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大全文章正文

深入解析:君子六艺的内涵与历史演变

百科大全 2025年03月25日 19:32 35 访客


有关孔子的故事吗?

中华名人故事百度网盘免费下载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tQWjSFQqiQa7ySg0mGRp4g

提取码: rev7    

《曹操传》,《成吉思汗传》,《汉高祖传》,《康熙传》,《刘秀传》,《乾隆传》,《秦始皇传》,《唐太宗传》,《武则天传》,《雍正传》,《朱元璋传》。

孔子故事

1、义利之辩

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获得金钱的补偿和奖励。

孔子的学生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不向国家领取金钱。孔子说:“赐(端木赐,即子贡),你错了!圣人做的事,可用来改变民风世俗,教导可以传授给百姓,不仅仅是有利于自己的行为。

现在鲁国富的人少穷人多,向国家领取补偿金,对你没有任何损失;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孔子的另一学生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获救者为了表示感谢送了他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兴地说:“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2、孔子学琴

孔子在学习方面是很虚心,尤为刻苦。有一次孔子随师襄学鼓琴。曲名是《文王操》。

孔子苦苦地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说:“可以了。”孔子说:“我已经掌握了这个曲子的弹法,但未得其数。”又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又说:“可以了,你已于其数。”可是孔子仍说:“不可以,未得其志。”

又过了相当的时间,师襄子认为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认为自己没有弹好这首乐曲。于是,孔子反复的钻研,体会琴曲的内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乐曲中表现出来了,才罢休。

3、孔子相师

《史记》记载一日孔子子乘着一辆马车周游列国。来到一个地方,见有一孩子用土围成了一座“城”,坐在里面。孔子就问:“你看见马车为什么不躲开呀?”那孩子回答:“人们说您孔老先生上晓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

可是,今天我见您却并不怎么样。因为自古到今,只听说车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车子的道理呢?”孔子愣了一下,问:“你叫什么名字?”孩子答道:“我叫项橐。”孔子为了挽回面子,就想出了一连串问题来难项橐,但是都被项橐巧妙的化解。

孔子觉得这孩子知识渊博,连自己也辩不过他,只得长叹一声,俯下身子对项橐和蔼地说:“后生可畏,我当拜你为师。”回头对弟子们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矣。要不耻下问。”经孔子这一褒奖,项橐便名扬九州,震动朝野。

4、受困陈蔡

吴伐陈、楚救陈之际,楚昭王派人聘请孔子,孔子随即出发。陈、蔡大夫惧怕孔子为楚国所用,便将孔子围困在陈、蔡野外,孔子等人不得行,绝粮七日,许多弟子病倒不起。弟子中多有不快者,孔子仍旧讲诵不绝。后来派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接孔子。

5、藏书始祖

孔子于68岁返回鲁国,开始整理图书典籍。尤其是在晚年,主要精力是用在校勘、整理典籍方面,孔子是中国最早的图书整理者,相传他整理《诗经》、《尚书》等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孔子在整理文献中,创立了揭示文献“为之作序”、“言其作意”的目录学方法。为《诗》、《书》作序,或附于书后,或临于书首,或另出单行,这在揭示文献的内容上起重要作用。

孔子整理图书所定的《六艺》,对汉代刘向、刘歆父子在《别录》、《七略》书目分类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孔子的学生子路曾向他提建议,“由闻周之征藏史有老聃者,免而归居。夫子欲藏书,则试往因矣”。孔子通过国家的藏书,了解了虞、夏、商、周四代的典章制度和历史。

他所收藏的图书主要以《诗》、《书》、《礼》、《乐》、《春秋》等。《公羊解诂》载孔子“使子夏等十四人救周史记,得百二十国宝书”,说明在编定《六经》时,广泛搜集各国典籍。故后,“所居堂弟子内,后世因庙藏孔子衣冠、琴、车、书。”

请写出,花中四君子,的名称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明人黄凤池辑有画谱《梅竹兰菊四谱》,画谱小引中说:“文房清供,独取梅竹兰菊四君者无他,则以其幽芳逸致,偏能涤人之秽肠而澄莹其神骨。”

四君子各有其特色。梅,雪中吐蕊;竹,山间伴月;兰,谷底播芳;菊,野外凌霜。今天,人们对梅竹兰菊的感受,总是以深厚的民族文化精神为背景,称梅竹兰菊为“四君子”,用来标榜君子的美好德行,或喻其高洁,或赞其谦逊,或美其清雅,或称其飘逸,四君子之美之贤而全无世俗之态。

中华优秀文化包括“梅竹兰菊四君子”独一无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也许你喜爱四君子,也许更喜爱其中一种,为什么呢?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解析

这个命题,写作当不存在偏题。但扣准“四君子”独有品格行文,或许并非容易。一般来说,写其一方能深透,即便“四君子”都“喜爱”,但行文难免蜻蜓点水,不易出彩。一个事例对应一“君子”的写法,多有失切。怕主要是在认识积累和思维品质上见高下。

从命题看,谈“喜欢”的原因(“为什么呢”),有形无形,“自我”必在其中。也就是说,重在“我”的独特感受,脱离自我感受泛泛而谈,或只取他人事例以印证“君子”特征,是不切合题意的。

