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大全文章正文

石见念什么?揭秘历史古韵之谜

百科大全 2025年03月18日 13:05 34 访客


李清照改嫁原因揭秘

李清照是北宋学者李格非的女儿,21岁时嫁与名士赵明诚,夫妻皆好学诗文。然而不幸的是,丈夫赵明诚亡故,李清照随后即改嫁张汝舟。

对于李清照改嫁之事,历史上一直有过争议,这一问题也成为后代学者探究的历史之谜。

近代一些学者认为,李清照改嫁本无事实。黄墨谷认为,对李清照改嫁一事的记载是不符史实的。赵明诚的表甥谢伋在其著作中不但未提李清照改嫁,还引出了李清照对其丈夫赵明诚表示坚贞的祭文。同时他对李清照的自传文章《后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按照历法和宋代著作《容斋四笔》《瑞桂堂瑕录》等记载,《后序》应当作于绍兴五年,此时张汝舟已除名三年,即使李清照改嫁,在《后序》中应该提到。此外,李清照曾经讲到“虽处忧患而志不屈”等,并且因在丈夫赵明诚死后颁行《金石录》不满而上表朝廷。这些情况说明李清照并未改嫁。

另有学者黄盛璋在《李清照事迹考辩》中认为,南渡后赵明诚的哥哥赵存诚、赵思诚都曾做过官,当时并不是没有权势。针对《谢启》的真伪问题,他提出,李清照“颁金通敌”的冤案发生在建炎三年,从《谢启》中提到的“克复”“底平”等情况看,《谢启》应当作于绍兴三年以后。建炎三年,朝廷正处于避乱时期,所以“颁金冤案”与《谢启》本无关系。

另外黄盛璋还认为,从宣城、广德经吴兴有一条独松岭道,所以不能肯定张汝舟去过杭州。根据宋代社会习俗分析李清照改嫁,他认为,明清两代妇女守节才趋严格。《宋史·礼乐志》中对治平、熙宁年间诏许宗女、宗妇两嫁之事也都有所记载。可见,宋代视改嫁为平常的事,李清照改嫁也无可厚非。

江西省博物馆的特色陈列都有哪些?

走进江西省博物馆的宝库

一、江西省博物馆的探索之旅

在这里,我们开启一段寻珍觅宝的历程,江西省博物馆以其丰富的藏品向我们展示了深厚的历史底蕴。

(一)赣江故事——璀璨赣文化

从万年石稻的远古智慧,到南国都邑的繁华遗迹,再到仙岩悬馆的神秘传说,天师世家的道教文化,一花五叶的陶瓷艺术,以及天下书院的学术传承,都让人叹为观止。而皇室贵胄的辉煌篇章,更是历史长河中的瑰宝。

(二)万年窑火——江西陶瓷艺术的瑰宝

从洪州贡瓷的精美绝伦,到吉州彩绘的色彩斑斓,黑盏茶香的古韵犹存,再到高岭瓷土的珍贵原料,江西古代陶瓷文化是世界瓷都的荣耀。深入官窑揭秘,珠山八景更是让人领略到工艺之巧。

(三)青铜王国——新干大洋洲的商墓珍藏

在这里,你可以抚摸国宝,感受青铜器的雄浑与神秘。

(四)围屋人家——江西客家文化的独特风情

赣南围屋,仿佛将围屋人家的生活场景定格,展示着独特的客家风情。

(五)红土丰碑——江西革命历史的记忆

从安源惊雷的工农运动,到八一军旗的诞生,再到井冈摇篮的红色根据地,瑞金红都的历史痕迹,都是红土丰碑的见证。

(六)人类家园——自然博物馆的奇妙世界

从生命的起源到恐龙世界的远古奇观,再到地矿之光的地质探索,这里揭示了地球的奥秘。

江西省博物馆,每一处陈列都隐藏着丰富的历史故事,等待着你的深入探索。

揭秘:武则天无字碑之谜

中国古代的每个帝王将相可能都有这样的愿望:活着的时候大富大贵,建功立业;死了以后有人能给自己树碑立传,流芳千古。当然,遗臭万年的也有不少。但是,唯独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她没有希望能谁给她树碑立传。

在陕西咸阳有个古代帝王的坟墓叫乾陵,里头埋葬着两个皇帝,一个是武则天的丈夫唐高宗李治,另外一个就是大周皇帝武则天。这两口子葬在一个坟墓里边。唐高宗李治那边立着一个碑,叫述圣记碑,就是讲述圣人事迹的碑。

这个述圣记碑上面有五千多字,是武则天给她丈夫写的。可是,在她自己那里,虽然也立了个碑,而且碑上的格都打出来了——有三千多个格,意思是三千多字——但那上面却一个字都没有。所以,后世武则天这个碑叫作“无字碑”。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独一份儿,没有任何一个帝王的碑文上是一个字都没有的。

有人说了,皇帝死后的碑一般都是下任皇帝立的,我们为什么会说是武则天自己给自己立的无字碑呢?这是因为这个石碑并不是后人立的,而是武则天活着的时候就建好的,也是她自己提出要求不在这个碑上面刻一个字的。至于其中缘由为何,历史学家们经过多方考证也没有能够统一出一个标准答案。

