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常见巨细胞病毒感染,了解病情至关重要
二岁宝宝巨细胞病毒感染怎么办
巨细胞病毒感染是由人巨细胞病毒所引起的,它在人群中的感染率很高,可存在于人体所有的体液中,如血液、泪液、唾液、乳汁、宫颈分泌物、尿液等,一旦侵入人体将可长期或终身存在于体内,只是它在免疫正常的健康人体中多呈无症状感染,一般无须去治疗。但是在胎儿、婴幼儿和其他一些免疫免疫力比较低的人群中却往往容易引起单一器官损害,甚至多系统播散性疾病而导致病情危重、治疗困难,其中对肺脏、肝脏的损害是最常见的。
巨细胞病毒在肺内主要影响的是细支气管,尤其是导致毛细支气管周围发炎,在临床上可表现为咳嗽、发热、呼吸困难、喘憋、肺部哮鸣音等,这些症状与其他病毒性感染所致的肺炎的临床表现极为相似,所以往往容易造成漏诊、误诊和治疗上的延误,一开始就误以为是其他病毒性感染所致的肺炎而给予常规的抗感染治疗,但一般病毒性感染所致的肺炎在抗感染治疗2周内可见好转,而巨细胞病毒性肺炎的孩子却是效果欠佳。由于延误治疗,部分患儿还可伴有吐奶、腹泻、黄疸、肝脾肿大和血清转氨酶升高等肝功能损害的表现,影响了患儿的健康,严重的甚至可危及患儿生命。
因此,如果临床上遇到有长期咳嗽的患儿,尤其是婴幼儿,在常规抗感染疗效欠佳,伴有或不伴有黄疸、肝脾肿大及血清转氨酶升高等肝功能损害时,应考虑巨细胞病毒性肺炎的可能,还可做电子气管镜协助诊断,一旦确诊后,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给予抗巨细胞病毒药物如更昔洛韦等进行治疗。此外,由于巨细胞病毒污染的乳汁、尿液等是婴幼儿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主要来源,因此对于确定是巨细胞病毒感染且仍在接受母乳喂养的婴幼儿,应同时对其乳母的乳汁也进行检测,如果母乳中也能检测到巨细胞病毒的话,则通常建议暂停母乳喂养,以中断小婴儿进一步的病毒传播。另外,由于巨细胞病毒主要在免疫低下时会发病,因此,爸爸妈妈在平时的时候也应该要注意孩子的营养与适当的运动,以提高宝宝的免疫力,减少发病。
孩子长时间发烧要警惕哪几种病
发烧是儿科常见的一种症状,长期发烧是指发烧持续超过两周以上,小孩一发烧,很多家长都很紧张,生怕烧坏了孩子,下面来了解一下孩子长时间发烧要警惕哪几种病吧?
感染性疾病
引起小儿发烧最常见的就是感染了,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均可引起感染性发热;累及的部位也是可以多个方面,如肺部感染、胆道系统感染、泌尿系感染、心内膜炎等。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可提供诊断线索,如细菌感染时,患儿可出现长期发热伴畏寒及寒颤,还有一些患儿可出现出血点、斑疹、丘疹或荨麻疹等皮疹,实验室检查可见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加,血、骨髓培养等病原学检查或聚合酶链反应可帮助找出病原菌;再如,小儿病毒感染时以EB病毒和巨细胞病毒为多见,EB病毒感染时,患儿可出现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还有一些病例可出现肝脾大、多样性皮疹等表现,实验室检查可发现外周白细胞增多和变异淋巴细胞增多的血象改变、检测EB-IgM、血嗜异凝集试验有诊断价值。另外,还需要特别提醒注意的是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这也是引起小儿长时间发热的常见感染性疾病之一,尤其是那些有家庭病史的患儿,如果长期低热、轻咳、盗汗、乏力、食欲减退、消瘦等,更是需警惕,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可帮助诊断。
肿瘤性疾病
肿瘤性疾病也是引起小儿长期不明原因发热的常见原因之一。其中以血液系统肿瘤为多数,淋巴瘤所占的比例最高,此外,也还有多发性骨髓瘤、白血病等。一般来说,大部分实质性肿瘤可以在就诊后通过CT、MRI等影像技术检查出来,而血液淋巴系统的肿瘤则比较隐匿,但它进展快,甚至可威胁到患儿生命,所以需引起高度重视。一般来说,对于那些长期发热伴贫血、淋巴结肿大及肝脾肿大、经常规治疗无效的患儿,应高度警惕,及时行骨穿,淋巴结活检及胸腹部影像学检查,必要时还需要多次重复检查,以尽早作出诊断。
结缔组织病