实际上,应该是写人生态度、生命取向。“高洁”“谦逊”“清雅”“飘逸”,对梅竹兰菊的品格概括是不够精准不够全面的,写作时可发挥,但必须切合其特征。

佳作展示

竹中窥人

梅兰竹菊乃花中四君子,若说梅令人洁、兰令人幽、菊令人淡,那么竹,便是集山川秀丽于一身,涤人之秽肠而澄莹其神骨。静观一支竹的生长,不似别的花那般肆意,却将一腔清气留在一生中。透过竹翠绿的外表,窥得的是一个个人,以及一个民族的脊梁。

一支竹,一生中许多的时光都是在黑暗中度过的,要忍耐多少无边的黑暗,度过多少没有太阳的日日夜夜,30 cm,对于我们来说只不过是一个微小得不能再小的长度单位,但竹子,却要花4年的时间,才能冲破固土,而以后的每天以30cm的速度疯狂生长,迅速成长。事实上,前四年的竹没有徒徒等待,而是默默将在土壤里的根延伸了数百平米,最终付出得到了回报,在生长的竹身上,我窥得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崛起所需要的坚持与坚毅。就如茶水姐杨蓉莲那般,默默奉献在自己的岗位上,一干就是十几年,最终也如竹一般冲破固土,被人们所熟知和认可,回报了社会,也成就了个人的伟大。而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有无数个的杨蓉莲在自己的岗位上,如竹般默默扎根,咬牙坚持,为那破土的三厘米储备力量,他们,不应被人遗忘。

你看那竹,现在已长成直插云霄的竹,它的生命仍在继续,它正将自己给出去。竹笋带给人们味蕾的享受,竹衣供给人们做布鞋的好料,竹竿劈开来是为人们引来清澈山泉的通道,而竹筏、竹帘、竹筷等这些卑微的用途中,却有着一种质朴的奉献,从竹中我窥得的是那种将自己给出来的无私奉献与伟大。退休军医吴孟超正是以如竹般的无私奉献精神感动了整个中国,吴老一生总是以无尽赤诚善待病人,以赤子之爱对待肝脏外科事业,医者仁心,一个伟大的医者,不仅凭医术,更凭仁爱感动世人,他掏出自己燃烧的心脏如火炬般照亮了许多肝病患者的心;他如竹般,默默奉献,更舍得把自己给出去。

你看那竹,不管风吹雨打,长成后便一直坚挺在那里。品味一支竹的生长,探得的不仅只有对生命韧性的感动,更多的是感悟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脊梁。竹中窥人,窥得的是竹的傲骨、高洁,窥得的是如竹一般民族的脊梁。若每个我们,都能有成为一支竹子的觉悟,那我们身处的社会,是否将更加澄莹?试想,若哪个民族能拥有更多的“竹林”,是否,这个民族的“一园春色”也会格外的不一样些?

修竹千竿,情牵万千国人,丹管一枝,写尽人间春色,竹之爱,应从当代盛,竹之质,应由当代学,在中通外直的竹节后窥得的,也应是一个民族美好的未来。

总评:

内容:文章由竹窥人,窥见人之坚毅与奉献;由竹写人,写社会,写中华民族;结合竹的生长特点,层层递进,较有说服力;计20分。

表达:语言自然,衔接巧妙;无刻意议论,却流露个人见解;20分。

发展等级:可在“丰富”“创意”着眼计20分。

计分:20+20+20=60

君子当如竹

竹发几枝,立于山间,烈风袭之以飞沙而守其不变之劲节,美月赞之以白华而持以向下青叶。竹,君子之物也,守节而虚心,君子之道也。

《三国演义》曾谓叹:“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有乡野生活经验的便知:竹经历野火焚燃,往往断成长片。可哪怕烧成炭色,那突出的竹节永不会被炙磨。不怕外界之猛虎狂啸,不受荣贵之潮水吸涌,坚定地保持内心的气节。为人也与此相似,或处于僻远大漠独自牧羊却仍保留使杖一心归国,或望零丁洋水而愤叹面对高官厚禄一死示忠心,或沉隐山林不削前朝发。你不是苏武,却也应在心中升起国旗,非文天祥也应把祖国山川纳入心田,不做张岱也要宁死不食“周粟”。没有国,哪有家?身为民族国家的一份子,国家公民的首要义务便是热爱她,热爱这个历尽沧桑的国家。无论身在何处,无论走在几时,国家——山川、土地、人民,早已虚化成每日共处的周遭,变成了生活必需品,一点一点地浸润你的身心,铸就支撑你前行的魂。而一个人是绝不能失了魂的,爱国之心,君子之基也。

奥斯卡•王尔德说“每个人生下来都是君主,但大多数都在流亡中死去”,顾城也曾论道:“人可以生如蚁而美如神”。竹生于乱石嶙峋之中,却不改青云之志,仍旧向往头顶的天空。生活是一场苦难的修行,当我们偶遇挫折,痛苦,也要坚持自我,相信雨是日出的使者,相信自己能笑迎挑战。君主是高高在上的,可人人皆可为君主,你的成功并不取决于你的地位,而是你的决心与坚守,自信与顽强。李白自为“酒中仙”,可他的经历不可谓不波折,正因他天子呼来不上船,才有了狂放的诗仙;李雪健拍摄水浒传中宋江提词一章,苦心求练书法,最终完美展现了宋江临毫的洒脱豪情;《中国诗词大会》中的外卖员,身为平庸,以对诗词的热爱,自我的坚守,自信地走上了赛场,成为了最草根的诗词冠军。“粪虫至秽,变为蝉而饮露于秋风,腐草无光,化为萤而耀采于夏月”,洁本从污来,明本由暗生,我自有本心。

