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大全文章正文

尿常规检查标准及异常解读详解

百科大全 2025年03月15日 08:25 32 访客


尿常规检验报告单看不懂?一文教你看得明明白白!

尿常规检查作为健康体检的重要环节,对检测多种疾病具有显著意义,如泌尿系统疾病、糖尿病、黄疸性肝炎和胆道梗阻等,它以经济实惠著称,是早期诊断疾病的有力工具。

拿到尿常规报告单时,面对众多检查项目可能会感到困惑。接下来,我们将为您解析如何解读尿常规检查报告。

1. 尿蛋白(PRO)

正常情况下,尿液中不应含有或仅微量蛋白(每日尿蛋白定量小于150mg)。少量蛋白质在常规检测中可能未被发现,表现为阴性。如果检测结果超出正常范围,称为蛋白尿。尿蛋白的检测受尿液浓缩和稀释影响,可能不准确反映蛋白尿程度。持续的蛋白尿多与肾脏疾病有关,但也可能因发热、运动等暂时性因素引起。生理性蛋白尿可能在饮食或某些刺激后出现,但不超过(+)。

2. 尿糖(GLU)

尿糖阳性需要结合临床情况分析,可能是糖尿病,也可能是肾性糖尿或其他原因。应结合血糖检测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

3. 尿红细胞(RBC)和尿潜血(ERY)

尿液中红细胞异常,如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可能表示炎症、感染、结石或肿瘤。尿潜血阳性需进一步检查,可能涉及肾脏疾病或出血性疾病。

4. 其他指标

白细胞(WBC)增多提示尿路感染。

尿上皮细胞(SPC)异常可能暗示炎症。

管型(KLG)出现是肾脏实质性病变的标志。

尿胆原(UBG)和尿胆红素(BIL)阳性提示黄疸。

尿亚硝酸盐(NIT)可用于尿路感染筛查。

尿酸碱度(PH值)和尿比重(SG)的变化能反映身体的酸碱平衡或肾功能。

了解这些指标的意义有助于您更准确地理解尿常规报告,及时发现可能的健康问题。记得结合临床情况和专业医生的建议进行解读。

体检报告里的尿常规化验单怎么看?一文读懂!

体检报告中的尿常规化验单是医学检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反映身体代谢状况和肾脏功能,对糖尿病的诊断和早期肾病检测至关重要。化验单上的符号和数值,看似复杂,实则有其特定的解读规则。

尿常规检查通常包括尿白细胞、尿酮体、尿亚硝酸盐、尿胆原、尿胆红素、尿蛋白、尿糖、尿比重、尿酸碱度、隐血以及尿液颜色等项目。"+"、"+"+""、"+"+"+"分别代表不同程度的阳性,而"-"则表示阴性或正常。比如,尿白细胞异常增多可能提示尿路感染,尿酮体阳性则可能与糖尿病酮症相关。

具体到各项指标,尿白细胞的正常值为每高倍镜视野不超过5个,超过则表示可能存在感染;尿酮体阴性为正常,阳性则需要关注糖代谢问题;尿亚硝酸盐阳性可能与尿路感染有关。尿胆原和尿胆红素的异常也与肝脏疾病有关。

尿蛋白和尿糖的检测对于肾脏健康至关重要,阳性结果可能预示肾炎、糖尿病等疾病。尿比重和尿酸碱度的变化能反映肾功能和酸碱平衡状态,而尿液颜色的变化则能提示脱水、感染或特定疾病的存在。

进行尿常规检查时,需要注意留取适量(10毫升以上)中段尿,避免月经期留尿和食物等因素对结果的影响。样本应尽快送检以保证准确性。尿常规报告中的异常情况,如红细胞、白细胞、蛋白质和亚硝酸盐等的异常,都需要引起重视,及时就医进一步诊断。

尿常规检查尿常规检查结果分析

尿常规检查是评估人体健康的重要手段。检查内容主要包括尿量、尿色、尿的透明度、尿比重、尿的酸碱反应、尿白细胞、尿亚硝酸盐以及尿蛋白定性。这些指标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泌尿系统的功能状况以及是否存在疾病。

