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为何未对张学良下手:历史谜团揭秘
张学良为什么发动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仍有许多谜团。
比如张学良为什么发动西安事变?张学良是否是党的成员?
张学良是民国时代的英雄。他一生做了两件大事。一件事是易帜归国,接受蒋介石,中央政权的管辖,一件就是西安事变逼蒋抗日。
就不能不说张学良以及父亲在东北的历史。其父亲张作霖是军阀,第二次直奉战争以后,东北其实是由北洋政府管理,进入了张作霖时代。实际东北并不受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而是在俄国和日本势力下的中国地方军事政权。
就是看到了日本和俄国侵略中国的野心,张学良在父亲死后,宣布服从南京国民政府,保证了东北三省大片的领土,在形式上归从南京国民政府形成了大统一的格局。
但是在张学良易帜之后,他的兵力和实力,并没有被国民政府用在了保家卫国之中,相反抽掉了他的大量的军事实力,不是用来对抗日本人,而是用来对付***。
接受南京政府政策的张学良,在日本占领东三省市采取了不抵抗的政策,目前这个不抵抗的政策,到底是由蒋介石中央政府发出的,还是张学良私自决定的,目前在历史上争议非常大。但是不可质疑的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国民政府的绥靖政策,是东北三省沦落的重要前提。
失去东三省的张学良,饱受内心的煎熬,但他的军事实力,不断用来派遣作为内战的主力。
此时为了自己部队的生存,为了东三省沦落的领土和百姓,忍无可忍的张学良,单方面发动了军事政变,软禁了蒋介石,要求全民抗日一致对外。
西安事变,是全民抗战的一个起点,自此之后,全国上下团结一心,坚决抗击日本帝国主义者。最终获得了抗战的胜利。
但是等待张学良的是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软禁。
西安事变也成了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件事件。虽然东三省沦落了,但西安事变以后,全民抗战,直到最后的胜利,所以在中国的历史上,张学良功不可没。
西安事变中间还有许多细节之谜。这是我个人理解的西安事变的原因。
目前无法证实张学良是否是党员。因为在人生关键的抉择上,信仰也会有着起重大的作用和光辉。
感谢你的阅读。
巩县兵工厂谜团
在巩县,一个令人费解的历史谜团围绕着一座长达10公里的“防空洞”展开。作为武器储备库,其规模显得有些夸张,而将其视为防空设施又似乎与历史背景不符。飞机在一战时期才主要用于侦察,1914年的中国科技水平落后,建造防空洞以应对空袭的设想似乎显得不合逻辑。陈茂昌对此困惑不解,尽管当地历史和文化管理人员对此也未能给出明确答案,但他们关注的焦点是这个设施的象征意义——与水塔一起,它见证了中国四大兵工厂的历史。
为了保护这个遗产,他们着手规划,希望将其与地面的水塔一同保护起来,并设想将其改造成兵器博物馆,重现其过去的风貌。张永顺对此尤为热心,他计划将防空洞重新装修,向公众开放,并尝试从北京的博物馆获取兵工厂制造的武器作为展品。然而,这个防空洞的建造时间却与世界飞机发展的历史并不匹配,因为飞机在1914年才开始大规模生产,而巩县兵工厂在那个时候就开始建设防空设施,这背后的原因至今仍是个谜。
据刘发财的回忆,兵工厂夜间常常传出沉闷的枪弹声,暗示可能有地下地道用于武器测试。孙宪周则解释,当初建造地下工程是为了保护武器技术机密,例如校正枪支的靶场设在地下以避免泄露。然而,随着军阀混战和抗日战争的爆发,防空工程的功能逐渐扩展,不再局限于保密。
巩县兵工厂曾生产多种武器,其中最知名的是中正式步枪,它源于七九式步枪,因其在世界步枪设计比赛中超越德国产品而闻名。在1933年蒋介石的视察中,对枪械进行了改制,更名为中正式步枪,成为那个时代的标志性产物。
扩展资料
巩县兵工厂曾是上世纪初中国四大兵工厂之一。与军阀混战、袁世凯、蒋介石、张学良等都息息相关。1937年遭遇日军大空袭,武库却逃过灭顶之灾。2003年3月,巩县兵工厂出人意料地被“正式发现”。为何在飞机尚稀缺的年代修筑长达10余公里的“防空洞”,仍是一个说不清的历史之谜。