郑板桥则赋:“虚心竹有低头叶。”成熟的麦子常低头,内心的富足与精神上的滋养使人个更加理智成熟。虚心,即不恃才傲物,以清净心看世界,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圆润而不逆耳的声响。这不仅让你拥有对于才华的溢美之词,还增添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俗语言:“虚心使人进步。”古有云,“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古之圣贤,孔子通六艺精诗书,却还在向他人学习,此等虚心成就了孔子。正是这种虚心叫孔子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使自己愈加接近圣贤之道。孔子以他不断习得的知识,成就了今天的儒家文化。所以“虚心成大器,劲节见奇才。”君子只有不断的虚心学习,请教他人,才会有进步。不然一味的认为自己已成“圣贤”,就只能不进则退。静下心来、平视万物,才能发现新世界,创造新的契机。以平常心生情味,不须伸张你的厚实,一个不理会哄闹的微笑足矣。

人生当低头做事抬头做人,一张一弛,便得君子之道,使其精神坚韧而行为逊达。君子当如竹,以虚心成大器,以劲节见奇才。

总评:

内容:以“竹”为写作对象,凸显其“守节而虚心”之“君子之道”,深入其人生态度、生命取向,审题可达到“符合题意”的一类;在论述过程中,围绕“守节而虚心”层层深入,中心突出;旁征博引,诗词名句信手拈来,内容充实。计20分。

表达:符合文体特征,句式灵活,语言流畅,文采斐然;逐层深入、环环相扣突显作者思维之严谨。计20分。

发展等级:可在“文采”“丰富”“深刻”方面计20分。

计分:20+20+20=60

润物细无声

记得林逋爱梅,陶潜喜菊,魏晋时名士犹爱竹,而我独怜兰。

淡雅的色彩,幽静清淡的花香,冷艳而芬芳。它虽不艳丽也不张扬,却像谦谦君子,似乎象征着一切美好的事物。

我对兰的印象多来自屈子辞。他真能称得上是千古慕兰第一人,一部《楚辞》读下来,满目皆是兰草芳。他爱兰“节幽而独芳”,为国效力的夙愿被昏君打破,他所做的也都是“步余马于兰皋”、“结幽兰而延伫”,真是毫不掩饰对兰的喜爱。他植兰、颂兰、怜兰、佩兰,大约是希望自己能像兰一般高洁清幽,可惜却受了时代的束缚,到头来长眠于汨罗江底,只留下大段大段的文字供后人遐想出一个兰花开遍的世界。

除去诗文书画里的兰,我也曾在居室中养过三两盆兰。长得不怎样打眼,细长的叶,素白瓣,若非细嗅闻不出什么香味来。只有独坐桌前夜读到疲累时方有一缕幽香,细细的,却能盈满鼻,使人顿觉清醒。我靠着这抹香度过春日里无数个月朗星稀的夜,一日读着书,香味又飘来,颇有感于怀:君子的品质也应如兰花,是能化人于无形的。

古人说兰有四清:气清、色清、神清、韵清,真将兰的清隽说得淋漓尽致。人们爱兰,不仅爱其本身,更爱它的精神,格其形而取其意。兰花形逸香幽,素雅淡然,被人冠以花中君子的名号,这样的兰花有了人性,便不只是简单的挂着朝露散播清香的植株,也不再只是停留在宣纸间寥寥数笔拉出的几条墨色长叶与几星淡兰色的花,而是具有了君子的品格。

“与善人居,犹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即是将君子比作兰;孔子言“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穷而改节”,也是说君子与兰相仿。兰花这润物细无声的品质不止能感染身边的人,芳名远播,也有教化世人之功。不然,苏轼又怎会在“蓬艾深不见”的地方,也能“时闻风露香”呢?

余独怜兰,良有以也。

总评:

内容:由兰之形而意,写兰之“润心”“化人”,中心突出,立意高致;文章虚实相生,物我相融,遣例用意,文化味颇浓;可惜标题略有瑕疵;19分。

表达:语言漂亮,文采斐然;逐层深入是“结构”上高出一般之处,但似乎少了一个全文的结尾;文体视为议论性散文(或文化散文);计19分。

发展等级:可在“文采”“丰富”“深刻”方面计20分。

计分:19+19+20=58

竹之爱,同予者何人?

“文房清供,独取梅兰竹菊四君者无他,则以其幽芳逸致,偏能涤人之秽肠而澄滢其神骨。”

梅,雪中吐蕊;竹,山间伴月;兰,谷底播芳;菊,野外凌霜。而我却独爱竹那“迸箨分苦节,轻筠抱虚心”的模样。

记得老家的后山上便有一块茂密的竹林,春夏秋冬四季变换,它似是活在时间之外,只顾活出自己的模样。“一节又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这是属于竹的一份傲然。

梅虽在雪中风姿绰然,却总有着一股“生人不得近”的冷漠,惟有惺惺相惜者才可与它有发自内心的共通之处;兰虽悠悠播芳,但却极易成为无聊文人的附庸风雅之物;而菊,虽是隐逸之人的代表物,却也多少有着一丝傲慢的气味,让人有些不想靠近。可到了竹这儿,似乎万事都变得不同起来:它有风姿,是藏于内的风骨;它有芳香,是清新自然,沁人心脾的幽香;它也有着傲然,但它的傲然,却是使人受到触动从而做出改变的傲然。这样的竹,让人如何能不爱?

