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地处华夏腹地,探寻鲁地文化特色
山东为什么叫鲁
1. 起源
山东因其独特的历史渊源与文化背景而得名。追溯至春秋时期,孔子的出生地曲阜在当时被称为鲁国,而山东这一地方则被称为鲁地。由于历史上曲阜是鲁国的首府,因此山东这一地方被称为鲁地。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一称谓逐渐演变为今天的山东鲁。
2. 历史
山东作为少数几个拥有悠久历史的省份之一,在历史上经历了许多重要事件和变革。在古代,山东有“东胜西败”之称,崔鹤公、伯牙、管仲、鲁班等著名历史人物都出自山东。随着时间的推移,山东经历了多次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成为了现在的山东省。
3. 地理环境
山东地处中国东部海岸线,依山傍海,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森林资源丰富。山东东临黄海,南连江苏、安徽,西界河南,北靠天津、北京。其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4. 经济发展
山东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作为中国重要的经济大省,山东的生产总值排名全国第三,且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与对外贸易额位列全国前列。山东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尤以煤、钢铁、花岗岩、黄金、海藻、贝类等为主。鲁能集团、海信集团、潍柴动力等一批知名企业在山东发展壮大,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重要影响。
5. 文化底蕴
山东地域广袤,人文景观独特,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山东之光。历史上,孔子、曾国藩、鲁迅、管仲、孟子等一批文化名人先后涌现。山东文化融合了北方与南方的文化特色,具有深厚的汉文化、儒家文化和海洋文化等元素。山东面食、清真菜和海鲜美食等也是闻名海内外的鲜明特色。
6. 生态环境
在保护环境方面,山东省政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禹城的汉钦湖自然保护区、济南的博山湖国家森林公园、潍坊的世界海滨浴场和枣庄的玉皇山景区等景点非常有名。此外,山东的德州市也是中国十大最佳旅游城市之一。
7. 教育文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山东省高等教育已经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济南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一批著名学府在这里落地生根。山东省各地也都保护和修复了一批优秀的文化遗迹,如曲阜孔庙、察哈尔寺、青岛天后宫等,为文化教育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8. 发展前景
未来,山东的发展前景无限,必将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山东将继续推进创新转型升级,把握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机遇,加强生态环保建设,打造更加宜业宜居之地。山东将继续秉持开放的态度,积极举办各类经济文化活动,吸引更多人才和资金汇聚于此。
鲁是我国哪个省份的简称=
鲁是我国山东省的简称。
山东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的一个重要的省份。由于其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山东省被简称为“鲁”。这一简称来源于山东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特征,反映了山东省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特色。在古代,鲁地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孔子的故乡就在山东,因此“鲁”字也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山东省地处黄河下游,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遗产。自古以来,山东就是中国的重要地区之一,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山东省的简称“鲁”体现了其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展现了山东省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底蕴。