第一种说法

武则天认为自己功绩太多,用文字无法记述。这种说法都没有史料记载,只是后人猜测。那么,我们在这里可以掰开了、揉碎了,给大家仔细说说,武则天是不是像民间传说的那样,认为自己功劳大得都没法用文字描述了,这才立了个无字碑。

从政治上来讲,武则天是个很了不起的人,是一位胸襟非常开阔的执政者。对这一点,她在用人上表现得最典型,不记前仇。因为她是在半中间改朝换代,把李家天下终结了来当皇帝的,尤其是一个女人当皇帝,违背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因此有很多人都恨她。

但是,武则天对这些仇人却能够不计前嫌。当初,讨伐武则天的人有一位是“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骆宾王起草了一个《讨武曌檄文》,在里头把武则天给一通糟蹋、臭骂。

但是,武则天不计前嫌,却道:“宰相安得失此人?”认为这么有才华的人却未受到重用,是宰相的失职啊!此外,大家都知道武则天身边有个女秘书,叫上官婉儿。这个上官婉儿的父亲和爷爷都让武则天给杀了,可她还是敢重用上官婉儿为贴身女官。就这两件事,就说明武则天的胸襟相对来说是非常开阔的。

再一个,武则天用人是不拘一格的。唐朝的时候,中国的门第观念非常强,一个人上辈是什么门第,到这辈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这就造成了贵族系统内部循环,近亲繁殖,要是一个人没能耐就全家完蛋。这个时候,科举可以使平头百姓平步青云进入体制内。

武则天把这方面发扬光大了,不仅废除了官员举荐制度,还下令,“无论是何出身,有无门第,皆可奉诏应试,三试之后再将中榜进士给予我殿堂之上,朕将亲自面试之”。由武则天开创的科举殿试,延续了将近四百年,这之后,北宋的皇帝将殿试的前三名命为“三元”,这就是中国科举中的状元称谓之始。

不仅如此,武则天还在唐太宗的基础上有所创举。大家记得周星驰演过一个**,叫《武状元苏乞儿》吗?那么,武状元是什么时候有的?就是从武则天时候开始有的武状元,以前只有文状元。而且,若是有哪个大臣的建议好,她会推翻自己原先的那些观点而采纳他人观点,这就不是一般人能比得了的。

再说文化上,武则天是个有文化的人,而且也敬仰文化人。武则天字写得非常好,叫飞白体。特点是每个字都是连笔字,而且每个字都露白,疏密有致,很有美感。武则天喜欢王羲之,一打听当朝官员中有一位是王羲之第十代孙子,就把他叫过来了,问这个人家中是否还有王羲之的真迹,让其拿来欣赏一番。

这位一听乐坏了,怎么的呢?皇上要找这玩意儿,那他就指日高升了。二话没说,这个人就把家里头留的王羲之的,乃至他上九辈人的真迹都拿出来,献给武则天了。没想到的是,武则天把这些东西拿去之后,找来书法高手照着字临摹了下来。

临完了以后,把原版的字画找一流的裱糊匠都给裱好了,然后让人给送回去了。老王家人一看乐坏了,直说武则天既喜欢文化,又尊重文化。武则天在位的时候信佛,所以大力推广佛教。众所周知,洛阳龙门石窟上面有个卢舍那佛,是佛祖的法身。而这卢舍那佛是唐高宗李治下令,让人在龙门石窟山上雕的。

据说,这尊大佛就是照着武则天的模样雕的。所以,大家要想知道武则天长什么模样,就到洛阳龙门石窟看卢舍那大佛去。那像就是武则天的像,算得上宝相庄严,母仪天下。

由于在政治、文化上立得住,在经济上也是把好手,所以武则天继位时期人口增长得比较快,这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突出的。

在武则天执政的时候,包括她60 多岁当皇帝之前管理朝政的那些年——从公元652年到公元705 年这五十多年间,唐朝人口从380 万户涨到615 万户,翻了将近一番。这说明什么?说明不动刀兵,社会经济就能稳定发展,说明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了。

武则天积极鼓励农业。比方说,按照她的规定,官员怎么升职呢?是任职地方的老百姓要家家有余粮,才说明这个地方官干得好,抓农业抓得好,才会让你升职。如果官员任职的地方老百姓都逃荒去了,地主家也没余粮了,那就处罚当地的官员。而且,武则天在发展经济上有一套很细腻的方式,在她执政期间也出了很多抓农业抓得比较好的官吏。

而且,这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历史延展看出来。大家都知道,唐朝唐太宗时期叫“贞观之治”,这是武则天之前。武则天之后,也就是唐玄宗李隆基的时候,叫“开元盛世”。这两个重要的中兴节点是靠武则天来衔接的,如果没有武则天这时候的休养生息和持续发展,就不可能有“开元盛世”。

所以,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来看,要是武则天认为自己功劳大,尤其那个时期大臣和身边人还都捧着她,那她找不着北,认为自己功劳大得无法描述也很正常。

第二种说法

武则天很惭愧,认为自己没干什么好事,往上吹捧功德有点不好意思,于是就决定什么也别写了。那么,武则天有什么事会让她觉得惭愧呢?必然是被人诟病的几件事。

第一件事,武则天造了一件工具,叫大铜匦。什么是大铜匦呢?就是用铜做的一个大箱子,四面分别是青、红、白、黑四种颜色,一面有一个小口,作用跟现在的邮筒差不多,是往里面塞信的。塞什么信呢?一面是求职信,一面是给朝廷的意见书,一面是喊冤上告的,还有一面是用来告密的。

