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五代藩镇割据:乱世中的地方势力争霸
应圣元宝历史故事
在五代初期的动荡年代,燕地出现了独特的铸币——顺天元宝背千。这一时期,唐末战乱四起,皇权衰落,各地藩镇割据。李克用与朱全忠两大势力争霸中原,刘仁恭作为深州出身的将领,先是追随卢龙节度使李匡威,后因兵变投奔太原的李克用,并借此力量攻占幽州,自立为卢龙节度使。刘氏父子的统治以暴政和贪婪著称,他们滥杀无辜,甚至不惜用墐泥作钱,掠夺铜钱和财物,藏于大安山巅,生活极度奢华。刘守光继位后,改元应天,却因权力斗争被囚杀,其铸币活动也随之结束。
在刘氏父子统治时期,他们铸造了永安钱,包括铜铁两种材质。永安钱的出现与金海陵王迁都燕京有关,永安钱因其稀有和形制独特,引起了古钱币收藏家的广泛关注。方药雨在《言钱别录》中确认永安钱为五代初幽州刘氏所铸,从而确立了铸主的归属。除了永安钱,他们还铸有少量铁质的“顺天元宝”系列,如背上月下百、上月下千,以及“货布”背三百和隋式“五铢”,其中背“千”钱尤为珍贵。
“应天元宝”背“万”、“乾圣元宝”背“百”、“应圣元宝”背“拾”等纪值钱的来源和铸主曾引发争议,最终确认为幽州刘守光所铸。这套钱文右旋,形制独特,背“千”钱虽未见于旧谱,但与其余纪值钱同属系列。通过历史年号分析,这套“应天元宝”可能是在刘守光建国或改元时铸造,作为庆典之用。
扩展资料
“应圣元宝”是五代十国期间燕王刘守光在应天元年(911年)铸造的钱币,由于为试铸币所以存量稀少。
唐朝藩镇割据的原因是什么
唐朝藩镇割据的原因有唐朝中前期的持续扩张,边患压力太大,对外大规模用兵不断,中国传统的经济和财税结构并不能支撑一个体量太庞大的帝国,要么牺牲了效率,要么牺牲了稳定。
唐朝形成藩镇割据的原因有哪些
1、安史之乱后朝廷未能有效治理藩镇问题
安史之乱之后,大唐国力急剧下降,唐朝内部也面临着诸多其他问题,比如说宦官、奸臣专政以及少数民族侵略等问题。
无论是唐肃宗还是唐代宗都被这些问题搅扰的头疼,根本没时间处理藩镇割据的问题。给了藩镇割据壮大的时间。
从这几位皇帝的行为也可以看出唐朝时期政治制度存在的缺陷,那就是对于中央政府的权利极为重视,对于地方权利的限制明显是忽视了。
当然,唐朝后期,唐朝的中央政府对于藩镇的壮大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却治标不治本。比如说唐代宗在位时将曾在边疆戍边的神策军划归于中央军,牵制地方藩镇。
可惜唐朝中后期的皇帝们对于宦官太过信任,朝堂之上出现了宦官专权甚至是领兵的情况,神策军的指挥权也落入了宦官之手。
2、藩镇节度使获得了兵、钱、粮
唐朝初期,朝廷征兵采用的是府兵制,由朝廷征兵,当兵者要自备装备服兵役。
但府兵制到了唐朝时期已经明显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了。接连不断的战争使得府兵制招募来士兵远远不够用,且当时府兵制招兵士兵的积极性不高,井田制崩塌造成许多农民需要参军获取口粮。于是唐玄宗时期募兵制开始实行,大量的社会闲散人员成为职业士兵。
府兵制被募兵制代替之后,朝廷无法派遣大量的军队到地方去,而募兵制则给了地方招募士兵的机会,由此各个地方开始大规模扩充军队。
唐朝的中央政府无法对于地方军队进行很好的监控,使得地方节度使们的军事实力急剧增强。在地方当兵的士兵领谁的军饷自然就听谁的话,将领与士兵一条心,这对于中央来说威胁极大。
除了在军事上放权给地方以外,唐朝中央政府对于经济上的放权也使得地方节度使逐渐壮大。府兵制之所以能够在唐朝前期实行,是依附在井田制之上。
