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大全文章正文

酸雨成因与危害揭秘:警惕我国酸雨现状及应对措施

百科大全 2025年03月16日 17:11 36 访客


我国酸雨分布 影响 危害 和 采取了哪些防治措施影响和危害

酸雨对水体的影响不容忽视,它不仅可以直接进入湖水或河流,还可以通过雨水冲刷植被形成径流,最终流入水体。此外,酸雨还能通过土壤渗透,进入地下水系统,加剧水体的酸化过程。研究表明,湖水pH值在5.0以下时,许多鱼类无法生存,而虾类对酸化的敏感度更高,更早地面临灭绝。因此,酸雨对水生生态系统构成严重威胁。

酸雨对树木的影响也十分显著。它会导致土壤酸化,降低土壤肥力,并对作物根系造成伤害,最终导致树木发育不良甚至死亡。以四川盆地为例,该地区受酸雨影响的森林面积达到28万公顷,占林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其中死亡面积为1.5万公顷,占林地面积的6%。类似地,贵州省受酸雨侵害的森林面积达到14万公顷,相当于四川盆地的一半。

酸雨还对文物造成了不可逆转的破坏。酸雨中的酸性物质能够加速碳酸钙的分解,导致由石灰岩雕刻而成的碑林、石刻等文物遭受腐蚀。杭州灵隐寺的摩崖石刻近来遭受酸雨侵蚀,佛像的五官被严重剥蚀,面目全非。此外,南方某地一块有五百年历史的大理石碑,50年前字迹清晰,如今已模糊不清,这与近40至50年间的酸雨现象密切相关。

酸雨对人体健康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同样不可忽视。人体对酸类物质的耐受能力较弱,酸雨或酸雾会刺激眼睛和呼吸道粘膜,引发红眼病、支气管炎等疾病。另一方面,农田土壤酸化导致原本固定在土壤矿化物中的有害重金属如汞、镉、铅等重新溶出,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造成中毒和疾病。

针对酸雨问题,世界各国采取了积极的防治措施。例如,欧洲国家通过签署《长距离跨国界大气污染公约》(LRTAR),在1985年附加协议,规定21个国家到1993年将硫排放量在1980年基础上削减30%。美国1970年的清洁空气法显著降低了二氧化硫排放量,从1970年的3000多万吨降至1990年的2000多万吨。1990年美国清洁空气法修正案进一步规定从1995年起,二氧化硫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再削减1000万吨,到2010年降至1980年水平的40%。

面对我国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的加剧,1990年国务院环委会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包括酸雨监测、酸雨科研攻关、二氧化硫控制工程和征收二氧化硫排污费。1992年,国务院批准在贵州、广东两省和柳州、南宁、桂林、杭州、青岛、重庆、长沙、宜昌和宜宾等9市进行二氧化硫排污费试点征收。1995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新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在全国范围内划定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这些措施对推动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治理起到了积极作用。

为了更好地防治酸雨,建议有关部门制定更为详尽的酸雨气体排放标准及法律责任,提高公众防酸雨意识。同时,应积极开展酸雨区治理工作,加快开发新型清洁能源,从根本上解决酸雨问题。

酸雨问题的主要危害 酸雨问题的解决措施

导语:酸雨问题的主要危害是什么呢?酸雨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大气中的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与水蒸气结合形成硫酸和硝酸,降雨时带来的酸性物质对大气的危害不可小觑,那么你知道酸雨问题的解决措施吗?下面就一起去了解了解吧!

