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而后已:追求永恒的“已”之境界
死而后已:追求永恒的“已”之境界
重温经典,启迪智慧,古诗文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自信、理解人生,下面为大家整理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意思出处及全文赏析,如果你想了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意思、翻译是什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自哪里?可以仔细浏览本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什么意思?
勤勤恳恳,竭尽心力,到死为止。多用来形容人的伟大。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自哪里?
此句出自三国时期曹操《后出师表》。全文如下:
《后出师表》
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以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后出师表》翻译
先帝考虑到蜀汉和曹贼不能并存,贼不能并存,帝王之业不能苟且偷安于一地,所以委任臣下去讨伐曹魏。以先帝那样的明察,估量臣下的才能,本来就知道臣下要去征讨敌人,是能力微弱而敌人强大的。但是,不去讨伐敌人,王业也是要败亡的;是坐而待毙,还是主动去征伐敌人呢?因此委任臣下,一点也不犹疑。臣下接受任命的时候,睡不安稳,食无滋味。想到要去北伐,应该先南征。所以五月里渡过泸水,深入不毛之地,两天才能吃上一餐;臣下不是不爱惜自己呵,而是看到帝王之业不可能局处在蜀地而得以保全,所以冒着危险,来执行先帝的遗愿,可是争议者说这不是上策。而敌人恰好在西面疲于对付边县的叛乱,东面又要竭力去应付孙吴的进攻,兵法要求趁敌方劳困时发动进攻,当前正是赶快进军的时机呵!现在谨将这些事陈述如下:
高祖皇帝的明智,可以和日月相比,他的谋臣见识广博,谋略深远,但还是要经历艰险,身受创伤,遭遇危难然后才得安定现在,陛下比不上高祖皇帝,谋臣也不如张良、陈平,而想用长期相持的战略来取胜,安安稳稳地平定天下,这是臣所不能理解的第一点。
刘繇、王朗,各自占据州郡;在议论安守策略时,动辄引用古代圣贤的话,大家疑虑满腹,大家疑虑满腹,胸中充斥着惧难;今年不去打仗,明年不去征讨,让孙策安然强大起来,终于并吞了江东,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二点。
曹操的智能谋略,远远超过别人,他用兵,像孙武、吴起那样,但是在南阳受到窘困,在乌巢遇上危险,在祁山遭到厄难,在黎阳被敌困逼,几乎惨败在北山,差一点死在潼关,然后才得僭称国号于一时。何况臣下才能低下,而竟想不冒艰险来平定天下,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三点。曹操五次攻打昌霸而攻不下;四次想跨越巢湖而未成功,任用李服,而李服密谋对付他;委用夏侯渊,而夏侯渊却败死了。先帝常常称赞曹操有能耐,可还是有这些挫败,何况臣下才能低劣,怎能保证一定得胜呢?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四点。
自从臣下进驻汉中,不过一周年而已,期间就丧失了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将领及部曲将官、屯兵将官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等士卒一千余人。这些都是几十年内从各处积集起来的精锐力量,不是一州一郡所能拥有的;如果再过几年,就会损失原有兵力的三分之二,那时拿什么去对付敌人呢?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五点。
如今百姓贫穷兵士疲乏,但战争不可能停息;战争不能停息;那末耽在那里等待敌人来进攻和出去攻击敌人,其劳力费用正是相等的。不趁此时去出击敌人,却想拿益州一地来和敌人长久相持,和敌人长久相持,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六点。
最难于判断的,是战事。当初先帝兵败于楚地,这时候,曹操拍手称快,以为天下已经平定了。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面取得了巴蜀之地,出兵北伐,夏侯渊掉了脑袋;这是曹操估计错误。看来复兴汉室的大业快要成功了。但是,后来孙吴又违背盟约,关羽战败被杀,先帝又在秭归遭到挫败,而曹丕就此称帝。所有的事都是这样,很难加以预料。臣下只有竭尽全力,到死方休罢了。至于伐魏兴汉究竟是成功是失败,是顺利还是困难,那是臣下的智力所不能预见的。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全文赏析
诸葛亮在《后出师表》立论于汉贼不两立和敌强我弱的严峻事实,向后主阐明北伐不仅是为实现先帝的遗愿,也是关系到蜀汉的生死存亡,不能因"议者"的不同看法而有所动摇。正因为此表涉及军事态势的分析,事关蜀汉的安危,其忠贞壮烈之气,似又超过《前出师表》。表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句,正是作者在当时形势下所表露的坚贞誓言,令人读来肃然起敬。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审时度势出发,高屋建瓴地指出讨伐曹魏是巩固蜀汉政权、兴复汉室江山的当务之急。文章的立论,由先帝刘备伐魏的决策开始,坐实到刘备托付诸葛亮伐魏这一重大任务之上。作者用了"惟坐待亡,孰与伐之"这一无可选择的反问句,说明了这次出师,乃是非伐不可的大事,决不能有所怀疑。第二部分综论蜀中非议的错误。