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永恒相思之情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什么意思?
1. 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诗人苏轼对于亲情团聚的深切渴望,希望亲人之间能够超越时间的限制,即使相隔遥远,也能在中秋佳节共同欣赏皎洁的明月,感受到彼此的存在。
2. “婵娟”在这里指的是明月,是诗人用来代指月亮的美称。它象征着团圆和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见的意象,尤其在中秋节这一家人团聚的节日里,更具特殊意义。
3. “共婵娟”即是指一同观赏明月,诗人通过这一表达,试图跨越地理空间的限制,让彼此心灵相通,共享这轮明月带来的温馨和安慰。
4. “但愿人长久”则是对永恒情感的向往,诗人希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能够长久不衰,不受生死离别的影响。这句话直抒胸臆,表达了对亲情长久不衰的美好愿望。
5. 整句诗反映出苏轼对于人生无常和宇宙永恒的感慨,以及在这种感慨中寻求心理慰藉的愿望。通过这种深沉的情感和哲学思考,诗人传达了一种超越时空的人际情感联系。
6. 该诗句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词人面对中秋明月时的经典之作。全词通过对于月亮的描绘和对于人生哲理的沉思,展现了作者复杂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
7. 译文部分简洁地传达了原句的意境,即在人生的悲欢离合和月亮的阴晴圆缺中,诗人希望人们能够珍惜相聚的时光,并以此愿望表达了对永恒亲情的渴望。
8. 扩展资料部分介绍了这首词的创作背景,苏轼在政治上的失意与对于兄弟情感的珍视,共同激发了他创作这首词的灵感。通过这首词,苏轼不仅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思念,也抒发了对人生和宇宙的深刻感悟。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对谁的思念之情。
这句古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对远方恋人的深深思念。在中秋佳节,人们仰望同一轮明月,却无法相聚,那份情感如同月光洒满千里,温柔而又遥远。
这句诗出自宋代文学巨匠苏轼的《水调歌头》,原词中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的诗句,展现了苏轼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古代,交通不便,人们难以频繁相聚,因此,对于远方的亲人和爱人,他们只能通过书信或明月来寄托思念之情。这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它寄托了人们对于亲人和爱人长长久久的祝愿,以及希望通过共赏明月来缓解彼此的思念之苦。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句古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已经成为了人们表达思念之情的佳句,它不仅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还寄托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句古语依然能够触动人们的心弦,引发共鸣。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是什么意思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初读这句诗,总以为是写情人,其实是错了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意思是希望自己思念的人长久平安,可以一起欣赏明月的姣洁美好,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和美好祝愿。
苏轼写这首词时是在密州任太守时的中秋之夜,思念远在齐州任书记的弟弟苏辙。
词前小引为"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辙)。
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苏轼创作这首《明月几时有》背后的故事。
一,兄弟情深
在苏轼的少年时期,陪伴他一起成长的,一直是弟弟苏辙。
"我年二十无朋俦,当时四海一子由"。苏辙气质恬淡冷静,虽不如哥哥那般才气非凡,但稳健而实际,因此在仕途上比哥哥更得意。
他们兄弟一起生活时,共同学习,互相帮助;分开时,互相思念,彼此相会于梦寐之中,写诗以表相思;忧伤时相互慰藉,患难时相互扶助。
苏轼曾说:"我少知子由,天资和且清,岂独为吾弟,更是贤友生。″
苏辙也在哥哥的墓志铭中写道:"我初从公,赖以有知。抚我则兄,诲我则师。"
他们是兄弟,是同学,也是彼此的良师益友。
二,聚少离多
由于与王安石政见不同,苏氏兄弟一直遭到王安石的打压排挤。
苏轼初次为官是风翔府判官。苏轼带着娇妻赴任,这是他兄弟第一次分开,且一去三年,难舍之情溢于言表。子由为兄嫂送行,出城四十里才依依惜别。
寒冷的夜空下,苏轼望着弟弟逐渐模糊的背影,心如刀割:
不饮胡为醉兀兀,
此心已逐归鞍发。
归人犹自念庭帏,
今我何以慰寂寞?
登高回首坡陇隔,
惟见乌帽出复没。
苦寒念尔衣裘薄,
独骑瘦马踏残月。
路人行歌居人乐,
僮仆怪我苦凄恻。
亦知人生要有别,
但恐岁月去飘忽。
寒灯相对记畴昔,
多雨何时听萧瑟。
君如此意不可忘,
慎忽苦爱高官职。
苏轼《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词一篇寄之》
此后的三年中,兄弟俩会每月相互寄诗一首,互相唱和,既交流了感情,又磨练了写作技巧。
后来,兄弟俩人辗转各地为官,除了为父亲服丧的二十七个月外,相聚日屈指可数!