此外,“鲁”字还体现了山东人民的勇气和坚韧精神。山东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性格和地域特色,以其豪放、务实的性格深受人们称赞。山东省的简称“鲁”,不仅仅是一个标志,更是对山东人民的一种认可和赞誉。
总之,鲁是我国山东省的简称,这一简称不仅体现了山东省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也展现了山东人民的独特魅力和坚韧精神。
å±±ä¸çå¤ä»£å«ä»ä¹å½
å±±ä¸çå¨å ç§¦æ¶æé¶å±é½å½ãé²å½ï¼æ èå«åé½é²ãå å ç§¦æ¶æä»å±±ä¸å¤§ä½åå±äºé½é²ä¸¤å½ï¼é½å½æ¯ä»¥å±±ä¸æ·å为å½é½ï¼å±±ä¸ä»¥ä¸ç大çåå°ï¼é²å½æ¯ä»¥å±±ä¸æµå®æ²é为å½é½ï¼å±±ä¸ä»¥è¥¿çå°ååå°ï¼æ ææ¤ç§°ã尿彿«å¹´ï¼éçæ°æèåå人æååçåºæ¬å®æï¼é½ãé²ä¸¤å½æåä¹éæ¸èå为ä¸ä½ã
å ¬å å256å¹´æ¥å½çé²å½ï¼å ¬å å221年秦å½çé½å½ãå 为æåçä¸ä½ï¼âé½é²âå½¢æä¸ä¸ªç»ä¸çæååï¼ç±ç»ä¸çæååå½¢æäºâé½é²âçå°åæ¦å¿µãè¿ä¸å°åä¸åæ¥çå±±ä¸çåºèå´å¤§ä½ç¸å½ï¼æ æä¸ºå±±ä¸ç代称ã
æ©å±èµæå¤ä»£é½é²æåï¼
ä½ä¸ºé½é²æåæ ¸å¿çé½é家产çäºæ¥ç§æ¶æçé½å½ï¼è¿ä¸æµæ´¾ç±å§å¤ªå ¬å¼åï¼ç¨·ä¸éå®¶ã管åçç»§å¾å¼æ¥ï¼ç¨·ä¸å¦å®«æ¯ä¸çä¸ç¬¬ä¸æç±å®æ¹ä¸¾åãç§å®¶ä¸»æçç¹æ®å½¢å¼çé«çå¦åºãä¸å½å¦æ¯ææ³å²ä¸è¿åºä¸å¯å¤è§ãè为壮è§çâç¾å®¶äºé¸£âï¼æ¯ä»¥é½å½ç¨·ä¸å¦å®«ä¸ºä¸å¿çï¼å®å¦ä¸ºé»èä¹å¦ã
卿¤æé´ï¼å¦æ¯èä½ç¸ç»§é®ä¸ãæãå®åãããç°åãããèåãããæ·åãçï¼ä»å·³äº¡æ¯ãå¦ã管åãããæåæ¥ç§ãããå¸é©¬æ³ãããå¨å®ãç书ä¹ç¼æ°ï¼äº¦æç¨·ä¸ä¹å£«çåä¸ã稷ä¸å¦å®çåå¨ï¼æ¾ä¸ºå½æ¶ç¾å®¶äºé¸£å¼åäºè¯å¥½ç社ä¼ç¯å¢ï¼ä¿è¿äºå ç§¦æ¶æå¦æ¯æåçç¹è£ã
åèèµæï¼ç¾åº¦ç¾ç§âé½é²
山东为什么简称鲁
山东简称鲁的原因:
一、历史渊源
山东被称为“鲁”,这一简称源于其历史沿革与文化背景。在古代,山东是鲁国的所在地,鲁国作为周朝的诸侯国之一,其文化、历史底蕴深厚,影响深远。因此,后世常以“鲁”来代指山东。
二、文化传承
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儒家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自孔子以来,鲁地成为儒家学派的中心,儒家文化中的礼仪、道德观念等深深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因此,用“鲁”作为山东的简称,也体现了对该地区丰富文化传统的尊重和传承。
三、地理因素
山东地处黄河流域,古代为鲁国的主要辖区,其地理位置稳固,自古即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区域。历史上的变迁使得山东的地理与文化地位稳固,“鲁”这一称呼逐渐成为了山东的标志性简称。
详细解释:
山东简称“鲁”的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原因。历史上,山东地区是鲁国的核心区域,鲁国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自周朝以来,鲁国的文化影响力逐渐扩大,其礼仪、道德等传统深入人心。随着时间的流转,这些文化传统成为了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之,儒家学派在山东的兴起和发展,进一步巩固了“鲁”的文化地位。
从地理角度来看,山东地处黄河下游地区,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这一区域自古就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随着时间的推移,尽管行政区划有所变化,但“鲁”这一称呼由于其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地理优势,逐渐被固定作为山东的简称。
综上所述,“鲁”作为山东的简称,既体现了该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传统,也彰显了其重要的地理地位。这一简称不仅简洁明了,而且蕴含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山东人是不是东夷人的后裔?
