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大全文章正文

石级幽径探秘之旅

百科大全 2025年03月19日 16:33 30 笑靥荼靡


桂林山水的资料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

桂林,地势北高南低,海拔140~600米,为石灰岩岩溶地区。最早是在儿时的课本“桂林山水”一文中得知的。至今还隐约记得书中的描述——“桂林山水甲天下” 、“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这样的山围绕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这样的山。”而今,在我亲临桂林之际,桂林以其旖旎的风光向我证明了这一切,书中所述实不为过。

桂林处处皆胜景,漓江山水堪称其中的典范。听闻“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的佳话,我们选择了从阳朔到桂林的路线,逆流畅游漓江。船驶出不久,远远地见到一座峰顶悬挂着一轮初日,缕缕阳光从云中穿过,江中波光粼粼,与群山倒影交相辉映,令人疑是到了仙境。如果说北方的山是豪迈、厚重的,那么桂林的山则显得妩媚、秀美。玉女峰婷婷玉立,巧梳云鬓;望夫崖凝神远眺,深情守候;赶考的书童,跳龙门的鲤鱼,盘旋的田螺,绿洲的骆驼,形态各异,变化万千,令游人目不暇接。“画山”的九匹马,在导游的引导与娓娓讲述中,更是令桂林的山出神入化到了极点,使游人真切地领略到了桂林山水的神奇、秀美。

如果说桂林的山是“鸟呜山更幽”,那么,桂林的水则是清澈透明、绿得欲滴。俯首看去,江水泛着细细的涟漪,玉塔微澜,水色晶莹剔透,加之两岸竹林婀娜多姿,山水相映成趣,怎么看都是一幅长长的山水画,凝重中透露着灵动之气,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站在船头,凭栏望去,漓江上烟波浩渺,令人神思不知所往,冥冥间,在历史的轮回中,我仿佛看到了刘三姐当年对歌的地方,几百年的古树枝繁叶茂,渔舟在水中欢快地游走,人们在田间辛勤地耕种,播撒着收获的希望,往近处一瞧,金发碧眼的外国朋友也来踏青,言语中满含惊羡,欢声笑语不断……这一切不正是一道道更加亮丽的风景线吗?虽然欣赏不到“万户炊烟暮霭浓”的田园风光,但我却看到一个现代化的桂林正在茁壮成长。

游完漓江,我们忙着去感受桂林的洞奇石美,提起岩洞,当数芦笛岩、七星岩,它们都是开发较早的景点,怀着探险的心理,我们前往荔浦县的丰鱼岩寻幽。整个岩洞横跨九重山,景致甚是特别。入了洞口,小心地追寻着历史的足迹,我们亦步亦趋,隐隐地听到了溶岩的滴水声,开始是一滴一滴的,逐渐地,变成了哗啦啦地一片,似有无数个顽童在游戏嬉闹,又如风中的密林枝叶在相互碰撞。偶尔,有的水珠滴入了地下河,便传来一阵悠远而空蒙的古乐声。我们继续往前走。时而是流水潺潺,时而是飞瀑扑面,在水的“轰轰”声中,体会到李白“飞流直下三百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意境,心潮不禁跟着澎湃起来,不知经过多少曲折,我们来到了金碧辉煌的水晶宫,古老的溶洞经过了人工改造后,增添了许多绚丽的色彩,象是到了异彩纷呈的蓬莱仙境,亦如到了灯火通明的不夜城,处处浮光掠影、五彩缤纷----紫的诡秘莫测,红的热情奔放,蓝的沉静温柔?有了色彩,岩石的形态便栩栩如生了:擎天的金箍棒,似乎在诉说着西天取经的坎坷历程;杨贵妃缓缓撩开石幔,观看群芳共舞,娇媚多姿,不禁令人联想起昔日的盛唐繁华;恐龙国里,恐龙“嗷嗷”怪叫,神态怪异,昭示着它们的威武。看着这些鬼斧神工般的杰作,我们不由得赞叹大自然的伟大,正是这一滴一滴的水珠,经历了成千上万年的岁月,尝尽了亘古的沧桑,雕琢出如此神奇的景观,这是怎样的博大与精深啊!而这些岩石,经受了千万年的磨砺,封存了长久的渴望,今日终被世人所熟知,这是怎样的坚忍啊!与此相比,“滴水穿石”也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短暂的一瞬而已。

追溯历史的源头,桂林的山水在向我们每一位游客阐述着一个哲理:持续将造就永恒。是的,世间万物又何尝不是经历了千万年的洗礼方成就今日的光彩与辉煌的呢?坚持不懈是击败任何挑战的宝剑。游过桂林,我们没有理由再轻言放弃。朋友,有空,不妨去桂林看看!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高度概括了阳朔自然风光在世界上所占有的重要位置。

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有着举世无双的喀斯特地貌。这里的山,平地拔起,千姿百态;漓江的水,蜿蜒曲折,明洁如镜;山多有洞,洞幽景奇;洞中怪石,鬼斧神工,琳琅满目,于是形成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四绝”,而自古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赞誉。

桂林是一座文化古城。两千多年的历史,使它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设置桂林郡,开凿灵渠,沟通湘江

和漓江。桂林从此便成为南通海域,北达中原的重镇。宋代以后,它一直是广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号称“西南会府”,直到新中国建立。在漫长的岁月里,桂林的奇山秀水吸引着无数的文人墨客,使他们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和文章,刻下了两千余件石刻和壁书,历史还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古迹遗址。

千百年来,桂林一直是人们旅游观光的宝地。现在,一个以桂林市为中心,包含周围12个县的风景区已经形成。这里有浩瀚苍翠的原始森林,雄奇险峻的峰峦幽谷,激流奔腾的溪泉瀑布,天下奇绝的高山梯田......在这一片神奇的土地上,生活着壮、瑶、苗、侗、仫佬、毛难等十多个少数民族。大桂林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历史文化、深深地吸引着中外游客以及国家元首纷至沓来,流连忘返。

象鼻山

位于桂林市东南漓江右岸,山因酷似一只大象站在江边伸鼻吸水,因此得名,是桂林的象征。由山西拾级而上,可达象背。山上有象眼岩,左右对穿酷似大象的一对眼睛,由右眼下行数十级到南极洞,洞壁刻“南极洞天”四字。 再上行数十步到水月洞,高1 米,深2 米,形似半月,洞映入水,恰如满月,到了夜间明月初升,象山水月,景色秀丽无比。宋代有位叫蓟北处士的游客,以《水月》为题,写下这样的绝句:“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象鼻山有历代石刻文物50余件,多刻在水月洞内外崖壁上,其中著名的有南宋张孝祥的《朝阳亭记》、范成大的《复水月洞铭》和陆游的《诗礼》。盘石级而上,直通山顶,即见一座古老的砖塔矗立山头。远看,它好像插在象背上的一把剑柄,又像一个古雅的宝瓶,所以有“剑柄塔”、“宝瓶塔”之称。此塔建于明代,高13米,须弥座为双层八角形,雕有普贤菩萨像,因名“普贤塔”。