张学良身后十大谜团目录
第一章 张学良与于凤至的婚姻之谜与离婚之谜
在婚姻方面,张学良和于凤至的联姻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然而,关于他们离婚的细节却充满了争议与谜团。一种说法认为,《自传》中关于离婚的描述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张学良与于凤至之间的关系至今仍然是一个谜,尤其是关于离婚的原因,众说纷纭。张大千曾被指为离婚的首倡者,而关于谁是“破婚”的罪人,也是人们热议的话题。
第二章 张学良与日本人的仇恨之谜
张学良与日本人之间的仇恨,源于他爱子被杀的事件。人们质疑,张氏是否在放弃夙愿后,因日本天皇访华而改变了立场。张学良是否是亲日派?从仇日到抗日派代表人物的转变,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心理与政治考量。张氏不仅有杀父之仇,亦有害子之恨。他的子女中,张闾琪尤为突出,他拒绝接受日本医生的治疗,甚至在进行胸透时遭遇了意外事件。
第三章 张学良与东北的“九一八”之谜与《铣电》的关系
“九一八”事件与《铣电》之间的关系充满疑点。一些假新闻与《铣电》的夸大宣传引发了人们的疑问。随着张学良九十岁后开始吐露真言,真相逐渐浮出水面。
第四章 张学良与宋美龄的亲密关系之谜
张学良与宋美龄之间的关系复杂而微妙。张学良恢复自由后,对蒋介石的批评一针见血。在张学良被幽禁期间,蒋介石与宋美龄曾联名电贺张学良五秩寿庆,这反映了他们之间非同寻常的关系。张、宋结识早于蒋介石,两人关系密切。在张学良被幽禁期间,宋美龄曾有探视计划,而宋子文在为张夫人治病时也费尽心机。张、宋的关系,尤其是宋美龄为何善待张学良,值得深入探讨。
第五章 张学良与中共密谋之谜
关于张学良在发动“西安事变”前是否与中共密谋的问题,存在诸多疑点。张学良是否要求加入中共?与周恩来的关系是解开谜团的关键。肤施会谈后,双方确有联系,但这并不是“城下之盟”。张学良对周恩来有正面评价,但也谨慎地谈及与蒋介石见面的问题。在“西安事变”前,张学良有过“恋新又舍不得旧”的茫然徘徊。
第六章 张学良、于凤至、宋子文对“西安事变”的不同解读之谜
张学良、于凤至、宋子文对“西安事变”的解读存在差异。张学良和于凤至各自撰写回忆录,反映了他们对这一事件的不同看法。军事审判与武装羁押后,对于幽禁困境的感受也有所不同。于凤至笔下的内幕揭示了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前后的真实思想。蒋介石和宋子文的日记也各不相同,为解开这一谜团提供了更多线索。
第七章 张学良为何对美国人进行“口述历史”
张学良对美国人进行“口述历史”是为了留下自己的历史回忆。然而,这一计划因赵四的反对而未能实现。韦慕庭是口述历史的发起人,但在工作结束时已告病危。口述历史公开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评价。
第八章 张学良死前将遗物存放国外之谜
张学良在死前将遗物存放国外的原因至今仍是谜。离台后文物的处理、韦慕庭对张学良手稿的关注、文物保管的可能性、遗物传给子嗣的意愿以及为何归于哥大的问题,都值得深入探讨。
第九章 张学良晚年不能回国之谜
张学良为何不能在晚年回国成为了一个谜。死后葬在夏威夷的原因、邓颖超的诚邀、疾病的影响、少帅归乡之心的疑问、赵一荻的态度以及李登辉的干涉,都影响了他回国的可能性。
第十章 张学良的遗产之谜
张学良的遗产问题也充满了谜团。他留下的财富与产业、子嗣对这些遗产的处理、个人的拮据时期、对富贵的淡然态度,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话题。在张学良逝世后,他的遗产如何分配、保管与传承,成为了后人关注的焦点。
张学良三次口述历史商品描述