山东西部和江苏徐州一代,过去被称为东夷人,他们是蚩尤和炎帝部落融合后的后代,后来由于海水退落,陆地面积增大,东夷人向东扩展,包括现在的整个山东、河北东南部、江苏东部全是东夷人的后代。
东夷族后来的发展和文化融合是怎样的?
在远古的洪荒时代,东夷族以其独特的身份,被尊为东方的弓箭技艺的象征。
他们起初的含义指向太行山以东的广大区域,包含着那些迁徙的东夷后裔。这个群体的璀璨历史中,闪耀着无数杰出的名字:如赫赫有名的蚩尤,与五帝之一的舜帝,创世神话中的太昊和少昊,以及开国君主商汤,后羿的英勇,儒家先驱孔子和墨子的智慧,还有东方才子东方朔、道家圣人庄子、外交家晏子,乃至儒家大师孟子和姜太公的后裔,以及工艺巨匠鲁班,他们的血脉都深深地烙印着东夷的印记。
黄帝的胜利,虽然将东夷族纳入了华夏大家庭,但东夷的文化特色并未消逝。太公的守护,使得东夷文化得以延续,其中的夷,象征着持弓箭的战士,而非后来汉族中少数民族的含义。
在历史的长河中,东夷文化经历了交融与转变。齐文化,作为东夷族的代表,起初在齐地蓬勃发展,然而在周文化的影响下,其他东夷分支如鲁人和宋人,逐渐被周文化的西化力量所融合。尽管周文化并不属于华夏文化体系,但它归属汉文化,对齐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到了汉朝,齐文化进一步接纳并融合了鲁地的精华,但真正的交融发生在唐宋时期。以董永这位齐地才子为例,他的言行中透露出的,是鲁文化的深厚底蕴,这标志着东夷文化在历史的洪流中,最终被鲁文化所同化。
总结来说,东夷族虽然历经变迁,但其文化精髓在历史的洗礼中融入了华夏文明的脉络,成为了鲁文化的一部分,这段辉煌的历史,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传承。
齐鲁文化—鲁文化在中国上古文化中的地位
在中国上古时期,由于山川阻隔,交通极为不便。西周以来,以各个重要的诸侯封国为中心,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在众多的区域文化中,鲁国的文化居于一种领先的、中心的地位。
第一,鲁国受封之地早已经是中国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
山东被称为齐鲁之邦,先秦时期,鲁国和齐国分处于泰山南、北,在泰山以南(今鲁南)地区,已发现了众多的原始文化遗迹。沂源人与北京人时代相当,他们可能是这里古人类的祖先。以之为中心,仅其附近便发现了猿人化石和近百个旧石器和新石器地点,说明这里是几十万年以来古人类活动的重要中心之一。更为重要的是,进入新石器时代以来,这里更有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一脉相连,在鲁南地区形成了中国史前文化的完整序列。《帝王世纪》云:炎帝自陈营都于鲁曲阜。黄帝自穷桑登帝位,后徙曲阜。少昊邑于穷桑,以登帝位,都曲阜。颛顼始都穷桑,都商丘。张守节《史记正义》曰:穷桑在鲁北,或云穷桑即曲阜也。又为大庭氏之故国,又是商奄之地。远古时代许多氏族首领都与曲阜有关,这种现象不是偶然的。
