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大全文章正文

明空念诵法入门指南:领悟禅意之空明

百科大全 2025年03月22日 13:50 35 墨庭


“潭影空人心”的出处是哪里

“潭影空人心”出自唐代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

“潭影空人心”全诗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代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版本一)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惟余钟磬音。

(版本二)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版本三)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版本四)

作者简介(常建)

常建(708-765),唐代诗人,字号不详,有说是邢台人或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过着一个很长时期的漫游生活。后移家隐居鄂渚。大历中,曾任盱眙尉。

题破山寺后禅院翻译及注释

翻译

大清早我走进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着山上树林。

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注释

⑴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南朝齐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所建。

⑵清晨:早晨。入:进入。古寺:指破山寺。

⑶初日:早上的太阳。照:照耀。高林:高树之林。

⑷竹径:一作“曲径”,又作“一径”。通:一作“遇”。幽:幽静。

⑸禅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⑹悦:此处为使动用法,使……高兴。

⑺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空:此处为使动用法,使……空。此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⑻万籁(lài):各种声音。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此:在此,即在后禅院。都:一作“俱”。

⑼但余:只留下。一作“惟余”,又作“唯闻”。钟磬(qìng):佛寺中召集众僧的打击乐器。磬,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题破山寺后禅院鉴赏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题壁诗。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唐代咏寺诗为数不少,且有很多佳作 。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构思独具特色 ,它紧紧围绕破山寺后禅房来写,描绘出了这特定境界中所独有的静趣。

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落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早晨,初升的红日将金色的阳光洒向寺院,洒向虞山之中的林木,使寺院变得更加绚丽明亮,高耸入空的山林也变得更加翠绿葱茏,令人心旷神怡。这里,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给刻写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首联是写后禅院的远景,为下文的近景刻画打下了基础。

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弯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僧房深藏在花木丛中,香气馥郁,宋欧阳修曾感慨地称赞道:"我常喜诵常建诗云:‘竹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故仿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 ,乃知造意者唯难工也。"这一联的美,不仅体现在写景的准确传神上,而且表现在其思想内涵的深邃上。佛教提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净,无欲无求,苦修苦行,而后禅院却花木繁茂,清香扑鼻,由此含蓄曲折地表现僧侣们内心对美的热烈向往和执着追求。“曲径通幽”之美学在中国古典园林上有广泛运用。

颈联和尾联在意念上紧承颔联,颔联写诗人的发现之美,追寻之乐,这两联则通过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情有态的景物描写来渲染佛门禅理涤荡人心、怡神悦志的作用,在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又把读者带进幽美绝世的佛门世界。诗人举目四望,只见艳阳高照,天地生辉,翠竹幽林沐浴在阳光灿烂之中熠熠生辉,眩人眼目;活泼小鸟欢飞在茂林修竹之间自由自在,惹人羡慕。禅房前面是一池清澈见底的水潭,蓝天白云、茂林修竹倒映其间,给人以洁净空明、心旷神怡之感。“空人心”应对上句“悦鸟性”,点示如此空灵纯洁的世界的确可以涤除尘念,净化心灵;“悦鸟性”又暗示人只有象鸟一样,远离凡尘,回归自然,崇佛信道,才能保持本真,逍遥适世。颈联写山光物态,写小鸟欢飞,写潭影空明,无一不在形象地暗示禅味佛理感化人心,净化灵魂的奇妙作用。

尾联两句以声衬静,营造一个万籁俱寂的境界,这与王维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钟磬之音,远远超出了“晨钟暮鼓”的报时功能,而被赋予一些寓意深微的象征意义,这是来自佛门圣地的世外之音,这是引领人们进入纯净怡悦世界的奇妙佛音,这是回荡在人们心灵深处的天籁之音,悠扬而宏亮,深邃而超脱。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与世隔绝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了自己遁世无门的情怀,礼赞了佛门超拔脱俗的神秘境界。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二

