辍学背后的故事:探索青少年教育困境
阿力木阿里木经历
2000年新学期,阿力木·吐拉克面临辍学困境,父亲病重、家庭经济困难。在兵团日报社维文编辑木克热木的援助下,阿力木·吐拉克得以重返校园。木克热木每年资助300元,直至她出国求学前,为阿力木·吐拉克存下1000元助学基金。兵团日报社的同行接过了爱心接力棒,每年资助500元直至550元,确保阿力木·吐拉克不再辍学。
在爱的滋养下,阿力木·吐拉克健康成长。他成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数学成绩名列前茅。阿力木·吐拉克学会关心他人,乐于助人,成为班级的三好学生。他放假回家时,帮助母亲做农活,陪伴生病的母亲就医。看到邻居老人挑水吃力,他主动帮忙抬水桶。这些行为体现了他成长的品质和爱心。
阿力木·吐拉克的故事激励了更多人。五十团民族中学党支部开展党员扶贫帮困结对子活动,帮助更多贫困学生。学校汇集扶困资金370元捐给团场汉族中学。阿力木·吐拉克的故事在五十团团委组织的救助贫困学生活动中传递,更多人积极响应,奉献爱心。
爱的传递不仅限于阿力木·吐拉克个人的成长,它影响着整个社区。五十团团委号召救助贫困学生,共青团干部踊跃捐款,帮助需要帮助的学生。副团长、自治区人大代表努尔买买提亲自将助学款送到学生手中,给予学生信心和希望。汉族中学校长张鸿飞鼓励学生坚定信心,战胜困难。
阿力木·吐拉克的故事证明了爱的力量。它不仅改变了他个人的命运,还激发了社区、学校乃至更广泛社会的爱心行动。爱是不分民族的,它使生活变得更加美好,社会充满阳光与欢笑。阿力木·吐拉克的故事还在继续,爱是没有终结的。
扩展资料
维吾尔族少年阿力木·吐拉克是五十团民族中学小学六年级一班的学生,发生在他身上的爱的故事改变了他的命运,也影响着这个团民汉学校的广大师生,他们说:“爱心就是最好的教育”。
崔子千是谁
崔子千是一位出现在湖南卫视变形记中的城市主角,他源自哈尔滨,以其高冷的性格和辍学后的放纵行为引人关注。这位少年整日沉迷于吃喝玩乐,无所事事,生活在一个零下三十几度严寒的环境中。他对家庭有着极端的负面情绪,视家为痛苦的牢笼,公开辱骂母亲为“垃圾”,并且提出要断绝母子关系。他的母亲,一位超市促销员,工作艰辛,全年无休,每月的收入仅有可怜的1500元,还要艰难地借钱给崔子千供他挥霍。崔子千的粉丝群体有个特殊的名字,叫做“阡陌”,这个名字代表的可能不仅仅是他,也是对他生活状态的一种反映。
崔子千的故事揭示了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困境,他的行为和态度引发了社会对于家庭教育、青少年心理以及物质与精神需求平衡的深入思考。这位哈尔滨少年的故事,不仅仅是个案,而是提醒我们关注那些在边缘挣扎的孩子,以及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对他们的影响。
崔子千:辍学少年视家如地狱,零下三十度的黑夜中如何度过?
让我们聚焦在哈尔滨的叛逆少年崔子千</,他是湖南卫视变形记中的一位引人注目的城市主人公。这位辍学已久的少年,似乎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日复一日地沉溺于吃喝玩乐,生活的轨迹在零下三十度的严寒中显得尤为刺骨。
崔子千对家庭的态度冷硬如冰,将家视作痛苦的避难所,甚至公开辱骂母亲为“垃圾”,并发出了与母子关系决裂的惊人之语。这种无情之举让人心痛,更揭示了他内心深处的隔阂和疏离。
崔子千的母亲,一位超市促销员,她的辛劳超乎想象。她几乎全年无休,每月仅能赚取微薄的1500元,却仍然竭尽全力满足儿子的无度需求,甚至不惜举债来“供养”他的任性挥霍。这母子间的牺牲与痛苦,让人深感亲情的沉重与无奈。
尽管如此,崔子千在粉丝群体中依然拥有一批忠实的支持者,他们为他取名“阡陌”,尽管这个名字背后蕴含的含义是复杂而深沉的。这个故事引发了我们对家庭教育、青少年成长以及社会关怀的深入思考。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为何辍学
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作品中,保尔为何辍学,原因可以归结为两个因素:年龄和家庭经济状况。
保尔在12岁时,因一时的淘气行为导致他在复活节前往瓦西里神父家做的蛋糕面团上撒上了烟灰。这一行为不仅触犯了学校的规定,也引发了严重的后果,使得他不得不提前离开了学校。