桂林龙胜龙脊梯田

龙胜县东南部和平乡境内,有一个规模宏大的梯田群,如链似带,从山脚盘绕到山顶,小山如螺,大山似塔,层层叠叠,高低错落。其线条行云流水,潇洒柔畅;其规模磅礴壮观,气势恢弘,有“梯田世界之冠”的美誉,这就是龙脊梯田。 龙脊梯田距龙胜县城27公里,距桂林市80公里,景区面积共66平方公里,梯田分布在海拔300至1100米之间,坡度大多在26至35度之间,最大坡度达50度。虽然南国山区处处有梯田,可是象龙脊梯田这样规模的实属罕见。龙脊梯田始建于元朝,完工于清初,距今已有650多年历史。龙脊开山造田的祖先们当初没有想到,他们用血汗和生命开出来的梯田,竟变成了如此妩媚潇洒的曲线世界。在漫长的岁月中,人们在大自然中求生存的坚强意志,在认识自然和建设家园中所表现的智慧和力量,在这里被充分地体现出来。

独秀峰

王城内的独秀峰位于桂林市市中心,群峰环列,为万山之尊。南朝文学家颜延之咏独秀峰的诗“未若独秀者,峨峨郛邑间”是现存最早的桂林山水诗歌。其峰顶是观赏桂林全城景色的最好去处,自古以来为名士所向往。登306级石阶可至峰顶,峰顶上有独秀亭。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在桂林旅游有一月有余,却因未能登上此峰而遗憾。

唐人郑叔齐说此山“不籍不倚,不骞不崩,临百雉而特立,扶重霄而直上”。清袁枚有诗曰:

来龙去脉绝无有,突然一峰插南斗。

桂林山形奇八九,独秀峰尤冠其首。

三百六级登其巅,一城烟火来眼前。

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伤焉!

诗人不仅笔写山形,且借山形抒胸臆,为咏独秀峰名篇之一。

八角寨

该景区分布范围80多平方公里,其发育丰富程度及品位之高,世所罕见,被有关专家誉为“丹霞之魂”、“世界丹霞奇观”。整合八角寨景区有“降龙岩”、“群螺观天”、“龙头香”、“龙脊天梯”、“幽谷栈道”等130多处景点,完全出自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八角寨又名云台山,主峰海拔814米,因主峰有八个翘角而得名,丹霞地貌分布范围40多平方公里,其发育丰富程度及品位世界罕见,被有关专家誉为“丹霞之魂”、“品位一流”。其山势融“泰山之雄、华山之陡、峨眉之秀”于一体。八角寨东、西、南三面均为悬崖绝壁,只有沿着西南坡的一条古老、陡峻崎岖的曲径可登山顶。登斯山顶,方晓天地之博大,悟人生之真谛。景区中的眼睛石完全出自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栩栩如生,形神毕肖,令游者和文人骚客浮想翩翩,遐思泉涌。 云台山八角,险、峻、雄、奇、秀、幽自然结合,似鬼斧神工凿就。其一角名叫“龙头香”,横空出世,宛若巨龙昂首欲飞、上接苍穹,下临深渊,山势雄伟险峻,堪称一绝。

山顶有一个3000多平方米的平台宋元时代,始建天心寺。僧侣众多,香火鼎盛,各地香客朝佛览胜,络绎不绝。近年,当地村民又独辟蹊径,于八角寨侧建造"降龙庵",为登临八角寨胜增添了一个好去处。 穿越"东面一线天",上"天脊",下"天梯", 走栈道,尽览水光山色,饱吸伸手可掬的清新空气 。整个景区有“降龙岩”、“群螺观天”、“龙头香”、“眼睛石”、“宝刀峰”等130多处景点,完全出自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登主峰鸟瞰、危崖峻拔、群峰依次矗立,山间气象万千,经常可见云海、云带、云涛、云湖 、日出、佛光等奇景,迷离幽壑,凡登临绝顶者,莫不击掌称绝,叹为观止。

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3A级风景名胜区八角寨景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的桂林市资源县梅溪乡福竹村境内,地处湘桂交界的越城岒山脉腹地,属典型的丹霞地貌。景区处在广西资源县-湖南新宁县近南北向展布的由白垩系下统紫红色砾岩、砂岩组成的狭长红层盆地。

景区内在1亿4千万年前的中生代白垩纪早世沉积了厚达2000多米的巨厚层钙质胶结紫红色砾岩、砂砾岩、泥岩红层,景区东北部红层厚1783.64米,南部红层厚2189.07米。“顶斜、身陡、麓缓”是八角寨景区丹霞地貌的基本特征,发展丰度上有“大、多、长、密、厚”五大特征。

八角寨主峰海拔814米,相对高度500米。复杂的地质结构和独特的气候条件成就了公园丹峰壁立、奇山秀岒、碧水丹崖的独特景观。被地质、园林、旅游专家誉为“世界丹霞之魂”“世界丹霞奇观”“高品位的国家级观赏公园”。2005年入选中国国家地理中国最美的七大丹霞之一。

八角寨景区以县城为中心,南面有资(源)-桂(林)公路98公里,全部为国家一、二级公路,乘车一个半小时便可到达桂林市;北面资(源)-梅(溪)柏油路直抵景区,与湖南新宁县相连;西南面有资(源)-五(排)公路与龙胜县、三江县、湖南城步县相通,交通便捷,安全。县城到到八角赛景区仅需1小时20分钟。从全国各地到桂林可乘飞机、火车、班车,十分便利。

八角寨景区正常游览所需时间为2.5小时,景区内有大小景点130多处,其中:群螺竞跑、龙脊岭、慧眼含情、降龙庵栈道、人字天龙宫、鲸鱼闹海、万佛朝宗、龙头香天险、仙人下棋等自然景观犹为令人叹为观止。

八角寨景区丹霞地貌景观类型

①丹霞峰林:山体成片而又相对独立,峰顶标高450米-818米。山峰之间常形成狭窄的“U”型或“V”型谷地,山峰明显呈“顶斜、身陡、麓缓”特征,呈方山、石墙、石柱、陡崖或比较光滑的圆锥状、塔状。如城堡、战壕,内藏千军万马蓄劲待发,泱泱大气,令人豪情大发。

②丹霞孤峰:是丹霞峰林进一步发育的结果。孤峰四周为比较平坦的谷地或低矮山峰,山峰密度不大,一峰独秀似红杏出墙。孤峰一般为石墙、石柱、岩堡状。

③丹霞峰丘:分布于丹霞峰林、丹霞孤峰以外地区。山体平缓连绵,表面多为风化层覆盖,植被发育,恰似一袭壮锦围绕公园。

④丹霞微观地貌:主要分布于丹霞峰林和丹霞孤峰区域内,流水冲刷侵蚀形成的微观地貌有:石寨、石巷、石梁、石槽、凹穴、嶂谷、狭谷、石峰、侵蚀纹饰图案。崩塌作用形成的微观地貌有:石墙、岩堡、石柱、巨石崩塌洞穴、天生桥、孤峰。风化溶蚀形成的微观地貌有:峰窝洞、额状洞穴、扁平洞等。

八角寨的雾景奇观

公园由于地型多样,气候温差变化较大,时常可见各种特异的天象景观。其中最值一提的莫过于八角寨雾景。

清晨登临八角寨顶,浓雾近漫足趾,远连天涯,无边无际,幽谧如仙界,轻风过处,雾如千军万马团团拢来,呼冲唤杀,结伍夺岭,旌旗飘飘,如遮如掩;绕峰游弋的山峦与弥弥漫漫的白雾时分时合,白雾成浪,一浪接一浪,一浪高过一浪,云海中的山峰或起或伏,或隐或现,令人陡生:“海到无边天作岸,狂涛吞山我为峰”的豪情壮志,一俟风静,雾海亦波平浪静,待到旭日东升,泼洒万缕金光,映得天红如丹,雾红似火。朝霞伸出无数只娇嫩的手,拉幕般将白雾轻柔的拉开,群峰突云破雾,云涌峰浮,如千帆竞渡,千姿百态的奇峰异岭,曲径通幽的深谷时隐时现,一派大好河山得以展现在眼前。