首联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诗人在这天的清晨走进古寺,初升的太阳光照耀着松林。此联中表明了诗人此作的时间和地点。佛家经常把僧徒聚集的处所当做是丛林,所以这里所说的高林颇有称颂禅院的意思。在光照松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

颔联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此联的“幽”“深”二字尤为重要。竹林掩映下的小路通向了幽深之处,禅房前后花木缤纷。幽静的竹林,小径,繁茂的花草树木共同构成了优雅的意境。幽静的竹林里,一条小路通向深处,禅房前后花木茂盛。此联主要描写静景。“幽”字着重突出了此景的寂静,而这种静不是一般的静,是一种具有诗意的静,因为此联中还有一个“深”字,这两个字互相映衬。繁茂的花木和幽静的竹林互相映衬,再加上一条通往深处的僻静的小路。可以想象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画面,多么诗意的境界呀!

颈联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悦”“空”二字给大自然赋予了某种特性,明媚的山间阳光使飞鸟更加欢悦,清澈的潭水让人神清气爽。悦、空二字在这里是使动用法,意为使·······欢悦,使·······空。这里的山光就是日光,自然中的日光照耀在山林里,小鸟到处乱飞,潭水本来就是清澈的。这些本来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但是作者却敏锐的捕捉到了小小的细节,给山光和潭水赋予了某种特性,使它们能够让飞鸟欢悦,能够荡涤人们心目中的污垢,使人们心旷神怡,神清气爽。这就使得这整幅画面变得更加生动,形象,美丽。动静结合的境界让人啧啧称奇。

尾联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颈联中明明写了小鸟到处飞的动景,然而到了尾联却说此时此刻万物俱沉默寂静,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作者到底想写什么呢?最后半句话,但余钟磬音。钟磬,指的是佛教召集众僧的时候所敲打的一种乐器。尾联中,作者听到了钟磬的声音,于是他闭上了眼睛,默默的感受着仿佛周围都是寂静的,唯有那象征空门的钟磬之声能够像潭水一样使作者的心灵的污垢得到荡涤,使之更加清净。原来作者是想借着此情此景寄托其遁世无门的情怀。

题破山寺后禅院意境

清晨,太阳出来了,在高大林木的遮蔽下,古寺依然沉睡在幽暗中。重重花木掩映这弯弯的小路,来到禅房,更觉幽静。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悠长的钟磬声,在万籁俱寂之中带来深远的禅意,使人的心灵愈加沉静。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首句 “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诗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下句紧扣“清晨”描绘出这座寺院的全景:初升的太阳,正照着寺院中高耸的树林。“古寺”“高林”突出了山寺的幽雅。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一联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曲径”,竹林丛中的小路。“幽处”幽静的地方。“禅房”僧侣们的住所。“花木深”,指禅房深藏在花木丛中。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一联紧承上联,进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山光”山中的景色。“悦”,用作动词,使……欢悦。“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空”,消除。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上句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实际上,鸟的怡然自乐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下句写人心对潭影而空,既表达了诗人宁静的内心感受,也隐约流露了对现实的愤慨和反感。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永。