募兵制代替府兵制之后,井田制随之瓦解,屯田制盛行。尤其是在安史之乱之后,因为战乱各地的经济遭受了极大的破坏,唐朝中央政府根本无暇顾及各地方破碎的经济,只能任由地方建设经济。
各地方节度使为了养活管辖之下的士兵纷纷开始屯田,屯田制是古代地方势力壮大实力的重要手段。当年曹操为了给自己争霸天下提供军粮便听从了谋臣的建议实行的屯田制。
3、唐朝军事制度固化未能及时改革
另外,唐朝时期的政治、军事制度固化严重,难以进行改革。唐朝时期是中国封建王朝政治、军事制度大力发展的朝代。
尤其是政治制度非常完善,但也非常复杂,到了唐朝后期这样的政治制度并不能适应朝代的发展,重视中央、轻视地方的政治制度已经固化,难以改革,军事制度也是一样。
唐朝政府非常重视中央军,明知道地方军队发展迅速却不想办法进行遏制,军事制度固化下来未能改革。
到了唐玄宗时期,中央军早已经腐朽不堪,战斗力极差。地方节度使的军队常年在边境作战,作战能力极强,中央军与之交战简直是不堪一击。
安史之乱爆发之后,叛军一路向洛阳杀奔而来,洛阳城城池坚固,还有几万中央军守城,结果没多久洛阳城就被攻破了,都城长安就暴露在叛军眼下,逼得唐玄宗只能带着杨贵妃等人慌忙出逃。可见中央军的战斗力是多么的差劲。
藩镇割据带来的恶劣影响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唐朝中后期形成的藩镇长期割据问题并非短时间形成的。唐朝中央政府本身存在极大的问题,无力制约藩镇发展,更没有办法在藩镇发动叛乱时进行有力对抗。
各种有利于地方囤兵、囤粮、囤钱政策使得藩镇势力不断膨胀,以至于有了与中央政府叫嚣的资本。
唐朝中后期藩镇长期割据带来了极其恶劣的影响,藩镇与藩镇之间相互攻伐,中央与藩镇之间相互攻伐,以至于唐朝中后期战乱不断,导致已经没落的大唐王朝更加贫弱不堪。
好在民心多是向着大唐王朝,而藩镇与藩镇之间相互牵制,再加上宦官统领的来自中央的神策军,几股势力平衡之下,大唐王朝顺利在安史之乱之后又延续了一百多年。
直到黄巢起义爆发,各个藩镇与中央的微妙平衡被打破,失去控制的藩镇推翻了大唐王朝。中原大地进入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
藩镇问题真正得到解决还是北宋时期,北宋皇帝吸取唐朝灭亡的教训,重文抑武,削减武将的权利,节度使手中的兵权被收回,藩镇问题得以解决。
唐朝灭亡为什么变成五代十国
我国历史上大唐灭亡的时候正式华夏大地藩镇林立的时候,各个割据势力征战不休,与汉末的群雄逐鹿、西晋末年的民族大混战极其的相似。但是最终演化成为了五代十国,要比三国时期和南北朝时期更加混乱。那么为何会形成这样的局势呢?简要的说主要有两点原因,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
1、雄主凋零
东汉末年时割据势力也很多,但性格各不相同:董卓暴虐、袁绍优柔寡断、刘璋暗弱等,最后剩曹操、刘备、孙权三人。此三人在军事政治上堪称雄主:曹操统一北方、刘备转战荆州、孙权数次击败魏国南征。最关键的是三人形成了微妙的制约,才导致三国鼎立的局面。
西晋灭亡后,匈奴鲜卑等民族趁势而起,雄踞北方;司马遗族和汉人地主退居江南,偏安一隅,二者经过长期混战与自身内部更迭,最终形成以北魏、北齐、北周为代表的北朝和以宋齐梁陈为代表的南朝对峙的局面。此间,拓跋焘建立北魏,整合多民族国家;北魏分裂后又有宇文泰、高欢二人乘势而起,分别建立北周、北齐,宇文泰之后更有宇文邕、杨坚等雄才大略的君主。南朝刘裕代晋建宋,曾发动北伐,夺回大片领地,刘裕死后萧道成建立南齐、萧衍建立南梁、陈霸先建立南陈,但此三人后裔才能平庸,南朝也被北朝所灭。