吾尤爱竹之谦逊。“轻筠抱虚心”,谁说谦逊就代表着软弱?竹节中空,仍然向上生长,直冲霄汉气势凌云,有着常物不可及的遒劲风骨。谦逊的力量,是由内而外迸发出的雄厚的力量,是蕴藏在身体内支撑着人们砥砺前行,实现自我的力量。竹之谦逊,对于现代的许多人来说,都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反复品味。

吾也爱群竹之意蕴。无论你在何时何地看到竹,若是一株,是定然不能提起你的兴趣的,但若是一片竹林,心内的宁静便会因此而引出。竹似乎是知晓自己的特点,却也不刻意而为之,只是任其生长,为动物带来栖息之地,为农夫带去一片阴凉,为焦躁之人带去一阵宁静。

反观当下,现代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人们本性的纯真被物质利益蒙上了厚厚的一层灰,就连竹,也在名字前加上了“富贵二字”[外来物种。]功利之心由此便可看出。可惜的是,竹并不曾在城市里落户,城中环境让它不得不离开,而城中功利浮躁之人也让它急于离开这片是非之地。

然而,我们这些人又是确确实实需要一片竹林来滋养自身的,不仅是欣赏竹之美景,还是感悟竹之意蕴。

茫茫众生,竹之爱,同予者何人?

总评:

内容:文章主体写竹之“傲然”“谦逊”“意蕴”,是抓住了竹之特征的,但没有紧扣“总冒”行文;文章虚实相生,“内容丰富”;计17分。

表达:语言流畅;“尤爱”“也爱”可见作者结构意识;17分。

发展等级:可在“文采”“丰富”着眼计17分。

计分:17+17+17=51

【开心学国学】什么为“国学”?

  传统国学。

  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编撰于乾隆年间,由当时的纪晓岚、王念孙、戴震等等一流学者完成。“四库”指经、史、子、集四部,“全书”指所收都是全本。“国学”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当代文化中的精化相融的学术精髓简称。它是新一代应该了解的知识之一。

  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这些当然是属于国学范畴,但也可以说是国学的外延了。

  大国学概念的衍生:国学、汉学、中国学。

  “国学“,顾名思义,中国之学,中华之学。秦砖汉瓦,非秦(有英语China为证)即汉(Han Studies),自汉代以降,国力鼎盛,海外又称大汉民族之学为“汉学”,考据学虽然证实“汉学”一词至迟在南宋已较常见,狭义所指为两汉时期的经学学术思想,而汉代人研究经学着重于名物、于训诂,后世因称研究经、史、名物、训诂、考据之学为汉学;但海外所指汉学,或者又可理解为汉民族之学,即对中国的研究,尤特指关于对中国的语言文化、文学、历史和风俗习惯的研究,囊括中华六艺五术范畴。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五术指:山、医、卜、命、相等五术。(以上文章摘录自《南柯舟:国学热中谈国学》)

  “国学“,更有宽泛的解释。如把百家之术,如儒、释、道、兵、法、墨等百家之说统统收于国学囊中,如此,则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说,都能统称为“国学”,其中除了佛教是外来宗教,基本全是诞生于中华本土,所以,国学又称为“中国学”、汉学。 (以上文章摘录自《南柯舟:国学热中谈国学》)

  国学教育

  至于大学里设立国学学位,有人说“国学学位”的定位本身就十分模糊,其实,国学包括哪些领域和范围本身并不模糊。国学分为小国学圈与大国学圈,小国学圈仅仅限于经部、史部、子部、集部,大国学圈则囊括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说。国学随着西学渐淫东学式微之际经波澜起伏而日渐风起云涌,走到今日实属不易,国学是伴随中国传统文化而生长的、伴随中国历史而发展的。近来有闻者,2008年10月15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表示将向有关部门正式提交设立国学学位申请,请问是将国学中哪一门、哪一科目设立“博士”学位?还是该把五术、六艺、诸子百家都设立“博士”学位,如果厚此薄彼,是否其他科目非中国学问,不该列入“国学”之列耶?。(欢迎转载但请注明转摘自南柯舟博客)

  国学发展

  西学东渐诞生国学。“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而关于国学的定义,严格意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我们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名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普遍说法如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国学讲习记》,《国粹学报》第19期)邓先生的国学概念很广泛,但主要强调了国学的经世致用性。

  国学与西学的论战。深究国学的本名原意,原指国家学府,如古代的太学、国子监。单纯的说国学,乃独指经、史、子、集部的语言文字经典训诂学问。自西学东渐、文化分流转型以来,为区别于西学,时人把我国的“六艺、五术”“诸子百家”统统称之为“国学”,西学繁衍于东土,东学式微,现代自五四以来的新青年运动前后,一些国学大师们,为保护国学而开始和西学论战,西学派认为全盘接受西学,而国学家们则誓死保卫祖宗们留下的五千年菁华文化。(欢迎转载但请注明转摘自南柯舟博客)

  国学与西学在国内分流的发展。国学本为我国之独有,但在中华近代历史时期,由于中西之学的分野,国学与西学在国内开始逐渐分流发展。在中国大陆,国学曾因破除四旧而遭涂炭,文革结束的改革开放以来后,国人的思想学术文化自由逐步有所恢复,中华传统文化学术的空间逐步繁衍扩大,枝盛叶茂,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国学”复起至今。国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初,而鼎盛于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寻根”热,九十年代“国学”热再次欣起遂至今,无不是今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于今而言,则正是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欢迎转载但请注明转摘自南柯舟博客)