八角寨景区内重大佛事活动

宋元时始建的天空寺,为湖广两省佛教胜地,香火鼎盛,逢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庙会之期,人熙人攘。入夜,赶庙会的人们满山遍野露宿山林,蔚为壮观。而平日难得一见的“上龙头香”此时亦可让人心惊胆战、一饱眼福。

天门山

该景区方圆10平方公里,山形峻秀,岩壑多奇,源于典型的丹霞地貌。其三十八岩、十九涧、二潭、六泉、八石等构成“百卉谷生态景园”。汇天下本草于一地的百药谷,药香盈溢。主峰“三娘石”宛如一柱擎天,“天门壁画”、“天脊”、“一线天”“忘忧泉”、“桃花岛”、“天门古寺”等20多处绝好佳景,汇聚成仙山琼阁之境。

[编辑本段]桂林的水

漓江

漓江风景区是世界上规模最大、风景最美的岩溶山水游览区,千百年来它不知陶醉了多少文人墨客。桂林漓江风景区以桂林市为中心,北起兴安灵渠,南至阳朔,由漓江一水相连。桂林山水向以“山青、水秀,洞奇”三绝闻名中外。桂林漓江风景区游览胜地繁多,在短期内只能择其主要景点进行游览,其中一江(漓江)、两洞(芦笛岩、七星岩)、三山(独秀峰、伏波山、叠彩山)具有代表性,它们基本上是桂林山水的精华所在。

漓江发源于兴安县猫儿山,从桂林到阳朔83公里水程,漓江像蜿蜒的玉带,缠绕在苍翠的奇峰中,造化为世界上规模最大、景色最为优美的岩溶景区。乘舟泛游漓江,可观奇峰倒影、碧水青山、牧童悠歌、渔翁闲吊、古朴的田园人家、清新的呼吸——一切都那么诗情画意。

目前经批准开放的漓江游览有三段:市区水上游览、漓江精华游、阳朔漓江水上游,下面将通过“漓江精华游”行程为阁下介绍漓江这一副气势磅礴画卷中最为精彩的点睛之处。

遇龙河

是漓江在阳朔境内最长的一条支流,全长43.5公里,流域面积158.47平方公里,流经阳朔县的金宝、葡萄、白沙、阳朔、高田等5个乡镇、20多个村庄,人称“小漓江”,不是漓江胜似漓江。尤其是从遇龙桥到工农桥15.36公里水程,有28道堰坝,景点百余处,整个遇龙河景区,没有任何所谓现代化建筑,没有任何人工雕琢痕迹,没有任何一点都市喧嚣,一切都是那么原始、自然、古朴、纯净,实为桂林地区最大的纯自然山水园地。如果把漓江比成“大家闺秀”,那么遇龙河则是让人怦然心动的“小家碧玉”。国内外专家一致确认:“遇龙河是世界上一流的人类共有的自然遗产。”遇龙河两岸一派田园风光,赏心悦目。天平绿洲、情侣相拥、平湖倒影、夏棠胜境、双流古渡、梦幻河谷等等,让人仿佛进入了天人合一的诗意境界,返朴归真的自由天地。广西最著名的三座古桥――遇龙桥、仙桂桥、富里桥都在遇龙河景区;而被誉为“将军府第”、“进士楼阁”的旧县村就在遇龙河畔;唐代归义县遗址、潘庄遗址、徐悲鸿画室、明清时期留下的古宅民居,使人顿生怀古忆旧之情。不过,最刺激、浪漫、潇洒的还是漂游遇龙河,竹排过坝,惊险刺激;荡舟平湖,轻松愉悦,被人们视为挡不住的诱惑,酷煞人的时尚。人们只用一个字来形容漫游遇龙河的感觉:那就是:“爽”!

遇龙河的历史

遇龙河的历史悠久[1],表现在一处遗址之上,这遗址,便是归义县遗址。据《阳朔县志》记载,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从阳朔县分置归义县。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撤归义县入阳朔。

至于归义县的含义,社会上有多种传说,并无定论。但有一种说法是比较正规的,那就是“统归大义,诚服皇道”。可见归义县从阳朔分置,并不是很正统的,也许是因为割据,也许是因为造反。

遗址现占地约4万平方米,在唐代算得上一个不小的县城。当然,今天任何一个乡镇都比它强多了。如今整个“县址”,只存西北角那一口老井,两户人家。归义今昔,已不能相比了,但却给遇龙河的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虽然,那古井边的石栏上刻有“寻旧”二字,但今天的遇龙河已经全新了。

出了归义县旧址,便到了遇龙河上又一名桥——仙桂桥。仙桂桥规模虽然不如前面两桥,却有些历史。因为离归义县旧址不远,因此,人们叫它“旧县桥”。可见当年也是交通要冲之处。

这仙桂桥为广西区内现存最古老的单孔石拱桥,建于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桥虽不大,但风景宜人,也是遇龙河的一处胜景。到遇龙河,这三座桥是不可不看的。

景点特色:和桂林山水最亲密的接触,有大竹筏和小竹筏,时间充足的话建议坐小竹筏,享受冲坝乐趣。

游览时间:约40分钟~90分钟

资江

资江,是资源县境内最大的一条河,发源于华南第一峰猫儿山东北麓,浩浩北去,流入湖南省境内,最后注入洞庭湖,属长江水系。资江漂流河段自县城下游5公里至梅溪乡胡家田,全程22.5公里,下45个滩,拐31道湾,既有自己别具一格的雄伟险峻,又有桂林漓江的清纯秀丽。著名诗人贺敬之盛赞“资江漂流,华南第一”。资江两岸植被保护良好,流量、流速相对稳定,似一条玉带穿梭于奇山峻岭之间。

漂流风光旖旎的资江,犹如步入一条长长的山水画廊。两岸奇峰突兀,怪石嶙峋,云烟缥缈,竹木葱笼,山花烂漫,水鸟低飞,莺啼婉转。江面鱼鹰竹筏穿梭于清澈江面;江畔竹篱茅舍,掩映于翠绿丛中,屋舍俨然,鸡犬相闻。倒影映水底,彩石铺河床。江流水急,清澈见底,鱼游水中,历历可见,白浪扑面,清风徐来。乘舟或漂流而下,山随水转,舞伴舟行,三弯九折,舟移景换。远望,“山重水复疑无路”;近前,“柳暗花明又一村”,浪拍衣衫,亦惊亦喜,船在江上行,人在画中游,令人心旷神怡,惬意莫名。沿岸景物琳琅满目,奇观迭出,“风帆石”、“玉屏山”、“三娘石”、“神象饮水”、“万马饮江”、“美猴王醉卧沉香寨”、“大将军骑马镇天门”……千姿百态,形神兼备,惟妙惟肖,妙趣横生,令游人击掌叫绝,叹为观止,顿生“资江归来不游江”之感。