周初,伯禽为首的周人来到曲阜一带后,这里又成为东西文化的交汇之地。殷商兴起于东方,曲阜一带曾为商人旧都,即使在迁殷之后,他们仍然与这里联系密切。直到周初,这里依然是殷商势力极重的地区。周族自西方发展起来,他们在取代殷商之后,要想很好地统治天下,就不能不把东方作为统治的重点,因此,可以说鲁国受封之地是他们首先要考虑的战略要地。这里距王都较远,东南沿海地区的淮夷以及徐戎等也没有立即臣服于周。武庚叛乱时,殷东国五侯群起叛乱,奄国及其附近各部都是周公东征的主要对象,史籍中所谓攻商盖、攻九夷(《韩非子说林上》)、灭国者五十(《孟子滕文公下》)都是在这些地区。甚至伯禽被封于曲阜后,淮夷、徐戎及商奄又叛(《艺文类聚》卷十二引《帝王世纪》)。欲很好地镇抚东方,把这里作为周室堡垒是非常合适的。
伯禽受封时,周室为鲁国制定了启以商政,疆以周索的治国方针,并分给鲁国殷民六族,使之职事于鲁(《左传》定公四年)。这样,伯禽一支所带来的周文化与殷遗民及当地土著固有的文化相互交汇、影响,共同形成鲁国的文化。
第二,鲁文化的特殊地位与鲁国在当时诸侯国中的特殊地位是统一的。
鲁国虽是周王朝分封的一个邦国,但它却是一个非同寻常的邦国。鲁自周初始封,历西周、春秋、战国,到公元前249年为楚国所灭,历时七、八百年,在当时的政治、文化舞台上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鲁国的始封之君是周公的长子,而周公无论在帮助武王争夺天下,还是在成王年幼时平定天下以及辅助成王,都有卓著的功勋,他在周初政治中的地位十分显赫。因此,鲁国初封时不仅受赐丰厚,而且相对于他国来说还得到了不少特权。鲁国可以世世祀周公以天子之礼乐,《礼记明堂位》也说:凡四代之器、服、官,鲁兼用之。是故,鲁,王礼也,天下传之久矣。从文献记载以及考古材料综合考察,这种记载应该是可信的。如周王室的职官宗伯、太宰、大司徒等,鲁即有之。如替国君掌管祭祀的宗伯,其他国家只称宗或宗人,有宗伯之称的只有周王室和鲁国。又,鲁得立四代之学(《礼记明堂位》孔颖达疏),鲁还有四代之乐。恐怕这都是鲁国特有的现象。
鲁国受封的同时或者稍后,周王室在东方又分封了一些小国,这些小国有的即为鲁的附庸,有的则以鲁国为宗国。时至春秋王室衰微,礼坏乐崩之际,许多小国依然纷纷朝鲁,并且到鲁国学礼、观礼。在东方夷人势力较重的地区,鲁国始终不忘尊尊而亲亲的原则,使鲁国的政权一直掌握在伯禽之后的周人手中,鲁国较完整地保存着周礼,周代的礼宾传统深深地影响了鲁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如在政治方面,《礼记明堂位》说:鲁国君臣未尝相弑也,礼乐、刑法、政俗未尝相变也。天下以为有道之国,是故,天下资礼乐焉。在诸侯国中,鲁国的政治是相对较为稳定的,因此鲁国也就成为各国学习的榜样。《左传》襄公十年说:诸侯宋、鲁,于是观礼。宋国保留的自是殷礼,鲁国保存的则是典型的周礼,即所谓周礼尽在鲁矣(《左传》昭公二年)。这样,鲁国为宗周在东方代表的形象更加突出,因为时人视礼为国家的根本,周礼似乎就是周王朝的象征。
春秋时期,政由方伯,但在各诸侯国会盟等的班次上,鲁国却位居前列。一般说来,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左传》隐公十一年),鲁既为姬姓,又为周公之裔,故在诸侯位次序列中有班长(国语鲁语上)之称,被列为首席。如春秋初年,齐遭北戎侵犯,齐向各国求助。在战后答谢诸侯时,齐国馈送粮饩给各国大夫时,齐请鲁国案班次代为分派;晋文公主持践土之盟时,在各会盟国进行的歃血仪式次序上,除主盟的晋国外,鲁也被排在各国的最前面。既然周室对鲁国寄予厚望,把鲁国分封在商奄旧地,那么,在推行周代礼乐制度时,有望国地位的鲁国也就不能不以表率自居了。