当然,这四面里最重要的就是这个告密的。前面我们讲了,武则天上台这件事令李唐宗室非常不服,就有人琢磨要打倒武曌恢复正统。武则天一看,得让心腹监视他们,于是才发布命令造了大铜匦。

而且,造这大铜匦还是她的侄子武承嗣出的主意。这件事开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罪恶的先河,等于是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啊!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有人告密了,武则天就会派人去查,这事要是真的,那告密人就会受到重奖,连升三级。但是,一查是诬告的话,也不处罚告密人。

大家想想,这事光有好事,没有坏事,没有成本在里头,很多小人都趁这机会告状。再者,在这个利益诱惑下,告密引发了人最恶劣的本性。两口子,因看一方不顺眼,于是就向领导告密,把一方弄死了。比如,明明是兄弟两个,一个告发另一个,借此发财。所以说,这其实是在助长败坏人伦的作风。

关于此事,我个人认为这是武则天一辈子中最大的过错,她开启了中国人亲人和亲人互相残害的潘多拉盒子。这个事情是武则天历史上不可饶恕的一个污点。

上述事件,带来的另一个负面的东西是什么呢?就是重用酷吏,这是武则天被人诟病的第二件事。告密的事那么多,得一桩一桩查。但是,官场上,总是这个人和那个人有些关系,或是谁和谁之间有些关系,如果查案的人正好跟被查的人关系近,那他就不查了。

于是,武则天为了能把这些事都搞清楚,就不用原有的官吏,而是从告密的这帮人里找人来查案子。告密的这些人多数是无赖,或者是底层人民,他们进了朝廷里头没有任何靠山,也没有宗派,只能效忠女皇武则天一个人,所以武则天对这样的人最放心。

而且,这样的人上来查案,如果一查被告人没事,那查案子的人会觉得脸面无光,也没功劳。所以,这些人手段都非常狠毒,要口供的时候无所不用其极。后来,人们就将这种人统称为“酷吏”,就是生性残酷、手段严酷的官吏。

武则天重用酷吏,一时之间搞得朝廷上下人人自危,惶惶不可终日。那个时候,进到监狱里头,就算没事,在严刑拷打之下也被屈打成招,其中含冤而死的人不计其数。在这些酷吏里头,有两个非常突出,一个叫周兴,一个叫来俊臣。

中国历史上有个出名的典故,叫“请君入瓮”,就是这两人创造的。周兴先当上了酷吏,来俊臣上来之后,武则天接到一封告密信,说周兴有不臣之心,要谋反。由于这周兴本身就是酷吏,于是武则天就起用来俊臣这个后起之秀,让他负责审理。

来俊臣接了命令后,琢磨了半天,觉得靠已有的办法难不倒周兴。来俊臣也很狡猾,就想了一个办法,把周兴请到家里来喝酒,说自己有个难办的事情要请教周兴这个老前辈。周兴就问他何事。来俊臣就说自己遇到一个不肯招供、嘴硬皮厚、又有后台的囚犯,用尽了各种刑具,他还是不肯招供。

周兴听后,就给来俊臣想了一个办法,让来俊臣准备一个大瓮,在大瓮四周架上柴火,将囚犯投入瓮中,死之能受,痛之难忍,能令囚犯生不如死,就是铁嘴钢牙也会立即招供。结果,周兴没想到的是,来俊臣竟然真的找来了大罐子,用火点着后,邀请周兴进去。这时候,周兴才知道,来俊臣是来审问他的。

没办法,周兴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立即毫不保留地全部招供了。

武则天第三件被很多人诟病的事,其实这也不能叫大罪过,就是宠爱男人,任用男宠。关于此事,历史上都传遍了,武则天一辈子有四个男宠,头一个叫薛怀义。第二个是沈南璆,后两个是张昌宗、张易之兄弟俩。此事在历史上传得沸沸扬扬的,有野史记载,也有正史记载。

但是,我们得承认,武则天后来用的这些男宠并没有做什么,她那时候都已经七十多岁了,有那心也没那力了。那么,她用这男宠干吗呢?其实就是心理安慰,也是女权主义的象征。就是男的当皇帝,甭管多大岁数,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一堆女人都是他的,那她身为女的,也当皇上了,为什么不能反过来占有更多的男人呢?

所以,她用这种方式来强化自己女权皇帝的合法性。当然我认为这个不能算武则天一生的污点。

第三种说法

武则天很聪明,这一辈子做了许多事情,其中有好也有坏,自己来说的话,难免偏颇,于是,碑上就不写字了,是非功过任后人评说吧。所以,有人认为立个无字碑恰恰说明了武则天任后人评说功过的本意。

龙游石窟是干嘛用的(龙游石窟真相视频)

浙江龙游石窟,沉睡千年被村民发现,何时所建及用途至今仍是个谜

如果你之前也曾去过浙江衢州市龙游,对于这里的“龙游石窟”一定印象非常深刻,作为龙游乃至衢州最为著名的 旅游 景点,龙游石窟以其宏伟的地下奇观及自身所笼罩着的神秘色彩吸引了不少游人慕名而来,且无不被眼前所看到的景象所震撼,笔者也曾去过一次龙游石窟,直至今日依然印象非常深刻。