年龄和家庭经济状况是保尔辍学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年龄太小,保尔面临的是一个无法继续接受正规教育的困境。与此同时,家庭的贫困使得他不得不寻求其他的方式来支持家庭生计。在这种情况下,保尔只能随母亲在车站的食堂里负责烧茶炉,这是他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保尔的辍学经历,反映出他所面临的社会环境与家庭困境。在那个时代,教育资源的分配并不公平,家庭经济状况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受教育机会。保尔的故事提醒我们,社会的不平等和家庭的经济压力,往往成为阻碍个人发展的强大壁垒。
面对保尔辍学的现状,我们可以思考的是,如何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和家庭经济压力之间寻找平衡,为像保尔这样的孩子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这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尊重,也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
爱心与教育:素质教育探索手记内容简介
《爱心与教育:素质教育探索手记(修订本)》是由著名教育家李镇西所著,以其生动的手记形式,讲述了一系列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在这个书中,李老师以真挚的爱心和不懈的努力,塑造了一幅幅温暖人心的教育画面。
故事中,学生汪斌的父亲因为感激李老师对儿子的关爱,特地留下一筐鸡蛋以示感谢。李老师每天用小煤油炉煮上一个鸡蛋,亲自送到汪斌的手中。对于家庭困难却品学兼优的宁玮,李老师又慷慨解囊,送钱给她补充营养。在宁玮高考落榜后,李老师一直给予鼓励与支持,通过八年如一日的通信与电话联络,成为了宁玮成功人生的巨大动力。
当家庭遭遇困境的伍建有了辍学的想法时,李老师不仅鼓励他,还组织同学们为他捐款捐物。在假期,李老师更是带着学生徒步三十多里山路,来到伍建劳作的田头,齐声高呼“伍—建—你—好!”,那一刻,伍建的泪水长流。李老师在“后进生”万同转化过程中的努力与坚持,更是展现了教育的魅力与力量。
李镇西对学生无私的爱,以及学生对李老师的深情回报,触动了成千上万的读者。无论教授、学者、公务员还是学生及其家长,都为之感动流泪。李老师的讲座总是吸引着众多教师和学生从四面八方赶来,许多教师在阅读此书后深受震撼与自省,从此改变了态度与人生。
1999年,《爱心与教育:素质教育探索手记(修订本)》荣获多项大奖,包括中共中央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大奖、冰心图书大奖以及中国教育学会“东方杯”科研成果一等奖。各大媒体纷纷报道,至今,因为广大教师的追捧,《爱心与教育》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新经典。
我,当27年乡村教师,发现辍学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悲惨的故事
#教师##考公##寻子路上的故事##捐献遗体##志愿者#
这是我们讲述的第2124位真人故事
我叫韦秀清,48岁,是兰州新区的一名乡村小学英语教师。只因做了一件事,我被16万人关注。
爱因斯坦曾说:“人的差异产生于业余时间,业余时间能成就一个人,也能毁灭一个人。”
我是一名寻亲志愿者,帮助那些失去亲人的家庭寻亲,成就了我,但也惹来了众多非议。
我做这一切,源于我有一位乐善好施的母亲,更源于我有一位天使般的“姐姐”老师。
(我天生就是个教师)
我,1974年出生在甘肃兰州新区一个小山村。家里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
那是一个物质极端匮乏的年代,吃饱穿暖是我小时候最大的愿望。在我13岁的时候,父亲病逝了。这让本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
父亲不在了,我们家的天塌了。我们母子4人抱头痛哭。哭完,母亲替我们擦干了眼泪,告诉我们,从今以后,我们娘儿几个要相依为命,共度难关。
父亲离世,整个家庭的重担全部压在了母亲瘦弱的肩上。她既当爹又当妈,除了洗衣做饭缝缝补补,还要像男人一样,犁地、种田、放牧牲口、铡麦草、扬场……
每天看着母亲忙碌而消瘦的身影,我恨不能立马长大替她分担。于是,我一放学,就赶紧回家给牲口喂料,坐在灶台边烧火。
一到周末,我就拉着架子车去拾马粪蛋,用来烧火做饭,烧炕。每年暑假,我都去麦地里捡麦穗。小学毕业那一年,我捡的麦穗脱粒后有五百多斤。
(我在给学生批改作业)
尽管家里相当困难,但母亲乐善好施。从我记事起,母亲就一直侍弄着一个菜园。东家做饭缺把菠菜,西家烙饼缺撮韭菜,都会到母亲的菜园里来找,连打招呼都用不打。
上中学时,由于特殊原因,我去了离家一百多里的学校寄宿读书。
