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卿之才,助我雄图大业
古代姜子牙的求职心得
鄙人姓姜,名尚,字牙。先祖本是个贵族,在舜帝时作过官,而且屡立战功,被舜封在吕地。到了我这一辈,家道中落,好在我奋发图强,三十二岁时终于考上了名牌大学“玉虚宫”。
我身在昆仑山孜孜不倦地学习天文地理、军事谋略,研究治国安邦之道,四十年后终于小成。导师元始天尊执意让我回国效力,他说我不是做理论研究的料子,但我却有做工程的天才,国内形势正好,还是早早海归,辅助明主。当时心中不免得意:我这张文凭不亚于剑桥哈佛,绝对在北大清华之上,虽不敢说能立登要津,做个大夫客卿之类应该没有问题。
谁知归国后,就业压力日益严峻,一心想功成名就的我却迟迟找不到工作。无奈之下,只能去朝歌城南35里处的宋家庄投奔早年的结义兄长宋异人。心想国内兵荒马乱,或许可以发一笔战争横财。我说服异人投资,先在朝歌成立牛肉食品有限公司,又在孟津开办面粉加工厂,但因不善经营全都倒闭,还欠下债务若干。岁月蹉跎,转眼已到了垂生暮年,两鬓白发苍苍,80岁的时候,再一次亏得不名一文,连老婆马氏都跟我离婚了。
这时我开始反省,怎样才能结束这种穷困潦倒、颠沛流离的生活。事实证明,我绝对不是经商的料,进入职场首要的并不是如何尽快找到工作,而是如何找准定位、选准职场目标。本人上通天文、下通地理、学识渊博,尤其对历史和时势的研究更是驾轻就熟——分明是成就霸业的王佐之才,却怀才不遇!
思前想后,我决定再次出山。分析局势,寻找明主:
殷商正在走向衰亡、周国却处于逐渐上升的时期。商纣荒*酒色、暴虐无道,而周伯姬昌施行仁政、经济发达、政治清明、社会稳定、大得人心。我可以为兴周灭商一展雄才大略,而此时姬昌也正在为治国兴邦而广揽人才。于是我下定决心离开商朝,不辞劳苦来到周的领地渭水之滨。
我静下心来,以钓鱼为生,借垂钓来修养心志、磨炼毅力。观察世态变化的同时,寻找大展宏图的良机。首先我思考的问题是,周文王是一个圣人,他把国家管理得很好,像这样一个有智慧的人,他怎么可能会相信白发苍苍还屡屡失败的我呢?如何推销自己还需仔细谋划。
凸显自我:
像我这样不名一文的人,当然要先展示一些实力,而且还要有一些新闻效应让大家众所皆知,这样才能得到文王的关注。我所学的占卜先知之术正好可以派上用场。
我算准了某家的大公子,出门拜师求学,突然间会昏迷不醒,找了几个郎中都说是不治之症,得赶紧回家准备后事。回程的车马,必定途经我垂钓之地,车后跟着的人都会垂丧着脸、哭哭涕涕。我用手撩起车帘看了一会儿说:诸位不必悲伤,此人三日内必好。没有人会相信我这个默默无闻、看似闲极无聊的穷老头说的话。
几日后,这家大公子如我所料起死回生,他找到我许以重金并要拜我为师,还想认我为义父。他的家父就是当朝重臣,辅佐周文王治理国家。为了炒作,我当然婉言谢绝。
又有一天从大路上过来两个人,每人牵着一匹高头大马,武将打扮。当时正值中午,马要饮水、人要洗脸。我看了一眼其中一个人的面相,长长的叹了一口气:老朽看你印堂发黑,有赤脉贯瞳,如果现在回去马上救治还来得及,不然的话,七日内必死。这两人哈哈大笑了一阵,说我是疯老头,随后扬长而去。
这两人是周文王属下负责守城的副将,其中一个人第五天果真暴病而亡。
渭水河边有个钓鱼的穷老头能断人生死,百发百中。”这件事一时间在城内迅速传开,从百姓到朝廷再到周文王那,我顿时名声大躁,文王开始有意招纳我。
行为艺术:
光靠实力还是不行的,有时候还需要配合一些技巧。为此,我又仔细琢磨了一番,觉得很有必要加入一些行为艺术。
在磻溪旁垂钓,一般人都是用弯钩钓鱼,上面挂着饵食,然后把它沉在水里,诱骗鱼儿上钩。但我却用直的钓钩,上面不挂鱼饵,并且离水面有三尺高。我一边高高举起钓竿,一边自言自语道:“不想活的鱼儿呀,你们愿意的话,就自己上钩吧!”我钓的不是鱼,而是文王,而文王想钓的却是天下。
表面上看我钓鱼用直钩且无鱼饵,行为十分异常。其实我是想看周文王是否能真正懂我、欣赏我。要了解你所效力的对象,同时也要让他们了解你,志同道合,才能共谋大业。
打柴的武吉来到溪边,见我用不放鱼饵的直钩在水面上钓鱼,嘲笑我:“老先生,像你这样钓鱼,100年也钓不到一条鱼的!”我举了举钓竿:“对你说实话吧!我不是为了钓到鱼,而是为了钓到王与侯!”