以上六句,诗人抓住山寺中独特的景物,运用了以静显动,以动显静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幽深静寂、安详和平、自然高远的境界。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尾联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以动显静,映衬山寺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万籁”,指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都”,都,全部。“寂”,寂静,没有声音。成语“万籁都寂”出于此句。“磬”,是石或玉制的打击乐器。和尚在念经或进行其它宗教活动时,都用敲钟或击磬表示开始和结束。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佛门即空门。佛家说,出家人禅定之后,“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维摩经·方便品》),精神上极为纯净怡悦。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象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门的情怀。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但笔调有似古体,语言朴素,格律变通。它首联用流水对,而次联不对仗,是出于构思造意的需要。这首诗从唐代起就备受赞赏,主要由于它构思造意的优美,很有兴味。诗以题咏禅院而抒发隐逸情趣,从晨游山寺起而以赞美超脱作结,朴实地写景抒情,而意在言外。这种委婉含蓄的构思,恰如唐代殷璠评常建诗歌艺术特点所说:“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河岳英灵集》)精辟地指出常建诗的特点在于构思巧妙,善于引导读者在平易中入其胜境,然后体会诗的旨趣,而不以描摹和辞藻惊人。因此,诗中佳句,往往好像突然出现在读者面前,令人惊叹。而其佳句,也如诗的构思一样,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宋代欧阳修十分喜爱“竹径”两句,说“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后来他在青州一处山斋宿息,亲身体验到“竹径”两句所写的意境情趣,更想写出那样的诗句,却仍然“莫获一言”(见《题青州山斋》)。欧阳修的体会,生动说明了“竹径”两句的好处,不在描摹景物精美,令人如临其境,而在于能够唤起身经其境者的亲切回味,故云难在造意。同样,被殷璠誉为“警策”的“山光”两句,不仅造语警拔,寓意更为深长,旨在发人深思。正由于诗人着力于构思和造意,因此造语不求形似,而多含比兴,重在达意,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盛唐山水诗大多歌咏隐逸情趣,都有一种优闲适意的情调,但各有独特风格和成就。常建这首诗是在优游中写会悟,具有盛唐山水诗的共通情调,但风格闲雅清警,艺术上与王维的高妙、孟浩然的平淡都不类同,确属独具一格。

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题破山寺后禅院鉴赏二

清晨,太阳出来了,在高大树木的遮蔽下,古寺依然沉睡在幽暗中。重重花木掩映着弯弯小路,来到禅房,更是觉得幽静。悠长的钟磬声,在万籁俱寂之中带来深远的禅意,使人的心灵愈加沉静。

晨游山寺,看到幽静的竹林、清澈的水潭,青山焕发、鸟儿欢唱,袅袅的钟磬声时隐时现。如此清幽的环境使诗人顿去杂念,心中豁然开朗。全诗虽咏禅房寺院,实抒寄情山水及隐逸之情。

语言古朴,意象深微;构思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引人在平易中进入胜境。

首联起居平平“清晨入古寺”简直如同平白说话,毫无诗意。但却简单地交待了时间地点。缓之又缓,平之又平,不是孤峰突起,也不是一泻千里,仿佛轻松愉悦地步入山阴道上。继而“初日照高林”亦是不加粉饰的句子,却在眼前铺开了幅“山林晨景图”。树密,但不是密不透风;林高,但不是高不可及。密密匝匝的树林伴着初升的旭日,“初日”亮而微红,红又间黄,从树缝、树头间漏下道道光柱,袅娜着林间微微的雾气,氤氲着别样的轻柔。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此言一出足令人瞠目结舌、啧啧称赞。步出高林是一丛翠竹,翠杆碧叶下是仄仄的小径,竹影微摇,小径隐现,前路深幽,不可轻现。隐隐有一角挑檐露在花木深处,幽僻之所,非高僧不可得也!花木、禅房、曲径、竹林仿佛已融为一体,浑然天成。既点题,又显意,无怪乎令人叹赏至今。

颈联两句对仗工整,比兴巧妙。一个“悦”字,高雅了“鸟性”,写活了“山光”。鸟竟犹人,可识、可赏、可悦这山光。一个“空”字,沉寂了“潭影”,澹定了“人心”。潭影幽暗而似空无一物,人心无所求无所欲,空空中而异常的满足。

尾联巧妙的把全诗化为一曲淡雅的乐章。起先有丝弦竹肉,金革匏陶,到此一节,万籁俱寂,只在那钟磬上一击,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如缕的金玉声萦绕在禅院上空,与那日光相融,与那紫烟相缭,仿佛梵音入耳,涤荡尽胸间尘垢,悠远悠长,回味无穷。

十句顶级禅意诗句

以下是我为你精选的十句顶级禅意诗句,这些诗句深含禅理,透露出宁静、淡泊与超脱尘世的意境。

1.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句诗道出了禅宗的核心思想之一——空性。世间万物本空,尘埃何处沾染,表达了超脱物质世界、回归本真的境界。