行舟漂流资江河段,船泊两岸,移步进入资江天门景区。驻足抬眼,但见奇峰耸峙,竹木葱笼,绿树红楼,交相辉映,自然景色、人文景观融为一体,各具特色。往北,可攀援悬崖峭壁,拾人工凿出的1098级石级而上,登上海拔627米,四面刀劈斧削、亘古人迹绝至的神仙寨顶。既可饱览山上原始森林真迹,又可俯瞰远眺东、北、南面资江景观。往西,沿山崖石脚而上,蓦然抬首,顿见巨大石峰从顶至底被拦腰截断,形成一道184米、宽不足2米、高50余米的石隙,这就是莫不令游人称奇的“西面一线天”。往东,进入“天下第一药谷”——百万谷。沿群峰对峙间的一条山涧幽径盘旋而上,可闻万千奇药异草灵气,可抚交织古藤老蔓之干,可掬汩汩流出,丁咚有韵仙泉,可静听幽林百鸟啁啾之乐,穿越“东面一线天”,上“天脊”,下“天梯”,尽览水光山色,饱吸伸手可掬的清新空气,洒下一路欢声笑语,恋恋不舍地向资江许诺:“再见”。

资江除具有原始、古朴、幽野的特色外,更富有一种灵动、秀丽之美。沿江分布的60多处景点,古怪稀奇,美不胜收,其中“风帆石”、“神象饮水”、“火炬山”、“将军骑马镇天门”、“资江大佛”等景点形神毕俏,堪称绝景,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五排河

五排河位于华南第一峰猫儿西南麓,发源于海拔1883米的金紫山,是资源县境内第二大河,流经车田、两水、河口三个民族乡后,滔滔西去,汇入柳江,最后流入珠江,属珠江水系。一县之内的两条大河,分属长江、珠江两大水系,成为资源旅游的一大显著特点。

经有关部门和专家多次考察后认定,五排河最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河段,是自车田乡政府所在地的车田至河口乡政府所在地的河口这一30余公里的河段。峡深谷幽,滩险流急,山高石奇,两岸风光优美,民俗风情浓郁,给来五排河漂流探险的游客留下深刻印象。

乘竹筏或橡皮船漂流五排河,简直就是置身于幽谷探秘。弯多,山陡、林深、谷幽,一切尘世间的喧嚣顿然销声匿迹,江流把人带进了一个古朴、原始的纯自然境界。

五排河河面宽5~30米,上下游落差近300米,映入眼帘的是一条又一条,几乎连成一体的急流险滩,漂流探险,橡舟飞流直下,排空的白浪迎面击来,橡舟上下翻飞,左冲右突,入滩前一身干爽爽的,出滩后即成了湿漉漉的。汹涌澎湃的五排河,犹如一头脱缰的烈马,在深山幽谷中腾挪驰骋。只要不畏险阻,一往无前,游人最终就能驯服这匹桀骜不羁的烈马,成为驾驭这匹烈马的骑士。

到五排河探险觅胜,那古莽苍源,那惊险刺激,足以让凡人变作英雄,让懦夫变成勇士,更使人享受到征服自然的无穷乐趣。

五排河漂流其间,身犹云卷,虚幻迷离,惊险刺激,充满回归大自然、征服大自然的无穷乐趣,已被国家体育总局专家确认为目前国内最为理想的、唯一能够满足世界急流回漩运动所有6个级别训练的比赛要求的河段,被体育总局定为“国家水上运动训练基地”,2001年成功举办了五排河全国漂流邀请赛,2005年举办了全国首届自然水域漂流大赛,2006年举办了第一届大众漂流节。

宝鼎瀑布

宝鼎瀑布发源于华南第二高峰真宝鼎,似一条银色巨龙穿破云天,气势磅礴,声籁清绝。瀑布水流量大,落差近700米,从瀑顶到瀑底,几经周折,形成九级直落宝鼎湖。明代旅行家徐霞客赞之:“悬崖飞瀑,长如布、转如倾、匀成帘”。宝鼎湖面积为705亩,最深处50米,平均深度35米,犹如一面大明镜镶嵌在群山之中,泛舟其上,湖光山色,尽入眼帘,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编辑本段]同名文章

桂林山水

(选自陈淼的《桂林山水》景山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从桂林到阳朔去看山水。

我看见过层波迭浪的大海,玩赏过水光潋滟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完整无瑕的翡翠。只有船桨激起一道道水纹,扩散出一圈圈漪澜,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千山,也跋涉过山脉逶迤的燕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样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这样的山拱围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这样的山水中有变幻无穷的洞,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涧绿树红花,江上蓑笠渔人,白鹭竹筏,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全身浮起一股飘逸而又微醉的感觉,心想:这莫不是到了人间仙境吧!

紫来洞沿革

紫来洞位于杭州市西湖风景区以南,玉皇山山腰,其历史可追溯至清代福星观道长紫东。紫东匠心独运,利用自然地形,人工开辟而成此洞,又名飞龙洞。此洞独特之处在于洞中有洞,幽深且湿润凉爽,成为夏日避暑的绝佳之地。洞口处斜壁上,巧妙地镌刻着“紫气东来”四个大字,巧妙地嵌入“紫来”二字,同时作为洞名的由来,寓意深远。

洞内环境别有一番风味,游人可细细品味其奥秘。洞口一侧,有一条仅容一人通过的石级,设计巧妙,令游人横身通过,体验别样乐趣。2006年,紫来洞进行了全面整治,以期更好地服务于游客,保护这一历史文化瑰宝。

紫来洞的沿革,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工匠的智慧与技艺,也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与文化的传承。洞内外的自然景观与人文元素交相辉映,为游客提供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文化与自然之旅。

在紫来洞,每一步都蕴含着历史的沉淀与文化的韵味,每一个细节都彰显着古代匠人的智慧与巧思。无论是洞内幽深的探秘之旅,还是洞外自然景观的赏心悦目,紫来洞都为游客提供了一个探寻历史、感受文化、体验自然的绝佳场所。

紫来洞作为一处历史文化景点,其沿革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与人文精神,也成为了现代人了解历史、体验文化、享受自然的宝贵资源。在这里,游客可以深入感受古人智慧的结晶,同时也能领略到自然与人文和谐共存的美好。

五大名山,五岳指哪五岳

  五岳

  五岳(Five

Famous Mountains),是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海拔1545米,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南岳衡山(海拔1300米,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北岳恒山(海拔2016米,位于山西省浑源县)、西岳华山(海拔2155米,位于陕西省华阴市)、中岳嵩山(海拔1512米,位于河南省登封市)。五岳景色各有特点,受到许多游客的青睐,许多文人作家也留下了大量诗文作品。其中泰山和嵩山曾经是封建帝王仰天功之巍巍而封禅祭祀的地方,更是封建帝王受命于天,定鼎中原的象征。

三山五岳,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山。五岳是远古山神崇敬拜、五行观念和帝王巡猎封禅相结合的产物,后为道教所继承,被视为道教名山。

“东岳泰山之雄,西岳华山之险,中岳嵩山之峻,北岳恒山之幽,南岳衡山之秀”早已闻名于全世界。

俗语说“五岳归来不看山”,也有“恒山如行,泰山如坐,华山如立,嵩山如卧,唯有南岳独如飞”的说法。

由来

五岳的说法始见于《周礼、春官、大宗伯》:“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周礼》成书于战国后期,是儒家思想融合道、法、阴阳等诸家而形成的。因此我们认为五岳的思想是糅合夏代、商代以来的四方神和战国初期的五行观念而形成的山岳崇拜。