《张学良世纪传奇》(口述实录)是一幅传奇传主的肖像写生,一出寻绎前因后果的舞台大戏,更是一部执著严谨、细致入微的解谜之作。本书采用美籍华裔史学家唐德刚教授采访传主口述录音,真实详尽地记述了张氏从呱呱坠地到101岁在夏威夷谢世漫长岁月中每一阶的真相。青年时的“民国四公子”之一,风流“少帅”;中年时的“北中国王”,曾负国人骂名的“不抵抗将军”,西安事迹中蒋介石的“克星”,事变后长期被囚的“忧郁的哈姆雷特”;老年后返璞归真,笃信耶稣的上帝信徒。诸般以相,归于一人之身,益增其传奇色彩。
即使是囚禁之中对政事的惊鸿一瞥,眼风里也透出饱经的沧桑。而贯穿其中的,尤以与赵四**漫漫3/4世纪的爱情,调动着世人注视的眼球。百年人生,他的经历有丰富的传奇色彩,他的作为有太大的因变参数,他的身上更有太多的谜团!本书囊括了张学良风云际会一百年的传奇经历,且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文笔生动,老少咸宜”,是一部“很有特色的大部头史学著作,在有关张学良的众多传记作品中,可谓首屈一指”。
民国那些牛人内容简介
《民国那些牛人》是一部深入剖析1912年至1949年间中国历史风云变幻的书籍,作者通过描绘民国时期的各色人物,展现了那个时代复杂多变的面貌。书中不仅有地方军阀、政治精英、文坛名流等,还有刺客游侠、佳人名媛及汉奸等复杂角色。这些人物如同走马灯般在历史的舞台上轮番登场,演绎出一幕幕壮烈、滑稽、光荣或可耻的历史大剧。
在这些影响过一个时代的人物中,以张作霖为例。尽管他以粗鄙著称,但他拥有雄才大略,成为了雄霸东北的“东北王”,令日本人头疼不已。其子张学良一生中的红颜知己,也成为了本书中引人入胜的谜团之一。
蒋介石作为民国时期的领袖人物,其掌控全国的权势令人惊叹,然而对于自己的过去,他总是避重就轻,试图粉饰太平。关于他的早年经历,书中将为读者揭示真相。
戴笠作为蒋介石的得力干将和军统头目,以其爱名、爱利和爱女人的个性而闻名。在书中,读者将了解到他所钟爱的女人是谁,以及她的出身背景,这一谜团的解开,将会为读者展现一个更为立体的戴笠形象。
《民国那些牛人》作者刘继兴精心编纂,通过对这些有趣谜团的揭秘,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更加生动、多面的民国历史画卷,不仅揭示了历史人物的复杂性,更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性的多维度。通过本书,读者可以深入了解和体验民国时期的历史变迁,感受那个时代的人物命运和精神世界,从而对民国历史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知。
端纳人生经历
端纳,一个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留下独特印记的人物。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他可能只是一个模糊的名字,或许知道他曾作为蒋宋家族的政治顾问,在“西安事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然而,端纳的生平经历远远超出了这些简单的标签。他是一位来自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州里斯峪的记者,以报道中国1911年的辛亥革命而崭露头角。端纳对中国民主主义者的同情,促使他站在中国革命者一边,为他们出谋划策,与西方势力进行斡旋。他的角色并非仅限于蒋宋政权的顾问,他在中国政坛的活跃时期长达40多年,为多个政府担任政治顾问。
端纳作为洋顾问,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作用独特而复杂。他的存在,一方面反映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渗透,另一方面也展示了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影响。他不拿钱或少拿薪俸,自愿为中国献身,承担起草政府政策、法令等重要职责。在“西安事变”中,端纳作为蒋、宋、张学良之间的调停人,成功地帮助了中国避免了战争的爆发。