鲁国为东方的宗周模式,担负着传播宗周礼乐文明的使命,如在周王朝治国政策的贯彻上,鲁国即堪为典范。周公治国,他的保民思想、明德慎罚、勤政任贤等都似乎在鲁国当政者身上有明显体现。当然,说鲁国为宗周模式,决不是说鲁国完全排除它的文化因素,使鲁国全盘周化,而是在政治统治上鲁国为周王朝的东方代理人,而且在鲁国上层贵族中完整地保存着周代礼制。事实上,鲁国要彻底推行周文化而以之取代当地的固有文化,既无必要,也没可能,因为周灭商后对殷商旧地采取的就是怀柔的政策,更何况鲁地殷遗势力极重,而且文化的推广也不是任何外来强力所能成功的。
第三,从与其他区域文化的比较中也能看出鲁文化在当时的重要地位。
在区域文化的研究中,人们往往将鲁文化与齐文化相互比较,这是很有道理的。齐、鲁两国地域相邻,在文化方面具有很多的可比之处。就先秦时期两国的文化而言,它们有同有异。从实质上说,崇周礼、重教化、尚德义、重节操等等都是两地人民共有的风尚。两国文化上的不同之处更多,齐人的务实开放,鲁人的重视礼乐,使齐、鲁两国在文化上各具特色,并且位居当时华夏文化的领先或者中心地位。但齐、鲁两国的文化孰优孰劣,不少论者站在今天的立场上,大谈鲁文化的所谓保守、落后和缺乏进取。而实际上,分析文化的优劣应当具有历史的眼光,而不应该离开当时的具体时代。
从文化的传承关系上看,周文化与鲁文化乃一脉相承,或者说鲁文化就是周文化的代表。周人灭商以来,周文化在总结和吸纳前代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又有了显著进步。《礼记表记》上说:夏道尊命,事鬼敬神,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有学者称夏、商时期的文化分别为尊命文化和尊神文化。从根本上说,周文化就是礼乐文化,而礼乐的实质则是秩序,礼乐文化是一种人文文化。周文化与夏、商文化的不同,最为重要的即在于其人文理念的上升。自周公制礼作乐开始,周文化的重礼风格便已初步形成,而周人又有重视农业的传统与之相适应,这样,便奠定了中国几千年传统宗法农业社会的文化基础。
鲁国的文化风格与周文化是一致的。建国伊始,鲁国的始封之君伯禽就在鲁地变俗革礼,进行大的动作,推行一种新文化。应当指出,鲁国的这种变革历时三年,显然是循序渐进,而非急风暴雨一般。因此,它与强行毁灭一种文化而推行另一种文化是有区别的。其实,周代礼乐广采博纳,其中也有殷文化的不少因素,因为周礼即是从殷礼损益而来。应当承认,在与周边当时各族的文化相比,周文化是一种最为先进的文化。鲁国下了大的气力推行周文化,是为了适应周王朝的政治统治。从一开始,鲁人便显示了文化上的进取精神。
文化的优劣在文化的交流中最容易看得清楚。一般说来,落后的文化要不断地学习先进的文化,来丰富和完善自身。就齐、鲁两国而言,齐国就常常向鲁国学习。
众所周知,管仲的改革对于齐国成为泱泱大国具有关键性的意义。但是,正如有的学者已经指出的那样,管仲改革乃有吸收鲁文化之长、补齐文化之短的深意。管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便是定四民之居,推行士、农、工、商四业并举的政策,把发展农业放在经济基础的地位,置于工、商业之前,这明显吸收了鲁国以农业立国的思想,以补齐国偏重工商、渔盐、女工之业,忽视农业而造成社会不稳之弊端;管仲还针对齐国传统礼义道德观念淡薄,习俗落后,以致于君臣上下无礼、男女关系混乱,从而严重影响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的情况,十分注意从鲁国吸收周礼文化,强调礼义道德的建设。