2.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这句诗描绘了禅意中的微观世界,每一朵花、每一片叶都蕴含着宇宙的奥秘和菩提智慧,体现了万物皆有灵性、皆可悟道的禅理。

3. “山水真佛性,草木总法身。”此句将山水与佛性、草木与法身相联系,表明在禅者的眼中,自然界的一切无不是佛性的体现,无不透露着禅意。

4.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这句诗借溪声和山色来比喻佛法和佛身,意味着溪水潺潺如同佛的广长舌在说法,青山绿水则如同佛的清净之身,体现了禅者与自然和谐相融的境界。

5. “万法皆空明自性,一尘不染证禅心。”此句强调万法皆空,唯有自性不空。禅者通过修炼达到一尘不染的境地,从而证得禅心,这是禅修的重要目标和境界。

6. “竹影扫阶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这句诗描绘了竹影扫过阶前而尘土不动,月光穿透潭底而水面无痕的景象,喻示了禅者内心平静、不受外物干扰的境界。

7.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此诗描绘了四季的自然美景,并指出若无闲事挂心,每个季节都是好时节。这既体现了禅者的自然情感,也揭示了禅意生活的真谛。

8.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这句诗强调菩提智慧只在内心寻求,无需向外探求。它鼓励禅者向内观照,发掘自心的宝藏。

9. “不二法门即你心,无心何处觅真宗?”此句中的“不二法门”是禅宗的核心理念之一,意指唯一真理。诗句指出这个真理就在你心中,如果无心去寻觅,又怎能找到真正的禅宗呢?这既是对禅者的鼓励,也是对迷惘者的指点。

10. “平常心是道,趣向即乖真。”这句诗强调平常心的重要性。在禅修中,保持一颗平常心,不受外物所扰,不执着于任何事物,这便是道之所在。趣向指追求和执着,一旦有了这些分别心,便偏离了真正的禅道。

这些禅意诗句不仅富有哲理,而且意境深远,每一句都值得细细品味和领悟。它们既是禅者修行的指南,也是普通人寻求内心安宁和社会和谐的宝贵财富。通过理解和实践这些诗句中的禅理,我们能够更好地面对生活的挑战,实现内心的平静与超越。

武则天给自己造的字并用于自己的名字,就是“明”下面加一个“空”怎么读的啊?

“曌”(zhào)字是武则天特别喜爱的一个字,她将其用作自己的专属名字,不允许他人使用。从字形上来看,“曌”字象征着日月当空,寓意着女皇君临天下的气魄和威严。

若将“曌”字拆解,它由“明”和“空”两个部分组成,形成了“明空”或“空明”的形态。这种组合不仅富含佛理禅意,也与武则天向佛的心境相契合。

在那个时代,武则天不仅是一位政治家,还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她对佛教有着深厚的兴趣,希望通过佛教的思想来指导自己的统治,也希望通过佛教来净化自己的心灵。

“曌”字的创造,不仅体现了武则天个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追求,也反映了她对权力和地位的渴望。这个字,不仅象征着她的权力和地位,也寓意着她的智慧和慈悲。

在历史上,武则天的名字“曌”曾经引起过不少争议。有人认为这个名字太过高傲,不适合一个女性使用;也有人认为这个名字充满了智慧和力量,非常适合武则天这样的女皇。

无论如何,“曌”字的存在,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也是武则天留给后人的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在现代,虽然“曌”字已经不再被广泛使用,但它依然存在于一些书籍、文章以及一些文化研究中,成为了研究武则天和唐代历史的重要资料。

“曌”字不仅是一个名字,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它象征着武则天的权力、智慧和信仰,也象征着那个时代的文化和历史。

明空的禅意世界 探索明空禅师的思想和生活?