文章从两个方面立论:一是先帝遗意的决心,一是当前形势的有利,指明此刻出师,是为最佳时机,决不能宴然自惜,偏安蜀郡,得出了"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的结论。第三部分是全文的主要部分,诸葛亮从六个方面具体驳斥了蜀中非议的错误:(一)从汉代开国之主刘邦"涉险被创,危然后安"的历史教训出发,说明决不能坐定待胜;(二)从刘繇、王朗不思进取,坐待东吴强大的历史教训出发,说明决不能不战而使敌人壮大;(三)从足智多谋的曹操屡遭困厄的历史教训出发,说明难以不危而定;(四)从才能过人的曹操一再失误的历史教训出发,说明难以庸才取胜;(五)从老兵老将逐渐衰亡的现状出发,说明愈迟进军则愈少兵将,今后更是难以图敌;(六)从当前蜀国的人力财力现状出发,说明拖延愈久则因难愈多,以小战大,难以与敌持久,必须及早图敌,先发制人,才能克敌制胜。这一部分是全文最精彩的段落,论证凿凿有据,论点鲜明,无可反驳,行文层层叠叠,用语激昂慷慨,气势充沛,文情深沉,堪为大手笔,大文章。第四部分论述世事多变,难以预料,必须尽力而为。文中"鞠躬尽力,死而后已"八个大字,铮铮有声,充分体现了诸葛亮对蜀汉政权的忠肝义胆,是全文高潮之所在,也是诸葛亮人格璀璨光辉之所在。
前后两表,全面地表达了诸葛亮伐魏兴汉的决心和信心,但两表的重点有所不同,《前出师表》以开导后主刘禅的昏庸为主,《后出师表》以审时度势坚定出师的决心为主。较之前表而言,后表的重点放在了表达军事方略以及对此次北伐持有反对意见人的驳难上。因为重点是驳斥反对北伐的人,所以文章以议论见长。既是议论,就免不了论点、论据和论证三部分,而文章就是围绕着这三要素进行的。
文章的中心论点集中在第二次北伐该不该进行,该如何进行上。为此,作者通过三方面的陈述来论证这个中心论点。首先,"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此乃先皇"临崩寄臣以大事",这一论据是文章的前提,抬出先帝的遗命来证明此次北伐的必要,极具权威性。况且在当时那个才弱敌强的情况下,"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将论据与当时蜀汉所面临的形势紧密结合起来,避免了空洞的说教,更见政治家之本色。为安定国内人心,使之支持北伐,诸葛亮一再重申自己为之复出的努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说明国家已做好充分准备,有足够力量"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时,曹魏政权"适疲于西,又务于东",腹背受敌正是千载难逢的机会,这就为北伐胜利再添胜算。
以上是诸葛亮就第二次北伐该不该进行的论断,为了取得朝臣支持,他必须就此次北伐的可行性作出回应。针对朝中可能出现的疑虑,文中举了六个未解来辩驳。首先列举了汉高帝刘邦,他虽能"啸命豪杰,奋发材雄"(司马贞《史记索隐》),在打天下过程中仍不免"涉险被创,危然后安"。然后是汉末割据一方的刘繇和王朗,只知"论安言计,动引圣人",不敢奋起反抗,结果被吞并。这一正一反揭示了战则生,不战则死的道理。由远及近,曹操虽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但也同样经历了无数次的磨难才获得了片刻安定局面。以曹操的才华尚且如此,自己怎能"不危而定",又"何能必胜"。再从两国实力上作比较:军事上打天下的老臣逐渐凋零,经济上迁延不决必将导致"民穷兵疲",攻守之间"劳费正等"的局面。《孙子兵法》中强调用兵"宜速不宜久",这是亟须北伐的重要根据。清余诚读至此,曾喟然有感:"顿挫抑扬,反复辩论,似是平列,而文义实由浅入深,一气贯注",这就是说文中的六个"不解"是按严谨的逻辑顺序来的,是一个逐层深入的系列。
行文至最后,又起波澜。"夫难平者,事也",意思是事情的结果很难判断,平同"评",这里是作者的反思。建安十三年,刘备为曹操所溃于当阳,奔走夏口。当时曹操额手相庆,认为天下一统指日可待。但后来刘备联合东吴,在赤壁与曹军决战,大获全胜。进而西取巴蜀,举兵北上,消灭夏侯渊,夺取汉中,使兴复汉室变为了可能,这些都是曹操所始料未及的。然而,就在蜀汉国力蒸蒸日上之时,东吴却背信弃义,攻取荆州,致使关羽败死麦城。刘备为替关羽报仇,同时欲借机一举吞并东吴,却在秭归大败而归。世事无常,于此可见一斑。由此作者得出一结论:凡事如此,难可逆见。这段话,是让蜀国上下有失败亡国的准备,同时也要有统一全国的信心。在成败利钝还难以预知之时,作者唯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份表章作于汉室三分之际,表现了作者兴邦建业,忠贞不二的品格,展示了一位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的思想境界和坚毅的敬业精神。此文善于表达,通过举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毫无呆板说教之嫌。作者为国为君鞠躬尽瘁的精神令后人景仰,一句"死而后已"将那颗赤诚之心表现得淋漓尽致。由于此文是第一次北伐失败后所作,为提升士气,稳定朝局,作者在议论上气势宏伟,感情上慷慨豪迈。六个"臣之未解"将文章之气逐层提拔以至巅峰。与此同时,说理上义正词严,间接地将苟安之心驳斥地体无完肤。气生于理,理又借助气则更见立论之高远,虽无惊人之笔,但仍很具说服力和震撼效果。
从全文来看,此表不管是诸葛亮本人所作,还是后人的伪托,总体思想是基本上符合诸葛亮为人的;至于"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衍化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一成语,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千百年来激励过无数有为之士。因此,不论此文是否出于诸葛亮之手,都是中华历史文化中的重要篇章,值得后人品读。
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身先士卒死而后己是什么意思
