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点时辰揭秘:昼夜交替的秘密时刻
出生的时候鸡叫是几点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时间被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都有其特定的名称和含义。其中,子时作为一天的开始,被称为夜半、中夜等,是指晚上11点到凌晨1点的时间段。此时,天地间一片寂静,万物归宁,是阴阳交替、昼夜交替的重要时刻。
鸡啼夜半,狗叫天亮,这一说法形象地描述了子时的特点。据说,鸡在夜半时分开始第一次啼叫,时间大概在凌晨0点30分到1点左右。而每次鸡叫之间大约间隔一个半小时,当鸡叫第三遍时,天就快要亮了。这种描述不仅反映了古人对时间变化的敏锐感知,也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界规律深刻的理解和敬畏。
此外,鸡鸣作为天明的象征,在十二时辰中被称为荒鸡,是丑时的代表。丑时相当于凌晨1点到3点的时间段,与四更、四鼓、丁夜等术语相对应。在这个时辰里,天地间的阳气逐渐升起,黑暗逐渐退去,预示着新的一天的开始。鸡鸣不仅是对时间的记录,更成为了古人起床劳作、迎接新一天的开始的重要信号。
总的来说,子时和鸡鸣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时间概念,不仅反映了古人对时间流转的敏锐观察,也蕴含了他们对自然界规律的深刻理解和敬畏之情。在现代社会,虽然我们已经有了更加精确的时间计量方式,但这些古老的时间概念仍然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4小时是怎么来的
一天:日夜更替产生(极地除外)
古人用12时辰记时。子时,下午11时正至上午1时正,鼠在这时间最活跃。丑时,上午1时正至上午3时正,牛在这时候吃完草,准备耕田。寅时,上午3时正至上午5时正,虎在这时候最猛。卯时,上午5时正至上午7时正,兔 月亮又称玉兔,在这段时间还在天上。辰时,上午7时正至上午9时正,龙 相传这是“群龙行雨”的时候。巳时,上午9时正至上午11时正,蛇 在这时候隐蔽在草丛中。午时,上午11时正至下午1时正,马 这时候太阳最猛烈,相传这时阳气达到极限,阴气将会产生,而马是阴类动物。未时,下午1时正至下午3时正,羊 羊在这段时间吃草。申时,下午3时正至下午5时正,猴 猴子喜欢在这时候啼叫。酉时,下午5时正至下午7时正,鸡 鸡於傍晚开始归巢。戌时,下午7时正至下午9时正,狗 狗开始守门口。亥时,下午9时正至下午11时正,猪 夜深时分猪正在熟睡。
24小时:第一个划分依据是手地食指至小指之间地指骨个数。古巴比伦人根据这个数字把一天分成了12个相等地时段。第二种解释涉及到天文学,它地由来可以追溯到古埃及。古埃及人地日历上标注着一年有36个“星期”,每个星期都有10天。每一个星期地开始都以黎明时分某颗特定地星星升起为标志。这36颗星星将夜晚自然地分成12等份,类似地,随着时间地推移,埃及人把白天也分成12等份。由此产生一天24小时地划分方法。
一、地球绕自转轴自西向东的转动。地球自转是地球的一种重要运动形式,自转的平均角速度为 7.292×10-5弧度/秒,在地球赤道上的自转线速度为 465米/秒。一般而言,地球的自转是均匀的。但精密的天文观测表明,地球自转存在着3种不同的变化。自转速度的变化:20世纪初以后,天文学的一项重要发现是,确认地球自转速度是不均匀的。人们已经发现的地球自转速度有以下3种变化:①长期减慢。这种变化使日的长度在一个世纪内大约增长1~2毫秒,使以地球自转周期为基准所计量的时间,2000年来累计慢了2个多小时。引起地球自转长期减慢的原因主要是潮汐摩擦。科学家发现在37000年以前的泥盆纪中期地球上大约一年400天左右。②周期性变化。20世纪50年代从天文测时的分析发现,地球自转速度有季节性的周期变化,春天变慢,秋天变快,此外还有半年周期的变化。周年变化的振幅约为20~25毫秒,主要是由风的季节性变化引起的。③不规则变化。地球自转还存在着时快时慢的不规则变化。其原因尚待进一步分析研究。地球自转轴对于地球本体的运动:地球自转轴在地球本体上的位置是经常在变动的,这种变动称为地极移动,简称极移。1765年L.欧拉证明,如果没有外力的作用,刚体地球的自转轴将围绕形状轴作自由摆动,周期为 305 恒星日。1888年人们才从纬度变化的观测中证实了极移的存在。1891年美国的S.C.张德勒进一步指出,极移包括两种主要周期成分:一种是周期约14个月的自由摆动,又称张德勒摆动;另一种是周期为12个月的受迫摆动。实际观测到的张德勒摆动就是欧拉所预言的自由摆动。但因地球不是一个绝对刚体,所以张德勒摆动的周期比欧拉所预言的周期约长40%。张德勒摆动的振幅大约在0.06〃~0.25〃之间缓慢变化,其周期的变化范围约为410~440天。极移的另一种主要成分是周年受迫摆动,其振幅约为0.09〃,相对宽悔来说比较稳定,主要由于大气和两极冰雪的慎举正季节性变化所引起。将极移中的周期成分除去以后,可以得到长期极移。长期极移的平均速度约为0.003〃/年,方向大致在西经70°左右。地球自转轴在空间的运动:地球的极半径约比赤道半径短1/300,同时地球自转的赤道面、地球绕太阳公转的黄道面和月球绕地球公转的白道面,这三者并不在一个平面内。由于这些因素,在月球、太阳和行星的引力作用下,使地球自转轴在空间产生了复杂的运动。这种运动通常称为岁差和章动。岁差运动表现为地球自转轴围绕黄道轴旋转,在空间描绘出一个圆锥面,绕行一周约需 2.6万年。章动是叠加在岁差运动上的许多复杂的周期运动。
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每交替一次为一天。
二、在应用公历中,由于发现世界时在各地的不统一性,于是,在1879年,加拿大铁路工程师伏列明提出了“区时”的概念,这个建议在1884年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得到认同,由此正式建立了统一世界计量时刻的“区时系统”。“区时系统”规定,地球上每15°经度范围作为一个时区(即太阳1个小时内走过的经度)。这样,整个地球的表面就被划分为24个时区。各时区的“中央经线”规定为0°(即“本初子午线”)、东西经15°、东西经30°、东西经45°……直到180°经线,在每条中央经线东西两侧各7.5°范围内的所有地点,一律使用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标准时刻。这种世界时区的划分以本初子午线为标准。从西经7.5°到东经7.5°(经度间隔为15°)为零地区。由零时区的两个边界分别向东和向西,每隔经度15°划一个时区,东、西各划出12个时区,东十二时区与西十二时区相重合;全球共划分成24个时区。各时区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平太阳时作为本区的标准时。