龙游石窟,位于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境内的凤凰山麓,距离龙游县城约10分钟车程,目前为国家AAAA级 旅游 景区,除了周末外,平时游览并不需要门票。龙游石窟因其建造年代、建造用途等不明而成未解之谜,加之其规模非常的壮观,因而被当地人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仅仅是这个名号就吸引了不少人来。

龙游石窟于1992年由当地的农民发现,当时发现是还是一处处“无底水塘”,为了一探究竟,在当地4个农民连续17天不断的抽水,一座座千余年的地下石窟终于出现在了世人面前,一时间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科学家及专家学者来此考察研究,但时至今日其建造年份及用途依然是个谜,也让龙游石窟增添了许多神秘色彩。

说起龙游石窟的 历史 ,有专家认为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212年甚至更为久远,但至于具体年份到目前来说仍然不明,其庞大的地下建筑群为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地下人造建筑,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建筑水平之精湛,堪称地下建筑奇观,也是至今未被的千古之谜。

目前发现的石窟一共有24个,每个石窟的造型、大小各异,不过每个石窟皆是由上下而下的矩形洞口垂直往下延伸,其落差大约30米,形状与漏斗非常的相似,由此有专家曾断言这里是古代人开山取石形成的石窟,与浙江这一代分布的人工取石石窟非常相似,当然也有人持反对态度,毕竟这里的造型实在太像人为建造形成的。

目前龙游石窟一共开放有7个石窟供游客游览,这7个石窟的工程、模式、造型、格局及风格基本一致,皆是出自同一个时代或者是同一批人。其中最小的石窟大约300平方米,最大的石窟2000平方米,在石窟中有三根石柱支撑着石窟,在石窟中间还有一座矩形的方池,整体造型仿佛浑然一体,石壁上的凿痕格外的均匀,很难想象古人在没有任何现代化机械工具的前提下,是如何打造而成。

在发现以后,经历了众多媒体及专家学者的炒作,也让这座石窟蒙上了一层又一层的神秘面纱。有人认为这是采石场、墓穴群、越王复仇的屯兵之所,也有人认为这是储物库、道家福地、地下金字塔,甚至还有人认为这里是UFO的基地,一时间众说纷纭,但至今也是没能这个未解之谜。

现在的龙游石窟已成国家4A级 旅游 景点,并被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保护了起来,甚至以后可能还会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想法,毕竟这可是古代人留给我们的,代表了古时的工程技术、文化和艺术之高超,对于研究古代文明或许会有很大的帮助。

说起人文,在一号石窟中的石壁上还发现了一组图案,也是这众多石窟中唯一拥有石壁图案的石窟,在距离石窟口不远处的石壁上有一组“鱼、马、鸟”的动物雕刻图案,不得不让人产生猜测,难道这是象征着现今的“海、陆、空”?但至今仍是一个谜。

无论是何时所建或什么用途,如今的龙游石窟已经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之中,置身其中,除了惊叹外,更多的是古人精湛技艺的敬畏,即便这里就是古人的一处“采石场”,但如此高超的采石技艺也不得不让人感慨。

不知道,你有没有去过或听说过浙江衢州的“龙游石窟”?你认为当时修建这处地下奇观是用作什么?欢迎留言评论哦。

龙游石窟用英语介绍

摘要龙游石窟自从发现以来就一直被笼罩在迷雾中,特别是对石窟的成因颇有争议。

Since Longyou grottoes had been discovered, it was kept in mystery at all times, especially the cause of its formation.

;issueiid=62599jnlcattype=0jnliid=2784jnlptype=0jnltype=0

1992年在衢州发现的“龙游石窟”群,有哪些科学难以解释的地方?

被浙江衢州龙游县人称之为"世界第九大奇迹"的“龙游石窟”群,确实存在着很多未解之谜。主要有三点,一是何时所建?二是用途是什么?三是怎么建成的?各种解释都无法自圆其说。

一、建造年代无任何记载

龙游县在历史上有记载是在汉代,现存的古籍中没有关于龙游石窟的片言只语,这样宏大精致的地下建筑群在史书上竟然没有记载,实在是有些让人难以理解。

有专家学者经过对石窟的精美图形进行研究后,认为龙游石窟至少有2500年的历史,并且在建成之后不久,就被淹没在水底,一直到1992年才被几个农民抽干水后发现。

二、龙游石窟的本来作用是什么?

这个洞窟群由24个洞窟组成,大的有几千平方米,小的也有几百平方米,洞内石阶、石池等外力开凿的痕迹相当清晰,洞壁、洞顶和石柱上有装饰意图的凿痕。

关于作用,现在有采石说、陵墓说、屯兵屯粮说,但都有些站不住脚。比如采石说,这里的石头都是容易风化的石头,开采这些石头并没有什么作用,而且为什么还会对这些石窟进行装饰?

陵墓说也站不住脚,因为没有任何与陵墓相关的物品,洞窟内的装饰与陵墓完全就不挨边;屯兵屯粮就更加离谱,这里在古代非常偏僻,距离官道还非常远,在这里屯兵屯粮没有任何意义。

三、古人如何建造?