酸雨问题的主要危害

我们所说的酸雨是指pH值低于5.6的雨雪。酸雨也称为酸沉降。

酸雨的形成是由于大气中的污染物质,如SO2、氮氧化物等与大气中的水汽和氧起化学反应生成等气体状酸性物质,在大气中飘浮成为光化学烟雾,然后再溶于云滴、雾滴中,使降水超过正常的酸度。酸雨危害的范围很广,向大气中排放的污染物质,可在距离污染源数十米乃至数千公里,甚至上万公里的地方转化为酸雨降下。所以,酸雨可称之为跨国公害。酸雨是当今全球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上,科学家们就提出了酸雨问题。西欧一些国家发生了酸雨危害,导致大片土地酸化、森林死亡。到了1980年初,我国不少工业地区也相继出现了酸雨。

酸雨的危害,一是造成土壤酸化,对南方酸性土壤的危害尤为明显。二是造成水域酸化。酸雨对森林的危害是很明显的,直接影响是酸雨可腐蚀叶片的角质层,使叶中的营养物质淋失。被淋失的营养物质包括无机化合物中的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其中淋失数量最多的是钾、镁、猛;还包括有机化合物中的糖类、氨基酸、有机酸、激素、维生素、果胶等。间接影响是:使森林土壤中的营养物质被淋失,使土壤变质。土壤本来对酸性是有中和能力的,在进行中和时消耗掉的钾可以由下层的基岩来补充,但当补充不能继续时,中和作用即停止,树木因缺营养而导致枯死。

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使土壤中的Ca2+减少,Al3+的活动加强。Al3+能与有机物聚合,当pH达到4.2以下时,聚合就停止了。Al3+呈游离状态后,损伤根毛的尖端,病毒即由此而入。同时,Al3+又可将有利于树木生长的微生物杀死,加速树木的衰老。而树木衰弱以后,更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入。

酸雨问题的解决措施

减少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这些是酸雨的主要成分,可以通过采用原煤脱硫技术、使用低硫燃料(如低硫煤和天然气)、改进燃煤技术以及安装烟气脱硫装置来减少它们的排放。

推广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核能、水能、地热能等不会产生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雨成分的能源,减少对传统矿物燃料的依赖。

加强环保监管:通过加强对污染物的排放监管,对环境违法行为依法严惩,来控制和减少酸雨。

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鼓励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推广环保科技:开发和应用净化大气的设备和技术,例如烟气脱硫、脱氮技术等。

生物防治:在污染严重的地区种植能吸收二氧化硫的植物,帮助净化空气。

酸雨的成因,危害及治理措施。。。。高中地理题

成因:自然原因:火山喷发,地震等自然灾害

人为原因:工矿企业废气排放:

汽车尾气排放 ;家庭炉灶燃烧煤、天然气;

有色金属冶炼工业的酸性气体排放等;

危害:①使河湖水酸化,危害水生生物;

②酸化土壤,危害土壤生态,导致农作物减产;

③腐蚀石材、钢材,造成建筑物、铁轨、桥梁等的破坏;

④危害人体健康。

措施:①限制二氧化硫气体的排放;

②发展洁净燃煤技术和煤炭脱硫技术;

③调整能源结构,开发和利用新能源、清洁能源;

④扩大绿化面积,植树种草,吸烟滞尘。

大概就这些了吧

酸雨的形成及危害

当煤炭烟囱排放的二氧化硫气体或汽车排放的氮氧化物烟气上升至大气中,这些酸性气体与水蒸气结合,形成硫酸和硝酸小滴,导致雨水酸性增强,从而产生酸雨。煤炭和石油的燃烧是酸雨主要的原因。

酸雨对环境造成广泛危害,并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其主要危害包括:

1) 建筑物和工业设备的腐蚀;

2) 文物古迹的破坏;

3) 植物叶面的损伤,进而导致森林死亡;

4) 湖泊中鱼虾的死亡;

5) 土壤成分的破坏,致使农作物减产甚至死亡;

6) 酸化地下水对人体有害。

为减少酸雨,需降低煤炭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和汽车排放的氮氧化物。

减少酸雨的措施包括:

工厂方面:

1) 安装烟气脱硫设备;

2) 提高煤炭燃烧效率。

社会和公民方面:

1) 使用煤气或天然气代替煤炭;

2) 节约用电(因为多数电厂依赖煤炭发电);

3) 支持公共交通(减少车辆可降低汽车尾气排放);

4) 购买包装简单的商品(豪华包装生产耗电多,对消费者无实用价值);

5) 支持废物回收利用(废物回收可节省电能,减少煤炭使用)。

(中国环境教育影视资料编写中心 李皓博士 摘自绿友会)