“区时系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各地时刻的混乱现象,使得世界上只有24种不同时刻存在,而且由于相邻时区间的时差恰好为1个小时,这样各不同时区间的时刻换算变得极为简单。因此,一百年来,世界各地仍沿用这种区时系统。
规定了区时系统,还存在一个问题:假如你由西向东周游世界,每跨越一个时区,就会把你的表向前拨一个小时,这样当你跨越24个时区回到原地后,你的表也刚好向前拨了24小时,也就是第二天的同一钟点了;相反,当你由东向西周游世界一圈后,你的表指示的就是前一天的同一钟点。为了避免这种“日期错乱”现象,国际上统一规定180°经线为“国际日期变更线”。当你由西向东跨越国际日期变更线时,必须在你的计时系统中减去一天;反之,由东向西跨越国际日期变更线,就必须加上一天。
三、关于中国古代的计时方法。
1.干支计时法
古人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用十二地支名加上“时”字表示。即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每一时刻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小时。这十二时辰与现今计时法的关系是:子时--23点至1点,丑时--1点至3点,寅时--3点至5点……以下依此类推,亥时是现时的21点至23点。
《智取生辰纲》:“杨志却要辰牌起身,申时便歇”中的“辰牌”就是“辰时”,古时报时时用“牌”,所以常用“牌”代时。辰时就是上午的7点至9点钟;申时是下午的3点至5点(15时至17时)。
2.十二时段计时法
这种方法是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段,每个时段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各时段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夜半”相当于“子时”,就是23点至1点;“鸡鸣”就是1点至3
古代一天如何表示
中国古代将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象征意义。
子时,即夜半时分,是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对应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在古人眼中,这是阴阳交替、昼夜交替的微妙时刻,象征着新的开始和希望的萌芽。
丑时,又称鸡鸣时分,是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对应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这个时段,鸡鸣初起,预示着新的一天的到来,人们开始逐渐从沉睡中苏醒,准备迎接新的一天。
寅时,即平旦,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对应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此时,天空开始渐渐亮起,黑暗逐渐退去,大地开始迎接新的一轮光明。
卯时,日出时分,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对应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这个时段,人们开始从睡梦中醒来,迎接新的一天的工作和生活。
辰时,食时,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对应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此时,人们开始享用早餐,为新的一天注入能量。
巳时,隅中,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对应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此时,太阳高悬天空,气温逐渐升高,人们开始感受到夏日的热情。
午时,日中时分,对应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此时,太阳达到最高点,是一天中最热的时候,也是阳气最盛的时刻。
未时,日昳时分,太阳偏西,对应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此时,气温逐渐下降,人们开始感受到一丝凉意。
申时,哺时,对应北京时间15时至17时。此时,太阳即将落山,天地间充满了宁静与祥和。
酉时,日入时分,太阳落山的时候,对应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此时,夜幕降临,人们开始结束一天的工作和生活。
戌时,黄昏时分,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对应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这个时段是天地交融、阴阳交替的微妙时刻。
亥时,人定之时。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对应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这个时段是身心放松、恢复体力的最佳时刻。
中医五脏六腑的补养的时辰是好久?