龙游石窟不是自然溶洞,而是完全由外力加工而成,在古代,这么浩大的工程让人难以想象,各个石窟的模式基本很一致,在造型、格局、风格上也很类似,那就说明这是有设计的建设工程。

有人曾经推算过,1000人不分日夜地劳作,也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才能完成,这在古代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情,花费如此长的时间和精力,修建一个不知道作何用的建筑,这显然是有问题的。

石窟里面的一些凿痕非常一致,因此有人认为这是高智能机械采掘设备形成的,只是古时候的人怎么可能拥有这些机械?

以上这三个方面,都是科学难以解释的地方。

[img]1992年发现的杭州龙游石窟是谁建造的?用来做啥?

1992年的一天,在浙江的龙游县四个本地的农民用了17个昼夜抽水,让一个惊震世界的发现展示了人们的面前这就是著名的场景-龙游石窟。当全国各地的专家赶到此处不由的为眼前如鬼斧神工般的场景震惊。龙游石窟大大小小的洞窟有24个,每个都气势庞大,里面的设计细致,带着神秘的魅力。从发现到至今为此它都是一个未解之谜。专家做过许多的推理都一一被推翻,最后将这个答案交给了外星人。认为这一切人力所不能完成的事情是外星人建造的。

一、神秘的龙游石窟是外星人所建

龙游石窟并不是一个自然形成的洞窟,窟内的结构和构造跟自然形成的溶洞完全不同。龙游石窟也不是现代科技所生产制造出来的,一般现代人为了安全和美观的角度会采用直线挖掘,但是这个溶洞的形成完全不同。龙游石窟也不是古代人所建造的,因为古代人的生产劳动力低下,不是一般人群所制作出来的,而君主有这个能力创建这么大规模的组织,但是在古代战乱时期动用这种劳民伤财来制造毫无用途的地下窟洞也实在没有必要。所以专家思前想后认为是外星人在很久以前的地球上留下的痕迹。

二、神秘的龙游石窟的用途

关于龙游石窟的用途,专家有几种说法。第一种是:这是古代皇族的陵墓、宫殿或皇家储藏室。但是作为宫殿这里没有起居休息的地方,如果是陵墓没有陪葬品,所以这个说法被推翻;第二种是:是古代人民采集石矿所留下的废窟,可是这里面做工精细、而且窟内的石料容易风化不适合做工业石矿,所以也被推翻;第三种是:古代君王为了复仇在此藏兵的地方,怕被人发现所以挖地下石窟用以备战。但是这个说法也不准确,因为要挖掘如此规模的石窟不是短时间可以完成的,有时间用于挖洞还不如拿这个时间来练兵。而且只有一个出口,万一被人发现阻住出口不就完蛋了吗。所以大家认为第四个说法最可靠就是外星人在几千年前来到地球所建的。

关于龙游石窟给我们了太多的未解之谜,那就让我们发挥想象的翅膀大胆的引用外星人在几千年前曾经在地球上留下了这些大量的超文明遗迹。就像埃及的金字塔、英国的巨石阵等等。曾经有人建议不要解开龙游石窟的谜团,因为只有未解才有着神秘的美感。

谁知道龙游石窟之迷解开了吗?到底是做什么的呢?

《龙游石窟开凿断代揭秘》

浙江省慈溪市浒山中学 徐利军

浙江省衢州市龙游石窟群(以下简称石窟)自1992年6月9日被吴阿奶等当地四位村民因抽水捕鱼而重新发现以来,已历时20年。其间,国内外学者纷纷前去探究,都没有确切的结论。当地政府和国内多家媒体曾专门组织力量对石窟成因进行调研,也都无功而返。至今,石窟到底由谁开凿,何时开凿,目的何在,用途怎样,都令世人困惑不解,一时竟成千古难题!

最先去现场调查的杭州师范大学周少雄老师,他认为石窟应是采石场,但也有人认为如果是采石场的话,就没有必要把石窟内壁搞的那么漂亮;社会考古所杨鸿勋专家在现场考察后认为,是用青铜工具开凿出来的,而不是钢钎,又根据综合情况推测是“王”者所为,并且百分之八十的可能是越王勾践秘密进行军事轮训的场地。但笔者以为杨鸿勋的说法自相矛盾,理由是勾践时的越国已经炼成了世界历史上最早的钢质宝剑――“越王勾践剑”,那时的社会也已经广泛的使用铁质农具,干嘛还要使用落后的青铜工具来开凿山洞呢?况且战败的越国花上庞大的财力物力人力再耗上漫长的时间,在远离都城会稽的太末去挖一个工程量浩大无边的山洞,仅仅是用来训练士兵?所以笔者判断勾践是绝对不会采纳这个建议的,否则会耗尽国力,只会对敌国有利。但话又说回来了,如果利用现成的山洞或已经开凿成的石室来训练士兵那当然乐意接受啦。当地龙游县文化旅游局长陆民经过几年的研究后认为,开采出来的石料就近堆放到小山顶上,是古代的军事工程,也倾向于勾践所为,陆民还引用《越绝书》中的“越国有石室”来证明此事。但笔者以为“有”这个字的解释应该表示已经存在,或者取得,并非表示越国经过千辛万苦开凿出来的。显然“越国有石室”极有可能指龙游石窟,但从史书记述的文字严肃性来看,不是越国自己开凿的。那么到底是那个王在龙游开凿了数量众多、规模庞大的石室呢?