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和危害是什么

一、酸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酸雨通过食物链使汞、铅等重金属进入人体,可能引发癌症和老年痴呆症。此外,酸雾侵入肺部可能诱发肺水肿甚至导致死亡。长期暴露在含酸沉降物的环境中,可能会增加动脉硬化、心肌梗塞等疾病的风险,因为这将促使体内产生过多的氧化脂。

二、酸雨的形成原因

酸雨的成因是一种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现象。酸雨中包含多种无机酸和有机酸,其中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工业生产和民用生活燃烧煤炭所排放的二氧化硫,以及燃烧石油和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会在云内经过成雨过程,即水蒸气凝结在硫酸根、硝酸根等凝结核上,发生液相氧化反应,形成硫酸和硝酸雨滴。在云下冲刷过程中,含酸雨滴会合并、吸附和冲刷其他含酸雨滴和气体,形成较大的雨滴,最终降落在地面上,形成酸雨。我国的酸雨主要是硫酸型酸雨。

三、酸雨与化石燃料的关系

酸雨多由化石燃料的燃烧引起,具体包括:

1. 硫磺燃烧生成硫酸的过程:

S + O2 (点燃) → SO2

SO2 + H2O → H2SO3 (亚硫酸)

2H2SO3 + O2 → 2H2SO4 (硫酸)

总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S + O2 (点燃) → SO2

2SO2 + 2H2O + O2 → 2H2SO4

2. 氮的氧化物溶解于水形成酸的过程:

a. 一氧化氮生成硝酸:

2NO + O2 → 2NO2

3NO2 + H2O → 2HNO3 + NO

总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4NO + 2H2O + 3O2 → 4HNO3

b. 二氧化氮生成硝酸:

4NO2 + 2H2O + O2 → 4HNO3

酸雨形成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酸雨形成的原因

关于酸雨形成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酸雨形成的原因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今天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你好!1.酸性污染物的排放及转换条件  一般说来,某地SO2污染越严重,降水中硫酸根离子浓度就越高,导致PH值越低。

2、  2. 大气中的氨  大气中的氨(NH3)对酸雨形成是非常重要的。

3、氨是大气中唯一溶于水后显碱性的气体。

4、由于它的水溶性,能与酸性气溶胶或雨水中的酸反应,起中和作用而降低酸度。

5、大气中氨的来源主要是有机物的分解和农田施用的氮肥的挥发。

6、土壤的氨的挥发量随着土壤PH值的上升而增大。

7、京津地区土壤PH值为7~8以上,而重庆、贵阳地区则一般为5~6,这是大气氨水平北高南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8、土壤偏酸性的地方,风沙扬尘的缓冲能力低。

9、这两个因素合在一起,至少在目前可以解释我国酸雨多发生在南方的分布状况。

10、  3. 颗粒物酸度及其缓冲能力  大气中的污染物除酸性气体SO2和NO2外,还有一个重要成员——颗粒物。

11、颗粒物的来源很复杂。

12、主要有煤尘和风沙扬尘。

13、后者在北方约占一半,在南方约占三分之一。

14、颗粒物对酸雨的形成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所含的催化金属促使SO2氧化成酸;二是对酸起中和作用。

15、但如果颗粒物本身是酸性的,就不能起中和作用,而且还会成为酸的来源之一。

16、目前我国大气颗粒物浓度水平普遍很高,为国外的几倍到十几倍,在酸雨研究中自然是不能忽视的。

17、  5.天气形势的影响  如果气象条件和地形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则大气中污染物浓度降低,酸雨就减弱,反之则加重(如逆温现象)。

18、 酸雨多成于化石燃料的燃烧:  ⑴S→H2SO4 S+O2(点燃)→SO2  SO2+H2O→H2SO3(亚硫酸)  2H2SO3+O2→2H2SO4(硫酸)  (也可以被认为是SO2先被氧化为SO3,SO3再与水反应生成H2SO4)  总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S+O2(点燃)=SO2,2SO2+2H2O+O2=2H2SO4  ⑵氮的氧化物溶于水形成酸:  a.NO→HNO3(硝酸)  2NO+O2=2NO2,3NO2+H2O=2HNO3+NO  总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4NO+2H2O+3O2=4HNO3  b.NO2→HNO3  总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4NO2+2H2O+O2→4HNO3  (*注:元素后的数字为脚标,化学式前的数为化学计量数。

19、)。

我国酸雨的分布,影响,危害和采取了哪些防治措施?

