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大全文章正文

古往今来,菠菜传入中国的时间之谜探究

百科大全 2025年03月16日 06:59 35 郭利强


元宵节的习俗

元宵节习俗主要有:

一,吃元宵吃汤圆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据说宋代的时候就已经出现。元宵即汤圆,用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

二,观灯会

元宵放灯的习俗自汉代便已经形成,是有宫廷流传到民间,在唐代形成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更是成为全民狂欢的节日。那时的长安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整个长安城都金光璀璨。

三,古代的情人节

元宵节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在传统社会年轻女孩不能轻易外出,唯独在元宵节赏花灯成为一个相会的机会。

四,踩高跷

民间的踩高跷也是元宵节的一项活动,他们踩上高跷,在地上跳跃、舞剑,边演边唱,生动活泼,逗笑取乐,如履平地。

五,舞狮子

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六,走百病

“走百病”是元宵节一项信仰性的活动,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七,祭门、祭户

祭祀的方法很简单,把杨树支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八,逐鼠

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放在老鼠出没的地方,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

九,迎紫姑

紫姑是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每到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以纪念。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经济网-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 你都知道哪些?

请说出猜灯谜的来由?

灯谜,又名文虎.猜灯谜,亦称打虎.弹壁灯.商灯.射.解,拆等,现在,人们都习惯用"灯谜"一称.

灯谜是我国劳动人民知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传统的一门综合性艺术.早在夏代,就出现了一种用暗示来描述某种事物的歌谣.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种歌谣发展,演变成"瘦辞"(亦称"隐语").当时由于列国分争,有不少游客在进谏时,往往都用"隐语"道出已见,使君王从中得到启发.<<国语.晋语>>记载:"有秦客瘦辞于朝,大夫莫之能对也."可见那时的这些"瘦辞"和"隐语",就是我国灯谜的雏形.直至南朝宋文学家鲍照作"井"."龟"."土"三个字谜,并以<<字谜三首>>收入他的诗集后,才有了"谜"字一称.

开始的谜流行于口头说猜,三国时期有人把谜写在纸上贴出来令人猜对.到了南宋,有一些文人学士为了显示才学,常在元宵花灯之夜,将谜条贴在纱灯上,吸引过往行人,因之又有了"灯谜"一称.

灯谜的来历

谜语在古代叫廋辞、隐语。自古以来,人们经常运用谜语来间接地表达心声,乃至后来猜谜成了一种游戏。

东汉时,董卓残暴横行,民间就流传着一首谜语式的儿歌:

"千里草,何青青,

十日卜,不得生。"

这里的"千里草"就是"董"字。"十日卜"呢,从下到上自然就是"卓"字。既然有"董卓"两个字,再加上"不得生",那就是说董卓该死了。

还有一个故事说,古代有个秀才,过年时,去找财主借钱,财主见他穿得破破烂烂的,就把他拒之门外。秀才一生气,转身走了。不一会儿又回来了,手里打着一个灯笼,上边写着:

"头尖身细白如银,

论称没有半毫分。

眼睛长到屁股上,

光认衣裳不认人。"

有人报告了财主,财主一听蹦了出来,问秀才:"你凭什么骂……人?"秀才说:"谁骂人了,我写的是个谜语,谜底是针。"说着打着灯笼大摇大摆地走了。

从这儿以后,人们每逢时年,就把谜语写在灯笼上,让别人去猜。时间一长,就形成了过年猜灯谜的习俗。

发表评论

增文号京ICP备19003863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 主题作者QQ:201825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