笔者从九五年以后,曾三访石窟,感受也是一团雾水。近年来在对族谱的收集整理中,突然发现了宝贵的线索。据《剡北白岩徐氏宗谱》记载:西周穆王时,先祖偃王被周、楚袭击国破兵败,率军民从淮泗间撤退,由海路退守滃州(今浙江舟山),后来又因战略需要逆水而上,经钱塘江、富春江而至太末(今龙游)驻扎,并建立姑篾国。《族谱》明确指出“偃王于姑篾城南五十里避难”,以此为突破口,查阅《龙游县志》载:“《春秋左传》曰越王勾践伐吴,先锋抵姑苏城下,举姑篾之旗!本县名始见于文史矣”。而浙江有明确文史记载的历史就是从勾践伐吴之前的鲁昭公三十二年(公元前510年)开始的,但公元前510年以来除了《越绝书》之外,就再也没有有关石窟开凿的情况记载了。如果追溯公元前510年之前的浙江历史,就目前所知的文字来看,还有另外一个“王”即徐偃王,假如偃王率领军民开凿石窟,那对人力财力物力和组织力而言就没有困难了。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西周穆王西巡狩终年不归,偃王反,穆王命造父御归,一日千里以救乱。《汉书》讲到“周与楚连谋伐徐,克之”。可见,偃王在西周历史上第一个称王造反,后被周天子联合楚国一路追剿,偃王兵败退守滃州后至太末暂且自保。这些石窟是很可能是其拱卫临时都城姑篾的西北部国防工程,就像长城拱卫着京城一样。周和楚都在姑篾的西北方向,这和石窟开凿在姑篾城的西北面是吻合的,也更与“偃王于姑篾城南五十里避难”一句相符。石窟在敌入侵时可用来埋伏军队伺机出击以歼来犯之敌,显然偃王有这样的战略需求。

进一步深入研究发现,石窟为徐国军民戮力开凿的佐证还有如下几点: 首先,位于凤凰山的石窟群从空中看摆成北斗七星阵,可以解释的是参与建造石窟的古人认为他们的君主乃天上紫薇星下凡可承继大统,传承了八百多年的徐国一定会在姑篾歼灭来犯之敌,决不会灭亡,同时也有祈求上天护佑之意; 其次,石窟内壁通体平行的装饰凿纹,乃是模仿淮泗间徐国民众利用芦苇、麦秆、茅草、草绳及木料建造的草舍内壁的样子,上下方向略微倾斜的凿线表示苇草,水平方向的几条长长的凿线表示草绳。建造内壁的工匠,既然来自民众,那他们的艺术思想只能从生活实践中来,不会也不可能自凭空想象中来,更不可荒诞的确定是外星人的杰作; 其三,仅见的石窟岩画有马、鸟和鱼等,由于徐国是位于河网交错、湖泊纵横的淮河、泗水流域,人们养鱼、捕鱼,饲养鸡鸭、狩猎水禽,是他们日常的生产劳动,但当时的民俗是军民一体,“耕时为民,出战为兵”,所以他们在日常生产劳动的同时还要饲养战马。显然,岩画的寓意不但祈求鸡鸭成群鱼满仓的丰产景象,而且期待兵强马壮的未来! 其四,石窟岩壁上依稀有多处疑似闪电的人为凿线,这与偃王“丹弓赤矢”的故事恰好吻合。故事讲的是偃王发动人民开掘我国古代第一条人工运河,“欲上通陈、蔡。”偃王体恤民情晚上收工后视察运河开挖工地,突然电闪雷鸣,远处河床处暴露“丹弓赤矢”,偃王召集三十六国诸侯商议,以为“天瑞”,是上天赐予征伐大权的明证,遂起诸侯之兵讨伐“成周”; 其五,石窟是姑篾国的秘密军事工程,没有记录在以“周”为正统的历史中也是与历史事实相符的,况且石窟对徐国的子孙后代仍然具有极大的军事战略意义,继续保密至为必要。这与秦陵兵马俑没有载入秦国历史是一样的道理; 其六,石料去向,龙游县文化旅游局局长陆民早已回答清楚,开凿出来的石料就近埋在山坡上了;其七,穆王时代为青铜和铁器混用的时代。西周中期已有人造冶铁的出现。西周虢国古墓出土的中华第一铁剑便是明证。况且,商代已有天然陨铁铸就的戈戟出土。其八,从现象上来看,石窟结构深受采矿炼铜业的影响。铜矿冶炼时先挖竖井后开斜槽,这与龙游石窟结构答题一致。

根据以上几点推测,石窟就是偃王建立的姑篾国所为。按照杨鸿勋专家的说法就是他们有明确的目的、需求,也有这样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组织能力。