分布:看图

酸雨的危害

1.不下雨时,大气中酸性物质可被植被吸附或重力沉降到地面叫干沉降;下雨时,高空雨滴吸收包含酸性物质继而下降时再冲刷酸性物质降到地面叫湿沉降。

酸雨可导致土壤酸化。我国南方土壤本来多呈酸性,再经酸雨冲刷,加速了酸化过程;我国北方土壤呈碱性,对酸雨有较强缓冲能力,一时半会酸化不了。土壤中含有大量铝的氢氧化物,土壤酸化后,可加速土壤中含铝的原生和次生矿物风化而释放大量铝离子,形成植物可吸收形态的铝化合物。植物长期和过量的吸收铝,会中毒,甚至死亡。酸雨还会加速土壤矿物质营养元素的流失;改变土壤结构,导致土壤贫瘠化,影响植物正常发育;酸雨还能诱发植物病虫害,使作物减产。 

酸雨沉降会导致森林枯亡,破坏植物气孔,使植物丧失均衡的光合作用,叶子脱落,嫩枝变得像玻璃一样脆弱,一半根系死去,树木抗病虫害能力下降,然后枯死。 

酸雨能使非金属建筑材料(混凝土、砂浆和灰砂砖)表面硬化水泥溶解,出现空洞和裂缝,导致强度降低,从而建筑物损坏。

酸雨能加速金属腐蚀,腐蚀速率:碳钢大于镀锌铁板,紫铜较低,出现空洞和裂缝,强度降低,桥梁损坏。金属涂上涂料会减缓腐蚀。在酸雨现象严重的重庆城区, 敞开暴露的碳钢腐蚀率大于一般大气暴露情况的4.7 至16倍; 腐蚀速度达到171.3 微米/ 年。重庆市路灯金属器具使用寿命较其它酸雨较轻城市要低一倍。

酸雨还可能危及人体健康。含酸性物质的空气能使人的呼吸道疾病加重。酸雨中含有的甲醛、丙烯酸等对人的眼睛有强烈的刺激作用。通过饮用SO2含量较高的地下水,食用酸化湖泊和河流的鱼类等,一些重金属元素通过食物链逐渐积累进入人体,最终对人体造成危害。

原因:(改写一下就是防治啦0

酸性物质的人工排放

1.化石燃料与酸雨

酸性物质SOx、NOx排放人工源之一,是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燃烧,无论是煤、或石油、或天然气都是在地下埋藏多少亿年,由古代的动植物化石转化而来,故称作化石燃料。

2.工业过程与酸雨

酸性物质SOx、NOx排放人工源之二是工业过程,如金属冶炼:某些有色金属的矿石是硫化物,铜、铅、锌便是如此,将铜、铅、锌硫化物矿石还原为金属过程中将逸出大量SOx气体,部分回收为硫酸,部分进入大气。

再如化工生产,特别是硫酸生产和硝酸生产可分别跑冒滴漏可观量SOx和NOx,由于NO2带有淡棕的**,因此,工厂尾气所排出的带有NOx的废气象一跳黄龙,在空中飘荡,控制和消除黄龙便被称作灭黄龙工程。

3.土法炼硫

云南某些地区,土法炼硫,炼出了赤地千里

80年代初期云南某些乡镇企业起步,片面最求利润,实施土法炼硫,工艺陈旧落后,硫的回收率仅达30%,其余的硫都燃烧成为SO2,弥漫于大气之中。其后果是生产区周围,树上看不到昆虫,地下找不到蚂蚁,天上望不到飞鸟,1500亩良田存草不长,一片荒凉的灾区景象。

发表评论

增文号京ICP备19003863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 主题作者QQ:201825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