端纳在近代中国政治中的角色多种多样。他通过个人建议的形式,用西方民主思想影响中国的政治家,间接地推动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变革。在解释西方声音和传达中国声音方面,端纳也扮演了关键角色。他对中国的解释和建议,包括统一币制、禁绝鸦片、建立中央银行、规范税制、严惩腐败以及“新生活运动”等,尽管形式上是蒋委员长的命令,但实质上出自端纳的手笔。
端纳对中国的贡献不仅限于政治层面,他还帮助了中国的强权人物,如孙中山、张学良,通过西方的民主观念进行自我提升和转变。他力劝张学良戒除鸦片瘾,使张学良能够重新成为雄踞一方的“少帅”。通过这些努力,端纳展示了西方民主观念对改变中国政治生态的潜力。
然而,端纳的愿景未能在中国政坛得到实现。在目睹蒋介石政权的腐败和对德国的妥协后,他最终对蒋政权彻底失望,并于1940年离开中国。端纳离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对中国的失望、对蒋介石政策的不满以及个人健康状况的恶化。他的出走象征着对中国命运的一次深沉的告别。
尽管端纳没有成为共产主义运动的支持者,但他的故事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中西方民主思想与中国的互动。端纳的贡献和影响,以及他与中国的不解之缘,成为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谜团。在历史的长河中,端纳的故事展示了西方民主观念对中国的影响,以及在动荡时代中个人奋斗与国家命运之间的复杂关系。
扩展资料
威廉·亨利·端纳,澳大利亚记者出身。1903年到香港任《德臣报》编辑,从此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先后出任清朝两广总督岑春火宣、以及孙中山、张学良、蒋介石的顾问,经历了从清朝覆灭、民国建立、直到抗日胜利长达40年的民国发展史,是西安事变的斡旋者,其堪称是民国史上重大政治事件的历史见证人。
张学良身后十大谜团内容简介
《张学良身后十大谜团》一书,通过作者多年的史料研究以及对2010年6月沈阳《张学良诞辰110周年暨张学良国际研讨会》上专家讨论的热点问题的深入挖掘,揭示了张学良生平的十个谜团。这些谜团包括张学良与于凤至的离异原因、爱子在沈阳早夭是否遭日本人加害、九·一八事变中张学良不抵抗是否与蒋介石的《铣电》相关、西安事变前是否与中共中央有过密谋、张学良、于凤至、宋子文的遗文中对西安事变的见解差异、张学良为何选择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进行口述历史、文物为何交由美国人保存、张学良晚年回大陆的主要障碍、以及张学良的私人财产数量。
张学良身后十大谜团作者简介
窦应泰,一位来自辽宁铁岭的党员作家,凭借其25年在纪实文学和纯文学领域的耕耘,成为文坛上一颗璀璨的明星。他以蒋介石、宋美龄、张学良等近代历史人物为主要内容,同时关注当代热点,创作了多部引人入胜的作品。
在探寻历史人物的足迹中,窦应泰出版了《蒋氏五兄弟》、《蒋介石家族三代死亡之谜》、《张学良随军夫人谷瑞玉》、《赵四**》、《宋美龄最后十年》等纪实文学,深入挖掘了历史的细节和秘密。他的作品以翔实的资料、生动的叙述,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幅历史画卷。
除了对历史人物的深度挖掘,窦应泰也关注当代社会,通过《张学良遗稿》、《破译宋美龄长寿密码》、长篇小说《偏方》等作品,展现了他的多元创作视野。他的作品不仅丰富了文学的多样性,也给读者带来了深刻的思考。
作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窦应泰以其独特的历史视角和文学才华,在文坛上独树一帜,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他的作品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未来的启示,为读者提供了一扇了解历史、洞察人性的窗口。