身先士卒死而后已的意思是指某人亲自带头行动,并且坚持到底,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具体解释如下:
1. “身先士卒”的含义是亲自带头行动,站在最前面。这个词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面对困难或挑战时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为其他人树立榜样。
2. “死而后已”的意思是表示只有在生命终结的那一刻才会停止行动或工作。这个词体现了某种精神层面的坚持和奉献,强调对事业或目标的忠诚和执着追求。
3. 结合这两个词语,“身先士卒死而后已”传达的是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样的人不仅亲自带头行动,而且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会毫无保留地付出,即使面临生命的威胁也不会退缩。
4. 这种表述通常用于描述那些为了国家、民族、事业而英勇奋斗、无私奉献的伟人。他们为了更高的理想和目标,愿意将个人的生命与事业紧紧绑定在一起,体现了崇高的精神境界。
总的来说,“身先士卒死而后已”是一个赞扬高度奉献和执着精神的表达,强调个人在追求目标时的决心和勇气。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的远什么意思
远:长远。这是对古代儒家“死而后已”思想的诠释,“死而后已”表达的是一种无私、敬业的精神境界。“不亦远乎”,意在强调通过不懈的奋斗和努力追求人生的目标价值。从人生规划的角度讲,强调的是对未来的规划和人生的长久付出。以下是
首先,“死而后已”出自古代儒家经典《论语》,表达的是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这句话强调的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境界,即只有将自己的生命投入到某种事业或追求中,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才算完成了自己的人生使命。因此,“死而后已”中的“死”,并不是简单地指生命的终结,而是指完成了某种使命或目标之后的归宿感。
其次,“不亦远乎”是在强调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实现人生的长远目标。这句话中的“远”,指的是长远的目标和愿景。在实现这些目标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努力和奋斗,才能够逐步接近并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这种追求的过程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持续不断的投入,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成长,才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变化和挑战。
最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所表达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都应该坚定自己的信念和追求,通过不断地努力和奋斗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这种追求不应该只是短期的功利行为,而应该是一种长远的、具有可持续性的追求过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因此,“死而后已”不仅是一种强烈的精神境界和责任担当,更是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和追求,实现人生长远目标的过程和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远”所表达的就是一种长远的、具有可持续性的追求和目标导向。
死而后已的,已是什么意思。
死而后已的“已”表示完成、停止的意思。
详细解释如下:
一、关于“死而后已”的含义
“死而后已”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即使死亡,也要坚持做完某件事情或者达成某个目标才会停止。在这里,“已”字代表了完成和停止的意味。它强调的是一种对事业或责任的执着追求,即便面对死亡,也要坚持到底。
二、“已”字在古汉语中的用法
在古汉语中,“已”常常用来表示动作的完成或状态的结束。在“死而后已”这个成语中,它表示的是某项工作或任务的完成,以及个体对于这个任务的坚持和执着,即便面临生命的终结。这个成语描绘的是一种极端情况下仍坚持完成任务的精神状态。
三、成语中的精神内涵
“死而后已”反映了一种极其高尚的精神境界。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许多人都秉持着这种精神去努力追求事业的成功,为社会做出贡献。这种精神体现在各行各业中,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放弃,坚持到底。
四、现代应用与启示
虽然现代社会的语境与古代有所不同,但“死而后已”的精神依然有着广泛的应用和启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应该学习这种精神,无论面对何种困难和挑战,都要坚持不懈地努力,不断追求进步和成长。这种精神可以激发人们的潜能,促使人们不断超越自我,实现人生的价值。
综上所述,“死而后已”中的“已”表示完成、停止的意思,强调的是一种执着追求、坚持不懈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具有高尚的道德价值,也是现代社会中人们应该学习和践行的一种精神品质。