唐朝灭亡时,藩镇林立,与前两个时代极为相似,但因为雄主较少,导致势力分散严重。
唐朝刚刚灭亡时,以梁王朱温、晋王李克用、岐王李茂贞为最强三藩镇。李茂贞争霸失败,势力大减,屡次被朱温、李克用击败;李克用与朱温在争霸中处于劣势,郁郁而死;朱温晚年昏庸无道被亲子朱友珪弑杀。
李存勖继任李克用之位,朱温诸子则陷入内斗,李存勖乘机建立后唐并击灭后梁,先后攻灭前蜀、逼降南平、南楚等势力,疆域达到巅峰但他长于军事疏于政治,而且重用怜人(古代的戏子),最终死于兵变。
李存勖死后,李嗣源继任,但晚年李嗣源无法压制权臣,后唐朝廷形成李从珂和石敬瑭两大势力,最终石敬瑭以燕云十六州为代价请辽国援助才击败李从珂,建立后晋。石敬瑭在位时短,心腹部下刘知远几乎复制了他的套路,建立后汉,但刘知远和后裔更加无道,后汉仅有三年便被郭威的后周取代。后周在柴荣时达到顶峰,先后击败后蜀、南唐、辽等势力,但柴荣英年早逝,大好形势被赵匡胤黄袍加身。至于十国等政权更是交替频繁,许多政权都是二世而亡,例如后蜀。
五代十国百余年,各个国君如同走马灯一样,其中成就最高的李存勖也无法和三国时期曹操之流、南北朝时刘裕杨坚之流对比,而继任国君中优秀的也是极少。想要形强大稳定的割据势力是需要几代人努力才能做到的,大佬们更新换代极快的五代十国也就没有强大而稳定的国家了。
2、君臣关系更混乱
乱世之中君臣相残再正常不过,但五代十国时期更为严重。
三国时,刘备托孤诸葛亮与李严,虽有多方面政治考量,但二人基本完成了职责,并未代刘禅自立(起码在明面上);孙策逝世后,群臣在18岁的孙权领导下团结一心;曹操逝世后曹丕对魏国的控制等。
南北朝时,君臣关系已经向混乱发展。北周权臣宇文护连杀孝闵帝宇文觉、废帝拓跋廓、武成帝宇文毓三位皇帝,北齐高欢诸子更是一群奇葩,感兴趣的可以仔细查阅资料。但总体上还是有一定的宗法,这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人们比不了的。
朱温常常与诸儿媳通奸,逼奸大臣妻女等,最终被亲儿子朱友珪杀死。李存勖则被兵变的叛军杀死,李从珂造反杀李从厚,石敬瑭又杀李从珂,这只是皇族内部残杀(李从珂是李嗣源养子,石敬瑭是李嗣源女婿)。整个五代十国,皇族内斗,君臣相杀,权臣内斗数不胜数,政治极其混乱,这种情况下是无法形成稳固的政治集团。
综上,五代十国相较于三国和南北朝,在混乱的开始局面下并没有形成较大的割据势力对峙的局面。
经过五代十国多少年时间,河朔三镇的势力才消磨殆尽?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自此唐朝由盛而衰陷入长达150多年的混乱局面,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是这个时代的显著特征,而河朔三镇与中央政府的权利博弈则是重中之重。
仅从地图上看卢龙、成德、魏博,占据着今河北大部分地区及河南北部和山东西北的部分地区,统治区域并不大。尤其是魏博,小小区域何以成为唐朝最强的藩镇?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我们知道安史之乱以安禄山父子、史思明父子死亡结束,然而唐朝并没能把叛军彻底消灭。为了安抚投降的安史旧部,唐代宗将李宝臣、田承嗣、李怀仙分别封为成德、魏博、卢龙节度使。然而河朔三镇名义上归属朝廷,实际上并不服从中央,官吏自己任命,财赋也不上交中央,招兵买马,逐渐形成地方割据。朝廷无礼过问,只能采取姑息政策,致使藩镇越做越大。