我这种奇特的钓鱼方法,终于又传到了姬昌那里。姬昌一定是明白了我的用意,派一名士兵来叫我去。但我并不理睬这个士兵,只顾自己钓鱼,并自言自语道:“钓啊钓啊,鱼儿不上钩,虾儿来胡闹!”叫一个士兵来请我,根本就是不重视我,不尊重我嘛,如果一个士兵都能请动我,我日后怎么做位高权重的太师,怎么威慑人心呢?
姬昌听了士兵的禀报后,改派一名官员过来。可我依然不搭理,边钓边说:“钓啊钓啊,大鱼不上钩,小鱼别胡闹!”人的心理很怪:容易得到的,不容易珍惜;可往往得不到的,反而会时时放在心上,念念不忘。所以我还得继续钓姬昌的胃口。
姬昌这才意识到,这个钓者必是位满腹韬略、高瞻远瞩的高人,必须亲自来请我才对。于是他吃了三天素,带着厚礼,前往磻溪旁聘请鄙人。我见他诚心诚意来聘请自己,才答应为他效力。
这正所谓“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是一步智棋,同样需要智者才能领悟,而我付出的是耐心。
大家都敬佩我垂钓渭水的壮举,说我是曲径取仕的始作俑者,更是功利性行为艺术的始作俑者。但我要告诉大家,知道怎么定位自己,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的同时,也要考察你所钟情的企业,为自己准备最合适的应聘方法,才能真正获得你理想的职位。
请结合作品内容,具体分析《谏逐客书》是如何论证中心论点,使秦王撤销逐客令的
作者说明用客卿强国的重要性,从而使秦王撤销逐客令的。秦朝大臣李斯上给秦王嬴政的一篇奏议,先叙述秦国自秦穆公以来皆以客致强的历史,说明秦国若无客的辅助则未必强大的道理;然后列举各种女乐珠玉虽非秦地所产却被喜爱的事实作比,说明秦王不应该重物而轻人。
《谏逐客书》作者李斯 朝代先秦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白话释义:
我听说官吏在商议驱逐客卿这件事,私下里认为是错误的。从前秦穆公寻求贤士,西边从西戎取得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又从宋国迎来蹇叔,还从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这五位贤人,不生在秦国,而秦穆公重用他们,吞并国家二十多个,于是称霸西戎。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移风易俗,人民因此殷实,国家因此富强,百姓乐意为国效力,诸侯亲附归服,战胜楚国、魏国的军队,攻取土地上千里,至今政治安定,国力强盛。
秦惠王采纳张仪的计策,攻下三川地区,西进兼并巴、蜀两国,北上收得上郡,南下攻取汉中,席卷九夷各部,控制鄢、郢之地,东面占据成皋天险,割取肥田沃土,于是拆散六国的合纵同盟,使他们朝西事奉秦国,功烈延续到今天。昭王得到范雎,废黜穰侯,驱逐华阳君,加强巩固了王室的权力,堵塞了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蚕食诸侯领土,使秦国成就帝王大业。
这四位君主,都依靠了客卿的功劳。由此看来,客卿哪有什么对不住秦国的地方呢!倘若四位君主拒绝远客而不予接纳,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这就会使国家没有丰厚的实力,而让秦国没有强大的名声了。
创作背景:
据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记载,韩国派水工郑国游说秦王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倡言凿渠溉田,企图耗费秦国人力而不能攻韩,以实施“疲秦计划”。
事被发觉,秦王嬴政听信宗室大臣的进言,认为来秦的客卿大抵都想游间于秦,就下令驱逐客卿。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尽管惶恐不安,但他在被逐的路途上写了《谏逐客书》。
《谏逐客书》中,李斯用秦王所喜好的珍宝美色都出产于别的诸侯国,来证明驱逐
此文是李斯上给秦始皇的一篇奏议。李斯原是楚国上蔡人,后到秦国游说,劝秦王统一天下,受到秦王重用,拜为客卿。所谓“客卿”,是当时对别国人在秦国作官的称呼。秦王政元年,韩国派水利专家郑国修渠,企图消耗秦国国力,被秦王察觉,欲杀之。郑国辩称此举可延缓韩国灭亡,最终完成工程。秦国贵族以此为由,劝秦王驱逐客卿。秦王政十年,秦王接受了建议,下令驱逐所有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他写下了《谏逐客书》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文章从秦国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反复阐明驱逐客卿的错误,写得理足辞胜,雄辩滔滔。
