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背后的历史抉择与壮烈征程
红军长征的过程概括
1. 红军被迫长征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错误的指挥,红军在经过四年的围剿后,敌人逼近了瑞金。在这个危机时刻,红军被迫开始了长征。主力8.6万人从瑞金出发,而地方部队1.6万人则选择留在苏区继续抵抗。
2. 红军的壮大
1930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在瑞金为中心的根据地发展壮大,红一方面军已经发展到拥有约12.7万人的强大力量。
3. 依依不舍的告别
1934年10月,红军在反围剿战役中失利,被迫开始长征。地方部队留在苏区,苏区百姓依依不舍地送别红军。
4. 长征正式开始
1934年11月,粤系军阀陈济棠命令军队放开防线,红军成功突破粤军封锁线,长征正式开始。
5. 经历种种困难和挑战
1934年12月,红军在湘西与豫西的战斗中,经历了种种困难和挑战。
6. 英勇顽强的精神
1934年11月,红军在湘南的战斗中,展现了英勇顽强的精神。
7. 湘江战役
1934年11月,湘江战役成为红军长征过程中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红军虽然突破了第四道封锁线,但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8. 重要的胜利
1935年1月,红军成功突破乌江,取得了重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围截红军的企图。
9. 遵义会议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挽救了党、红军和中国革命,标志着党的成熟。
10. 重大胜利
1935年2月,红军在遵义战役中取得了重大胜利,五天内连下桐梓、娄山关和遵义,共击溃和歼灭国民党军2个师、8个团。
11. 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意志
1935年4月,红军在川北、湘西和陕南的战斗中,展现了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意志。
12. 金沙江从容过江
1935年5月,红军到达金沙江,利用七只小船从容过江,成功摆脱敌人的追兵。
13. 红一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
1935年6月,红军翻越夹金山,红一军和红四方面军在达维会师。
14. 饥饿、寒冷和泥沼的考验
1935年8月,红军穿越松潘草地,面临着饥饿、寒冷和泥沼的考验,展现了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定的信念。
15. 红一方面军北上
1935年九月,红一方面军率领8000人脱离张国涛北上,红二十五军到达陕甘苏区的永坪镇,结束长征。
16. 红一军翻越六盘山
1935年10月,红一军翻越六盘山,到达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标志着红一军长征的结束。
17. 继续北上的红军
1936年1月,红军在湘西与川北的战斗中,继续北上。
18. 红军长征的胜利
1936年10月,红一、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红一、红二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至此,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红军长征过桂北主要内容?
历史的曙光,永远在最黑暗时绽放光辉;伟大的军队,总是在绝境中浴火重生。80年前,中国***领导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千难万险,胜利完成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据史料记载,1934年11月25日至12月13日,中央红军长征过桂北历时19天,途经灌阳、全州、兴安、资源、龙胜五县(自治县),行程290多公里,他们艰难跋涉的光辉足迹和鏖战湘江的英勇身躯,成为了整个长征史上一段刻骨铭心的印记。
生死抉择:硬闯湘江“口袋阵”
1934年10月初,蒋介石对中央根据地开展了第五次“围剿”,推进到中央根据地的腹地,情况危急。17日,中央红军主力五个军团及党中央和中革军委、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临时政府领导机关共8.6万人,踏上战略转移的征途,向西南方向突围,开始了著名的长征。
长征出发后一个月内,红军连续突破敌人三道封锁线,于11月下旬进抵湘桂边界。这时,蒋介石谋划出全歼中央红军的企图:依托湘江天然屏障,构筑第四道封锁线,包围红军于湘、漓两水以东地区,形成一个“口袋阵”,将被追击入广西的红军压缩到湘江以东、龙虎关以北的全县(今全州)、灌阳、兴安三县范围东西不足60公里、南北不到100公里的三角地域内,再扎紧口袋,迫使红军进行决战,依仗其兵力数量和武器装备上的优势,在红军硬闯湘江这道“血网”时将其全部歼灭。为实现这一企图,蒋介石调兵遣将,近30万兵力参与桂北湘江战役。
此时,中央红军在湘南足足走了20天,作出进军广西渡过湘江的准备时,敌人已经基本部署就绪,形成了依托西南湘江屏障自东追击、南北夹击、四面合围的阵势,只等红军去钻“口袋”。这时中央红军已处于战略上的被动局面。“我们不为胜利者,即为战败者。”——— —— 聂荣臻在其回忆录中这样说。这是中央红军进军广西首先面临的抉择。
