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大全文章正文

一池碧波荡漾,水花飞溅如诗画

百科大全 2025年03月22日 19:39 31 薄秀美


望湖楼下水如天的前一句是什么

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夏日雨景图。诗中,乌云密布,仿佛墨汁泼洒,却未完全遮蔽远山,留下一线明丽。大雨倾盆而下,雨滴跳跃如同珍珠般落入船中,增添了几分生动与趣味。然而,一阵突如其来的狂风席卷而来,瞬间吹散了满天的乌云,使得天空重新变得明亮。此时,望湖楼下的湖面平静如镜,碧波荡漾,与先前的风雨交加形成鲜明对比。

这首诗以简练而富有画面感的语言,将夏日的雨前雨后景致展现得淋漓尽致。从黑云翻墨到水如天,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象的瞬息万变,更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敏锐感知和深刻体悟。苏轼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自然之力的敬畏以及对美好景致的向往。

译文则更加直白地传达了诗中的意境。乌云上涌如同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线山峦的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般飞溅入船,为画面增添了动感和生动性;而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乌云后,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这样的描绘不仅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中的画面美,更能够体会到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赞美。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翻译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翻译是: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作品,描述了他在六月二十七日这天,于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西湖美景和突变的天气。诗的首句“黑云翻墨未遮山”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乌云如墨般翻涌,但还未完全遮住山峦的景象,暗示着一场大雨即将来临。次句“白雨跳珠乱入船”则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大雨倾盆而下,雨点如白珠碎石般飞溅入船的情景,展现了雨势的猛烈。

然而,诗的后两句“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则笔锋一转,描绘了狂风骤起,瞬间吹散了满天的乌云,露出了明媚的天空。此时,诗人再次将视线转向西湖,只见湖水碧波荡漾,明媚温柔,与天空相映成趣。这两句诗不仅描绘了天气的突变,也展现了西湖景色的多姿多彩。

苏轼的这首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西湖的美景和突变的天气,通过夸张、比喻等手法,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同时,诗中也体现了诗人豁达、洒脱的情怀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小学教材全解中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诗意

1. 乌云翻滚,如同泼洒的墨汁,但在天边却露出一段山峦,大雨激起的水花如同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2. 突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西湖的湖水如碧波荡漾,明媚温柔。

3.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作品,描绘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

4. 诗人用诗句捕捉到了西子湖这一番别具风味的“即兴表演”,绘成了一幅“西湖骤雨岩敏图”。

5. 乌云骤聚,大雨突降,又雨过天晴,水天一色。山、水、船的描绘,突出了泛舟西湖的特点。

6. 作者用“黑云翻墨”和“白雨跳珠”形成了强烈的色彩对比,给人以强烈的质感。

7. 用“翻墨”写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点飞溅的情态,以动词前移的句式使比喻灵活生动却不露痕迹。

8.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两句描绘了天气由骤雨到晴朗的转变之快,令人心清气爽,眼前顿时一亮,境界大开。

形容游泳池里的水的成语

形容游泳池里的水的成语有以下几个:

清澈见底:形容游泳池中的水非常透亮,可以清晰地看见水底。水花四溅:用来描述游泳者入水或水中活动时,水受到撞击形成的细小水珠四处飞溅的景象。碧波荡漾:形容游泳池中的水像青绿色的波浪一样,起伏不定,给人以宁静而美丽的感觉。波光粼粼:形容游泳池水面波光明净,闪烁着点点光芒,非常迷人。

这些成语都可以用来生动地描绘游泳池中水的状态和美感。

发表评论

增文号京ICP备19003863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 主题作者QQ:201825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