首先,尿量的正常范围一般为一昼夜(24小时)0.8~2.0升。尿量受饮水量、运动、出汗、气温等因素的影响。当一昼夜尿量超过2500毫升时为多尿,少于400毫升为少尿,少于100毫升或12小时内完全无尿为尿闭。夜尿量>500毫升,尿比重<1.018为夜尿量增多。

尿色通常为淡**至黄褐色,受饮食、运动、出汗等影响。尿崩症、糖尿病等患者在多尿时尿色几乎无色。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时尿色为桔**或深**,即胆红素尿。服用某些药物如核黄素、复合维生素B、呋喃类药物时尿色也可呈深**。尿液中出现红色,常见于泌尿系统肿瘤、结石、结核或外伤及急性炎症时,显微镜下可见大量红细胞。尿中出现大量白细胞、微生物、上皮细胞或有大量非晶形磷酸盐及尿酸盐时呈乳向色。

尿的透明度在新鲜尿时清澈透明无沉淀。放置一段时间后,由于白细胞、上皮细胞、粘液、微生物等可出现絮状沉淀。尿液排出时即混浊可能是由于上述因素引起,需进行显微镜检查以鉴别。少数患者尿中非晶形磷酸盐等析出,使尿混浊,但无临床意义。

尿比重正常人24小时尿的比重在1.015左右,常在1.010~1.025间波动,受饮食、运动、出汗等影响。24小时混合尿比重增高见于高热脱水、急性肾小球肾炎、心功能不全。蛋白尿及糖尿病人尿比重亦增高。24小时混合尿比重降低见于尿崩症、慢性肾炎等肾脏浓缩功能减退时。任意一次随意尿中无蛋白及糖时,比重≥1.025表示肾脏浓缩功能正常,比重≤1.005表示肾脏稀释功能正常。固定在1.010左右为等张尿,提示肾实质受损,肾脏浓缩及稀释功能降低。

尿的酸碱反应正常新鲜尿多为弱酸性,pH在6.0左右。受食物影响,pH波动在5.0~8.0之间。在热性病、大量出汗、蛋白质分解旺盛时,特别是酸中毒时,尿液酸性增强呈强酸性,pH下降。服用氯化铵、氯化钙、稀盐酸等药物时,尿液呈酸性。碱中毒时,尿中混有大量脓、血时,服用苏达等碱性药物时,尿液呈碱性,pH上升。

尿白细胞检查是泌尿系统细菌性感染的指标。定性试验阴性时,异常提示有尿路感染的可能性。

尿亚硝酸盐检查是泌尿系统细菌性感染的筛选指标。定性试验阴性时,正常人尿中含

扩展资料

尿常规在临床上是不可忽视的一项初步检查,不少肾脏病变早期就可以出现蛋白尿或者尿沉渣中有形成分。一旦发现尿异常,常是肾脏或尿路疾病的第一个指征,亦常是提供病理过程本质的重要线索。近年来有不少人强调,负责医生应自己动手做患者尿常规检查,是有利于医生发现肾脏疾病的一般诊断方法。

尿常规检查怎么看

尿常规检查,包括尿中的白细胞、红细胞、尿蛋白、尿糖、尿比重和酸碱度等等。当拿到尿常规检查结果的时候,看一看有+、-。尿常规的检查结果。白细胞出现异常,尿常规白细胞如果大量的+,提示有泌尿系的感染或者有结石、结核等等。如果病人有典型的尿频、尿急、尿痛的症状,基本可以判断为尿路感染。对于反复发作的尿路感染,用药前可以做尿细菌的培养。红细胞的异常,正常人尿中一般没有红细胞,如果尿中出现了红细胞,并且超过3个+,提示泌尿系有炎症、结石、肿瘤、肾炎等需要注意。女性查出尿中红细胞,要看是否月经期,避免出现假阳性。尿蛋白出现异常,像肾炎、肾病综合征、尿路感染、剧烈运动等也会出现晨尿蛋白。检查报告中,+的多少和尿中蛋白的量也有一定的关系。要想明确诊断,还需要再检查24小时尿蛋白定性,以诊断属于哪种肾病。

尿常规检查结果分析怎么看

尿常规检查的项目和其意义解释如下:

一、尿液的颜色,正常情况下是浅**至深**,异常情况下可能会出现黄绿色、尿混浊、血红色等等,说明有问题。

二、酸碱度,一般应该是4.6-8.0,酸碱度增高常见于频繁呕吐、呼吸性碱中毒等等,酸碱度过低常见于酸中毒、肾小球肾炎、糖尿病酮症等等。

三、尿比重,一般为1.015-1.025,比重增高常见于高热、腹泻、心功能不全、糖尿病等等,而比重过低常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导致的肾功能减退。

四、尿胆原正常是小于16μmol/L,超过这个数值,说明有可能有黄疸。尿胆红素正常情况下为阴性,如果阳性提示可能是肝脏有病变,或者是有出现黄疸。

五、尿潜血或者尿红细胞正常为阴性,出现阳性有可能有泌尿系统出血,既有可能是肾脏的原因,也有可能是肿瘤结石、炎症等等所造成,白细胞正常为阴性,超过五个说明有尿路感染的可能性。

六、尿蛋白通常是阴性或是微量,如果尿蛋白阳性提示有可能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肾病综合征等等。

七、尿糖正常情况下为阴性或是微量,阳性可能提示有糖耐量异常或者糖尿病。

八、甲亢肢端肥大症也可能会增加,酮体为阴性,如果阳性,可能提示有酸中毒、糖尿病、呕吐、腹泻,或者是饥饿所造成。

尿常规检查内容和结果分析

尿常规检查内容

尿常规检查内容包括尿的颜色、透明度、酸碱度、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管型、蛋白质、比重及尿糖定性。

1、尿液颜色检查:在尿常规检查时,首先应观察尿液的颜色是否正常。正常尿液呈草**,异常的尿色可因食物、药物、色素、血液等因素而变化。

2、尿液透明的检查:表示尿液透明度如果正常多数是清晰透明的,若放置过久尿液的酸碱度改变,尿内的粘液蛋白、核蛋白等逐渐析出则出现轻度混浊。

3、酸碱度:在尿常规检查中,如果是正常的尿应该是弱酸性的,也可能因为饮食种类、服用的药物及疾病类型出现中性或弱碱性。

4、细胞检查:正常人尿中可偶见红细胞和少数白细胞以及小圆形上皮细胞存在,如果尿中出现多量红细胞、大量白细胞、许多小圆形上皮细胞都是生殖感染疾病的征兆。

5、管型检查:正常尿液中没有管型,或偶见少数透明管型,仅含有极微量的白蛋白。

6、蛋白质检查:一般正常人每日排出蛋白质量比较少,尿常规检查中常规定性检测为阴性。

7、比重检查:尿比重受年龄、饮水量和出汗的影响。尿比重的高低,可以看出生殖感染疾病中的某些信息。8、尿糖定性检查:正常的尿液中有微量葡萄糖,定性试验为阴性。尿糖阳性则可能是出现了某种疾病。

尿常规检查结果分析

尿量(Vol)

一般情况下正常成人一昼夜(24小时)排尿O.8~2.0升。但饮水量、运动、出汗、气温皆可影响尿量。一昼夜尿量2500毫升为多尿,400 font=毫升为少尿,100 font=毫升或12小时内完全内完全无尿为尿闭,如夜尿量500毫升,尿比重1.018 font=为夜尿量增多。

尿色(Col)

正常尿液为淡**至黄褐色.常受饮食、运动、出汗等影响。尿崩症、糖尿病等患者多尿时几乎无色;肝细胞性黄疽、阻塞性黄疸时见桔**或深**,即胆红紊尿,但如服用核黄素、复合维生紊B、呋喃类药物亦可呈深**,应与上述胆红素尿区别;泌尿系统肿瘤、结石、结核或外伤及急性炎症时(如急性膀胱炎)出现血尿,外观呈红色,显微镜下可见大量红细胞,尿中出现大量白细胞、微生物、上皮细胞或有大量非晶形磷酸盐及尿酸盐时呈乳向色。此外还可见酱油色、红葡萄酒色、黑褐色等颜色尿,除外药物影响后,建议去医院进一步检查

透明度(Clr)

新鲜尿清澈透明无沉淀。放置一段时间后,可出现絮状沉淀.尤其女性尿液,排出时即有可能出现混浊,往往是由于白细胞、上皮细胞、粘液、微生物等引起,需作显微镜检查予以鉴别,少数病人尿中非晶形磷酸盐等析出,亦使尿混浊,则无临床意义

比重(SG)

正常人24小时尿的比重在1.015左右.常在1.010~1.025间波动,因受饮食、运动、出汗等影响.随意尿比重波动范围为1.005~1.030.