11月下旬,中央红军决定:坚决打击尾追之敌,迅速开辟西进越过湘桂边界、进入广西抢渡湘江的道路,打破敌人第四道封锁线。
湘江战役示意图。(电视截图)
铁血阻击:刀光血雨的三场鏖战
为保证中央纵队渡江,中央红军在全州觉山铺、灌阳新圩和兴安的光华铺等地,分别依托阵地对敌人展开了顽强的阻击战。于是,新圩—光华铺—觉山铺,构成中央红军血战湘江的三大阻击战场。
灌阳新圩阻击战战场之枫树脚。 通讯员曹增平 摄
新圩阻击战:守住湘江的第一生命线
位于灌阳县城北面的新圩,西北面古岭头一带是红军抢渡的枢纽地域,守住了新圩防线,就等于守住了前出湘江的第一道生命线。11月26日,红三军团第五师奉命赶到新圩,阻击由恭城、灌阳北上的桂军。师长李天佑(广西临桂县六塘镇人)、政委钟赤兵于11月27日下午到达杨柳井、排埠江一线,依托公路两侧山头构筑了阻击阵地。同时桂军7个团赶到灌阳县城,旋即占领马渡桥的狮子山进入阵地。11月28日拂晓,桂军在炮火掩护下,发动大规模的正面进攻和迂回攻击,当晚占领了红军前沿阵地的几个小山峰。29日,桂军增派6架飞机在红军阵地轮番轰炸、扫射,发动大规模的立体进攻,发起连续冲击,并派出小股部队迂回红军侧背。红五师与桂军展开白刃战,伤亡很大,30日,战斗更为激烈,红五师在板桥铺、龙塘、楠木山一线一直坚守到下午4时。红十八团接防后,12月1日被桂军分割包围,仍顽强阻击至全军覆没。
据了解,新圩阻击战,红五师及红十八团以巨大的代价,确保了中央机关和后续部队安全。而红五师“自师参谋长以下,团、营、连干部几乎全部伤亡”,人员损失超过2000人,红十八团全团1000多名指战员几乎全部壮烈牺牲。
兴安光华铺阻击站旧址纪念碑。记者唐艳兰 摄
光华铺阻击战:誓保界首渡口安全
光华铺是界首至兴安县城之间桂(林)黄(沙河)公路(今国道322线)边的一个村庄,占据它可北控界首镇及其湘江渡口,南制兴安县城,东观湘江,西进越城岭。11月27日下午,红三军团第四师先头部队赶到界首。28日,红四师主力赶到以第十二团守渡口东岸南面的渠口,第十一团布防桂黄公路西面石门及西北地域,第十团驻守光华铺,正面阻击从兴安来犯的桂军。29日半夜,桂军一部迂回红十团三营阵地后面,欲直插界首渡口。经过激战,敌人大部被歼,剩余敌人占领渡口西岸。30日拂晓,红十团迅速组织部队围歼了西岸的敌人,收拢部队北撤死守第二道防线,确保了军委纵队当日从界首渡口浮桥安全跨过湘江。12月1日拂晓,从新圩阻击战撤下来的红五师十四、十五团赶来,与11月30日晚赶到的十三团会合,巩固了防守阵地,直到午后才撤离阵地。
据了解,光华铺阻击战,红三军团挡住了桂军4个团的进攻,以牺牲近1000人的代价,完成了保护界首渡口安全、阻击桂军北上会合湘军封锁湘江的艰巨任务。
觉山铺战役:血肉铺成渡江“生命线”
觉山铺位于全州县才湾境内。11月27日晚,红一军团前锋占领从全州县屏山渡至界首的湘江所有渡河点,在觉山铺地域构筑工事,阻击欲沿桂黄公路南下封锁湘江的湘军。29日早上,湘军在飞机、大炮的配合下向红一军团前沿阵地发起波浪式进攻,由于阻击任务十分艰巨,30日拂晓前,连续急行军100多公里的红一师两个团赶到觉山铺,来不及休息即投入战斗,战况惨烈。30日晚,为免遭敌人包围,红一军团主动放弃觉山铺阻击线剩下的两个最高山头,退守全州绍水的珠兰铺、白沙至夏壁田、水头一带,以白沙河为屏障组织第二道阻击线。当夜,红军三分之二的部队还未过江,而敌人的口袋愈收愈紧,情势危急。12月1日拂晓开始,红一军团的两个主力师在第二道阻击阵地与湘军反复争夺厮杀。正午时分,红一军团各部队交替掩护,退入西边山地。
最终,觉山铺阻击战以红五军团政委易荡平等2000余名红军烈士的热血和生命为代价,成功掩护中央红军渡过湘江,而这场阻击战也是湘江战役中敌我双方投入兵力最多、伤亡最惨重的一场血战。
血染湘江:“三年不饮湘江水 十年莫食湘江鱼”
三大战役为红军强渡湘江争取了时间。据史料记载,11月27日到12月1日,中央红军先后从全州县的大坪、屏山、凤凰嘴和兴安县的界首等四大渡口渡过湘江,冲破了敌人的第四道封锁线。其中红军抢渡位于全州县凤凰嘴渡口时的遭遇最为惨烈。
11月30日,国民党桂、湘军南北夹击,急欲封锁湘江,湘江战役进入到最关键时刻。由于中央和军委机关组成的两个纵队辎重缠身,导致行动迟缓,中央红军12个野战师中还有8个师仍未过江,未能实现全军在30日全部渡过湘江的原定计划,形势十分危急。为抢时间,12月1日凌晨1点30分,中央红军第九军团、红五军团第十三师、红八军团先后急行至江边涉渡过江。由于遭到陆地敌人的“半渡而击”和敌军飞机的“低空轰炸”,在下午过江的红八军团损失特别惨重。红八军团长征出发时有一万余人,渡过湘江后,只剩1200余人,后改编成一个团,编入红五军团,红八军团建制撤消。“红军尸堆如山,血流成河”就发生在凤凰嘴渡口。当地老百姓为此流传“三年不饮湘江水 十年莫食湘江鱼”的话。
翻越老山界:征服长征“第一峰”
中央红军抢渡湘江后,12月3日,中革军委得知敌军在湘桂交界一带布下重兵,随即决定放弃从西延地区向北进入湖南城步的打算,转而向西前进深入越城岭山区,向贵州方向前进,这也是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首次改变行军路线。
老山界是越城岭山脉的中段分支,主峰猫儿山海拔2145.5米,是五岭的最高峰,也是长征途中的第一座高山。红军行军的路线正好靠近猫儿山主峰,海拔近2000米,刚刚经历过鏖战的战士们强忍着饥饿、疲惫和伤痛,接连克服三跳、百步陡、雷公田等十余处天险,翻越了这座看起来“不可逾越”高峰。悬崖横出峭壁林立的老山界公路未通,敌人的追赶速度放缓,因此红军的有生力量得以有效保存。
12月5日下午,红军从资源县两水苗族乡塘洞村的大坳方向陆续下山,当地的瑶族群众在得知了红军翻越了老山界时,纷纷惊讶无比,感叹“红军里有能人”,“红军是从天而降的部队”。
