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大全文章正文

傍桑阴学种瓜:古韵农趣盎然景

百科大全 2025年03月20日 02:25 35 寒凝


也傍桑阴学种瓜的上一句

“也傍桑阴学种瓜”的上一句是“童孙未解供耕织”。

这首诗出自宋代诗人范成大的《夏日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全诗为: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该诗描绘了农村初夏时分的劳动场景,展现出一派紧张而有趣的劳动气氛。其中,“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两句,尤为生动有趣,表现了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但也在桑树阴下学着种瓜的可爱场景。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译文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通俗易懂的译文如下:

白天去田里从事田间劳动,夜晚在家中搓麻线,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

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古诗原文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范成大〔宋代〕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注释

耘田:泛指治田除草,从事田间劳动。

绩麻:把麻搓成线。

各当家:每人担任一定的工作。

未解:不懂。

供:从事,参加。

傍:靠近。

阴:树荫。

创作背景

《夏日田园杂兴》是南宋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四时田园杂兴》的第三部分,共十二首。诗歌描写了农村夏天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这首诗以朴实的语言、细微的描绘,热情地赞颂了农民紧张繁忙的劳动生活。

赏析

这首诗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说: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耘田”即除草。初夏,水稻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这是男人们干的活。“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这句直接写劳动场面。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即男女,全诗用老农的口气,“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

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逸趣横生。

作者简介

范成大(1126-1193),字至能,号称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诗人。谥文穆。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了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也傍桑阴学种瓜是什么原因

在夏天的田园诗中,有一句描绘了农村生活的温馨画面:“童孙也傍桑阴学种瓜。”这句话揭示了当时农村孩子的天真活泼和对劳动的初步体验。在夏日的阳光下,孩子们在桑树的阴影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这不仅展现了童年的纯真乐趣,也反映了古代农村的生活场景。

这首诗以老人的视角描绘了农村的日常生活,其中“村庄儿女”指的是村中的男女老少,而“童孙”则是他们的孩子。诗中的“也傍桑阴”明确指出了时间是在夏天,孩子们在桑树的阴凉下学习种瓜,这不仅表现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模仿能力,也反映了他们对农事活动的兴趣和参与。

孩子们学着种瓜的情景,充满了稚气和童趣。他们模仿着大人的动作,用小手小心翼翼地种下瓜籽,虽然还不懂得耕织的技巧,但那份认真和努力,以及对未来的憧憬,都让人感到温暖和欣慰。这种场景不仅体现了孩子们对劳动的初步理解,也展现了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和憧憬。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农村生活的和谐与美好。孩子们在桑阴下学种瓜,不仅仅是学习种植技巧的过程,更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传承。这种传承不仅体现在知识的传递上,也体现在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盼上。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农村孩子的生活状态,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热爱。通过孩子们学种瓜的情景,诗人表达了对农村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以及对孩子们纯真生活的向往。

四十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快回答)

表达了作者向往田园生活,对田园生活感到非常惬意,满意的心情。

南宋诗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译文:

白天在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线,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阴下学着种瓜。

原文: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作品赏析:

这首诗以朴实的语言、细致的描绘,热情地赞颂了农民紧张繁忙的劳动生活。首句用昼和夜对比,向我们展开一幅乡村男女耕田、绩麻,日夜忙碌的景象。后两句生动描写了农村儿童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 的情形,流露出诗人对儿童的喜爱。

诗中描写的儿童形象,天真纯朴,令人喜爱。全诗语言通俗浅显,没有刻意追求的痕迹,文笔清新轻巧,流畅自然,犹如一幅生动的农村风俗长卷,充溢着江南农村浓郁的乡土气息

发表评论

增文号京ICP备19003863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 主题作者QQ:201825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