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大全文章正文

宰相之“宰”初意探源:古官职的演变与含义

百科大全 2025年03月25日 23:55 29 璩艳蕾


宰相官职的起源与发展?

宰相是从国君的家臣发展起来的,宰本是君主的总管家的称呼,相是辅助的意思,用家臣的头目管理国事,这就是宰相的实质。宰相的称呼最早见于《韩非子_显学篇》:“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宰相的官职起源要更早,楚国设置“令尹”,齐国、秦国设置“相”,宋国设置“大尹”,吴国设置“太宰”即是。辅助齐桓公建立霸业的管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杰出的宰相。秦统一后,宰相之职称作“丞相”。

汉武帝后,宰相的职权转到尚书台(尚书台本是皇帝私府中掌管收发文书的小机关),其长官叫尚书令(宦官担任称中书令)。

东汉末年,权臣董卓、曹操等回复丞相或相国之职,但是他们自任此职,实权在皇帝之上。

魏晋以后,尚书台从内廷独立出来,成为中央执行政务的总机关。尚书台的长官、副长官都是宰相之职。尚书台由内廷文书机关变为外廷的行政机构以后,为收发文书、起草和传达诏令的需要,另设中书省为文书处理机关,其长官为中书监和中书令,中书监和中书令也是宰相之职。中书省因掌管机要,接近皇帝,其地位比尚书省更为重要,古时有“凤凰池”和“凤池”之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宰相之职,分属于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所以三省的长官并称宰相。

隋唐两代,宰相名称有所改变。中书令隋代称内史令、内书令,唐代称右相、凤阁令、紫微令等。尚书令因李世民为秦王时曾任此职,后来不置,所以唐代尚书省的长官只有左右仆射(y_)。

北宋另设中书内省于禁中,为宰相的办事机构,称“政事堂”、“中书门下”、“中书”等。宋代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关,其长官枢密使、副使与福相称执政官,与宰相一起合称“宰执”。

明代废除中书省及宰相等职,设立华盖殿、谨身殿、武英殿、文华殿、文渊阁、东格等大学士,为皇帝顾问。后来这些入阁大学士成为实际上的宰相,号称“辅臣”,首席大学士称“元辅”、“首辅”,职权最重,主持内阁大政。

清初仿明制。实际任宰相职务的,是康熙时的“南书房行走”,雍正以后的“军机大臣”。

在各种官职中,宰相的变化最为频繁,无定职、无定称、无定员,这是由君主专制的根本性质决定的。君主既离不开宰相,又最担心宰相权力过重,大权旁落,这是宰相官职不断变化的主要原因。

宰相的宰最早指的是什么

在古代中国,“宰”最初指的是夏商周时期用于祭祀的祭品。随着时间的推移,“宰”逐渐发展成为国家的官职。其中,“宰”的含义是主宰,而“宰相”在商朝时负责管理家务和奴隶。到了周朝,出现了执掌国政的太宰,以及负责贵族家务的家宰和掌管一邑的邑宰,此时“宰”已成为官的通称。

“相”最初是指相礼之人,其字义含有辅佐之意。而“宰相”这一称谓,最早见于《韩非子·显学》,但真正以“宰相”为正式官名的是辽代。在其他各代,虽然“宰相”的官名与职权有所不同,且名目繁多,但通常与“丞相”这一概念是同义的。

总的来说,从“宰”到“宰相”,这一官职经历了从祭祀用品到国家管理者的演变。在中国历史上,宰相作为重要的官职,一直扮演着辅佐君王、管理国家的重要角色。

“宰相”的“宰”最早指什么?

“宰相”的“宰”最早指的是夏商周时祭祀用的祭品,之后一般只是指家国天下封建贵族的首席家臣。

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的通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但只有辽代以为正式官名,其它各代所指官名与职权广狭则不同,而且名目繁多。通常和丞相是一个概念。

宰相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管仲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杰出的宰相。到了战国时期,宰相的职位在各个诸侯国都建立了起来。

秦朝时,宰相的正式官名为丞相。有时分设左右,以右为上,称为“右丞相”,“左丞相”,宦官担任宰相职务的称为“中丞相”。

汉朝与秦朝相仿,只是如果称为相国的话地位更高一些,并以御史大夫为副职。汉武帝时,起用了一批儒生当丞相,处理日常行政事务,而政务中心则转到了内廷。宰相的职权逐渐转移到了尚书台长官的手中。汉哀帝改丞相为大司徒,东汉由司徒、司空、太尉共同执政。汉献帝时,复置丞相,由曹操担任。