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长征?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决策源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这一失败使得战略生存面临严峻挑战。当时,国民党军队在西南、江南和华南地区实力雄厚,红军难以在这些地区立足。为寻求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红军采取了出其不意的战略,决定向西北方向转移,避开敌人的重兵防守,选择敌人力量较为薄弱的区域。这种战略转移在遵义会议中被红军高层坚决采纳,事实证明这是极为明智的抉择。
长征不仅是一次军事行动,更是一次战略转折,红军通过这一转移,成功地开辟了新的根据地,为后续的斗争积累了宝贵经验。它展示了红军在困境中的决断力和灵活性,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基础。可以说,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在历史长河中的一次伟大壮举,是其寻求生存、发展和复兴的重要一步。
长征路线图
1934年深秋,中央红军在遭受第五次反围剿的挫败后,为寻求生存和发展,做出了重大的战略抉择——长征。这场历史性的撤退,促使红军主力离开中央根据地,踏上了艰难的征途。他们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穿越了中国14个省份的广阔地域,翻越了18座崇山峻岭,渡过了24条汹涌大河,穿过了广袤的草地,翻越了白雪皑皑的雪山,总行程达到了惊人的两万五千里。这一壮举中,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抵达陕北,与当地红军实现了历史性的会师。紧随其后,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地区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三大主力的会师,标志着这场跨越千山万水、充满艰辛的长征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它有何历史意义
一、进行军事上的战略大转移,实现开辟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历史性转折。
红军这场惊心动魄的远征,历时之长,行程之远,敌我力量之悬殊,自然环境之恶劣,在人类战争史上是罕见的。
红军长征虽然付出了巨大牺牲,但避免了党和红军覆亡的危险,保存了革命的火种,扩大了党的影响,锻炼了党的队伍,使党和红军由重压下的战略退却成功转变为开辟中国革命新局面的伟大进军,推动实现了中国革命由低谷向高潮、由被动向主动的历史转折。
没有红军长征的胜利,就不会有人民军队后来的发展壮大,也不会有中国革命的重新兴起和最终胜利,更不会有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长征,无可置疑成为中国革命的一个重大历史转折点。
二、形成中国革命成熟坚强的第一代领导核心,迈出走适合中国国情革命道路的决定性一步。
红军长征的历史功绩,不仅仅在于实现了战略转移、建立了新的根据地,更重要的是,经过长征的艰苦探索,中国***形成了自己坚强成熟的领导核心。
正如党的六届七中全会作出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所指出的:“我党终于在土地革命战争的最后时期,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中央和全党的领导。
这是中国***在这一时期的最大成就,是中国人民获得解放的最大保证。”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在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领导下,迈出走适合中国国情革命道路的决定性一步,为最终取得中国革命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掀起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奠定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坚实基础。
红军长征,把军事上的战略转移与政治上的战略转变紧密联系在一起,把长征前进的大方向与建立抗日的前沿阵地联系在一起,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为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壮大人民革命力量,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开辟了光明前景。
四、铸就彪炳千秋的长征精神,树立永恒的人类精神丰碑。
红军长征不仅创造了可歌可泣的人间奇迹,而且谱写了豪情万丈的精神史诗。长征精神,生动反映了中国***和人民军队的革命风范,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充分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长征精神突破了时代和国度的界限,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
