看看他的主要事迹和人们对他的评价。

1. 起兵讨伐黄巾军

刘备是在东汉灵帝末年因起兵讨伐黄巾军有功而登上汉末政治舞台的。黄巾起义是东汉末年的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对当时的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刘备在这场起义中表现出色,因此得到了一定的声望和地位。

2. 三顾茅庐得诸葛亮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成为千古佳话。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被誉为“卧龙”。刘备能够得到诸葛亮的辅佐,无疑对他的事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 与孙权合胜赤壁之战

公元208年,刘备与孙权联合,在周瑜的指挥下,大胜曹操于赤壁。这场战役是三国时期最著名的战役之一,也是刘备军事生涯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4. 夺取荆州和益州

刘备在赤壁之战后,得到了荆州五郡,后来又夺取了益州,为蜀汉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5. 夺取汉中,自立为汉中王

刘备在夺取汉中并击退曹操后,于公元219年自立为汉中王。这是刘备生前的重要成就之一。

6. 建立蜀汉,称帝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了蜀汉政权。尽管他的统治时间不长,但他对蜀汉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对刘备的评价

刘备在中国历史上被广泛认为是仁德的化身,他仁爱宽厚,待人真诚,因此得到了众多忠诚的部下和民众的支持。他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也得到了后人的认可。尽管他最终未能统一中国,但他的仁德和英勇的事迹仍然被后人传颂。

三国时期的典故

刘备曾长时间清闲,事业毫无成就,被称为“髀肉复生”,形容他失去了往日的雄心壮志。而“后患无穷”则指他给后世留下了无尽的隐患。

刘备与诸葛亮的“三顾茅庐”成为千古佳话,刘备多次诚心拜访诸葛亮,希望能得到他的帮助。诸葛亮初出茅庐,缺乏经验,但很快就展示了过人的才智,这被称为“初出茅庐”。诸葛亮的“虎踞龙盘”描述了南京的地势险峻,而“集思广益”则展示了他广纳群言,使工作效果显著。

诸葛亮“鞠躬尽瘁”,为蜀汉倾尽全力,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而“空城计”则是诸葛亮运用智慧,成功击退敌军的经典战例。

曹操的“才占八斗”形容其文采飞扬,而“捉刀”则描述了他让手下名将崔琰代他撰写文章的情况。曹植的“七步之才”则形容他的文思敏捷。

关羽的“超群绝伦”和赵云的“一身是胆”分别形容了他们无人能及的武艺和胆量。周瑜“顾曲周郎”则体现了他对音乐的鉴赏能力。

“巢毁卵破”比喻国家或集体遇到不幸时,其成员也无法幸免于难。而“坚壁清野”则是曹操谋士荀彧提出的饿死、困死敌人的作战策略。

“如嚼鸡肋”形容事情乏味至极,而“老牛舐犊”则形容父母对子女的慈爱。杜预的“势如破竹”则形容军队连战连胜的局势。

“车载斗量”形容数量非常多,而“断头将军”则形容壮士宁死不屈。吕蒙的“吴下阿蒙”则讽刺他从前不学无术,现在却变得有才学。

“想当然”则形容没有事实依据的主观臆断。郭嘉的“兵贵神速”强调用兵需迅速果断。张郃的“出言不逊”则形容他说话不客气,没有礼貌。

“大器晚成”形容优秀的人才需要时间成长。庞统、陆绩、顾邵的“负重致远”比喻他们肩负重任,将才能带到远方。

“乐不思蜀”则形容刘禅沉迷享乐,忘却了自己的国家。

关于刘备的故事

刘备的故事

一、桃园三结义

刘备、关羽、张飞三人于桃园结义,共同发誓共图大业。这一故事展现了刘备的仁德和领袖气质,他与关羽、张飞的深厚友情也成为千古佳话。

二、三顾茅庐

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不惜三次前往卧龙岗拜访,表现出极大的诚意和求贤之心。这一故事体现了刘备的睿智和识人之道,也展现了其仁德之名和领导才能。

三、携民渡江

在撤退过程中,刘备携民渡江,展现出其仁爱之心和民本思想。他不忍心丢下百姓,选择与民众同行,这一行为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为其日后建立蜀汉王朝奠定了基础。

四、建立蜀汉王朝

经过一系列征战,刘备最终建立了蜀汉王朝。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从一位普通的皇族后裔成长为蜀汉的开国皇帝,展现了他的英勇、智慧和领导力。

一、桃园三结义

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因为志同道合,在桃园结为兄弟,发誓共同追求天下大义。这个故事体现了刘备的仁德和领袖气质,也展示了其与关羽、张飞之间的深厚友情。这一故事被后世传颂为忠诚和友情的典范。

二、三顾茅庐

为了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刘备三次前往卧龙岗拜访。尽管前两次未能见到诸葛亮,但刘备并未放弃,最终成功请得诸葛亮出山。这个故事展现了刘备的睿智和识人之道,也体现了其诚心和决心。

三、携民渡江

在撤退过程中,刘备坚持携民渡江,这一行为展现了他的仁爱之心和民本思想。他认为人民是国家的根本,不愿意丢下百姓独自逃生。这一行为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为其日后建立蜀汉王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建立蜀汉王朝

刘备一生历经磨难,凭借英勇、智慧和领导力,最终建立了蜀汉王朝。他从一位普通的皇族后裔成长为蜀汉的开国皇帝,其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在位期间,致力于国家建设,推动了蜀汉的发展。

尽找明白人”说的是什么故事?