那么怎样确定石窟开凿的具体年代呢?下面根据有限史料作进一步分析推理。《竹书纪年》记载:“周穆王十三年徐戎侵洛,十四年王率楚子伐徐,克之。”“三十五年荆人入淮”,“三十七年,王大起九师,东至于九江,驾鼋鼍以为梁也。遂伐越,至于纡。”可见,都是有关穆王伐徐之事。但是仅从上面的文字是断难确定偃王具体在那年兵败彭城(今徐州)退守浙江的。可喜的是,族谱可以帮忙提供珍贵史料:楚军采用谋士李光弻诈称粮尽班师之计,诱惑偃王长子宝衡领兵从徐州城西门出击,在离城二十里的麒麟谷中楚军埋伏被陷伏兵身亡,偃王遂兵败出逃,由海路退守滃州。而《族谱》载次子宝宗生于穆王二十年(注意:此为断代重要支点)。据常理推断长子宝衡大次子宝宗几岁较为可信,而如果大十几、二十几岁可能性很小,这样一来,穆王二十年宝宗出生时,宝衡才是几岁的儿童。结合《竹书纪年》“穆王十四年伐徐,克之”一句来判断,当年宝衡可能还没有出生,或者还是一个儿童,根本不能领兵打仗,何谈牺牲。所以,偃王兵败退守滃州的时间就排除了“穆王十四年”的选项。再说,“十四年伐徐”的“伐”据《左传》解释有鼎和鼓叫伐,即穆王十四年的时候率领楚兵“大张旗鼓的光明正大的”诏告天下讨伐徐国,而不是悄悄的偷袭。这情景和《族谱》记载的楚国悄然出兵偷袭徐国都城泗州不符,故而可以进一步排除“十四年”之说。那么,乘下的就只有“穆王三十五年荆人入淮”和“穆王三十七年伐越”了。何谓“入”,《春秋公羊传》解释:得而不居曰入。这恰好符合偃王在楚兵来袭时,爱其民,不忍争斗,乃主动让出城池,避战北走彭城(今徐州)的了。楚兵也遵照协议不得居留淮泗,所以《竹书纪年》就说荆人“入”淮。而此时宝宗十五岁,宝衡已到二十岁左右,能够上阵杀敌了。还有宝衡没有婚姻子女的记载,而三子宝明反而有婚姻子女的记载。据此推测宝衡牺牲时还没有结婚,故而偃王主动退出都城的时间排除穆王十四年和三十七年之说而采用三十五年的说法是比较客观可信的。也就是说徐偃王在周穆王三十五年的时候,楚兵来袭,偃王不忍争斗,避战北走彭城,但楚兵穷追不舍,宝衡愤然出击,兵败麒麟谷,偃王退到滃州拒敌,以图东山再起。不曾想,穆王恐偃王再次壮大,便于三十七年大起九师来伐,一直打过江西九江,直至越地。由于路途遥远,道路不畅,士卒水土不服,伤病太多而最终不得不退兵作罢。而兵败退守滃州的偃王军民却大为惊恐,经商议决定逆流而上,经钱塘江、富春江来到太末(今龙游)驻扎,大造石窟秘密构筑军事防御工程以御周师,恰与“偃王于姑篾城南五十里避难”相符。

至此,石窟开凿的上限确定为周穆王三十七年,参照《夏商周断代工程成果》就是公元前940年。

那么,石窟开凿的下限时间又该怎样确定呢?有关史料记载周恭王初年复封宝宗为徐子,子就是诸侯的第四等爵位。即经徐国和姑篾国军民的一起奋斗,宝宗复国成功,然后又传承了四百年左右,不久宝宗进一步被封为颍川侯。祖国光复之日便是石窟停工之时,由于幸福来临的太突然,石窟建造突然停止,然后把石窟内所有能搬动的东西都装上船回归淮泗老家,大搬家之后的石窟空空如也,真因如此,才让不明真相的后人无限迷惘!族谱记载:宝宗长子徐仁出生在周恭王六年,据此我们是否可以暂定宝宗复国在周恭王元年至周恭王五年这段时间里面,且他的下限就是周恭王五年。也即石窟停工下限暂定为周恭王五年,公元前918年。

从公元前940年到公元前918年共耗时22年。至此,龙游石窟开凿断代难题终于揭秘。

2012.2.10

科普丨中国传统四大名石,你知道几个?

揭秘中国传统四大名石,尽享石韵之美

中国赏石艺术源远流长,四大名石——灵璧石、太湖石、英石和昆石,便是这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它们承载着古人的智慧与审美的独特印记。让我们一起深入探索,领略这些名石的魅力所在。

灵璧石:韵动古今的“八音石”

灵璧石,产自安徽灵璧,以其“声如青铜色碧玉”的独特韵味著称。《灵璧志略》记载着七十峰的神奇,磬石、巧石等品种丰富,早在《尚书·禹贡》中,它便以“泗滨浮磬”的身份备受瞩目。灵璧石质地细腻,扣之有声,被誉为“玉振金声”,是古代编磬的优选材料,故宫与孔庙的编磬便是其见证。

太湖石:玲珑剔透的赏石艺术

太湖石,又名窟窿石,因其“瘦、漏、皱、透”的特点备受青睐。自五代后晋开始,便被文人雅士所珍爱,唐代的牛僧儒更是视石如宝,白居易在《太湖石记》中留下了赞美之词。苏州留园的“冠云峰”、上海豫园的“玉玲珑”,都是太湖石的杰出代表。

昆石:晶莹剔透的自然杰作

昆石,产自江苏昆山,是石英脉在晶洞中的结晶,被誉为“江苏三大名石”之一。自西汉以来,昆石就受到文人墨客的喜爱,陆游的诗句“寸根蹙密九节瘦,一拳突兀千金值”便是其风采的生动写照。

英石:广东英德的瑰宝

英石,因其产地广东英德而得名,被誉为“奇峰乍骈罗,森然瘦而雅”。早在宋代,杜绾的《云林石谱》中就对英石有详尽记述,宋赵希鹄的《洞天清录集》更是将其列入“文房四玩”。英石以其独特的色泽和形状,成为了古代朝廷贡品和文人案头的爱物。

中国古代四大名石,每一块都承载着历史的印记和艺术的精魂。它们不仅是玩石艺术的瑰宝,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诠释着“瘦、漏、皱、透”的独特审美。领略它们,就如同翻开一部石文化的厚重史书,感受那一石一世界的无限韵味。

揭秘历史上真实的范雎:睚眦必报、心胸狭窄?

