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大全文章正文

山今交融之地

百科大全 2025年03月26日 09:39 31 幼梅


“禊时朋酒占初筵”的出处是哪里

“禊时朋酒占初筵”出自宋代郑清之的《乙巳三月出湖口占》。

“禊时朋酒占初筵”全诗

《乙巳三月出湖口占》

宋代 郑清之

槛外客山今对展,禊时朋酒占初筵。

十年重访苏堤柳,总付春光入画船。

《乙巳三月出湖口占》郑清之 翻译、赏析和诗意

诗词:《乙巳三月出湖口占》

中文译文:

客人站在栏外远眺山景,此刻禊时,伴着朋友品酒,共享初次坐席。十年过去了,再次来到苏堤柳岸,将整个春光尽情投入画船之中。

诗意:

这首诗是宋代郑清之的作品,描绘了一个人在三月的乙巳年(古代干支纪年法中的一种)走出湖口,欣赏山水美景的情景。诗人与朋友们在这个禊时(古代特定节日)聚集在一起,品尝美酒,共庆初次的宴席。过了十年,诗人又一次来到苏堤的柳岸,与过去的美景再度相遇,将这美丽的春光完全融入自己的画船之中。

赏析:

这首诗以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情趣味为主线,通过对山水景色和宴席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享受。诗中的“乙巳三月”是一个具体的时间点,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对自然的敏感。同时,诗人通过“禊时朋酒占初筵”这句表达了友谊和欢聚的场景,彰显了人间情感和快乐的重要性。

诗人在最后两句中再次回到苏堤柳岸,将十年间的变化与过去的美景相对照,将春光融入画船之中,表达了他对美景的珍视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展现了自然景色的美丽,以及人们在其中的欢愉和情感交融,给读者带来一种怡然自得和宁静的感受。

“海山今喜识方壶”的出处是哪里

“海山今喜识方壶”出自宋代吴说的《仙都山》。

“海山今喜识方壶”全诗

《仙都山》

宋代 吴说

佳住从来说鼎湖,兹游直欲到清都。

参天玉箸千寻许,堕地金莲十丈无。

江观便思眠一柱,海山今喜识方壶。

直须买取鹅溪绢,要画沧洲水墨图。

《仙都山》吴说 翻译、赏析和诗意

《仙都山》

佳住从来说鼎湖,

兹游直欲到清都。

参天玉箸千寻许,

堕地金莲十丈无。

江观便思眠一柱,

海山今喜识方壶。

直须买取鹅溪绢,

要画沧洲水墨图。

中文译文:

美好的居住一直以来都说鼎湖,

此次的游览直欲到达清都。

高耸入云的群山,犹如玉箸,县管千寻之高,

垂落至地的莲花,金**,建筑起高十丈。

看江边风景,心中便拟眠一根柱,

欣喜于海山风光,现今方识方壶。

直接需要买下鹅溪绢,

画出沧洲的水墨图。

诗意:《仙都山》是一首表达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诗。诗人吴说通过描绘高耸入云的群山、垂落至地的金**莲花以及江河风光,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喜爱和向往之情。诗中将自然景观与文人的心灵交融起来,诗人在观赏自然景色的同时,也感受到内心的安宁与喜悦。

赏析:《仙都山》以简练的语言和具体的描写手法展示了作者对仙都山美景的赞美之情。通过使用“玉箸”和“金莲”等词语修饰山脉和莲花,突出了它们的高耸和壮美。另外,诗中也用“江观”和“海山”来形容自然风景,使得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不同地域景观的喜悦之情。最后两句呼应前文,表达了作者想要通过绘画的方式将这种美景永远定格下来的愿望,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对艺术的追求和表达的渴望。整体上,这首诗意境优美,描写精细,使人对仙都山的美景产生了强烈的向往之情。

发表评论

增文号京ICP备19003863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 主题作者QQ:201825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