东岳泰山五岳是封建时代帝王加封的。“史记集解”载:“天高不可及,于泰山上立封禅而祭之,冀近神灵也。”帝王们为了“报天之功”,常以雄伟险峻的大山为祥瑞,在峰顶上设坛祭祀,举行封禅大典。

封禅的理论估计起源于东周春秋战国时代。而第一个举行大规模封禅仪式的是秦始皇。秦始皇亲自祭祀的地方只有泰山一处。到了唐代和武周武皇武则天,封禅活动在中原中岳嵩山。经过封建帝王的封禅历史,五岳的地位更高了。

中国的世界名山不少,三山黄山、庐山、峨眉山,民间有黄山归来不看岳之称,唯独这五座山尊为“岳”,不是没有道理。拿东、西、中三岳来说,都位于万里母亲河黄河岸边,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是华夏祖先最早定居和繁荣的地方。五岳在我国虽不是最高峻的山岭,但都高耸在平原或盆地之上,这样也就显得格外险峻了。“诗经”中有“泰山岩岩,鲁邦所瞻”、“嵩高维岳,骏极于天”等诗句,可以看出泰山、嵩山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同时,由于受到当时一些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对天下名山全面考察,当然也就无法“择优录取”了。

五岳劈地摩天,气冠群伦。千百年来,皇帝在这里祭祀,僧人道士在这里修行念经,善男信女在这里烧香许愿,名人雅客也喜欢在这里赋诗作画,给五岳留下了众多的人文遗迹,五岳更加有名了。难怪人们登五岳后,会发出“五岳归来不看山”的慨叹。

 

传说

古代帝王附会五岳为群神所居,在诸山举行封禅、祭祀盛典。「五岳」说始于汉武帝。唐玄

宗、宋真宗封五岳为王,为帝。明太祖尊五岳为神。汉宣帝定的五岳中以安徽省天柱山为南岳,河北省曲阳县的大茂山为北岳,后始改以湖南省的衡山为南岳,隋以后成为定制。明代又以山西省浑源县的恒山为北岳,清代移祀北岳于此。五岳均有寺庙名胜多处。

五岳中“岳”意即高峻的山。中国古代,认为高山“峻极于天”,把位于中原地区的东、南、西、北方和中央的五座高山定为“五岳”。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道教开始在五岳修建佛寺、道观,进行宗教活动,每个“岳”均尊奉一位“岳神”(或称“大帝”、“神君”等)作为掌管该岳的最高神祇。这几座山上的天然风景亦逐渐被开发出来,供朝山信徒游览。于是,五岳又成为中国以山岳自然景观之美而兼具佛、道人文景观之胜的风景名胜区。唐宋以前,五岳大抵是佛、道共尊,寺、观并存。宋以后,佛教和道教各自依靠政治背景和社会势力彼此展开争夺。到明清时期,南岳、北岳和中岳仍保持著佛、道共尊的局面,东岳和西岳则以道教势力为主,成为中国道教的中心。

国人论风光必曰三山五岳。“三山”者,“神仙”居住的地方也。《史记·秦始皇本纪》载:“齐人徐巿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是苏东坡所谓“东方云海空复空,群山出没空明中”的“仙迹”;而“五岳”则是我国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他们是封建帝王仰天功之巍巍而封禅祭祀的地方,更是封建帝王受命于天,定鼎中原的象征。五岳劈地摩天,气冠群伦。虽然五岳不是我国最高峻的山岭,但都高耸在平原或盆地之上,就显得格外险峻了。《诗经》中有“泰山岩岩,鲁邦所瞻”、“嵩高维岳,骏极于天”等诗句,由此也可以看出五岳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

五岳既不愧为天下名山。论景观,五岳又各具特色:泰山雄、衡山秀、华山险,恒山奇,嵩山奥。东岳泰山巍峨陡峻,气势磅礴。东周文人孔子曾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叹,而唐代诗人杜甫则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言壮语。南岳衡山地临湘水之滨,林木苍郁,景色幽秀,享有“五岳独秀”的美名。西岳华山,险居五岳之首。“自古华山一条路”,登临犹比上天难,不吃豹子胆,只能望峰叹。北岳恒山则山势陡峭,沟谷深邃。交通不便,偏是深山藏宝,“悬空寺”便隐匿其中。中岳嵩山雄险有之,奇秀有之,似乎突出在一个“奥”字上:在中岳嵩山留下了覆盖经济、文化、艺术、宗教、科技全方位博奥精深的“天地之中”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佛、道、儒”三教荟萃,“天、地、人”竞相生辉,“山、寺、貌”互补争艳。东岳泰山之雄,西岳华山之险,南岳衡山之秀,北岳恒山之幽,中岳嵩山之峻,泰山如坐,华山如立,衡山如飞,恒山如行,嵩山如卧。早已闻名于世界。

“五岳”被誉为中国的“五大奇观”。

  渊源

古代封建帝王把五岳看成是神的象征。

“岳”在东周春秋前是掌管大山的官吏职称,尧时分掌四方外事的部落首领就叫“岳”。后来把主管方岳的官吏与岳官驻地的大山名称统—起来了,便出现了代表四方大山的“据道教典范《洞天记》云:“黄帝画野分州,乃封五岳。”黄帝远在五千年前,其疆域版图不出中原黄河流域,黄帝是否封岳无正史可查,但到唐虞三代出现了四岳是无可置疑的。

历史上各朝京都虽屡有变迁,均不出豫、晋、陕、三省范围,其所封四岳都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

春秋产生了“五行”之说,战国时颇为流行。由于阴阳学家邹衍等人的大力宣扬,“五德终始论”越来越盛。“五岳”之说才应运而生,故《诗话》曾说:“唐虞四岳,至周始有五岳。”

中国岳山称名始见于《尚书》。《尚书》有东、西、南、北四岳,而无五岳。四岳山名见于经书者唯有东岳岱宗。《周礼·大宗伯·大司乐》始言五岳,而不言为何山。

后来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才对名山大川较翔实可靠地总结了自五帝至秦代的演变过程:“因为夏、商、周的国都都在黄河与洛水之间,所以嵩山为中岳,其他四岳各随其方,四渎都在山东。至秦称帝,建都咸阳时则五岳、四渎均在东方。自五帝以至秦,名山大川或在诸侯,或在天子,不可胜纪。及秦并天下后,才有了明确规定:自河南省崤山以东为名山五,即嵩山、恒山、泰山、会稽、湘山;大川二,即济水和淮河。”

综上所述,汉之前五岳之制因势而异,各有不同。西周建都于丰、镐,以华山为中岳:东周周平王东迁洛邑(洛阳)以后,又以嵩山为中岳,华山为西岳。只有东岳泰山和北岳恒山称呼未变。至汉武帝时,才正式创立五岳制度,并登礼天柱山封为南岳。据《汉书·郊祀志》载,汉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颁发诏书,确定以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霍山(即天柱山)为南岳,恒山为北岳,嵩山为中岳。隋文帝杨坚统一南北朝后,于开皇九年(公元589年)诏定湖南湘江之滨的衡山为南岳,废霍山为名山。北岳恒山在汉、唐、宋时,皆在山阳的河北曲阳登礼。至金、元、明、清诸代建都于北京,曲阳之山在京城之南,与北岳名称不符。而恒山主峰天峰岭位于山阴的山西浑源,恰在京城之北。所以,明代称浑源恒为北岳,但因路途遥远,祭祀仍在曲阳。直到清代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才根据礼臣的建议,改招北岳于浑源。