  在中国国学中有丰富的哲学内涵。虽然国学不是哲学,但是国学的发展史囊括着中国几千年来的哲学发展脉络,国学无法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单一的拣出来,设立学位要找基本依据,全面复兴中国的国学文化,实行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复兴包括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说文化,才是真正的国学复兴之日。国学的现代化就是把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中的文艺、文化知识科学化的复兴起来、现代化起来。(欢迎转载但请注明转摘自南柯舟博客)

  中华国学其宗旨,乃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国学”应包括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说。其中诸子百家,包括“儒、释、道、刑、名、法、墨”等等各家,乃是“为天地立心”之学;其中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在古代,“六艺”中礼、乐、射、御,称为“大艺”,是贵族从政必具之术,贵族子弟在太学阶段要深入学习;书与数称为“小艺”,是民生日用所需之术,是在古代“小学”阶段的必修课,乃是“为生民立命“之术;其中五术,乃是 “为往圣继绝学”、“究天人之际”关系的学问,包括“山、医、卜、命、相”等。 被今人疵垢为“迷信”,那些轻易否定一切“究天人之际”关系的学问的人,其实他们很少站在与人生存在状态息息相关的终极关怀的立场上,去认真的探究天人之际的真切意蕴与内在价值,去拉近生命存在与天人之际之间的间接和直接联系,在传统与时代、学问与生活中架设一架沟通的桥梁。 (以上文章摘录自 董斌《何谓“大国学”及其宗旨和意义?》)

  大国学论有利于凝聚中华民族文化向心力。有鉴于此,今年3月,国宝级学术泰斗、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在北京301医院接受采访,高瞻远瞩的提出“大国学”的概念。他说:“国学应该是‘大国学’的范围,不是狭义的国学。国内各地域文化和56个民族的文化,都包括在‘国学’的范围之内。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又共同构成中国文化这一文化共同体。”是一种大一统式的“文化调和”。因此我想,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学,东西南北凡吾国域内之学,都可称为“国学”,即中华民国之学皆可称为“国学”。在国际上,近似的名词称谓汉学(Sinology)或称中国学(China Studies),现代“华学” 学者针对在当前国际社会上,西方学者把藏学、满学等排除在汉学(Sinology)之外,有意故意的造成破坏中国大统一之嫌的历史时代之际,把国学称谓“华学” (China Studies),包括中华汉学和古代三皇五帝包括炎帝、黄帝、蚩尤帝所有后裔民族之学,均列为中国之“国学”。 。(以上文章摘录自 董斌 《何谓“大国学”及其宗旨和意义?》)

  一切反对中华民族文化大整合的的言论和舆论,都是对民族文化的践踏,都是极端不负责任的。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大国学论,有利于中华大民族的民族融合和文化融合,有利于五千年来积累的的民族文化大整合,有利于凝聚中华民族文化向心力!有利于中华民族大团结。 (以上文章摘录自 董斌 《何谓“大国学”及其宗旨和意义?》)

  人文“大国学”论应与现当代西方科学思想和谐共生。复旦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博导陈思和教授提出“海派文化可以容纳各种文化,并且保持各种文化之间的和谐与平衡”,我想把它借用到这里,人文“大国学”论不排斥科学,应与现当代西方科学思想和谐共生。实现陈思和教授所说“多元与规范文化的通体生存”状态,五术六艺与诸子百家之学可以和谐共生,彼此之间应互不排斥。 (以上文章摘录自 董斌 《何谓“大国学”及其宗旨和意义?》)

  五术六艺与诸子百家之学可以和谐共生。五术六艺从诞生开始与就诸子百家连体共生,如果没有五术六艺,也就没有中国文化,没有中国哲学,否定五术六艺等于否定中国哲学,将中国哲学拖入虚无主义泥潭沼泽万劫不复。这是一种繁荣与腐朽共生的文化现象。如果把五术和六艺取缔,中国民间信仰和伦理将失去土壤与根基,秦始皇焚书坑儒都没有烧掉的《易经》能生存发展到现在,很能说明问题。陈思和教授提出“只有包容各种文化形态的存在,这个文化自身才可能变得多元和丰富”。这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础。只有是更加的中国的,才更加是世界的。 (以上文章摘录自 董斌 《何谓“大国学”及其宗旨和意义?》)