全文由四段组成。第一段以历史事实说明客卿对秦国作出了很大贡献,为论证逐客的错误提供依据。起句说:“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一开始就提出总的论点。接着文章进行具体分析,列举秦始皇十九代祖的穆公到五代祖孝公、惠文君、昭襄王,举出四个秦国先君重用客卿而致富变强的事例,说明重用客卿对秦国有利。文章通过多种手法加以论述,先说这四个君主的成就,都靠任用客卿才取得的,这是对前面所述的小结。紧接着,又反问:从这样看来,客卿有什么对秦国不利的呢?这是进一步的引用和反诘。又讲如果四个君主拒绝客卿而不忙乱纳他们,疏远有才之士而不用,这就不可能使秦国民富国强。这是从反面假设和推论。
在讲了客卿对秦国有利之后,第二段笔峰一转,设下了许多比喻,说明秦王对不是秦国产的物品的喜爱,对人却持另一种态度是不对的。此段所设比喻多种多样,意思分为四层。第一层以珠宝等物为喻设问作结:这些东西一样也不是秦国出产的,但陛下却很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这里只提出问题,不立即作答,但不答自明,显得耐人寻味。第二层以玩好美女为喻,进行推论:如果一定要秦国出产的东西才能用,那么夜间放光的壁玉、犀牛角和象牙做成的器具,郑国和卫国的美女,江南的金锡、西蜀的绘画原料,秦国都不应当占有和使用了。用来装饰后宫,充当嫔妃娱乐心意,取悦耳目的,一定要出于秦国的才可以,那么,镶着珍珠的赞子,缀有珠玉的耳环,齐国东阶所产的丝娟做成的衣服,华丽丝绣所作的装饰就不能进于前,而按着流行或样打扮得很漂亮的赵国女子就不能占在旁边了。这一层同前一层不同,是从反面说并分两个小层次重叠错杂出之,把“心秦国之所生而后可”的严重危害说得很透辟。
第三段论述驱逐客卿有利敌国,而不利于秦国。先从正面说理,指出土地广大粮食就丰富,国家辽阔人口就众多,兵力强盛军人就勇敢,比喻强调只有胸襟博大开阔,才能仓举贤士,广罗人才。下面仍继续设喻甲述这个意见:秦山不拒绝任何土壤的堆积,所以能够成就其大;河海不挑剔任何细小流水的汇入,所以能够成就其深;统一天下的君王不热电厂斥前来归附的民从,所以能够显示他的德。接着又深一层阐明此意:地不分东南西北,人才不论来自哪一个诸候国,这就是五帝三五所以能够无敌于天下的原因。下文就落脚到说明逐客的危害。这里不但运用古今对比,还有敌我对比,提出两种作法,两种后果。以此说明逐客对敌人有利,对秦国的统一大业不利,论证鞭辟入理,雄辩有力。
最后一段收束全文,进一步说明逐客关系到秦国的安危。用两句主就总结了前面三段的意思:谈物的一段照应第二段,以见出“必秦国这所生然后可”这种态度的不对。谈人的一半照应第一段,以见出“诽秦者去,为客者逐”的作法不当。最后一句照应第三段,阐明逐客对秦国危害之所在,因此利害关系上立论,抓住了秦王的思想要害,所以极有说服力。这两句还和文章开头提出的总论点“窃以为过矣”相呼应,具有首尾相连,前后贯通之妙。
这篇文章在论证泰国驱逐客卿的错误和危害时没有在逐客这个具体问题上就事论事,也没有涉及自己个人的进退出处,而是站在“跨海内制诸侯”完成统一天下大业的高度,来分析阐明逐客的利害得失,这反映了李斯的卓越见识,体现了他顺应历史潮流的进步政治主张和用人路线。文章所表现的不分区域,任人唯贤的思想,在今天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谏逐客书》识高文亦高,它不仅思想可贵,而且辞采丰富,文思横溢,写作技巧十分出色。其主要特点是:一)摆事实设比喻重铺叙,信纸辞有力,说理透彻。二)结构上既曲折多变,又严谨有序。在论说泰王对物的态度时,几层的意思差不多,可是,一会儿顺说,一会儿倒说,一会儿正叙,一会儿反诘;或者略换几个字,或者捎变一下手法,真是跌宕生姿,极尽曲折变化之能事。行文上前后呼应一气贯通,全文不枝不蔓,紧凑缜密。
三)多用排比和对偶句造成文章雄浑奔放的气势。语言形式整齐错落,音节上抑扬顿挫,使全文增强了溜溜不绝,雄放不羁的气势。《谏逐客书》开散文辞赋化的风气之先对后代汉的散文和辞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