  东岳泰山

“山以岳遵,岳为东最”。我国历代的封建帝王在这里举行隆重的封禅典礼,文人墨客在这里流连观赏,吟咏赞叹。到泰山,既可以饱览历史文化的精品,又可以领略大自然的神奇之美。异峰突起在华北平原大地上的泰山,山势突兀挺拔,气势磅礴,颇有“擎天捧日”之势,通常被人们看做是崇高、伟大的象征,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

泰山位于山东省的中部。泰山从东平湖东岸向东北延伸至淄博市南和鲁山相接,它的主要山峰都在泰安境内,外围的低山丘陵一直延伸到历城、长清、肥城和济南等地,起伏绵延达200多公里,总面积为426平方公里。人们通常把泰安境内

的泰山主峰及其邻近的山地称为“泰山”,而把泰山及其外围的低山丘陵总称为“泰山山区”,它是鲁中山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按地质构造分类来看,泰山属于“断块山”,它是在中生代,由地壳断裂上升作用形成的。从红门宫以南的一天门起,泰山拔地而起,在水平方向仅5000米的距离,垂直升高竟达1300多米;其间形成了三个明显的阶梯,一个在一天门,一个在中天门,另一个在南天门。泰山是我国古老的变质岩系出露的标准地区之一。它的古老岩系包括泰山群的混合变质沉积岩层,以及各种成因类型的花岗岩类,基性侵入岩体和岩脉等,它们统称为“泰山杂岩”。泰山杂岩是太古代的古老岩石,根据同位素测定,泰山群的年龄在25亿年以上,杂岩中的岩体的年龄也在22亿年至17亿年之间。

泰山主峰海拔1545米。名为“玉皇顶”,其相对高度为1391米,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带大陆的第一高山。它山势峻拔高挺,素有“泰山天下雄”之誉。

泰山有“丽、幽、妙、奥、旷”五大游览区,即山麓的“丽区”、山顶的“妙区”、登山东路为“幽区”、西路为“旷区”,以及分布在山后的“奥区”。  

西岳华山登泰山原有东、中、西三条路。自隋唐以来东路逐渐废弃,仅剩中、西两路,于是原来的中路就成了东路。到泰山的游客大多习惯从东路开始登山,沿此线路自山麓的岱宗坊溯中溪至玉皇顶,行程近10公里,有约7000级石阶可登。岱宗坊是东路登山的门户,其余文物古迹多集中在道路两旁,主要景点有景色如画的王母池、富丽堂皇的红门宫,以及万仙楼、斗母官、

三宫庙等;过了三宫庙,向东北拾阶而行,可达经石峪,这里有刻在大片天然石坪上的北齐石刻佛教《金刚经》,全文隶书,字大约50厘米,字体遒劲,被誉为“榜书之宗”、“大字鼻祖”,虽经1400多年的风雨侵蚀,仍存留着1000多字。从经石峪折回正路,过柏洞后,山势渐陡,在群峰对峙、峭壁矗立之处有悬崖欲坠的壶天阁,经“回马岭”、“峰回路转”石坊,迈过步天桥,越十二连盘就是中天门。中天门也叫二天门,海拔847米,正好为旅程的一半,它处在山腰间,仰观泰山陡立,云梯高悬,南天门遥遥在望;俯瞰奇峰幽谷,松柏苍翠,汶河流水似一条玉带;东西中溪山群峰对峙,西面凤凰岭蜿蜒起伏,令人心旷神怡。从中天门起山势越来越陡,过造型古朴的云步桥,经古树幽雅的五松亭,走如石如窟的朝阳洞,这里既能看到“斩云剑”、“飞来石”等奇异山石,观赏“迎客松”、“五大夫松”等景致,又能品味历代题字刻石。据《史记》记载,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乃遂上泰山,……下,风雨暴至,休于树下,因封其树为五大夫”,人们就称它为“五大夫松”。据说原树已在明乙历年间毁于山洪,现有的松树是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补植的。后人因将五大夫松误认为五棵松树,就补栽了五棵,还修一个亭子,名“五松亭”。原有的这五棵松树也只剩下了三棵。在五松亭上面的山崖上,有一株古松,传说它是秦始皇封“五大夫松”的见证,它有“俯望”、“迎人”之态,因名“望人松”,也就是泰山迎客松。五松亭北的朝阳洞,因其朝阳而得名,再往前就是对松山,也叫

“万松山”,这里双峰对峙,万松叠翠,下临千仞深渊,上蔽千年古松,乱云飞渡,观松听涛,景味异常,乾隆曾称之为:“岱岳最佳处。”从对松山到南天门,行程不过1000米,却要攀登石阶1954级,相对高度达400米,几乎垂直上下,这就是登泰山的最艰险之处——十八盘,三个“十八盘”称之为“慢十八,紧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十八盘始悬梯直立,令人望而生畏,当地有一名俗语:“到了十八盘,游人心里寒。”

屹立在十八盘之首的就是南天门,是岱顶第一名胜,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曰:“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回首俯视,“天梯”高悬,云涛汹涌,凉风徐徐,游人似觉悠悠欲飘,进入“仙界”。岱顶景色雄奇壮丽,有碧霞祠、唐摩崖石刻、玉皇庙、日观峰、瞻鲁台、探海石和月观峰名胜古迹。登泰山极顶,可尽赏“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金带”、“云海玉盘”四大奇观。当年孔子游泰山时,曾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赞誉。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著名诗句更是脍炙人口。

岱顶以北的岱阴,有幽径清溪,怪石突立的后石坞,挺拔奇秀的天烛峰,尤以“石坞松涛”最佳。这里幽深雅静,人迹罕至,素有泰山“奥区”之称。

黑龙潭是泰山西部的重要名胜,三道瀑布飞泻直下,瀑以潭名,叫龙潭瀑布。潭上的长寿桥宛若长虹横跨西溪,桥下悬岩百丈,溪水奔腾,像倾倒万斛珍珠,水花四溅,如雨似雾,水声如击鼓撞钟,山鸣谷应。清光绪年间,泰安知县毛蜀云书一幅楹联云:“龙跃九霄云腾致雨,潭深千尺水不扬波。”

普照寺位于环山路以北古柏蔽日、宁静幽雅的青山怀抱之中,是泰山现存最好的佛教寺庙。位于泰山西北麓玉符峰的灵岩寺,始建于晋,兴于北魏,盛于唐宋。灵岩寺是唐贞观中至大宝初,高僧慧崇所建。千佛殿是寺内的主体建筑,殿内有尊宋代大型彩色罗汉泥塑,它无一般佛教造像的固定程式,每尊塑像的姿态不同,性格各异,肤色、表情、动作、衣着均不雷同,神态逼真,气质刻画入微,被誉为“海内第一名塑”。寺周有“一线天”、“对松桥”、“五步三泉”、“镜池春晓”、“方山积翠”、“明孔雪”等胜景,难怪明代学者王世桢称“灵岩为泰山背最幽处,游泰山不游灵岩,不成其游”。