谁知道关与孔子的事迹

1、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好学。

司马迁《史记》有云:“孔子居陈三岁,会晋、楚争强,更伐陈。”公元前489年,楚、吴两国陈兵陈国,两军对峙、剑拔弩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负函(今河南信阳)成为前线。居于负函的孔子师徒不得不告别于对他们礼遇有加、勤于问政的楚大夫叶公,接受楚昭王之聘,准备前往楚国都城郢都。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麦浪翻滚,稻谷金黄。孔子带着子路、子贡、颜回等高足,沿大别山经邾国准备前往郢都。他们乘着马车,奔驰在古栈道上。沿途风光,饱览无余:农夫在田间荷锄劳作,牧童在山间牧牛牧羊。一条条河流弯延曲折,清澈见底;一行行树林绿荫遮日,一片片竹林随风摇曳;一座座村庄紧密相连,阡陌交通,鸡犬之声相间,间或听到悠扬的笛声在空中回荡。天黑了,他们便寄居在附近的村庄,或者找村民了解当时的历史掌故、风俗人情,搜集民歌、民谣,或者举办讲坛,探讨宣讲高深的“仁、义、礼、智、信”之道。有时也在某个村落驻足二、三天以采风。 一天,伴随着阵阵蹄声,漫漫尘烟,他们来到了新洲道观河南面的旧街境内。只见大崎山似美女横卧于蓝天白云之下,风高林茂;沙河漪澜清清,流水潺潺;狮子岩如猛狮踞伏,气吞日月。这里山色迷蒙,湖光潋艳,鸟语花香,好一片人间仙境。走出街南不远,车夫突然勒住缰绳,马儿长啸一声,车子停下了。 孔子问道:“何故停车?”车夫答道:“前面有一群小孩挡道,夫子。”“让他们让道。”“小孩,你们见马车来了,为什么还不让道?”子贡跳下车,没好气地说。“凭什么要我们让道,你们不能走其它的道吗?”一个似乎是领头的小孩答道。子贡怒目圆睁地吼道:“你知道这是谁的车吗?告诉你,这是孔夫子的车!” 听到子贡与小孩发生争执,孔子无奈只得亲自下车瞧个究竟。见到仪表堂堂、儒衫飘逸举止优雅的一位长者,小孩们毫无惧色,不以为然,继续用石块垒筑他们的“城池”。 孔子抚摸着一个俊俏的小男孩的头,和颜悦色地说:“小公子,请你们将石块搬开,让我们过去行吗?” 小孩仰望着孔子说:“我们正在筑城,恕难从命。” “那好,我出一个问题,如果你答不出来,你就给我们让道。”孔子思忖,要以“礼”服人,对小孩一视同仁。 “你出吧,”这个小孩心想,我是东周守藏史老子的高足,你还能难倒我? “你听好了,”孔子问:“父母与夫妻熟亲?”“夫妻亲。”小孩答道。 “不对,父母亲。没有父母哪有后代!”“夫妻亲,没有夫妻,哪有父母!”他们各执一理,谁也说服不了谁。“父母亲”、“夫妻亲”反复了二遍。 子曰:父母者,衣食也。父母从小抚育儿女,衣食住行、吃喝拉撒、教育成人、传道授业,那样不操心!父母当然亲。 项橐还之以颜色:夫妻也,恩恩爱爱,男耕女织,同眠共枕,相濡以沫,爱意绵长,白头偕老,永不分离。一日夫妻还白日恩呢!当然夫妻亲。……。 孔子想,我孔丘名闻天下,称圣华夏,今天还说服不了一个小孩,“是可忍,孰不可忍!”转念一想,“君子无所争”,我气度如海,有容乃大,不与小孩一般见识。便拿掉大儒的身价,搭躬施礼道:“神童在上,老夫有礼了。我们有要事在身,万望高抬贵手,给我们借道。” 小孩理直气壮地说:“请问先生,自古以来,是城应让车,还是车应让城?” 子路说:“你这是什么城池,只是小孩的游戏!”“就是城池!” 缰持了一会儿。小孩自知理亏,便问道:“你们有什么要事吗?”“周游列国,传道授业啊。”孔子说。 “传道授业就得有一套本事和才学,那您知道一些什么呀?”孔子答道:“不是老夫夸口,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什么事我都略知一、二。” 小孩说:“天文地理无所不知。那我问您,您有多少根眉毛?” 孔子说道:“眉毛本人又看不见,怎么能知道有多少根呢?” 小孩灵机一动,接着问:“嫌看不见,天上的星星能看见,您说有多少颗?” “天上的星星浩如烟海、多如牛毛,怎么数得过来呢?”孔子为难地说。 小孩笑道:“啊,您又嫌多,那太阳只有一个,早晨像冰盘,晌午赛玉环,什么时候离我们近?什么时候离我们远?” 孔子想了半天,喃喃地说:“这个,这个……还真不知道。你乃神童,惟楚有才!还望多多指教。” 小孩说:“指教不敢,我现在正忙着呢,咱们后会有期。”这时弟子们都在嚷道:“师傅,咱们走吧!”孔子只得朝小孩躬躬首:“后会有期!”心里想着,这些知识还真没好好研究过呢!随即令车夫调转车头,绕道而行。 不料,行进约一公里后,因刚才转弯过急,车轱辘折断了。孔子无奈,让子路到前边的村庄去借一把斧子修理。 子路急步来到前边的村庄,见一位中年妇女正在屋里织布。子路恭敬地说:“大婶,请向你借一件东西。”那女子还未等子路把话说完,已转身从里屋拿出一把锃亮的斧子,“给你!”子路惊呀不已,她怎么知道这是要借用斧子!妇人微笑着说道:“你不是要借一个“东西”吗?‘东’是东方甲乙木,‘西’是西方庚辛金,斧柄是木做的,斧子是铁做的,‘金’乃铁也。你是要借斧子吧!”子路拿着斧子跑回停车处,并将刚才的事情诉与孔子。 孔子听后,慨叹不已。刚才遇一聪颖孩童,现又遇一村妇,不仅乐于助人,还十分聪敏。不禁赞曰:楚乃藏龙卧虎之地也! 那个难倒孔圣人的小孩乃是项橐。《战国策•秦策》云:“甘罗曰:项橐七岁为孔子师。”俗文学作品《孔子项橐相问语》流传神州大地,也在很早的时候就传到了日本、朝鲜、越南、俄罗斯等国。《三字经》中亦载:“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好学。”因之,孔子与项橐对问系千古美谈。因湖北鄂东方言言某人喜欢巧舌争辩为磨嘴皮子,故将孔项对问之地命名为磨嘴磐,将孔子绕道修车的地方称为回车埠,以纪其事。

