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卷诗书乐无边,狂喜之情难自抑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
原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今译
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蓟北,
乍听到止不住的泪水洒满了衣裳。
回头看妻儿的愁容不知去了何方,
胡乱收拾着诗书不由得欣喜若狂。
白日里引吭高歌呵且须纵情饮酒,
春光正好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乡。
立即动身穿过了巴峡再穿过巫峡,
然后经过襄阳再转向那旧都洛阳。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河南府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杜甫生逢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一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他的诗广泛地记载了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被人称为“诗史”。杜甫擅长各种诗体,诗风沉郁顿挫,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注释
官军:唐王朝军队。
收:收复。
河南河北:泛指黄河以南以北地区,相当于今河南、河北、山东一带。
剑外:剑门关之外,即今四川剑南一带。
蓟北:今河北省北部。当时为安、史叛军根据地。
初闻:乍听到。
涕泪:眼泪。
却看;回头看。
漫卷:胡乱地卷起。
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春天。
巴峡:在今重庆市东的嘉陵江上。
巫峡:在今四川省巫山县东。
襄阳:在今湖北省襄樊市。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流落到梓州时所作。这一年杜甫52岁,由于安史之乱而漂泊到剑门之外已是第五个年头,杜甫无时不期望着能够平息叛乱,叶落归根。突然他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喜极而泣,不能自抑。作者用了“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四个连续动作,把惊喜心情有表达得淋漓尽致。而在“即从”、“穿”、“便下”、“向”这四个富有动感节奏的描述中,作者想象着自己仿佛已经穿过巴峡、巫峡,路过襄阳、洛阳,回到了梦寐以求的家乡。后人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此诗是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如此等等,都是非常精当的评语。
白日放歌须纵酒还是白首放歌须纵酒
是“白日放歌须纵酒”。
出自唐代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为: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译文:
剑门外忽传收复蓟北的消息,初闻此事分外欢喜泪洒衣衫。回头看妻儿的愁云顿时消散,随便地收拾起诗书欣喜若狂。
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明媚春光陪伴着我返回故乡。快快动身起程巴峡穿过巫峡,我穿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天。宝应元年(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
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至此,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杜甫是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丧乱的诗人,当时正流落在四川,听闻这个大快人心的消息后,欣喜若狂,遂走笔写下这首诗。
思想主题:
诗的前半部分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后六句都是对偶,但却明白自然像说话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
百度百科-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的诗意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解说」
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杜甫早就盼望能早日平定安史之乱。
当这一天终于盼来时,他竟激动得悲喜交加,喜极而哭。前四句由“忽传”到“初
闻”,再到“却看”“漫卷”,几个连续动作把惊喜的心情描绘得生龙活现。后
四句通过想象,尽力描写“喜欲狂”时的激动心情:他不但要高歌痛饮,而且恨不
得乘着大好春光马上回到家乡,这从他一口气列出的四个地名,就能看出他的心早
已沿着这一路线飞走了!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河南府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杜甫生逢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一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他的诗广泛地记载了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被人称为“诗史”。杜甫擅长各种诗体,诗风沉郁顿挫,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诗意」
我在剑门山的南边,忽然听到官军收复蓟北的消息,
刚听到这个消息,我激动得热泪盈眶,把衣服都沾湿了.
回头看看老妻和孩子们,他们脸上的愁容也一扫而空了.
啊!太高兴了,我无法定下心来看书,
算了,就把书籍收拾好,真是令人快乐得快发疯了.
在这美好的日子里,真应该高兴的唱唱歌,好好喝它几杯酒,
还要趁著明媚的春光,大夥儿结伴回故乡.快快动身吧! 只
要从巴峡穿过巫峡,出了襄阳,便可以向著洛阳前进.
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诗意: 我本来就是知道人死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为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王者之师平定中原的那一天,在家里祭祀祖先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你们的父亲。 给最佳答案哦!!!!
杜甫的 ldquo 漫卷诗书喜欲狂 rdquo ,你怎么理解? - 知乎
杜甫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以诗的语言表达出一种独特的喜悦之情。他用“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这一句,形象地描绘出自己得知官军收复失地的那一刻,内心激荡、难以自抑的心情。
“却看妻子愁何在”一句,生动地刻画了杜甫对家人的关怀与思念。在得知战事胜利的那一刻,他回望妻子和孩子,发现他们的愁云散去,脸上洋溢着笑容。这不仅仅是对家人的爱与关怀,也是对战事胜利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漫卷诗书喜欲狂”则更直观地展现了杜甫的喜悦。他胡乱地卷起诗书,仿佛无法控制内心的激动,想要立即行动起来。这种喜悦不仅仅是个人的快乐,更是一种对国家、对人民的胜利之喜,是对和平的向往与追求。
接着,杜甫用“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来进一步表达他内心的喜悦与期待。他打算在白日里尽情欢歌,与美酒为伴,与春天为伴,一同迎接归乡的时刻。这种喜悦之情,不仅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期待,更是对国家和平与安宁的向往,对生活的热爱与珍惜。
最后,杜甫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描绘出归乡的急切与坚定。这不仅仅是对物理距离的描述,更是对精神归宿的追寻。杜甫渴望回到自己的家乡,回到那片熟悉的土地,与家人团聚,享受和平与安宁的生活。
综上所述,杜甫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通过生动的语言,展现了得知官军收复失地的喜悦之情,以及对和平、对家人的深深眷恋。这首诗不仅抒发了诗人的个人情感,更表达了他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与关怀,展现了他高尚的精神境界和博大的爱国情怀。
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意思
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意思是:胡乱地卷起诗书,内心狂喜得快要发狂。
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描述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河山的消息后,内心的狂喜之情无法自抑,以至于随手卷起诗书,欣喜若狂。这里,“漫卷诗书”是诗人狂喜之情的生动表现,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知识的珍视和对文化的热爱。
在更深一层的解读中,“漫卷诗书喜欲狂”也体现了诗人杜甫的爱国情怀。在战乱时期,国家的分裂和领土的丧失让诗人倍感痛苦。当听到官军收复河山的消息时,他内心的狂喜之情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释然,更是对国家统一的喜悦和自豪。这种情感的表达,不仅体现了诗人个人的情感波动,也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对和平与统一的渴望。
此外,这句诗在艺术表现上也极具特色。诗人通过夸张的手法,将内心的狂喜之情放大到“漫卷诗书”的程度,使得这种情感更加生动、形象。同时,这种表达方式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让人仿佛置身于诗人当时的喜悦之中。
综上所述,“漫卷诗书喜欲狂”不仅是一句表达诗人狂喜之情的诗句,更是一个充满爱国情怀、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的象征。它让我们看到诗人在战乱时期对国家统一的渴望和自豪,也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对知识的珍视和对文化的热爱。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