因为父亲早逝,家境贫寒,我变得非常内向,而且自卑。下课了,同学们都出去玩,只有我一个人孤零零的坐在教室里。
最冷清的是周末,经常是所有的同学都回家了,空荡荡的校园里,只剩下我一个人。我静静地坐在教室里,写写作业,孤独而又凄凉。
(我陪老母亲旅游)
让我没有想到的是,我的一切,都被班主任李桂兰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李老师费尽周折,在她丈夫的单位,给我找了一间房子。还让我和他们一家人一起吃饭。我叫他丈夫姐夫,她就像我的亲姐姐一样。
后来,由于我粗心大意,电热毯起火把被褥都烧坏了,要是发现的迟,房子就被烧掉了。李老师不仅没有批评我,还给我全都缝了新的。
当时,我被感动得放声大哭,除了妈妈和姐姐,再没有谁给过我这么贴心的照顾。
从那天起,我就发誓,等我有能力了,我一定要像李老师一样,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我的两个可爱的女儿)
在李老师的帮助和引导下,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永登师范。
四年后,我也成了一名人民教师。我才明白了这句歌词的含义: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个讲台,举起的是别人,奉献的是自己。”
1996年8月,我从师范毕业了,我怀无比着激动的心情,以老师的身份,去新学校报到。我终于可以替母亲分担经济压力了。
虽然学校还在建设之中,条件相当简陋,我们十几个男教师挤在一间房子里。但是,这一切都阻挡不了一个年轻教师一颗火热的心。
我几乎整天都和学生们泡在一起,领他们学习、陪他们玩耍。在倾听孩子们心声的同时,我也收获了信任和友情。
放学后,我在路边散散步,在宿舍看看书,去学生家里做家访,觉得自己过得充实愉快。
(我母亲和我的小女儿,她们开心我就满足)
至今还记得,我带着六个学生去县城参加英语竞赛。中午,我请她们在一家小饭馆吃炒面片。大家无拘无束,谈笑风生。一顿便饭,他们比吃大餐还开心。
最让我难过的是,农村学生辍学率很高,很多孩子初中都没毕业,就外出打工去了。每每这时候,我就上门去做家长和学生的思想工作。
有一天,一个叫尹芸梅的同学没有来。我打电话,得知她因为学习跟不上想辍学。中午放学,我就赶紧和两位班干部去了她家劝说。
我苦口婆心地劝她,学习暂时跟不上很正常,以后有问题可以随时找老师和同学帮助。
班长也说:“你怎么舍得离开老师和同学们呢?”返回学校的路上,看着尹芸梅和班长一起说说笑笑的,我由衷的高兴。
(我去品学兼优的陈小玲家家访)
我们这里,很多学生辍学是因为家庭困难。
有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叫陈晓玲。她父亲因为生病,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一家人的生计,靠母亲在工地上干重体力活维持。陈小玲每天上课总是操心家里的事情,甚至有辍学的念头。
得知这些情况,我发出了募捐倡议。有两个爱心人士捐助了400元钱,还有一些衣物和学习用品。看着陈小玲安心学习了,我一一颗悬着的心,才放下。
我还利用课余时间,到残疾的学生马玉花家提供“送教上门”服务。
可是,不是所有想要辍学的学生,都愿意回到课堂,有些学生觉得读书无用。所以,我经常会无功而返。
当我迈着沉重的脚步离开学生家时,我总是安慰自己:虽然不能都劝他们重返校园,劝一个是一个。
(我去马玉花同学家送教上门)
最让我开心的是,学生考上大学的喜讯。学生一句:“老师,我考上了......”,对我来说,那就像接到了战士凯旋的消息一样,激动人心。
那一刻比我自己当年考上师范还开心。这,也许就是老师,也只有老师才会这样吧?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我虽然不能像一线医护人员那样冲锋在前,我也希望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刚好放寒假,于是,我就成了一名志愿者。
此后,像往常上班一样,我每天早上准时上岗,与门卫、物业人员一起宣传防疫政策,呼吁小区居民戴口罩,减少外出,不聚众、不串门……
(2020年寒假,我做防疫志愿者)
腊月的天气,我执勤的时候,那个西北风真的像刀子一样,穿多厚的衣服都能刺入肌骨。可是,我经常会遇到一些态度蛮横、不配合的人员,那时候感觉真的很委屈。
2022年盛夏七月,甘肃新一轮新冠疫情卷土重来。我放弃暑假休息时间,冒着高温在上川镇砂梁墩卡口点,对过往车辆人员开展查验健康码、行程码等工作,度过了一个不一样的暑假。
记得曾有人问我,为什么要当志愿者?我告诉他在疫情面前,没有局外人,我只是想为防疫尽自己的一份力。
也有人问我,作为志愿者不怕感染吗?说实话,我怕。但是,如果人人都怕,又有谁在那里值守呢?