24小时混合尿比重增高时,见于高热脱水、急性肾小球肾炎、心功能不全。蛋白尿及糖尿病人尿比重亦增高。24小时混合尿比重降低见于尿崩症、慢性肾炎等肾脏浓缩功能减退时。测定任意一次随意尿,尿中无蛋白及糖时,比重≥1.025,表示肾脏浓缩功能正常,比重≤1.005表示肾脏稀释功能正常,如固定在l.010左右,称等张尿.为肾实质受损,肾脏浓缩及稀释功能降低所致。

酸碱反应(pH)

正常新鲜尿多为弱酸性,pH6.O左右,因受食物影响,pH常波动在5.O~8.O之间。在热性病、大量出汗、蛋白质分解旺盛时,特别在酸中毒时,尿液酸性增强呈强酸性,pH下降,服用氯化铵、氯化钙、稀盐酸等药物时,尿亦呈酸性。碱中毒时,尿中混有大量脓、血时,服用苏打等碱性药物时,尿液呈碱性,pH上升

尿白细胞(粒细胞脂酶LEU)

是泌尿系统细菌性感染的指标,定性试验:正常为阴性,异常提示有尿路感染的可能性

尿亚硝酸盐(NIT)

是泌尿系统细菌性感染的筛选指标,定性试验:正常为阴性。正常人尿中含有硝酸盐.经细菌(主要是肠杆菌科细菌)还原而成。因此当尿路感染时(如膀胱炎、肾盂肾炎)可呈阳性,由于肠杆菌科细菌(如大肠希氏菌、变形杆菌等)为尿路感染的常见菌,所以此项检查常做为尿路感染的过筛试验

尿蛋白定性(PRO)

尿蛋白检查是肾脏疾病诊断、治疗、预后观察重要指标。定性试验:正常为阴性。

综合分析检查结果:尿液有形成分显微镜检查、干化学分析仪检查结果和各种细胞化学、免疫化学染色技术检查的结果相互对比、综合分析。

①如尿液在膀胱内存储时间过长,中性粒细胞可能破坏,释放酯酶到尿中,导致尿干化学检查结果白细胞阳性,而显微镜检查则为阴性,此种情况应以干化学分析仪检查结果为准。

②肾移植患者排异反应可导致尿中出现大量淋巴细胞,淋巴细胞无酯酶,干化学分析为白细胞阴性,而显微镜检查则有白细胞,应以显微镜检查为准。

③肾脏疾病尿中红细胞常被破坏而释放出血红蛋白,因此显微镜检查可无红细胞存在,而干细胞分析血红蛋白(隐血)呈阳性,此应以后者结果为准。

科普:教你读懂尿常规报告中的号

出门诊时,经常会遇到两种情况:

一、越来越多的患友们会选择定期作常规体检,但是在拿到健康检查检验报告之后,却对其中的结果和数值却不知所云,无法判断!于是,拿着体检报告来找大夫。

二、您身体不适,去检查,好不容易来到医院,好不容易挂上号,好不容易等到医生,好不容易开完单,好不容易交完费,好不容易送上标本,好不容易取到结果……医生却下班了。手握检查报告,顿时,一股莫名的怒火“蹭”地一下就涌上脑袋了!

消消气,别捉急!今天就和您聊下,拿到一张尿常规检查结果后到底应该怎样看?这样,一些简单的情况自己就可以判断了,遇到复杂的情况或者您不大放心的地方,再去找相应的大夫解释或商量,好不?