魏晋南北朝时,丞相或相国多为权臣自命,成为了一种篡位夺权的手段。南北朝制度多变,皇帝所与议论政事或委以机密者,即是宰相,官名有中书监、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仆射或将军。其位最尊、权最大者则为录尚书事。

隋朝定三省制,三省长官内史省的内史令、门下省的纳言、尚书省的尚书令都是宰相。唐改内史省为中书省,内史令为中书令,纳言为侍中。唐高宗后,只有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者才是宰相。

宋朝以同平章事为宰相正式官名,以参知政事为副。从汉至唐,皇帝待宰相之礼,逐渐降级,至宋太祖废“坐论”之礼,使宰相地位大降。元丰改制,设宰相二人,首相称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次相称尚书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另设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为副相。政和时,改左仆射为太宰兼门下侍郎,右仆射为少宰兼中书侍郎。建炎间,再改宰相官名为尚书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副相为参知政事。干道间又改为左、右丞相。

元朝以中书省为政务中枢,主官中书令常由皇太子兼领,下为左右丞相,再下为平章政事,副职为左右丞及参知政事。

明朝初亦设中书省,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1380年),罢中书省,废丞相,由皇帝亲决国政。宰相制度遂废。后皇帝以不胜庶政之繁,设内阁大学士协理文书。后阁职渐重,大学士成为事实上的宰相,称辅臣,居首者为首辅。

清沿明制,雍正时设军机处,内阁成为闲曹,军机大臣成为事实上的宰相。明、清习惯上都称授大学士为拜相,但无正式宰相名份。

在所有的官职中,宰相的变化最多,这是由于君主既需要宰相帮助办理政事,又担心宰相的权位过重,危及自身的权力。

古代宰相作为最高行政长官 宰相中的宰最早指的是什么意思

1. 宰相的称谓起源于夏朝,最初的“宰”字指的是用于祭祀的牲畜。

2. 随着时间的推移,“宰”逐渐演变为国家的高级官职,意指封建贵族的首位家臣。

3. 宰相即为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字也赋予了主宰之意。

4. 在商朝时期,“宰”官负责管理家务和奴隶;至周朝,则指掌管国政的太宰。

5. “宰”官职有所不同,如邑宰负责一邑之地,而“相”字原意为辅助。

6. 在《韩非子·显学》中,“宰相”一词已见诸笔端,管仲被誉为我国历史上首位杰出宰相。

7. 秦朝时期,宰相之称改为丞相,设有右丞相和左丞相,右丞相地位高于左丞相。

8. 秦朝宦官亦设有中丞相之职,反映了当时宦官权力的膨胀,如李斯即为秦国的丞相。

9. 汉朝继承秦制,开国之初的丞相为萧何,随后是曹参,王陵和陈平时期出现了左、右丞相之分。

10. 不同朝代宰相的具体称谓地位各异,唐代以后,丞相需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头衔。

11. 丞相的权力地位从汉至唐逐渐下降,部分原因是汉朝丞相地位过高,威胁到皇权。

12. 魏晋南北朝时期,丞相多为权臣,篡位夺权现象屡见不鲜。

13. 明代朱元璋废除了丞相职位,皇帝亲自处理国政,但后续皇帝能力不足,出现了内阁大学士,其实质为丞相。

宰相中的宰最早是指

1. 宰相的“宰”字最初是指掌管特定部门或地区的官员。

2. 在古代中国的商周时期,被称为“宰”的官员相当于后来的太宰,他们负责辅佐君主,处理国家事务。

3. 随着时间的推移,“宰”字的含义发生了变化。

4. 在秦汉时期,宰开始特指宫廷中的宦官,同时也用来指称君王的亲信或谋士。

5. 此外,宰也被用来称呼一些具体事务的官员,例如财政部门的户部尚书。

6. 到了明清时期,“宰”字的含义进一步扩大。

7. 在明朝,宰相成为正式官职,担任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重任。

8. 清朝时,宰相被改称为丞相,成为更为高级的官职,被视为百官之首。

9. 因此,“宰”字的意义经历了从泛指到特指,再到指称具体事务官员的演变。

10. 不同时期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背景影响了“宰”字的意义和用法。

宰相造句:

1. 他是那个时代最有名的宰相。

2. 宰相刘罗锅在历史上有着极高的声望。

3. 这位宰相非常贤明,深受人民的喜爱。

4. 宰相有权参与国家最高决策,对国家安危和国家利益的考虑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5. 宰相肚里能撑船,这句话表明了宰相的胸怀和气度。