五、长征铸就的革命精神,已深入中华民族的灵魂,成为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攻坚克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动力。
直到今天,长征精神依然震撼、净化着人们的灵魂,许多人自发踏上红军当年的长征之路,体验长征精神的巨大魅力。
在中国***的领导下,经过一代代人的接续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同时,我们要清醒看到,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前进道路上还有许多新的“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许多新的“大渡河”“腊子口”需要征服。
我们要始终高擎长征精神的火炬,坚定信念,勇于担当,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不断夺取新的伟大斗争胜利,把革命先辈开创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书写强国强军的时代篇章。
扩展资料:
1、 红军长征的历史功绩,不仅仅在于实现了战略转移、建立了新的根据地,更重要的是,经过长征的艰苦探索,中国***形成了自己坚强成熟的领导核心。
2、 红军长征,把军事上的战略转移与政治上的战略转变紧密联系在一起,把长征前进的大方向与建立抗日的前沿阵地联系在一起,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为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壮大人民革命力量,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开辟了光明前景。
3、 长征精神,生动反映了中国***和人民军队的革命风范,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充分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4、 在中国***的领导下,经过一代代人的接续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同时,我们要清醒看到,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前进道路上还有许多新的“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许多新的“大渡河”“腊子口”需要征服。
新华网——红军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
为什么要长征
为什么要长征?
长征是中国***领导红军所进行的一次伟大战略转移。这一决策是出于多重原因的考虑,体现了党中央和红军***的高超智慧和胆识。以下是对长征原因的具体解释:
一、战略转移的需要。长征的直接原因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红军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长征是一次重要的战略调整,是中国***为了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的必然选择。
二、保存革命力量的需要。面对严重的军事形势和内部矛盾,长征旨在确保红军的生存和革命事业的延续。长征是一次严峻的考验,也是一次生死存亡的抉择。通过长征,红军摆脱了困境,保存了力量,为后续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坚定革命信念的需要。长征过程中,红军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艰苦的生活条件和敌人的重重围追堵截,却始终坚定信念,克服重重困难。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鼓舞了广大红军官兵和人民,增强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对革命事业的信心。同时,长征也是对党和红军的一次深刻考验和锻炼,极大地提升了队伍的战斗力和凝聚力。长征彰显了中国***不畏艰难困苦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态度。这对于党领导和推进中国革命进程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通过这次实践行动展现的百折不挠精神品格和精神财富永远照耀在历史的天空当中也成为了重要的民族精神支柱之一。因此长征不仅是一次战略转移的行动也是一次精神洗礼的过程对于坚定革命信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长征是中国***领导下红军为了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而进行的一次重要战略转移。这一决策背后蕴含着多方面的原因考量如战略转移的需要、保存革命力量的需要以及坚定革命信念的需要等它展示了中国***在面临巨大困难和挑战时的超凡智慧和英勇无畏的奋斗精神这一伟大的历史实践至今仍为中华民族砥砺前行提供着源源不竭的精神力量动力鼓舞和激励着党和人民朝着更高的目标不断迈进继续为新时代的伟大复兴奋斗前行。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