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不思蜀成常态,忘却故土情难舍
乐不思蜀成语出处
在三国时期的蜀国,刘备的儿子刘禅继位,史称刘阿斗。他因才智平庸而显得昏庸,未能延续蜀汉的兴盛。公元263年,蜀国在魏国的攻势下败亡,刘禅被迫投降,被曹奂封为“安乐公”,并被迁至魏都洛阳,实质上失去了国家权力。在一次魏帝司马昭举办的宴会上,司马昭刻意安排了蜀地的歌舞表演,以触动刘禅的思乡之情。然而,面对故国的消逝,刘禅的随从们皆感悲痛,而刘禅却出人意料地回应说:“此间乐,不思蜀。”这句话表达了他对当前生活的满足和对蜀地的遗忘。这段历史被后人概括为成语“乐不思蜀”,用来形容人在新环境中忘却过去,沉浸于眼前的欢乐之中。[3]
这个典故源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的注释,其中引用了《汉晋春秋》的记载,揭示了刘禅在逆境中看似安逸,实则内心波澜的复杂情感。从此,“乐不思蜀”成为了一个警示人们不要忘记历史、怀念故土的成语,提醒人们无论身处何地,都应保持对过去的记忆和对故乡的思念。[3]
扩展资料
乐不思蜀:很快乐,不思念蜀国。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中国典籍《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原义说蜀后主刘禅甘心为虏不思复国。
乐不思蜀的意思是什?
乐不思蜀,字面意思为在快乐的环境中,人会忘记原本的归属或故土,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的环境去。此词来源于《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的故事。三国时期,刘备建立蜀国,其子刘禅继位后,因昏庸无能导致国家灭亡,后被魏国俘虏至洛阳,被封为安乐公。在一次宴会上,魏王司马昭特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以触动人之情感。然而,刘禅对此表现出不以为意,甚至表示在洛阳感到很快乐,不思念蜀国。这一举动展现了刘禅的忘本与对故国的冷漠。
成语“乐不思蜀”常用于形容人在新环境中沉浸其中,忘记了原本的归属感或对过往的怀念。与之相近的成语有“流连忘返”,但“乐不思蜀”更强调的是忘本的含义。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人们会用此成语来讽刺那些在新环境中忘掉了初心,或是对故乡失去情感联系的人。
历史典故中的刘禅,虽然在洛阳享受着安乐的生活,但他的这种态度,却从侧面反映了他对蜀国的疏离,以及对故土情感的淡漠。在现代社会,人们使用“乐不思蜀”这一成语,多用于形容那些在新环境中过得愉快,却忘记了初心,或是对过去的美好回忆感到淡漠的情况。它提醒我们,无论环境如何变化,都应保持对过去美好事物的珍惜与怀念,不应轻易忘却自己的根源与初心。
乐不思蜀的意思是什么
乐不思蜀,源自《三国志·蜀志·后主传》的典故,原意描述蜀国后主刘禅在亡国后,身处魏国洛阳的安逸生活中,对故土蜀国的思念之情淡漠,只享受眼前的快乐,不愿回归。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在新环境中忘却本源,乐而忘返。刘禅的这种行为,实际上是一种明哲保身的策略,通过假装快乐来避免更糟糕的境遇。在历史评价中,刘禅的“乐不思蜀”被解读为一种生存智慧,而非单纯的昏庸。虽然他的统治时期蜀国逐渐衰落,但他的这种表现,也让后人对他的评价复杂而多元。
刘禅并非真正忘记蜀国,而是出于保全自身和蜀地百姓利益的考虑,选择了看似麻木实则机智的应对方式。他的"乐不思蜀"并非昏庸,而是深思熟虑后的生存之道。在三国众多君主中,刘禅以这种方式留下了独特的印记,尽管他的统治结果并不理想,但他的故事提醒我们,有时候,隐忍和适应环境也是一种生存智慧。
乐不思蜀意思 乐不思蜀什么意思
乐不思蜀,成语读音为:lè bù sī shǔ。意思是指快乐得不再思念蜀国;比喻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留恋他乡。
“蜀”指三国时期的蜀国。蜀后主刘禅投降司马昭后;被安置在洛阳仍过荒*生活;快乐得不想回国。
乐正确读音为“lè”,不能读作“yuè”。
故事内容为: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刘备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又称刘阿斗。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魏国的实际掌权人司马昭为了试探刘禅,便宴请他来府上做客。席间,司马昭故意安排了蜀国歌舞看是否会引起刘禅的思乡之情。没想到,刘禅看了表演竟然无动于衷,甚至说出了“此间乐,不思蜀”的话。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乐不思蜀”这个成语。
成语出自晋·习凿齿《汉晋春秋》:“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乐不思蜀是补充结构,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含贬义,用于贬低那些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安于现状,留恋异地,忘了自己的老家或根本不想回故土的人。
成语的近义词有:乐不可支、乐而忘返
反义词有:落叶归根、恋恋不舍
成语造句:1、你到了国外,可别乐不思蜀,忘了我们。
2、小明和同学在小溪边捡石头丢石头玩的乐不思蜀。
乐不思蜀是什么意思?
改写后的文章如下:
乐不思蜀,源于三国时期的蜀汉,特指蜀汉后主刘禅在被魏国征服后,身处魏都洛阳,仍沉溺于享乐,忘却故土。这个成语原意指刘禅甘愿为俘虏,不再有复国之心。如今,它常用来形容人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完全忘记过去的环境,有贬义,暗示忘本。出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它在句子中通常作为谓语或定语,带有贬义。成语的用法是:在描述某人完全沉浸于当前环境,不愿回到原本的生活时使用。其反义词如狐死首丘、归心似箭等,强调对故乡的思念和忠诚。
典故出自司马昭宴请刘禅的场景,刘禅在亡国后,面对蜀地歌舞,表现出的‘此间乐,不思蜀’,实际上可能是出于生存策略,而非真的忘却故国。这一故事被后人反复引用,如黄裳在《榆下说书·诸葛的锦囊》中提到刘备的性格特点,鲁迅在《月界旅行》中也运用此成语描绘人物心境。
总的来说,乐不思蜀这个成语,承载着三国历史的印记,不仅是对刘禅个人行为的描述,也反映出人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变化与选择。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