南岳衡山

南岳衡山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境内,是我国著名的五岳名山之一,国务院于一九八二年 批准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现为中国首批5A级风景区。南岳衡山自然风光秀丽多姿,人文景观丰富多彩,素有“五岳独秀”和“文明奥区”之称。祝融峰之高,藏经殿之秀,方广寺之深,水帘洞之奇,古称南岳“四绝”。春看花,夏观云,秋望日,冬赏雪,为南岳四季奇观;飞瀑流泉,茂林修竹,奇峰异石,古树名木,亦是南岳佳景。风景区内有24岩、12洞、7潭、8溪、20泉、3瀑布。自晋以来南岳佛道共存,历代不衰,为宗教史上所罕见。南岳山高林密,环境宜人,气候独特,是著名的避暑和观冰赏雪胜地。[3]

南岳又是一座天然的植物园和动物园。这里有世界稀有的原始次森林,有600多种树木和800多种草本植物。其中有东晋的银杏,明代的古松,世界罕见的绒毛皂荚,奇异的摇钱树、连理枝、同根生、金钱松等。这里还有极其珍贵的华南竹鸡、杜鹃、鹰嘴龟、娃娃鱼等。

南岳也是一个享有盛名的文明奥区。古代,这里曾有108所庙宇,现存还有26所。南岳镇上,有占地9.8万平方米的江南最大的寺庙——南岳大庙,庙前书有“天下南岳”的花岗石大牌坊。南岳大庙规模宏伟,集宋元以来古建筑之大成,庙由南至北共分九进,中间是祭祀祝融神殿堂,东西两厢分别是道教八观和佛教八寺,以示南岳佛道并存。祝圣寺为南岳最大的丛林佛寺,由五进八群院落组成,内有五百罗汉石刻。山上有晋代封为“南岳夫人”的女道士魏华存修道成仙的黄庭观和飞仙石;有规模宏大的玄都观;有“六朝古刹、七祖道场”的福严寺;有日本佛门曹洞宗视为祖庭的南台寺;有祝融峰上先道后佛的上封寺。

南岳还是湖湘学派的发源地。自唐代宰相李泌的儿子李繁为纪念其父在南岳隐居十二年修建的邺候书院以后,先后在此出现了文定书院、甘泉书院、集贤书院等10余所书院。正如古人所云:“天下之书院,楚为

感;楚之书院,岳为盛”。

南岳这块神奇的土地,为历代帝王、名人所仰慕。远古时代的尧帝、舜帝、禹帝均到过南岳祭祀,大禹治水,曾在衡山杀白马祭告天地,在皇帝岩斋戒祈求上天帮助,获天赐金筒玉书,取得了治水方案,制服滔天洪水,功垂万世。乾隆、康熙皇帝曾为南岳题词;李白、杜甫、柳宗元、朱熹、魏源、王船山、谭嗣同等历史名人以及当代国家领导周恩来、叶剑英、陶铸、郭沫若等均到过南岳。并留下了3700多首诗词、歌、赋和375处摩岩石刻。

南岳还是我国唯一佛道并存的名山,宗教文化源远流长。有形似故宫的岳庙,有为“六朝古刹、七祖道场”的福严寺,还有日本曹洞宗视为祖庭的南台寺、道家称为二十二福地的光天观。这里自然风光秀丽多姿,有“祝融峰之高、藏经殿之秀、方广寺之深、水帘洞之奇”;有“五龙朝圣”、“龙池蛙会”、“玉树琼花”、“祝融莹光”。春观花、夏看云、秋望日、冬赏雪,四时景色各异;麻姑仙境之幽、穿岩诗林之趣、龙凤清溪之野、禹王山城之古,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为一体。

南岳大庙,是一件有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的珍品,

其规模之宏大,建筑之精美,结构之完整,布局之周密,实属罕见。在南岳古镇,还有一座佛教古寺——祝圣寺。它位于镇的东街,与山上的南台寺、福严寺、上封寺和衡山城外的清凉寺等,合称为南岳六大佛教丛林。相传大禹治水时曾经来到这里,并在这里建立清冷宫佘礼舜帝。清朝康熙年间作为皇帝的行宫进行大规模改建,并更名祝圣寺。寺的四周古木苍翠,寺内香烟缭绕,木鱼钟磬之声,不绝于耳,佛图佛像满目,有兴趣者,还可入内与法师交谈,品尝一下南岳著名的素餐斋席。其它如广浏寺、湘南寺、丹霞寺、铁佛寺、方广寺及传法院、黄庭观等,都是明代以前的古镡,规模大小虽不相同,但也各有佳趣。

西岳华山南岳的特产有:观音笋、南岳云雾茶、广柑,蜜桔、猕猴桃、雁鹅菌

南岳著名的旅游景点有:祝融峰、方广寺、藏经殿、会仙桥、水帘洞、衡山烟云。其中,山巅祝融峰,海拔1300.2米,登衡山必登祝融。唐代文学家韩愈诗云:“祝融万丈拔地起,欲见不见轻烟里。”这两句诗既写了祝融峰的高峻、雄伟,又写了衡山烟云的美妙。登临其上,可见北面洞庭湖烟波渺渺,若隐若现,南面群峰罗列,如障如屏,东面湘江逶迤,宛如玉带,西面雪峰山顶,银涛翻腾,万千景象,尽收眼底。

  西岳华山

华山位于陕西省华阴县境内,为五岳中的西岳。华山之险居五岳之首,有“华山

自古一条路”的说法。素有“奇险天下第一山”之誉!

华山名字的来源说法很多,一般来说,同华山山峰像一朵莲是分不开的,古时候“华”与“花”通用,正如《水经注》所说:远而望之若花状”,故名。

华山有东、西、南、北、中五峰。东峰是华山的奇峰之一,因峰顶有朝台可以观看日出、美景,故又名朝阳峰。北峰也叫云台峰,山势峥嵘,三面绝壁,只有一条山道通往南面山岭,**《智取华山》即取材于此。西峰叫莲花峰,峰顶有一块“斧劈石”,相传神话传说故事《宝莲灯》中的沉香劈山救母就发生在这里。南峰即落雁峰,是华山主峰,海拔2154.9米,也是华山最险峰,峰上苍松翠柏,林木葱郁,峰东有凌空飞架的长空栈道,中峰亦名玉女峰,依附于东峰西壁,是通往东、西、南三峰的咽喉。

华山山路奇险,景色秀丽,沿山路从玉泉院到苍龙岭可以看到许多胜景,从华山脚下到青坷坪,一路上风光幽静,山谷青翠,鸟语花香,流泉垂挂,令人心旷神怡。青柯坪以东才是真正爬山的开始,这里有一巨大的回心石,站在石上往上一看是危崖峭壁、突兀凌空的“千尺幢”,胆小的人就在此停住,准备往回走了,只有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人才有机会领略到华山险峰上更美的风光。千尺幢窄陡的石梯容纳一人上下,370多个石级,非铁索牵挽,难以攀登。过千尺幢经百尺峡就到了“老君犁沟”,这是夹于陡绝石壁之间的一条沟状道路,有570多个石级,其尽头是“猢狲愁”,顾名思义,就是连猴子都发愁的意思,可想而知崖壁是多么陡峭了。过了"猢狲愁"就到了华山北峰。北峰海拔1614.9米,为华山主峰之一,因位置居北得名。北峰四面悬绝,上冠景云,下通地脉,巍然独秀,有若云台,因此又名云台峰。峰北临白云峰,东近量掌山,上通东西南三峰,下接沟幢峡危道,峰头是由几组巨石拼接,浑然天成。绝顶处有平台,原建有倚云亭,现留有遗址,是南望华山三峰的好地方。峰腰树木葱郁,秀气充盈,是攀登华山绝顶途中理想的休息场所。