相对来说,结缔组织病由于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往往不能在早期就被诊断出来,一般来说,对于热程较长者,也应考虑结缔组织病的可能。小儿结缔组织病中,最常见的是川崎病。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性疾病,主要好发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发热是该病最常见、也是最早出现的症状,随着病情的进展,孩子还可陆续出现有各种形态的皮疹,双眼结膜充血,唇及口腔黏膜充血、皲裂,手足红斑、手指足趾末端硬肿、恢复期指趾端膜状脱皮和颈淋巴结肿大等症状。依靠上述的临床表现,再结合血沉、血小板计数、心脏彩超及治疗反应可确诊。川崎病是一种自限性的血管炎,如果患儿能够在发病一周内就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的话,大部分还是可以痊愈而不留有后遗症,但如果治疗不及时的话,则可使心血管病变的发率大大增加,再严重一点的甚至还可使冠状动脉瘤破裂而引起猝死,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降低患儿的发热时间及降低冠状动脉病变是非常重要的。
其他疾病
还有一些孩子他们也可能会因治疗而使用某种药物而出现了持续发热的情况,也应考虑药物热的可能,因药物而导致的持续性发热,通常在停药后可逐渐恢复正常体温。
总之,引起小儿长期发热的病因繁多,对于小儿长期发热,不能大意,需要结合发热的热程、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等,积极寻找蛛丝马迹,以尽早揪出发热背后的“真凶”。
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孩子长时间发烧要警惕哪几种病的常识都了解了吧,另外本网还有很多关于儿童疾病方面的知识,感兴趣的可以继续关注,让孩子可以健康的成长。
巨细胞包涵体病疾病简介
人巨细胞病毒(HCMV),即human cytomegalovirus,在我国的感染率相当普遍。据统计,一般人群中HCMV抗体阳性率大约为86%至96%,而在孕妇群体中这一比例甚至可高达95%。这种病毒具有独特的潜伏-活化特性,一旦感染,就会成为终身伴随的特征。
尽管HCMV的感染率相对较高,但其致病性通常较为轻微。对于免疫功能正常的人来说,HCMV的复制并不必然引发疾病。体内HCMV的活动主要在免疫系统正常时被控制,只有在免疫抑制个体,如新生儿、婴儿或免疫低下的人群中,HCMV才可能引发更为严重的健康问题,比如播散性疾病或单一器官损害。
因此,原发性巨细胞病毒感染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和免疫缺陷的个体中。这提示我们需要特别关注这些易感人群,以防止疾病的发生或进展。
扩展资料
巨细胞包涵体病又称巨细胞病毒感染,是由人巨细胞病毒感染所导致的一种先天性或后天性全身感染性疾病。由于在被感染的很多器官组织内可以发现细胞核内和胞浆内的人巨细胞病毒包涵体而被称为巨细胞包涵体病。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巨细胞病毒活动性感染的诊断不再依赖于病理发现组织细胞的病毒包涵体,因此,巨细胞包涵体病多被称为巨细胞病毒感染。
关于巨细胞病毒
巨细胞病毒(Cytomegaovirus,CMV):亦称细胞包涵体病毒,一种疱疹病毒组DNA病毒,CMV在人群中感染非常广泛,我国成人感染率达在95以上,通常呈隐性感染,多数感染者无临床症状,但在一定条件下侵袭多个器官和系统,并产生严重疾病,病毒可侵入肝、肺、肾、唾液腺、乳腺和其他腺体,及多核白细胞和淋巴细胞,可长期或间隙地自唾液、乳汁、汗液、血液、尿液、精液、子宫分泌物等多处排毒。通过口腔、生殖道、胎盘、输血或器官移植等多途径传播。厦门大学附属成功医院儿科樘
妊娠母体CMV感染可通过胎盘侵袭胎儿引起先天性感染,少数造成早产、流产、死产或生后死亡。患儿可发生黄疸,肝脾肿大(即婴儿肝炎综合症的病原),血小板减少性紫斑及溶血性贫血等。存活儿童常遗留永久性智力低下,神经肌肉运动障碍,耳聋和脉络视网膜炎等。但不必担心发病率较低。
婴儿经产道可被感染,多数为症状轻微的亚临床床感染,有时可见轻微呼吸道障碍或肝功损伤。也可以通过吸乳、Kiss、sexual contact、输血等感染。
近些年发现在新生儿中很多的黄疸不消退,或者黄疸退而复现的病理性黄疸与CMV感染有关,重度的CMV感染有的导致肝炎,胆管炎,导致胆道闭锁梗阻,白陶土样大便,肝衰竭。早期需要手术治疗,一旦错过手术时机预后较差。有的可导致高胆红素血症,甚至产生核黄疸,产生永久智力;运动障碍。还有的同时存在免疫缺陷,婴幼儿时期发生反复严重感染,甚至危及生命。