大权在握的范雎,时刻没有忘记自己原来在魏国是所受的侮辱。范雎本是魏国中大夫须贾门客,有一次随须贾访问齐国。齐襄王得知范雎很有口才,出于爱才之心就派人送了一点礼物盒、酒肉给他。要说这须贾也是一个小人,范雎接到礼物后曾经请示过他处理意见并按照他的指示办了,按理说这事情就算完了,谁知者家伙处于妒忌之心,回到魏国后就到宰相魏齐哪里添油加醋地将这件事报告一番。

小人们别的本事没有,嫉贤妒能和陷害别人可是他们的拿手好戏。魏齐这个没脑子的小人马上命人用木板、荆条抽打范雎,打得范雎胁折齿断。被打得死去活来的范雎只好装死。谁知魏齐还不放过他,令人将他用席子卷起来放在厕所里,让来喝酒的宾客轮番往范雎身上撒尿故意污辱他。辛亏范雎机警,乘机买通看守这才活命。

俗话说世事如棋局,没想到魏王听到秦国即将向东攻打韩、魏两国的消息,派须贾出使秦国。范睢知道后,便装扮成一幅落魄的样子前去拜见须贾。也许是良心发现,也许是对之前的事情心生愧疚,须贾见范睢穿的破烂,就送了他自己的一件粗丝袍给范睢,没想到这一件粗丝袍救了他一命。就因这丝袍使范睢感觉他尚念一丝丝故人之情,饶了他一命。只不过性命放过,侮辱不能少。在辞行的宴会上,其他使者面前都摆着丰盛的饭菜,只有须贾坐在堂下,面前放了一槽草豆掺拌的饲料,由两个受过墨刑的犯人在两旁伺候,喂他吃饲料。

进过一番侮辱,范睢总算出了当年被陷害的恶气。对另外一个陷害自己的魏齐,范睢就没什么客气的了,直接在秦昭王的协助下借助秦国强大的国家力量最终拿到了他的脑袋。

对仇人不放过,对自己有恩的人,范睢也想办法报答。除去推荐有能力的人当官外,他还散发家里的财物,用来报答所有那些曾经帮助过他而处境困苦的人。太史公在《史记》中评价道: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虽说范睢睚眦必报,没有能撑船的宰相度量,但他还是有真本事的,他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为秦昭王出谋划策,加强王权,奠定了秦国统一战争的胜利基础。

但是范睢心胸不够开阔这种性格缺陷也是致命的。长平之战他用反间计使赵括挂帅,为秦军胜利做出了很大贡献。然而,因为和武安君白起有冤仇,他就向秦昭王进谗言逼迫白起自杀。白起是秦国的柱石,他死后诸侯联合进军,秦军打了不少败仗,之前的胜利果实也丢失不少。秦昭王此时也后悔杀了白起,于是慢慢就疏远了范睢。范睢一天比一天懊丧,于是推举蔡泽代替自己的位置,辞归封地,不久病死了。

“斩龙”是什么传说?

揭秘历史之谜:风车发电机与信号塔的“斩龙”传说

公元648年的唐朝,一场天象异变在贞观盛世中投下了阴影。慧星、太白金星的异常、地震,连串神秘事件被人们视作改朝换代的警示。唐太宗深感忧虑,他召见袁天纲和李淳风,两位天文术数的高人。面对太宗的忧虑,李淳风虽然预言武氏将起而灭唐,但袁天纲提出了一种独特的解决方案——通过人工干预来消弭“王气”。

袁天纲建议,他将亲自前往地震灾区蜀西,以赈灾之名探寻“王气”。他眼中的“王气”隐藏在阆中城的锦屏山,小蟠龙山如龙头,大蟠龙山宛如龙身,山顶瑞气缭绕,仿佛龙腾于天地之间。他下令在两山之间开山凿石,截断“龙颈”,意在阻止龙脉的延续,以保大唐江山稳固。这一行动在历史上被形象地称为“斩龙钉”,而在现代,风车发电机和信号塔的建设,也被戏称为“斩龙队”,寓意着对自然力量的控制和对未知命运的挑战。

李淳风的加入,像是对袁天纲计划的印证。他同样来到阆中,见证了“锯山垭”这一历史转折点。两人的行动,不仅在古代留下了深远影响,也象征着人类对科技进步的利用,以及对环境保护的尝试。如今,这些“斩龙”之举不仅在历史的记忆中流传,也在现实生活中以不同的形式延续,成为了科技进步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象征。

尽管时代变迁,但“斩龙”的故事依然寓言般地提醒我们,面对自然与命运的挑战,人类的智慧和勇气如何在科技与传统之间找到平衡,如何在尊重历史的同时,推动社会的进步。这些故事,无论在风车发电机的旋转还是信号塔的闪烁中,都在诉说着人类对未来的探索和对未知的敬畏。

发表评论

增文号京ICP备19003863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 主题作者QQ:201825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