尿常规是我们常称的“三大常规”之一,作为人体最重要的代谢产物,尿液检查简便、无创、廉价,纵然是“常规”检查,却也能提供大量的身体信息,不仅反映泌尿系统的问题,更可以间接反映全身各系统的代谢情况。

各家医院的尿常规报告单不尽相同,却大同小异,下面就以我们医院的尿常规报告单为模板,简单介绍一下各个项目的意义所在。

先将一张报告单分割成四个区域。

1、是进行这次检查时候的患者自然信息,包括初步的诊断。这个诊断是医生在开检查单的时候初拟的,并不等同于您的真实情况或最终诊断,是可能更改的。所以您大可不必对着一张化验单上面的诊断名称而耿耿于怀。另外需要注意留取尿液标本的时候一般要取中段尿液,即先排出一小段尿液后再接尿送检,目的是排除污染的可能。再者,女性在月经期间的尿检结果也不准确,需要避开。至于送检时间,如果没有特殊要求,任何时间段的尿液都可以,但是必须要是新鲜的标本立刻送检才不会有误差。

2、是检查的具体项目,包括外观、化学分析和有形成分分析几部分,按照分析的方法,又分为试带法、仪器定量、人工镜检等方面。

3、是最重要的了,就是您这次标本的检测结果。具体是否正常,您就和区域4里面的参考值进行比对就可以。

总体来说,只要有(+)或者异常升高的数值就意味着存在不合常理的因素,需要进一步判断病因。至于每项是什么意义,这次只能作一个非常简要的介绍,要知道,任何一项异常的背后都存在着许多种可能,往往需要医生更精准的判断和进一步的检查。

我们对着一项一项往下看:

1、酸碱浓度:和饮食情况有关,爱吃肉的偏低,爱吃素的偏高。出现异常的过酸或过碱意味着代谢出现了问题,或者泌尿系感染,或者痛风,或者药物影响。

2、颜色:通常都应该是淡**,水喝多的时候更清亮,水喝少的时候会深一些,但是如果出现红色、茶色、白色等等,就请您高度重视了,许多疾病可以引起,像肿瘤、肝病、较重的泌尿系感染、乳糜尿等都会引起尿色的变化。尤其是中老年人如果出现肉眼血尿,必需要首先排除泌尿系统肿瘤,即使只有一次,也不可掉以轻心。

3、透明度:不透明的话就是有问题,通常会伴有2颜色的改变。

4、尿比重:个体变化程度较大,是反映肾脏浓缩功能的。

5、亚硝酸盐:“+”意味着感染,多数是大肠埃希菌相关。

6、尿蛋白:有一些是生理性的蛋白尿,但是出现“+”多数意味着肾脏或者全身疾病引起的异常,您需要做两件事:第一,做24小时蛋白定量检查;第二,找肾脏内科大夫。

7、胆红素:多了之后会使得尿液泡沫增多,“+”通常与黄疸关系紧密,找消化科大夫。

8、尿酮体:标本不新鲜会出现“+”,肚子饿久了会出现“+”,严重的糖尿病也会出现“+”,找内分泌科大夫。

9、尿胆原:多数阴性,溶血或肝细胞黄疸时会“+”,还是找消化科大夫。

10、尿葡萄糖:出现“+”首先要检测糖尿病,赶紧去找内分泌大夫。但是也有一部分人血糖正常而尿糖异常,我们称为肾性糖尿或者应激性的糖尿。

11、和13都是针对白细胞的检查,只是检测方式不一样,一个是试纸,一个是仪器。如果是“+”或者数值超过参考值,就是泌尿系感染了。

12、和14都是针对红细胞的检查。出现“+”就是所谓的“血尿”了,其原因非常众多,也经常让泌尿外科医生抓耳挠腮不得其解。但是都要仔细寻求根源。前面说了,一定要排除肿瘤引起血尿的可能性,尤其是老年人。

14、上皮细胞:是指从肾脏到尿道外口脱落的细胞, 具体原因具体分析。

16、 尿管型:是尿蛋白形成的,出现了就不正常。由于各种肾炎、肾病综合症导致的,找肾内科大夫吧!

17、尿细菌:这不用说了吧?让泌尿外科医生帮你搞掂。

18、尿酵母菌:小心霉菌感染!要进一步做中段尿液细菌真菌培养。

19、尿结晶:严重的痛风、黄疸、草酸结石的病人可以见到,具体原因具体分析。

这样看下来,貌似一张小小的尿常规检验单真的水很深呢!对于广大患友而言,您记住以下几条一定没错:选择恰当的标本送检,重视异常的检验结果,寻找合适的专科医生。

发表评论

增文号京ICP备19003863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 主题作者QQ:201825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