三,古今绝唱
苏轼在杭州任期三年满后,这时弟弟在山东齐州任书记。苏轼要求朝廷将他安排在离齐州不远的东州任职。
可是,委任状一下,地名却由东州变成了密州。密州虽然也在山东,但与齐州相隔千里,兄弟俩人欢聚的梦想破灭。
因为密州与齐州相隔甚远,来往不便,兄弟俩仍以诗词互相唱和,以表思念之情。
丙辰中秋,苏轼便作了那首流传千古的《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政治抱负不得实现,兄弟不能团圆,连中秋的明月也不能按时出现。只有借着大醉,抒发胸臆,怀念往昔时光。
首句化用李白诗句"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问青天为何月还未出,进而欲超脱升入月宫之中。
然而又因天上月宫高处不胜寒,不能适应而陷入矛盾之中。将天上与人间相比,终是依恋凡尘,觉得人间有趣。
这几句虽是奇思妙想,但终究是现实的反映。因此,宋神宋读到"高处不胜寒"之句时,不禁感叹"苏轼终是爱君"的。
圆月终出,随着时间的流逝,月影渐移。月儿不能长圆,人不能长聚,自古以来皆是如此。
无奈,唯有祝愿在千里之外的弟弟平安幸福,好时时共赏这一轮明月。
缠绵悱恻的离愁别绪,诗情画意的境界,富有哲理的语言,渗透出了东坡的浪漫主义豪情。
此中秋词一出,"余词尽废",成为古今绝唱!
后来,人们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用于情人和朋友之中,使其内涵更加丰富了!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1. 该句话反映了作者深切的愿望,希望能与远方亲人长久地生活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赏同一轮明月,表达了浓厚的思念之情和美好的祝愿。
2. 作者通过“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句子,展示了一种超脱的人生态度和乐观的精神境界。在面临生活的种种不如意时,仍能保持一种宽广的胸怀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 原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揭示了人生和自然界都存在着无法完美的遗憾,这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问题。
4. 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以中秋明月为背景,通过对于人生无常和宇宙变化的感慨,表达了对于亲人的深切思念和对兄弟之间情感的珍视。
5. 此词作于苏轼人生中的低谷时期,尽管仕途失意,但他仍然能够保持一种旷达的心态,用诗词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这种精神是值得称赞的。
6.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不仅在艺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也被认为是中秋诗词中的经典之作。它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深远的意境,至今仍受到人们的喜爱和传颂。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什么意思
但愿人长久不是指爱情。
但愿人长久这句诗意并不仅指爱情,而是指所有的感情。“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是希望白己思念的人能够平安长久,不管相隔千山万水,都可以一起看到明月皎洁美好的样子。这句话常常用于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的祝愿。
现在这句话在不同的场景以及对话中,所要表达的意思以及含义都不相同,比如在爱情当中,它所要表达的意思就是希望两人可以永远在一起;而当远离故乡的人说这句话时,表达的意思是故乡的一种思念以及对故乡人的思念。一般身在远处的人,对着月亮去表达自己的情感。
社会和历史语境中的爱情:
尽管爱情一般是个人的体验,但实际上,人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全面地控制了人们对于爱情和恋爱对象的选择。人类社会往往鼓励恋爱关系,因为成对的个体可以互相提供帮助。通过选择特定的邻居、送孩子去特定的学校等,父母也可能会有意无意地影响孩子的配偶选择。
社会认同对一段恋爱关系能否往前推进也非常重要。一组美国的数据显示,超过95%的人和与自己有相同种族背景的人结婚。当选择的是同种族的伴侣时,父母和同伴往往更加赞成他们的选择,而不同种族的结合则会遭到更多的反对。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对谁的思念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诗人苏轼表达对弟弟苏辙的思念之情。大家都知道,苏轼和苏辙是兄弟,他们的兄弟感情非常深,苏轼在作《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时,已经跟弟弟苏辙六年没有见面了,这首诗表达了对弟弟的思念之情。
全诗原文如下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作者: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翻译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苏轼在公元1076年中秋节所作,诗人因为与王安石政见不同,主动要求外放,多年辗转各地为官,六年都不曾与弟弟苏辙相见,公元1076年中秋节,看到皓月当空,诗人对于弟弟的思念更加深切,便写下这首名篇。
全诗上片望月,下片抒情,有着非常高远的立意,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千古名句,表达出虽然不在同一个地方,但是可以看见头顶的同一个月亮,希望人们能够长长久久的在一起。
苏轼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