在古代,一天被划分为12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的五脏六腑和经络与这些时辰有着密切的联系。
子时,即23点到1点,是胆经的值班时间。中医认为,这是昼夜交替的时候,阳气最为虚弱,因此最好的保养方式就是睡眠,以此来保护体内的阳气。
丑时,即1点到3点,是肝经的值班时间。肝脏在此时会进行解毒和造血的工作,因此熬夜会干扰这一过程,不利于健康。
寅时,即3点到5点,是肺经的值班时间。此时天刚亮,中医认为在这一时刻脉象最为准确。也是肺病患者最容易出现咳嗽症状的时间。
卯时,即5点到7点,是大肠经的值班时间。中医建议在这个时间起床后喝一杯水,这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排出体内毒素。
辰时,即7点到9点,是胃的值班时间。中医认为在这个时间段进食最为适宜,可以更好地接纳食物。
巳时,即9点到11点,是脾经的值班时间。脾经主要负责消化和吸收营养,这一时段大脑最为活跃,是工作学习的最佳时间。老年人在此时锻炼身体最为适宜,上班族也能够在这一时间取得最高的工作效率,学生们也能够在这个时间段内保持最高的学习效率。
凌晨00点是12点吗
在一天的时间序列中,零点通常被理解为当天夜晚的24点,同时也是次日凌晨的0点钟。这个时刻,不仅是时间的交替点,也承载着人们对新一天的期待与希望。
广义的凌晨,是指从零点开始到天亮前的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内,世界逐渐从沉睡中苏醒,人们开始迎接新的一天。然而,对于凌晨的具体定义,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一般来说,凌晨主要指子时与丑时这两个时辰,而寅时与卯时则更多地被认为是清晨的开始。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子时与丑时被认为是昼夜交替、阴阳交替的关键时刻。子时,即夜晚的11点至凌晨1点,被认为是“阴极阳生”的时刻,象征着新的一天、新的希望即将开始。而丑时,即凌晨1点至3点,则是“鸡鸣”之时,标志着黑夜即将过去,白天即将到来。因此,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凌晨往往被赋予了特殊的象征意义。
无论是从时间的角度还是从文化的角度,凌晨都代表着一种新的开始和无限的可能。在这个时刻,我们可以放下白天的忙碌与疲惫,静下心来感受时间的流转和生命的律动。或许在某一个凌晨时分,你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美好。
申子辰是什么
在中国古代,时间被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都有其独特的名称和象征意义。申子辰是其中三个重要的时辰:
子时,作为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也被称为夜半或子夜、中夜。它标志着一天的开始,是阴阳交替、昼夜交替的临界点。
丑时,又称为鸡鸣或荒鸡,是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这个时辰的名字来源于鸡鸣报晓,预示着新的一天即将来临。
寅时,也称为平旦、黎明或早晨,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在这个时辰,天空开始渐渐亮起,人们开始从睡梦中醒来,迎接新的一天。
卯时,即日出时分,也被称作日始、破晓或旭日。太阳在这个时段初露锋芒,冉冉初升,给大地带来温暖和希望。
辰时,是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的时间,因此也被称为食时或早食。这个时辰人们开始忙碌起来,准备一天的工作和生活。
巳时,临近中午时分,被称为隅中或日禺。此时太阳高悬,是白天最热的时候之一。
午时,即日中或日正、中午等,是一天的正午时刻。太阳高悬于头顶,是阳气最盛的时候。
未时,又称日昳或日跌、日央等,是太阳偏西的时刻。此时阳光逐渐减弱,天气开始转凉。
申时,即哺时或日铺、夕食等,是太阳即将落山的时候。这个时段人们开始准备晚餐,迎接夜晚的到来。
酉时,也称为日入、日落或傍晚,是太阳落山的时候。此时天空渐渐暗淡下来,夜色开始蔓延。
戌时,即黄昏或日夕、日暮等,是太阳已经落山但天色尚未全黑的时刻。此时天地昏黄一片,景色宁静而美丽。
亥时,最后一个人定或定昏等时辰来临。此时夜色已深重人们也停止了一切活动安歇睡眠迎接新的一天。
综上所述申子辰分别代表了申时(下午3点至5点)、子时(晚上11点至凌晨1点)和辰时(上午7点至9点)这三个特殊的时刻。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