华山还是道教名山;《华山记》谓“山顶池中,生千叶莲,服之羽化,因名华山”。道教称第四小洞天﹐名其岳神为金天王。其主峰为落雁(南峰)﹑朝阳(东峰)﹑莲华(西峰)﹐素以奇险著称。有四仙

庵﹐传为谭紫霄﹑马丹阳﹑刘海蟾﹑邱处机修炼处﹐陈抟亦隐居此山。《华岳志》称陈抟隐於云台观﹐殁於张超谷石室﹐葬於玉泉院。有避诏崖﹑希夷祠﹑希夷睡洞和睡像等遗迹。传华山为“第四洞天”,有陈抟、郝大通、贺元希最为著名的道教高人。山上现存七十二个半悬空洞,道观20余座,其中玉泉院、东道院、镇岳宫被列为全国重点道教宫观。

留下了无数名人的足迹,也留下了无数故事和古迹。自隋唐以来,李白、杜甫等文人墨客咏华山的诗歌、碑记和游记不下千余篇,摩岩石刻多达上千处。自汉杨宝、杨震到明清冯从吾、顾炎武等不少学者,曾隐居华山诸峪,开馆授徒,一时蔚为大观。而在华山诸多故事中,流传最为广泛的有神话故事有“巨灵劈山”、“沉香劈山救母”、“吹萧引凤”等。华山还是神州九大观日处之一。华山观日处位于华山东峰(亦称朝阳峰),朝阳台为最佳地点。华山的著名景区多达210余处,有凌空架设的长空栈道,三面临空的鹞子翻身,以及在峭壁绝崖上凿出的千尺幢、百尺峡、老君犁沟等。其中华岳仙掌被列为关中八景之首。

  北岳恒山

北岳恒山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境内。恒山风景名胜区总面积147.51平方公 里,所辖功能各异、景色纷呈的旅游小区十五个,由东北向西南绵延五百里,锦绣一百单八峰,主峰天峰岭海拔2017米,为北国万山宗主。

恒山又名玄岳,集“雄、奇、幽、奥”特色为一体,素以“奇”而著称,在五岳中有“泰山如坐、华山如立、衡山如飞、嵩山如卧”之说,而“恒山如行”。中华五千年的文明追溯,恒山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气候凉爽,民俗独特,自然和人文景观兼胜,素有“人天北柱”、“绝塞名山”、“道教第五洞天”之美誉。略

中岳嵩山

北岳恒山嵩山位于中国中东部河南省西部,中原腹地,属八百里伏牛山系,古时曾称外方、嵩高、崇高,五代后称中岳嵩山。由太室山与少室山组成,最高峰连天峰1512米;面积450平方公里,东西绵延60多公里;东依省会郑州,西临十三朝古都洛阳,南依颍水,北邻万里母亲河黄河。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核心发源地,也是世界著名风景名胜区,入选世界地质公园、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国5A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略

       总结

五岳是道教封的,而五岳中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道教建筑群是中岳庙。中岳庙始 建于秦,后来汉武帝、武皇帝武则天和宋太祖赵匡胤等帝王仿照皇宫对其进行扩建。现存的中岳庙为清朝乾隆皇帝仿照北京故宫所建,故又名“深山故宫”。由此可见,真正的历史文化五岳之首为嵩山。在地质学上,嵩山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横跨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的世界名山,地球起源和世界地质研究活化石。而泰山仅跨越了两个地质年代。由于嵩山位于万里母亲河黄河南岸,中原大地天地之中,十三朝帝都洛阳以东,在古代就被尊为万山之祖。在文化上,嵩山是儒释道三教圣地,也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和建筑学圣地。嵩山山脉更是孕育了闻名中外的中国功夫-少林武术,以禅宗和武德著称于华夏大地和世界,成为中华文明的核心符号和代名词。

参考资料

1.五岳是哪五岳?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390731.html

2.五岳的由来和历史 

http://wenwen.soso.com/z/q213488431.htm

3.五岳之概述——开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5e8ea101013lob.html

4.五岳 - 搜搜百科

http://baike.soso.com/v272690.htm

6.五岳_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subview/3668/5268274.htm?fromId=3668&from=rdtself

扩展阅读:

1.东岳泰山的简介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8103524.html

2.西岳华山简介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3583484.html

3.中岳嵩山介绍

http://zhengzhou.cncn.com/jingdian/songshan/profile

华东游记之六十五:江苏无锡, 宜兴张公洞、善卷洞

华东秘境探秘:江苏无锡的洞穴奇缘——宜兴张公洞与善卷洞

穿越时空的印记,我们来到江南的瑰宝——无锡宜兴,这里隐藏着两颗璀璨的洞穴明珠:张公洞与善卷洞,它们不仅是地质学的瑰宝,更是历史与神话交织的神秘世界。我有幸在1982年的夏日探访,虽然照片已无从寻觅,但那里的故事历历在目。

张公洞,洞天福地的隐秘传说

宜兴张公洞,又名庚桑洞,被誉为宜兴“三奇”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神话。位于孟峰山麓,距离无锡市60余公里,72个大小各异的洞穴,每个洞窟温度各异,犹如海内奇观。这里曾是汉代张道陵修道之地,也是唐代张果老的隐居之所。洞内,善男信女、文人墨客、达官显贵,乃至帝王将相,都曾留下足迹,倾慕这里的仙气与灵气。

更令人称奇的是,庚桑楚这位老子传人的故事,使得张公洞成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洞内藏经《洞灵真经》,而张道陵在此创立的“五斗米道”则因天师张陵而得名。唐代前的张果老,更是在此仙逝,留下了千年何首乌与骑驴仙去的神话。

善卷洞,地下宫殿的奇幻之旅

紧邻张公洞的善卷洞,是“三奇”之首,位于祝陵村螺岩山。这座面积5000平方米,长达800米的石灰岩溶洞,由上中下后四洞巧妙连通,仿佛一座地下宫殿。其中,下洞和水洞的奇妙组合,让游人乐此不疲。水洞中泛舟,仿佛置身龙宫,游走于石级间,能听到从“波涛门”至“金鼓门”的自然交响乐,感受历史的韵律。

善卷洞因古代贤者善卷先生避世于此而得名。上洞的“云雾大场”,如梦如幻,壁挂石钟乳,池潭如镜,让人仿佛置身仙境。而水洞,又名龙洞,暗河穿山而过,乘船漫游,如同穿越时光,最终在“豁然开朗”处感受别样洞天。

人文遗迹的探访

善卷洞附近,碧鲜庵静静矗立,那是东晋祝英台的读书之地,与她琴剑之家相邻,英台阁与仿古园林的结合,为这片土地增添了一抹人文气息。如今,游人可以在此品味历史与自然的交融,感受祝英台的巾帼英气。

穿越华东,无锡宜兴的张公洞与善卷洞,不仅展示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它们是华东游记中的一抹瑰丽,等待着每一个探寻者去发现和回味。

发表评论

增文号京ICP备19003863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 主题作者QQ:201825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