为了应对河朔三镇,唐朝在中原地区设置众多藩镇,防止河朔三镇的扩张和反叛,同时保护东南财赋可以来供给中央。张国刚在《唐代藩镇研究中》中精辟地将唐代的藩镇分为河朔割据型、中原防遏型、边疆御边型以及东南财源型藩镇四大类别。不同藩镇相互制约,而依靠藩镇之间的平衡维系着唐王朝的相对稳定,虽然各个藩镇之间冲突不断,但是一直没再有安史之乱那样大动乱发生。
如果我们向前追溯历史,会发现自北魏分裂成东魏和西魏后,关中和山东对峙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后北齐取代东魏,北周取代西魏。北齐和北周征战多年,直到隋文帝杨坚取北周自立,短暂统一中国后,隋末天下动乱,李唐又与河北窦建德争霸天下,隋唐以关陇贵族为根基,向来与山东士族并不和睦。
因为民间基础不稳,再加上安史之乱后,唐代中央权威旁落,中央政府的姑息政策致使河朔藩镇逐渐做大。尤其是魏博的田承嗣,自身出身门第不高,为了加强军事实力,从底层军人中提拔亲信,逐步形成牙将集团。牙将集团发展到最后以至于地方节度使的废立也由他们决定,进而形成牢固的地方职业军人利益集团。一旦有违背地方集团的利益,马上就起来反叛。
然而这个利益军团虽然实力强大,但是眼光多局限在地方利益上,自身对于并没有很野心取唐王朝而代之,他们更多地集中在维护地方自身利益上,逐步形成相对保持的地方势力,当然藩镇和藩镇之间的彼此制约也限制了一方藩镇的做大。
直到朱温等新式军阀出现,有野心也有势力,打破藩镇之间的均衡,取代唐王朝,建立后梁。又经历五代十国几十年时间,才逐步将河朔三镇的地方势力消磨殆尽。
揭秘五代十国:五代是哪五国?十国又是哪十国?
穿越历史的乱世烽烟,我们来揭示这段动荡的时期——五代十国。这个时期是唐朝的尾声,宋朝的序章,历时约半个世纪,从五代视角看是53年,从十国视角则是72年。五代的核心区域在中原,其军事力量强大,对历史进程的影响深远。十国主要分布于南方,虽然对抗不如五代激烈,但它们同样源自藩镇割据。
五代的五个主角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其中后梁的朱温,从农民起义的勇将到唐僖宗的宣武军节度使,逐步崛起,最终在907年建立后梁。朱温的崛起并非一帆风顺,与李克用的争霸与内部矛盾让他在912年后梁内乱中丧失优势,最终由其子朱友贞和朱友贞后的朱友贞统治,直至923年被李存勖灭亡。
李存勖,作为李克用之子,继承了河东节度使之位,通过一系列战役逐步消灭竞争对手,923年灭后梁,建立了后唐。然而,后唐的皇位更迭同样充满了内乱,如唐庄宗李存勖的暴政导致其被杀,随后是李嗣源、石敬瑭等人的相继称帝。
石敬瑭以割地求援,建立了后晋,但在947年被辽国攻灭,后汉刘知远趁机建立,最终被郭威的后周取代。郭威凭借军功,先平定内乱,后建立后周,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为后周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十国则是唐朝末年藩镇割据的产物,包括前蜀、后蜀、杨吴、南唐、南汉、北汉、马楚、闽国、吴越国和南平国。每个政权都有其独特的兴衰历程,如前蜀王建的崛起与衰落,南唐李昪的逐步稳固和最终被宋灭等。
总的来说,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势力的延续和分化,它们既是历史的产物,也是历史的终结者。在动荡与变革中,各个政权的兴衰更迭,展示了那个时代的复杂与多元。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