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何被称为“乱世枭雄”
是什么样的原因,让乱世枭雄曹操没能统一天下?
第一、政治上拥汉派和士族阶层对其形成掣肘
曹操出身士族最为歧视的宦官家庭,一向被士族清流所鄙视,陈琳在《为袁绍檄豫州》中更是公然指斥曹操为“赘阉遗丑”。后曹操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迎汉献帝于许都,挟天子以令诸侯,高举汉室的旗号,揽天下英才用之,才有了颍川荀氏、弘农杨氏等士族的投奔。
但随着曹操实力的增加,野心也随之变大。曹操从“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变成了“若天命在我,我为周文王矣”。不臣之心,昭然若揭,“名为汉相,实为汉贼”的真实面目也被世人一览无遗。曹魏集团内部叛乱不断、内耗相当严重,最终成为了曹操更进一步的掣肘。
先是董承受衣带诏,后有耿纪、魏讽、侯音在许都、邺城、宛城谋反或谋反未遂,都与向汉不向曹的汉室旧臣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曹魏重臣中的荀彧、崔琰等,更是“身在曹营,心怀汉室”,在政治立场上与曹操在后期是同床异梦。曹操以军功起家,为了摆脱对士族的依赖。曹操抑制土地兼并,连发”求贤三令“,以唯才是举提拔寒族,和士族阶层的的观念背道而驰,很大程度上损害了士族阶层的利益。而且曹操一统天下之后,会打破皇族与士族共治天下的局面,出于自身利益集团的考虑,占据当时社会绝对政治与经济地位士族阶层对曹操不会全力支持,甚至会处于观望、抵制状态。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在曹操有生之年,对士族阶层始终没有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内部人心不齐,处处掣肘,放不开手脚一统天下。
第二、战略上赤壁败北,使得孙刘崛起,并立之势形成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次年秋,曹操南征刘表,未至刘表病逝,荆州内部失和,而子刘琮携荆州部众投降。连续的胜利,使得曹操飘起来了,觉得天下将定。所谓骄兵必败,骄傲思想直接导致战略的错误。曹操在追击刘备之时,却写信威胁孙权投降,结果这一下反而促成孙刘联盟。对孙刘联军的轻视,在没有准备好就与孙权开战,对贾诩“坐观江东”的建议未听,企图凭一战而竟全功,结果兵败赤壁。
周瑜在劝孙权连刘抗曹时,曾说曹操赤壁之战有四败:一是北土未安、曹操后方不稳固,既有内忧,又有外患;二是弃骑用舟,舍长就短;三是时入寒冬,长途奔袭,曹操的后勤补给困难;四是北人南下,水土不服,必生疾病。
孙权英明果决,用人得当,坐拥江东;而刘备以仁义著称,颠沛流离半生却不失其志。而且两人手下也是猛将如云,谋士如雨。孙权据江东有长江天险,北军不善水战,一时半会也拿不下;而刘备自赤壁之战后,跨荆益二州,易守难攻。且孙刘联盟共同抵抗曹操,攻守相望,曹操啃不下这个硬骨头。致使孙刘两家崛起,并立之势形成,很难再有统一天下的大好局势。
第三、曹操兵权不下放,诸将无便宜行事之权
曹操多疑,虽唯才是举,但兵权主要集中在宗族诸将手中。对于外姓将领的虽善用但不放权,如合肥之战时,张辽乐进李典三将总共才统兵七千。曹操兵权不下放,致使手下诸将无临机决断,自行用兵的权利,如张辽对东吴用兵只有防御权,没有见机进兵权;夏侯渊“因未得曹操言语,未敢动兵”救援韦康,致使韦康被马超所杀。由此可见一斑,无便宜行事之权,怎么能独当一面?所以曹操在行军打仗时经常亲上战场,虽成就自己赫赫威名,但过于被动,所以曹丕继位之后,在曹魏实行都督制度,给予将领便宜行事之权。
第四、曹操后期雄心不再,有所懈怠
自平定关中大破马超后,三分天下已有其二,此时的曹操已经没有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斗志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朝政上面,对于开疆拓土反而不太上心了。因为年事已高,怎么保持曹家的统治地位就成了首要任务了。所以当益州张松献图时,曹操以貌取人,使得张松怀恨在心,力劝刘璋与曹操为敌,把益州拱手送给了刘备。而在张鲁降曹取得汉中之后,司马懿、刘晔等人力劝兵出汉中,一举拿下益州,曹操却说:“人苦无足,既得陇,复望蜀邪”,错失良机。反而时回去就称魏王,“设天子旌旗,出入称警跸”,为曹魏代汉完成了最关键的一环。
当刘备在益州站稳了脚跟,发动汉中之战时,曹操才悔之晚矣。可是当刘备全力进攻汉中时,曹操的表现得就比较迟钝,自己率大军坐镇长安于后线停滞观望,使得夏侯渊被杀,汉中失守。从此以后,曹操也彻底失去了一统天下的可能。
总而言之,所谓的“挟天子以令诸侯”,高举汉室正统的大旗,对曹操来说就是一把双刃剑。给曹操带来政治资本的同时,带来的副作用也不容忽视。汉臣的身份桎梏了曹操一辈子,而怎么平衡汉室与自身的关系,耗费了曹操的许多精力。在平地北方之后,战略上的失误和晚期的懈怠,更是使得曹操一统天下的最终理想未能完全实现。
曹操为什么会被称为乱世枭雄 曹操一生没有代汉自立有什么原因
导读:关于曹操,我们都知道是一个三国中的人物,是一代枭雄,也是一代诗人,写的诗句至今流传,英雄事迹也被广为传播。那么,曹操为什么会被称为乱世枭雄?曹操一生没有代汉自立有什么原因呢?想知道就来瞧瞧小编的介绍吧。
曹操为什么会被称为乱世枭雄
有一个人,他为现世许多人所景仰,也为许多人所不齿,他就是一个既被称为治世能臣又被称为乱世枭雄的人——曹操。但是曹操为什么会被称为乱世枭雄呢?