6. 那时代的宰相们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付出了很多努力。

7. 这位新任宰相表示,他将竭尽全力为国家服务。

8. 宰相在古代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位,肩负着辅佐君王治理国家的重任。

9. 这位宰相的学识和智慧在当时是首屈一指的。

10. 那时代的宰相们经常要面对各种复杂的问题,需要具备极高的智慧和判断力。

古时文采好的什么官职

在中国古代,宰相作为最高行政长官,其地位举足轻重。"宰"字最初意指管理家务和奴隶,商朝时期已有此官职。到了周朝,宰的职责有所扩展,既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管贵族家务的家宰,以及管理一邑的邑宰。这些不同的官职名称,反映了当时社会结构的复杂性。

而"相"一词,最初是指协助进行礼仪活动的人,其含义带有辅佐的意味。宰相一词的组合,最早见于《韩非子·显学》中,但直到辽代,才正式以宰相作为官职名称。而在其他朝代,虽然也有类似的官职,但其名称与职权范围有所不同,且种类繁多。

随着封建国家的逐步发展,宰相制度一直沿袭了两千多年。在不同的朝代,宰相的权力和地位也有所不同。例如,在秦汉时期,宰相是皇帝的重要助手,负责处理国家的重大事务。而在唐宋时期,宰相的权力相对较小,但仍然在政府决策中扮演重要角色。

宰相的职位不仅要求具备卓越的文采,还需具备深厚的治国之道。在古代,文采出众的人往往被选拔为宰相,因为他们不仅能够起草诏书、制定政策,还能够以文治国,提升国家的文化水平。这种文采和治国能力的结合,使得宰相成为了一种特殊的职业。

宰相的选拔方式也十分严格。在古代,宰相往往由皇帝亲自选拔,或者通过科举考试中的佼佼者来担任。这些选拔方式不仅考察了候选人的文采,还考察了他们的道德品质和治国能力。

总之,宰相在中国古代的政治体系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他们的文采不仅影响了国家的文化发展,还对国家的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选拔和任命宰相的方式,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独特之处。

“丞相”和“宰相”有什么不同?

宰相是中国古代对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字源于主宰之意,商朝时,“宰”是负责管理家务和奴隶的官职;到了周朝,有执掌国家大政的太宰,也有管理贵族家务的家宰和掌管一邑的邑宰,此时“宰”已逐渐演变为对官员的通称。而“相”字,原本是指相礼之人,有辅佐之意。

宰相这一称谓最早见于《韩非子·显学》,但正式成为官名是在辽代。在此之前,各代所指的官名与职权有所不同,名目繁多。宰相制度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管仲被认为是历史上第一位杰出的宰相。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均设立了宰相职位。

秦朝时,宰相的正式官名为丞相,有时分为左右丞相,以右为上,称为“右丞相”和“左丞相”。宦官担任的宰相职务则称为“中丞相”。汉朝与秦朝相仿,但相国的地位更高,以御史大夫为副职。汉武帝时期,起用儒生担任丞相,处理日常行政事务,而政务中心逐渐转移到了内廷。此后,宰相的职权逐渐转移到了尚书台长官手中。

魏晋南北朝时期,丞相或相国多为权臣自封,成为了一种篡位夺权的手段。此时,皇帝所信任并与之议论政事或委以机密者即为宰相,官名多样,包括中书监、中书令、侍中等。其中,录尚书事的地位最为尊贵、权力最大。隋朝定下了三省制,三省长官均为宰相。

唐朝时期,内史省改为中书省,内史令变为中书令,纳言变为侍中。唐高宗以后,只有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者才是真正的宰相。宋朝时,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正式官名,参知政事为副。从汉至唐,皇帝对宰相的礼遇逐渐降低,至宋太祖废除了“坐论”之礼,使宰相地位大降。

元朝时期,政务中枢为中书省,主官中书令常由皇太子兼任但不常设。实际职务由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担任,副职为左右丞及参知政事。明朝初年也设有中书省和左右丞相,但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罢免了中书省和丞相职务,由皇帝亲自决策国政。

此后因皇帝认为处理国家事务繁重不堪重负而设立内阁大学士协助处理文书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阁职逐渐重要起来大学士成为实际上的宰相被称为辅臣其中居首者为首辅。清朝沿袭了明朝的制度在雍正时期设立了军机处使得内阁成为闲职而军机大臣则成为实际上的宰相。

在所有的官职中宰相的变化最多这是因为君主既需要宰相协助处理政事又担心宰相的权力过重危及自身因此常改变其名称和权责以更好地施政。

发表评论

增文号京ICP备19003863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 主题作者QQ:201825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