什么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意思?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四个字凝结了中国古代文人对于忠诚与付出的崇高理念。它源于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名言,在《后出师表》中,他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展现了对国家的无私奉献和对职责的坚守。
读音为jū gōng jìn cuì,sǐ ér hòu yǐ,这不仅是一种姿态,更是一种人生的态度。它诠释的是一个尽心尽力,竭尽所能,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都不忘使命的精神境界。这里的"鞠躬",象征着对工作的谦恭和敬畏,"尽瘁"则表达出全心全意投入,无怨无悔的决心。
当你听到或使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它不仅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个对高尚品德的赞美。它鼓励人们无论面对何种困难,都要持之以恒,始终如一,即使面临生死,也要坚持到最后。这是一种对责任的承诺,对理想的执着,对事业的热爱,让人深感敬佩。
这四个字的力量,超越了时代和地域,成为一种永恒的激励,提醒我们无论在何处,都要以全力以赴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和工作。让我们铭记这句古训,以鞠躬尽瘁的精神,书写出自己的人生篇章。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意思是什么?
深刻理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内涵,我们不禁想起那些伟大的诗句,它们同样饱含着坚韧不拔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我们一起探索这些意境深远的诗句,感受那些鞠躬尽瘁的壮志豪情:
strong>一 "劳苦功高,犹未足,志在千里,死而后已。" 这句诗描绘的是一位勇士,尽管已经付出无比的努力,但仍怀揣远大理想,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不肯停歇。
strong>二 "矢志不渝,心力交瘁,为国为民,至死方休。" 这样的诗句,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些以身许国,至死方休的高尚情操。
strong>三 "鞠躬尽瘁,只求无愧于心,虽死犹生,其志可嘉。" 这样的诗句,强调的是一种竭尽全力,无愧天地,即使生命消逝,精神犹在的高尚境界。
这些诗句,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那些为理想、为人民鞠躬尽瘁的英雄之路,让我们在阅读中深刻体验到那份无私奉献和坚韧不拔。在追求事业和理想的道路上,让我们也以鞠躬尽瘁的精神,砥砺前行。
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是什么意思
“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的意思是: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出自先秦《论语·泰伯》里面曾子说的话。
原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扩展资料1、相关成语:
(1)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遥远。比喻责任重大,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
出处:先秦·孔子《论语·泰伯》: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曾子说:“有特殊社会地位以及有远大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因为他使命重大,路途遥远。把实现仁爱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才停止,不也很遥远吗?”
(2)死而后已:已:停止。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生。
出处:先秦·孔子《论语·泰伯》: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曾子说:“有特殊社会地位以及有远大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因为他使命重大,路途遥远。把实现仁爱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才停止,不也很遥远吗?”
2、“任重而道远”中的“任”:
“任”就是“仁”。“仁”作为儒家最高的政治理想,很少有人能够达到这种境界,所以孔子从来不轻易以“仁”许人。跟孔子同时代的人没有被称为“仁”的。在孔子看来能够达到“仁”的 都是古之圣贤:泰伯、文王、微子、箕子、比干、管仲。
这些人的行为都关乎天下国家大计 ,关乎人民的生活疾苦。他评价一个人是否“仁”是重在其政治功绩的。但是,“仁”作为一种道德修养,是有高低之分的。
我们可以自觉地加强自身修养,以“仁”的诸方面的美质要求自己,一步步的向着最高境界靠拢。人的道德修养就是一个由低到高不断提高的过程, 这个过程没有止境。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