2.一时风欺竹,连江雨送秋。鱼游浪影沉,晒书佚事留。

长沮、桀溺虽归隐山林,但并不闭目塞听,他们知道:鲁哀公曾问过孔子:“鲁国之乱,源于季氏,大家都明白,然而,为何越明白越乱呢?”请孔子指点“迷津”。孔子当时答道,“因为你只是明白一国、一人,而不明白天下。”可见孔子是知而不迷。长沮的话中隐语:孔子既知鲁之“迷津”,也必知楚之“迷津”,故不以渡口相告。孔子一行只好找别人打听。他们来到渡口,见有一老翁在摆渡。子路说:“船夫,请将我们渡过河。” “行,请驾好马车,都上船。”船夫用竹杆吃力地撑着,马儿在水中随着木船过河,马儿会游泳。 船到河心,突然大风骤起,木船在波涛中颠簸摇晃,船儿忽高忽低,象一个醉汉似地立不稳,一船人都失去了重心。整船人和马车经不住这种颠簸,伴着风吹浪涌,船一歪,就翻落到河中。孔子师徒等人众都成了落汤鸡,掉入水中,衣服全湿透了。人落水问题还不太严重,这时的南方还不冷。可惜了我的那些书,孔子喊道:“快救我那些书!” 民间有谚:孔夫子搬家?全是书。孔子一生发奋好学,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走到哪儿都携带着很多书。 古时的书,其实都是一些竹简上刻或书写的篆字,东汉蔡伦发明造纸,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都在其以后许多年。 在众人的一番折腾下,马车被推上了岸,书也被捞上来了。但是,那些书全被水浸湿了。孔子心中焦急,四处张望,欲找一个晒书之所。还是颜回年轻,眼尖,“瞧!对岸有一座山丘。”那座山有300多米高,四面无倚,独凸而立,顶部平坦洁净,足有二亩见方。孔子憋皱的眉头舒展了,此时秋高气爽,阳光直照山头,很好晒书。弟子们很快将被打湿的书搬到山顶,铺开晾晒起来。周边也没有什么人,子路、子贡、颜回也不顾斯文,脱掉长衫,拧干晾晒。 经历了刚才的一番折腾,孔子站在山顶,俯瞰潺潺流水,不禁仰天长叹道:“美哉水,洋洋乎!可惜的是这儿没有桥,此处要是有一座桥就好了,过往行人就不会如我等受涉水之苦了!” 随后,孔子师徒落坐于两丈多长的长石上,稍事休息,以等书晒干。子路回想起近段的行程,种种不幸,不禁发起牢骚,口里念叨:在宋国的一棵大树下习礼时,宋司马桓魑欲杀师傅;在于野被陈蔡大夫围困三日,粒米未进,很多人都饿病了;上午在旧街让项橐毛孩戏弄,下午又人车落水,真是不幸,可谓“风刀剑树严相逼”。 孔子宽解道:“天降大任于我等,实现周礼,天下归仁,任重而道远。忍饥挨饿,受苦受难,在所难免。我们必须坚韧弘毅,矢志不移,死而后已。” 孔子师徒当年晒书的山就在今问津书院的后边,山势平坦,有茂林修竹,茵茵庄稼,被称之为晒书山。孔子当年坐过的那块长石被称为“坐石”,周边还有后来他们驻足讲学时供研墨行文之用的墨池、砚石。墨池即离坐石不远处的小溪,溪边石黝如墨,故名墨池。临池石刻上刻有“墨池”两字,尽管年代久远,仍依稀可辨。池边一石,形如砚台,如天作之合。每遇天气变化,即有“墨水”浸出,池水久旱不涸。

3.孔子读《易》

季一举

孔子自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春,自鲁赴卫开始了他周游列国之行。目的是推行他“仁政德治”的政治主张,由于不合时代潮流终致失败,于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返回故土鲁国。在外历时十四年之久,时年孔子已六十八岁矣。此时孔子在鲁国除了继续教书育人外,在对《五经》进行编纂和整理工作的同时,开始了他对《周易》深入研读。后人形容他对“易经”精读之勤,有“韦编三绝”之说。就是指他经常翻动书简,致伎把贯穿书简的皮带弄断了多次。

由于他的苦心钻研,而结下了丰硕的成果。写出了“彖辞上下”;“象辞上下”;“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等十篇读“易”心得。后人称作易经的“十翼”从而对《易经》的内涵作了全面的解析和评论,把原本纯占卜记事的书,飞跃至人文学说地位,最终成了一本极具哲理的巨著,并冠以《六经》之首。

如“文言传”和“系辞上下”充满了哲理,表现出他那洞察时事、人生的睿智。如:“文言”中乾卦九五爻辞:“飞龙在天,利见大人”,该爻辞潜在的含意是:有刚健中正的伟人,其事业如日中天并具统治地位,为了恩泽万物,普济大众,应有选贤任能的职责,而有作为的人也应予以辅佐,以造福万民。而孔子对这一爻辞进行了进一步的阐发:“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本乎天者向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就是说:同类声调会产生共鸣(鸡叫只能唤起群鸡共鸣,绝不会引起驴叫),同类气息相互吸引(公狗只会找母狗,决不会求爱于猪),水往低湿处流淌,火往干燥处蔓延……依赖天空(如阳光、空气)的向上发展,依赖大地的向下扎根,是万物各依其类别,相互聚合的自然规律,揭示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道理,这是孔子智慧的结晶,流传千古。

又如“否爻”九五卦辞的“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其本意是:要警惕危难的产生,王公贵人要时刻放在心上,才会吉利,危险啊,危险,国家的命运好像系在柔弱苞草、桑枝上一样,随时都可能堕亡!