一个原因是曹操为人奸诈。第二个原因是他篡汉谋权,挟天子以令诸侯。最为民间所不满的是曹操说了这样一句话:宁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如果一个人宁肯自己对不起普天下的人,也不能让天下的人对不起自己,这个人就太坏了,所以老百姓讨厌曹操。有这样一个传说:曹操因为董卓要害他,就从京城里逃出来,路过了他一个老朋友家,这个老朋友名叫吕伯奢。曹操到吕伯奢家里的时候吕伯奢本人不在,于是就发生了曹操杀吕伯奢一家的惨案。
曹操一生没有代汉自立有什么原因
要说曹操从来就没想过要代汉自立,恐怕不是事实。说曹操没有这个资格和条件,就更不是事实。但他终其一生却没有这样做,原因何在呢?
有史书记载,曹操虽有此念,但他审时度势,最终还是决定知难而退,适可而止,把代汉自立的任务留给了他的儿子。这在《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的《魏略》和《魏氏春秋》中可以看出。据记载,曹操成为没有皇帝名号的皇帝后,代汉自立的呼声就开始高涨起来。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以陈群、桓阶、夏侯敦为代表的一些人拒绝劝进。陈群、桓阶认为,汉朝早已名存实亡,天底下一尺土地、一个子民都不属于汉(尺土一民,皆非汉有),只剩下一个虚名(唯有名号),取而代之有什么不可以?夏侯敦则说,什么是万民之主?万民之主就是能够为民除害、众望所归的人,从古至今,都是这样。殿下就是这样的人,应该尽快“应天顺民”,有什么犹豫的?曹操的回答是:孔子说过,施行的是政事,就是从政(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如果天命确实眷顾我,我就做周文王好了(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众所周知,周文王是三分天下有其二,却仍然服事殷商的。取代殷商的是他的儿子周武王。所以学术界一般都认为,曹操这话的意思是要曹丕去做他想做的事。果然,曹操去世才几个月,曹丕就逼汉禅位了。
结语:以上是小编整理的“曹操为什么会被称为乱世枭雄,曹操一生没有代汉自立有什么原因”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对曹操如何评价?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
历史上的曹操是位有成就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由于家庭出身和所处的时代,决定他成就了一番事业。
作为政治家,他认识到了封建皇帝在政治斗争中的重要作用,“挟天子以令诸侯”;他理解、关心(起码是想到了)人民的疾苦,发展生产,照顾人民生活疾苦和发展教育。
作为军事家,他在处于劣势的形势下而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是以少胜多的一例著名的例子。
作为文学家,他与其子曹丕、曹植在中国文学史上并称为“三曹”。“曹操‘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又是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拓者。他一方面凭借政治上的领导地位,广泛地搜罗文士,造成了‘彬彬之盛’的建安文学之局面;另一方面用自己富有创造性的作品开创文学上的新风气。(8)”曹操的文学创作以诗歌最为著名,内容多为描写亲身经历的战争生活。
曹操是乱世枭雄还是治世能臣?
治世能臣,何谓也?在历史的长河中,乱世中的英雄与治国良臣各有其独特角色。曹操,这位三国时期的风云人物,无疑在乱世中展现出了非凡的治世才能。
曹操曾向许劭寻求自我评价,这位识人之士以一句“治世能臣,乱世枭雄”概括了曹操的特质。这句话暗含深意,一方面肯定了他在和平年代治理国家的能力,以雄才大略兴邦定国;另一方面,又因其心术不正,担心在乱世中可能成为权谋之首,故而含蓄地表达了对他的警示。
然而,曹操的政绩不容忽视。面对东汉末年的烽火四起,他以汉天子的名义,挥师平定割据,统一北方,这无疑是其治世才能的有力证明。他推行的政策,如恢复经济、抑制豪强,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所管辖区域的社会秩序得以恢复,经济发展显著,尽管其对皇权的架空饱受争议,但他的确在那个动荡的时代留下了不朽的功绩。
尽管曹操的为人有所争议,但他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以实际行动在乱世中书写了自己的传奇,他的治世智慧和魄力,使他在历史的篇章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他的故事,无疑向我们展示了治世能臣的风采,即使在风云变幻的时局中,也能凭借才智和勇气,引领国家走向繁荣。
总结:曹操,无疑是一个兼具治世与乱世两面的复杂人物,他的事迹和评价,让我们对“治世之能臣”有了更深的理解。他的历史地位,无论在评价的褒贬之间,都无疑彰显了他在乱世中的一代枭雄之姿。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