《三国演义》中,刘备对诸葛亮才能的赏识与求贤若渴之情,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话。

刘备听闻徐庶与司马徽称赞诸葛亮才智过人,便与关羽、张飞一同前往隆中卧龙岗,希望能够请诸葛亮出山辅助他,共谋大业。然而,刘备第一次前往时,诸葛亮恰好外出,只得遗憾而归。

不久,刘备再次与关羽、张飞顶风冒雪前往,却再次遭遇诸葛亮外出闲游的尴尬局面。刘备并未因此放弃,而是在回来后留下了一封信,表达对诸葛亮的敬佩之情以及希望他出山相助的意愿。

为了进一步表示对诸葛亮的尊重与诚意,刘备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斋戒三日,沐浴更衣,准备再次前往请诸葛亮。然而,关羽却提出诸葛亮可能徒有虚名,未必真有才学,不如就此放弃。张飞则主张由他一人前去,如果诸葛亮不答应,就用绳子将其捆来。面对二人的质疑与建议,刘备以其独特的智慧与耐心,将他们劝说,决定亲自第三次前往诸葛亮的住处。

刘备再次到达诸葛亮的居所时,发现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愿惊扰,一直静静地等待,直到诸葛亮醒来才开始交谈。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恳所打动,被其求贤若渴的精神所感动,于是为刘备详细分析了天下大势,并决定出山全力辅佐刘备以报答知遇之恩。

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不仅展现了其对人才的渴望与尊重,也彰显了诸葛亮的智慧与才华。后人将此故事编为歇后语“刘备三顾茅庐——尽找明白人”,以此赞扬刘备的求贤若渴与诸葛亮的明智选择。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找出典故

在三国时期,诸葛亮的智慧与忠诚广为人知,他多次施展神机妙算,助刘备建立蜀汉基业。东川和西川的收复,八卦阵的排设,六出祁山的远征,以及七擒孟获的智谋,都是他传奇生涯中的重要篇章。而“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的故事,则更增添了他超凡脱俗的形象。据说,在五丈原的最后时刻,诸葛亮预见自己即将陨落,为了祈求天命,他在营帐中布置了七盏大灯和四十九盏小灯,以此象征自己的生命星宿,希望以此保佑自己。然而,这一行动未能挽救他的生命,最终,他带着对刘备三顾茅庐之恩的感激与不舍,在五丈原谢幕。

诸葛亮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智慧和忠诚至今仍被后人传颂。三顾茅庐的故事更是成为千古佳话,它展现了刘备求贤若渴的精神和诸葛亮不计前嫌的胸襟。在这个故事中,刘备三次亲自前往隆中,邀请诸葛亮出山相助。诸葛亮起初不愿出山,但在刘备的诚恳邀请下,最终答应辅佐他,共同实现匡扶汉室的理想。这段佳话不仅展示了刘备的诚意和诸葛亮的才华,也体现了君臣之间的深厚情谊。

诸葛亮的一生,不仅是在军事上的辉煌,更是在政治上的智慧。他的六出祁山,不仅是对蜀汉国力的考验,更是对蜀汉未来走向的探索。诸葛亮深知,要想实现复兴汉室的理想,必须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努力。他在祁山六次北伐,尽管最终未能实现彻底平定中原的目标,但他的努力和坚持,为蜀汉争取到了宝贵的生存空间。

七擒孟获的故事,则展示了诸葛亮非凡的治国才能。孟获是南蛮部落的首领,曾多次与蜀汉发生冲突。诸葛亮通过七次擒获孟获,最终使他心服口服,从而稳定了南疆局势,为蜀汉赢得了宝贵的和平时期。这一系列行动,不仅展示了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更体现了他卓越的政治智慧。

诸葛亮的五丈原之战,是他人生最后的辉煌。在这场战役中,他不仅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还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在五丈原,他布置了四十九盏明灯,希望以此祈求天命,延长自己的生命。然而,最终他还是带着对刘备的感激和对未来的忧虑,离开了这个世界。他的离去,不仅让蜀汉失去了一位伟大的丞相,也让后人缅怀起他的智慧与忠诚。

总的来说,诸葛亮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智慧和忠诚,以及对刘备三顾茅庐之恩的感激,都成为了后人传颂的佳话。他的事迹,不仅展示了他在军事和政治上的卓越才能,更体现了他高尚的品德和对未来的无限追求。

发表评论

增文号京ICP备19003863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 主题作者QQ:201825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