明空禅师,俗名王宗岳,是中国佛教禅宗的一位杰出代表。他于1919年出生在浙江省宁波市,幼年时便展现出对佛教的浓厚兴趣,成年后更是毅然决然地投身于佛教事业中。

明空禅师的影响力不仅仅局限于中国,他的思想和禅修方法也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的著作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全球范围内传播佛法,受到了广大信众的尊敬和推崇。

总之,明空禅师的禅意世界是一个充满智慧和慈悲的世界,他的思想和生活方式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明空禅师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禅的法门》中。他在书中提出了“明空”这一概念,即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虚幻的,都是没有实体的,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真正存在的,这就是所谓的“明空”。他认为,只有通过禅修,才能够真正地认识到这一点,进而超越人生的痛苦和无常。

总之,明空禅师的禅意世界是一个充满智慧和慈悲的世界,他的思想和生活方式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明空禅师的生活也是非常简朴的。他常年居住在禅宗寺庙中,生活十分清苦,只有一张蒲团和一张床。他每天的生活非常规律,早晨四点钟起床,进行禅修,一直到晚上九点钟才结束。他还喜欢种花养鸟,认为这是一种修行的方式。

心静禅意经典古诗句(20句富有禅意的诗词)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离不开儒、释、道三家。

儒家自春秋时期的孔圣人起,以人伦道德为出世和立世之本。

道家滥觞于老子的《道德经》,以自然之性为本,追求清静无为。

而佛家魏晋时期才传到中国,却很快本土化,以其宣扬的出世理论,首先征服了失意文人,成为他们精神港湾中最后的依托。

而且,在逐步的发展与融合中,三教的思想和理论出现了很多的重叠,也被称为“一家”。

在历史上,很多诗人都是儒释道兼修的,比如苏轼,前期以儒为主,后期则以释老为主,但儒家的思想一直深入骨髓,在诗文中也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1、

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

——孟浩然《题大禹寺义公禅房》

看池中莲花洁净莹澈,才知道义公的心境如莲花般,不为尘念所染。

诗中化用了六祖慧能的“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比喻和赞美禅师虚空高爽的禅心。

2、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刘长卿《寻南溪常道士》

看到幽溪深涧中野花可爱,令人心神澄静,顿悟禅意,凝神相对默默无言。

在静静的观照中,诗人荡涤心胸,内省自察,自在恬然的心境与清幽静谧的物象交融为一。

3、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王维《过香积寺》

日暮时分,独自在空寂的潭边,身心安然进入清寂宁静的境界,以治伏尘俗的毒龙。

佛家将俗人的邪念妄想称为“毒龙”,只有克服它们,才能悟到禅理的高深,领略宁静之幽趣。

4、

水月通禅意,山云寄野情。

——释文珦《有客》

佛门清净之地,如明净的月亮,如清澈的湖水,清寂宁静,不染纤尘。

山野之间,浮云无定,正如镜中之花,自开自落,可以寄托不受世事人情拘束的闲散心情。

5、

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

——白居易《初出城留别》

人生来哪有什么必须要待的固定处所,只要是内心坦然的地方,便可以当作归宿。

一颗忐忑不安的心,或惊或惧或忧或悲,总难得安稳。守住内心的宁静,何处不可为家?

6、

花将色不染,水与心俱闲。

——李白《同族侄评事黯游昌禅师山池二首》

花无需染色,自然美艳,水静静流淌,内心如水般自在悠闲,身心都进入了空净的状态。

佛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能约束心思,专心修行,便不会为外物所动,遁入禅关。

7、

观水通禅意,闻香去染心。

——姚道衍《晚过狮子林》

何为禅意?清空安宁的心。何为染心?被世俗红尘沾染了的天然之心。

放空自己,亲近自然,在潺潺的水流中,在悠悠的禅香里,你会找到清净无尘的平静。

8、

岂住空空里,空空亦是尘。

——李咸用《赠山僧》

人说五蕴皆空,苦厄除尽,但谁又能住在空空的世界中呢?