(开学前,我做清洁消杀工作)
2020年3月,开学前,我和学校门卫一起清理了校园内的杂草。我一个人又彻底打扫了办公室的卫生,做好消毒工作等待开学。
我们这里偏僻,缺少防疫物资,我又在我们志愿者群里发布募捐信息,为学校募捐了2500多个口罩和其它的防疫物资。
开学后,我主动承担了整个学校的消杀工作。
我做这些工作,并没有觉得是负担,也没有觉得我自己有多么伟大。我只是想,这些工作需要人做,仅此而已。
在做公益志愿服务的时候,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碰到了四川的寻亲志愿者张贵华女士,她同时也是一位寻找被拐卖儿子的妈妈。
(我在兰州火车站)
儿子被拐卖后,张贵华夫妻俩这些年几乎找遍了全国各地。为了寻找孩子,张女士自己组建了寻亲群,与其他的寻亲家人分享信息。
从她跟前,我第一次真切地了解到,丢失孩子的寻亲家人还有很多很多。我才切身体会到,他们这个特殊群体的痛苦与无助。于是,我决定自己组建寻亲群,助力寻亲。
在助力寻亲的过程中,我主要替寻亲家人们,在《今日誉祥》等公众平台上编辑发布寻亲信息,并留下自己的****。这两年,我帮助过的寻亲家人大概有两百多个。
因为寻亲家人多,加之我平时工作繁忙,具体有多少失联者通过我的帮助和家人团聚了,我也没有详细统计过。
许多失联者,因为时间太长了,线索很少,寻找起来很不容易。如果是短时间内的,找到的几率就大很多。
(我在甘肃电视台服务中心帮忙整理书籍)
2021年5月,我从社交平台得知,兰州市永登县柳树镇的两个孩子走失了。我立即在我的寻亲平台,还有我加入的十几个永登县的社交平台转发了寻亲信息。
到了晚上六点左右,就有人发现这两个孩子正在一家饭馆吃饭。于是,我让人陪着两个孩子,以免他们再乱跑。然后我赶紧联系了他们的家人去接孩子。
这次寻亲对我来说,只不过是举手之劳。得知两个孩子安全回家,我很开心,尝到了公益寻亲的“甜头”——一家人团聚时幸福的笑容,就是最好的回报。
这些年助力寻亲,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海外寻亲志愿者“小龙女”。她的中文名字叫龙兰。她是一个非常有爱心的人。
一个偶然的机会,她接触到了收养中国孩子的外国家庭寻亲的事,她就成为了一名志愿者。
(她就是帮助很多国外领养孩子寻亲的志愿者小龙女)
20年来,她跑遍了国内的福利院,她收集了几十万份各地公安机关发布的收养公告,还把这些信息都进行了汇总分享。
在她和别的国内外寻亲志愿者的不懈努力下,越来越多的被海外领养的孩子,找到了自己的中国父母。
“小龙女”的故事一直激励着我,走在帮人寻亲的路上。
我接触过许多寻亲人家,他们的孩子或者家人失联二十年,甚至超过了三十年。但是这些人家依然没有放弃寻找。这就让我觉得,我做的事情很有意义。
我在社交平台,编辑发布的寻找胡孝杨的寻亲信息,截至目前已经有16万多人关注了。虽然到现在为止,失联者还没有找到,但是他的两个姐姐及家人一直在努力寻找。
(我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
我想对人贩子说的是,多行不义必自毙,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前几日,人贩子张维平、周容平,已经被执行了死刑了,你们知道吗?
我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乡村教师,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既可扩大自己的生活圈子,更可亲身体验社会的人和事。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可是,我的举动,也引起了一些非议。有的人觉得我为了名,有的人觉得我为了利。对于这些,我不想解释,也不想争辩。毕竟老祖先都说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现在,我每天虽然很辛苦,但很快乐。不管别人理解还是不理解,我将一如既往,努力做好自己认为正确的事。在我看来,能够帮助别人,是世界上最美妙的事情。
(她就是我的“姐姐”老师李桂兰)
我承诺:生命不息,公益不止,助力寻亲不止。假如有一天我离世了,我将把我的器官无偿捐献给医疗机构或急需的人们!
我参加公益,不为了募捐多少钱物,也不是为了拯救多少人。我的目的在于,我们用爱心温暖他人,唤醒这个世界的善意,把爱的气氛播撒到每一个角落。所以,我付出,我快乐。
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到公益寻亲的行列,让更多的孩子早日回到父母的怀抱。
一颗爱心,力量再小,乘以亿就会变得巨大。
我希望“红马甲”像鲜花一样开遍神州大地!
(如果你正在寻亲,有需要帮助的,可以找我哦)
口述:韦秀清
编辑:陌上花开
我们不能走过不同的人生,却能在这里感受别人真实的故事,而且,每个故事都有真实照片噢!如果你也喜欢这样真实的故事,请关注我们吧!@真实人物采访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