孔子对这一卦辞则发出了由衷的感叹!他写道:“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国可保也。”这就明白向后人警示:“安于其位的人而失去警觉,危险就会产生;保存自己而措施不当,就会埋下祸根,安享太平而思想麻木,社会动乱就会接踵而来。为了避免上述的恶果,就得倒过来,要求君子在安稳时不要忘记危险,在安全时不要忘记危亡,在安定时不要忘记动乱,这样,自身才能安稳,国家才能保全。”

孔子在这里给予子孙后代留下了“居安思危”这一千古颠扑不破的真理。

仅以上举例便可窥见,孔子读《易》读出的心得确是伟大创新。

4。

孔子终生热衷于从事政治,有一腔报国之热血,也有自己的政治见解,但最高统治者对于他始终是采取一种若即若离、敬而远之的态度。他真正参与政治的时间只有四年多, 在这四年多的时间里,他干了不少事,职务提升也很快。但终究因为与当权者政见不同而分道扬镳了。此时他已50多岁,迫于形势,他离开了鲁国,开始了被后人称之为周游列国的政治游说,14年中,东奔西走,多次遇到危险,险些丧命。后虽被鲁国迎回,但鲁终不用孔子。

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 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鲁昭公25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止。鲁昭公27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 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称为“陪臣执国政”,因此孔子虽有过两次从政机会,却都放弃了,直到鲁定公9年被任命为中都宰,此时孔子已51岁了。孔子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绩,被升为小司空,不久又升为大司寇,摄相事,鲁国大治。鲁定公12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孙子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堕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堕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鲁定公13年,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氏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5岁。

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很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

5.孔子出行坐什么车?

阿城在《闲话闲说》里说:“我个人是喜欢孔子的,起码喜欢他是个体力极好的人,我们现在开汽车,等于是在高速公路上坐沙发,超过两个小时都有点累,孔子当年是乘牛车握轼木周游列国,我是不敢和他握手的,一定会被捏痛。”还有一位当红作家也说:“孔子如果能生活在今天,他肯定会上电视,不然,像他那样坐牛车四处讲学,太辛苦了。”

在他们的认识中,有一点是一样的,那就是:孔子坐的是牛车,而非马车。这大概是由孔子的穷困作出的推理,牛比马便宜,孔子只坐得起牛车,不过这种推理未免武断了些。

孔子强调“御”,不仅仅是因为车有运输功能,在征战频仍的春秋时期,士报效国家有时需要作战,而作战起来,一定要会赶车,那所赶的车,当然只能是马车。

据语言学家王力的研究,战国以前,车马是相连的。一般地说,没有无马的车,也没有无车的马。因此,古人所谓御车也就是御马,所谓乘马也就是乘车。但也不是就没有牛车了,古人说“服牛乘马”,就是说马车之外还有牛车。马车古名小车,是供贵族出行和作战用的;牛车古名大车,一般只用来载运货物。

孔子是有车一族也是爱车一族,他在车子上是很要面子的,很难想象他的车子是一辆又破又慢的牛车。

再举个例子,来说明孔子的“专车”是马车。

在所有的弟子中,孔子最推崇最疼爱的是颜回,颜回死后,他悲痛欲绝:“老天啊,这真是要了我的命啊!”当时,颜回的父亲颜路提出一个建议,请孔子卖掉车子,给颜回添置一口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椁”。

如果孔子的“专车”是辆“牛车”,应该没有多大的出售价值,只可能是马车,才能换回一口大棺材。

有意思的是,孔子回绝了颜路。

难道颜回在孔子心中的地位还不如一辆马车?孔子为不能卖车作解释:不管有没有才能,儿子总归都是儿子,谁能不心疼啊?我儿子孔鲤死后也是没有大棺材就下葬了。

还有一条理由,非常坦率,就是他孔子曾经做过官,虽然现在没做了。但是他的身份还保留着,按照当时的礼制,他这个级别的人出行必须坐车,步行就乱套了,是绝对不可以的。

所以卖不卖车子,关系到“礼”的问题。关于这一点,后来独尊儒术、将孔子神圣化的董仲舒更是走向极端,将人进行等级分化:“乘车者,君子之位也;负担者(背、挑)小人之事也。”

重“礼”的孔子不会坐着“载运货物”的牛车周游各国的,在马车受重视的时代,牛车是“贱车”。当然,以坐牛车为时尚的事情也有,不过,那是在魏晋以后,一是那时江南地区牛多马少,使牛车兴起,二是牛车安稳缓慢,适合养尊处优的士族阶层乘坐。

发表评论

增文号京ICP备19003863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 主题作者QQ:201825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