综上所述,窦应泰以其丰富多样的创作,不仅描绘了历史的风云变幻,也洞察了当代社会的脉络。他的作品是历史与现实的对话,是文学与思想的碰撞,为读者带来了深刻的历史感悟和丰富的文学享受。
求张学良的家谱
张学良骨肉姊妹弟兄众多,加他共有14位,目前有的在国外,有的在台湾,有的在大陆。家族庞大,缘由为张作霖共有妻妾6房。
元配夫人赵氏,生长女张冠英,长子张学良,次子张学铭。早年逝世。
二太太卢夫人生了两个女儿,二女儿怀英、四女儿怀卿。1974年5月卒于天津。
三太太宪夫人,西城人,性情暴躁,思想激进,夫妻感情不合,婚后不久,即离家遁入佛门。
四太太许夫人,生三子学曾、四子学思、三女怀瞳、五女怀曦。“七七”事变后移居美国多年,解放后,只身回国,1976年卒于北京。
五太太寿夫人,生五子学森、六子学俊、七子学英、八子学铨。在几位夫人中,寿夫人最得宠,精明能干,颇有见识,府中事无巨细都由她掌管,较长时间随张左右,直至张作霖逝世。“九·一八”事变后居天津,直到1948年冬离津赴沪转道台湾,1966年病故于台湾。
六太太姓王,未生育,不得宠。死后张又续了个六太太马姨娘,原为寿夫人身边丫鬟,生六女怀敏。一直追随寿夫人左右,直到1948年同去台湾,在1975年病逝于台湾。
张学良的大姐冠英,出过天花,脸上有些白麻子,后嫁给吉林督军鲍贵卿之子鲍育才为妻,全国解放前夕迁回北京,1954年病逝。生三女二子。
二妹怀英,父亲包办,嫁与蒙古达尔汉王之子为妻。因该公爷先天呆傻,无力生活,因此婚后不久即回娘家居住。直到张作霖被炸身亡,才得离婚,嫁陈友涛,寓居上海,解放前返回天津,孤独一人(无子女),与妹怀卿同住。1989年病逝。
三妹怀瞳,许给许尔巽(西度督军)的儿子赵天赐,婚后夫妻感情融洽,“七七”事变后迁居美国至今。
四妹怀卿,被张作霖许给张勋(民初搞过复辟的督军)之子张梦潮。因张梦潮患精神病,“九·一八”后依法离婚。一直居住天津,现为天津市政协委员。
五妹怀曦,父亲包办许给靳云鹏(曾任北洋军阀政府的总理)之子,未结婚。张作霖死后退婚。“七七”事变后,随母侨居美国,现于华盛顿工作。
六妹怀敏,1947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与翟文选(曾任辽宁省省长)之孙翟元坤结婚。1948年随母去台湾至今,在某大学家政系任教。
张学良二弟学铭,元配姚夫人生一女,名闾娥,学铭出国后,长期母女为伴,现居天津。闾娥原在天津第二中心医院工作(图书馆管理员),现已退休。爱人何炳焕为天津医疗器械公司工程师,生二男二女。
学铭后与北洋军阀内政部长朱启钤六女朱洛筠结合,一起周游西欧及美国。太平洋战争以后,学铭在香港被劫而回国,住北京,生二子。长子允仲在香港经商;次子鹏举在天津市政工程局工作。
三弟学曾,曾留学英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转赴美国,在联合国工作。有二子一女,长子闾璜攻化学,现任美国石油研究发展公司研究人员;次子学美术。
四弟学思,性格直爽,有正义感。早年在东北军任职,经国民党中央军干团训练后,送往内战前线,几经周折,投身革命。东北光复后,曾出任辽宁省长,后致力于人民海军工作,被授予少将军衔。曾受到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的多次接见、鼓励。不幸的是,十年浩劫期间受迫害而逝。其妻谢雪萍(中共党员)在延安与其相识结婚,生有二男四女,男孩名先毅、仲群;女孩名晓晓、啸啸、乐然、子京。
五弟学森,曾留美学飞行,光复后回国任天津警备司令部少校秘书。1948年去台湾,后去夏威夷等地。有二女,闾衡在港经商,芳芳居台湾。
六弟学俊,光复后曾在国民党军统有关单位工作,1948年去台湾。
七弟学英,一生无正式工作,1948年去台湾又转香港。1983年病逝于台湾,没有子女。
八弟学铨,1943年到东北解放区,曾在营口税务局工作,天津解放后退职回津。1960年由周总理过问,始安排工作,在55中任教。退休后任区政协委员。爱人马蕴兰,有一女,名闾琪。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