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光山色静如画,潭面无风镜未磨
望洞庭古诗的意思翻译
望洞庭古诗的意思翻译:
此诗描述了洞庭湖的美景,展现了一幅宁静又充满生机的画卷。诗人站在湖边,远眺湖光山色,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洞庭湖的水域宽广,如同明镜一般清澈,湖边的山峦与湖水的颜色相映成趣。诗人以优美的笔触,描绘出了一幅宁静和谐的画面。湖上飞鸟归巢,渔夫唱晚,更增添了几分生活的气息。诗人通过诗歌表达了对洞庭湖美景的赞叹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下面详细解释这首诗的含义及背景。
解释:
诗人开篇即以“湖光秋月两相和”展开画卷,月光皎洁与湖光交融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宁静的水墨画。接下来的“潭面无风镜未磨”,用镜面未磨的镜子来形容湖面无风的平静状态,展现了洞庭湖的宁静与深邃。诗中的“遥望洞庭山水翠”,诗人远眺山水,湖光翠绿,美不胜收。而最后的“白银盘里一青螺”,则形象地描绘了洞庭湖的形状,仿佛一个巨大的银盘中间放置着一颗青翠的螺。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这首诗的背景可能是诗人站在洞庭湖畔,远眺湖景,感受到大自然的恢宏与美丽,心生感慨。通过对湖光秋月等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也展现了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同时,诗歌的语言优美,富有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更能让人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与情怀。
《望洞庭》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 秋夜的月光洒在洞庭湖上,湖面平静如镜,与天上的明月相映成趣,描绘出一幅宁静致远的湖光月色图。
2. 诗中的“潭面无风镜未磨”一句,形象地表达了湖面风平浪静,未经人工修饰的自然美,增强了诗句的意境。
3. 诗人远眺洞庭湖的山水,君山青翠欲滴,如同白银盘中的一颗青螺,生动地展现了湖山的秀丽与和谐。
4. 刘禹锡以清新自然的笔触,将洞庭湖的山水之美融入诗中,表现了他对大自然的深厚感情,以及宽广的胸怀和高远的审美情趣。
5. 《望洞庭》一诗,通过对洞庭湖秋夜的描绘,不仅展现了湖光山色的朦胧美,还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望洞庭 解释
品原文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注释
(1)洞庭:湖名,今湖南省北部。 (2)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3)潭面:指湖面。 (4)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 ,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 (5)山水翠:湖光山色。 (6)白银盘:形容平静无波的洞庭湖。 (7)青螺:青色的田螺,这里用来形容湖中间的君山。
译文
洞庭湖的湖水清澈和月亮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和谐。潭面没有风像一个没有磨的镜子。 远望洞庭湖非常美丽。好像一个白银盘里面有一个青螺。
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juan四声)永。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细致的描写,又有生动的比喻,读来饶有趣味。 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彻空明的。与素月的清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这就是“湖光秋月两相和”一句所包蕴的诗意。“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演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潭面无风镜未磨”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无法辉映成趣,也就无有“两相和”可言了。 诗人的视线又从广阔的平湖集中到君山一点。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三四两句诗想象丰富,比喻恰当,色调淡雅,银盘与青螺互相映衬,相得益彰。诗人笔下的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然而,它的擅胜之处,不止表现在设譬的精警上,尤其可贵的是它所表现的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它所寄托的高卓清奇的情致。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举重若轻,自然凑泊,毫无矜气作色之态,这是十分难得的。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作者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没有荡思八极、纳须弥于芥子的气魄,没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缁的襟抱,是难以措笔的。一首山水小诗,见出诗人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这是很难得的。只有真心观察,才能读出这首诗的情思。[1]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晚年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他和柳宗元一同参与那唐朝永贞年间短命的政治改革,结果一同贬谪远郡,顽强地生活下来,晚年回到洛阳,仍有“马思边草拳毛动”的豪气。 他的诗精炼含蓄,往往能以清新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人生或历史的深刻理解, 因而被白居易推崇备至,誉为“诗豪”。他在远谪湖南、四川时,接触到少数民族的生活,并受到当地民歌的一些影响,创作出《竹枝词》、《浪淘沙》诸词,给后世留下“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的民俗画面。至于“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更是地道的民歌风味了。他在和白居易的《春词》时,曾注明“依《忆江南》曲拍为句”,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依曲填词的最早记录。[1]
湖光秋月两相和的和是什么意思 湖光秋月两相和全文及翻译
湖光秋月两相和的“和”字表示和谐交融。
湖光秋月两相和全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译文:风静时湖面上清澈空旷,湖面与秋月相互辉映,显得异常和谐宁静。没有风的湖面如同一面未经打磨的镜子,平滑而明亮。远远望去,洞庭山的绿色与洞庭湖的水色交相辉映,相得益彰。而湖中的山峦犹如一只青绿色的螺放在银盘之上。整个景色都透露出一种自然美和和谐之美。
关于“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解释:
1. “湖光”指的是湖面反射出来的光,它包含了月光和其他自然光源的映照。在特定的时刻,如秋季的月夜,湖光会显得格外明亮和纯净。
2. “秋月”指的是秋天的月亮,秋天的月亮通常更加明亮和清澈,其光线更容易投射到湖面,与湖光相互辉映。
3. “两相和”表示湖光与秋月相互融合,形成一种和谐的画面。这种和谐不仅体现在视觉上的美感,更代表着大自然的和谐统一。月光照亮了湖面,湖面的反射又衬托了月色的美丽,二者相互成就,构成了一个完美的景致。
这首诗描绘了秋季月夜湖光山色的美丽景象,展现了大自然的和谐之美。通过“湖光秋月两相和”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向往之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