身在红尘,若能身在红尘中,心在空空里,也是修行的好境界了。

9、

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是梦中。

——鸟窠《无题》

人不知从何处来,更不知死后要向何处去,由生到死,只有一件事是相同的,那就是永恒的迷惑。

何必在意这空虚不实的人生中的事情,这大千世界、人生都像是一场梦。

10、

一点灵光随落日,万端尘事付浮云,人世自纷纷。

——净圆《忆江南》

众生本具佛性,清净无染,灵照而放光明,可与落日争辉。

所以何必在乎人世间纷纷扰扰的俗事,只把尘事托付给浮云,让它随风而逝即可。

11、

眼看别峰云雾起,不知身也在云间。

——徐玑《过九岭》

醉情山水的人,陶醉在山水云雾交相辉映的神话境界里,恍若置身仙境。

却忘记了自己也是这奇妙景色的一部分,经历跋山涉水之苦,才看得到绝顶风光。

12、

至今寂寞禅心在,任起桃花柳絮风。

——栖白《寄南山景禅师》

禅心,谓寂定之心。任桃花柳絮随风飘落,都不能扰乱禅师坚如磐石的入定之心。

禅者之心早已不染世间五欲六尘,寂然静默,又岂是春风可以吹动的呢?

13、

片石孤峰窥色相,清池皓月照禅心。

——李颀《题璇公山池》

隐居在山林之中,只有山石和孤峰为伴,以清池明月为友,环境静谧而充满禅意。

一池清波,倒映着明月清辉,映照着一颗清空安宁的禅心,这句诗也颇具禅机。

14、

身同云虚无,心与溪清澄。

——岑参《寄青城龙溪奂道人》

身体仿佛和白云一样,徜徉在清虚之境,心和溪水一般清澈干净,不染尘埃。

这句诗是赞颂龙溪的修道者,清静无欲,无所爱恶,身心与自然融为一体。

15、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山中明媚景色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表面上写的是飞鸟,是潭水,是山光物态,实则无一不在暗示禅味佛理感化人心,净化灵魂的奇妙作用。

16、

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春风上下狂。

——道潜《口占绝句》

柳絮轻飘于天,随风逐舞,犹如人之浮于世,而沾染泥水后沉于地面,便不可能再飞起了。

诗人不为声色所动,只因心已入定,形如死灰,春风吹不起半点涟漪,更不会随之癫狂起舞。

17、

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

——钱起《送僧归***》

天海浮沉,小船驶去那遥远的边际;超脱世俗,自然会感受到法舟轻盈。

法舟指的是受佛法庇佑的船,僧人乘着船离开尘世(大唐),虽有风浪在前,但有佛庇佑怎能不安全呢?

18、

芍药樱桃俱扫地,鬓丝禅榻两忘机。

——苏轼《和子由四首·送春》

芍药花和樱桃花都已凋谢了,然而诗人已经心无得失,躺卧禅床之上,忘却了生死荣辱。

春色已荡然无存,本该悲愁无限,但若持淡泊情怀,泯除机心,便能洗去世界所有烦恼。

19、

苦境万般君莫问,自怜方寸本来虚。

——元稹《酬乐天得微之诗知通州事因成》

被贬通州后,元稹居住在茅舍竹篱之中,忍受蛇虫虎毒种种艰难,心中充满了对友人的无限思念。

所有的苦痛很难尽诉文字,只能将满心的愁思忧闷,寄托于虚静空无的禅理之中,抚平内心的不甘。

20、

醉后有人醒,醒了无人醉。

要识三千与大千,不在微尘外。

——陈瓘《卜算子》

天台宗曾提出“一念三千”,所谓“三千指的是整个世界、整个宇宙。

而佛教中将世界的一千倍称为小千世界,小千世界的一千倍称为中千世界,中千世界的一千倍称为大千世界。所谓“大千世界”,也近乎于包含所有平行世界的全宇宙。

诗人说三千与大千,“不在微尘外”,那在哪里呢?必然是“微尘”里了。

微尘是肉眼无法看见的细小灰尘,却蕴藏着整个宇宙,其中充满了佛理的奥妙。

发表评论

增文号京ICP备19003863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 主题作者QQ:201825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