(1)病毒分离, 是诊断活动性H C M V感染的“ 金标准” , 采用短时培养后检测病毒抗原可缩短检出时间; ( 2 ) 病毒颗粒和巨细胞包涵体( 阳性率低) ; ( 3 ) 病毒抗原, 如早期速发抗原、 早期抗原和p p 6 5等;( 4 ) 特异性病毒基因( m R N A , D N A) , 采用P C R法应注意质控, 以减少假阳性。血清H C M V D N A水平在新生儿和免疫抑制个体与H C M V感染严重程度有相关性, 定量分析主要用于免疫抑制个体病毒活动和抗病毒疗效监测; ( 5 ) 特异性抗体, 双份血清抗H C M V I g G滴度_4 倍增高或抗H C M V IgM阳性有诊断意义。
关于治疗:G C V 为开环核昔类似物,是儿童严重 H C M V感染的一线用药,口服生物利用度仅为6 ,治疗需静脉给药。G C V大部分以原药形式从肾脏排除,脑脊液中浓度通常为血浆浓度的 2 5 一7 0 。治疗方案参照成年人,诱导治疗: 5 m g / k g ,每1 2小时1 次,持续2一3周; 维持治疗: 5 mg/k g , 每天1 次, 连续5 一 7 d 。笔者的经验是, 诱导期监测尿排毒情况,尿排毒阴转后即可进入维持治疗,若诱导治疗3 一 4周仍然排病毒,应考虑发生耐药或耐药毒株感染; 维持阶段若疾病进展 ,可考虑再次诱导治疗,若维持期免疫抑制因素未能消除( 如继续使用免疫抑制剂) ,应延长维持疗程,以避免病情复发。
很多人认为不需要治疗,反正是那么多的人都感染了也没事,可是一旦发病,严重的结果往往导致家庭的灾难结果。总体的统计新生儿的患病率5,感染后发生严重器官损伤的1-2。
婴儿巨细胞病毒感染严重吗?怎样才能判断是天生的还是后得的?
巨细胞病毒(CMV)是一种常见的病毒,约95%的成年人体内都携带这种病毒。大多数情况下,它并不会引发明显的系统性损伤,也不需要特别治疗。即使需要用药,多为抗病毒药物,例如更昔洛韦。治疗的关键在于增强孩子的免疫力和保持免疫系统的平衡。
判断婴儿是否先天感染CMV较为复杂,因为国外的一些医疗机构会保存婴儿出生时的血液样本,以进行相关检测。但国内目前缺乏这样的检测手段,通常认为六个月之后的感染多为后天获得。有观点认为,2-3个月大的婴儿感染CMV可能是先天的,这使得判断更为复杂。
在国内,许多医生对这种疾病的了解并不充分,部分医生可能出于经济利益考虑而过度诊断。我的孩子在八个月大时被确诊为CMV感染,当时医生的态度令人担忧。但咨询国外后得知,除非有明显症状,否则大多数情况下不必住院治疗。对于后天感染的婴儿,如果出现症状,通常也比较容易治疗。
后天感染CMV最常见的传播途径是通过母乳。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综合考虑母乳喂养的好处与潜在风险。先天感染CMV并伴有症状的婴儿需要及时接受治疗,以防止病情恶化。
值得注意的是,国内的医生对CMV感染的认知和治疗态度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家长在遇到这种情况时,可以寻求国外的专业意见作为参考。总体来说,大多数后天感染CMV的婴儿可以通过适当治疗和护理得到良好的恢复。
婴幼儿间巨细胞病毒会传染吗?
巨细胞病毒(CMV)是一种常见的病毒,主要通过接触唾液、黏液、尿液、粪便等途径传播。这种病毒可以在儿童间水平传播,尤其是在亲密接触的情况下。为了减少病毒传播的风险,家长需要注意一些预防措施。
例如,如果两个孩子生活在一起,最好采取分餐制,避免共同使用餐具和食物。这样可以减少唾液和食物的直接接触,从而降低病毒传播的机会。另外,病孩的排泄物需要进行隔离和消毒处理,这是防止病毒扩散的重要步骤。
在家庭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是至关重要的。定期清洁和消毒儿童常接触的物品,如玩具、家具和玩具箱等,可以有效减少病毒的传播。此外,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尤其是在如厕后和进食前,也是预防CMV传播的关键。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CMV可以在儿童间传播,但大多数情况下,感染后的症状并不严重。然而,对于免疫系统较弱的婴幼儿,感染CMV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因此家长需要密切关注孩子的健康状况。
总之,通过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如分餐、隔离消毒病孩的排泄物、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等,可以有效降低婴幼儿间巨细胞病毒的传播风险。家长应时刻保持警惕,并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来保护孩子的健康。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