管仲如此,齐国的其他君臣何尝不是如此。齐国虽然有人对孔子所讲的繁文缛礼不感兴趣,但他们毕竟不能不对鲁国尊卑有等,贵贱有序礼治秩序表示重视。例如,齐国的另一位名相晏婴就曾经与齐景公一起到鲁国俱问鲁礼(《史记齐太公世家》);孔子到齐国时,齐景公也不失时机地问政于孔子。又如,鲁国发生庆父之乱时,齐欲伐鲁,但有人看到鲁国犹秉周礼,认为鲁不弃周礼,未可动也(《左传》闵公二年)。有一次,齐人伐鲁,见一妇人带着两个孩子,开始时抱小而挈大,大军将要到跟前时,反而抱大而挈小。当问及时,妇人说:大者,妾夫兄之子;小者,妾之子。夫兄子,公义也;妾之子,私爱也。宁济公而废私耶。齐国从而罢军,他们认为:鲁未可攻也,匹夫之义尚如此,何况朝廷之臣乎?(《说苑疏证佚文考》)
齐人看重周礼,向鲁国借鉴、学习,显示了其积极进取、灵活开放的一面,这当然是值得肯定的。然而,这也证明齐文化中存在不少有待改进之处。如在君臣关系方面,齐国出现了不少相弑相残的现象,而鲁国的情况要好得多。鲁国的大夫臧文仲曾教别人事君之礼说:见有礼于其君者,事之,如孝子之养父母也;见无礼于其君者,逐之,如鹰之逐雀也。(《左传》文公八年)这种典型的尊君之论,便基于鲁国深沉的礼乐传统,这对于鲁国君臣关系的和睦,对于鲁国社会的安定都有积极的作用。而且动态地就君主制度的发展来看,鲁国的这种礼治秩序也有其进步的一面。再如婚嫁习俗方面,同姓不婚是鲁国最为基本的婚姻习俗,不论男婚还是女嫁,均不找同姓。鲁国还特别注重男、女之别和夫、妻之别,这与齐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婚姻制度史的研究早已表明,同姓不婚之制相对于氏族族内婚姻是极大 的进步。正因如此,鲁国的婚姻制度才为当时各国所普遍认可,例如,《史记商君列传》记商鞅说:如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今我更制其教,而为男、女之别,大筑冀阙,营如鲁、卫矣。在当时的情况下,严格的婚姻制度以及男女界限是清除旧的习俗的最好办法,在这方面,鲁人的做法是具有表率作用的。
齐、鲁两国的文化交流从各自的文化特色形成之日起便开始了,但两国文化上的优劣之争似乎也未间断,直到战国时的孟子也还如此。《孟子公孙丑上》记公孙丑问孟子说: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婴之功,可复许乎?孟子回答说: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婴而已矣。孟子的话就似乎表现了鲁人对齐人的轻蔑。其实,由于齐文化的起点较低,齐人在以后的国家建设与发展中努力进取,使齐文化表现出了开阔、灵活、积极的特质。所以清代学者俞樾在谈到齐人对于后来儒学发展所起的作用时说到:齐实未可轻也(《湖楼笔谈》卷二)。通过近10年来的深入研究,人们加深了对齐文化的认识,从而已经改变了长期以来对齐文化的不恰当评价。
最后,还有必要谈一谈鲁文化与所谓邹鲁文化的概念问题。
我们前面引到孟子的话,认为他的观点代表了鲁人看法,但并不是说孟子也是鲁人。关于孟子的里籍,《史记》称其为邹人。邹地战国时是否属鲁,历来存有争议。但不论如何,孟子和鲁国的联系却不同寻常:首先,孟子居地近鲁。他本人曾说自己近圣人(孔子)之居若此之甚也(《孟子尽心下》);孟子又为鲁国孟孙氏之裔;孟子在齐,丧母而归葬于鲁,说明孟子上代迁鲁不久;孟子还极为崇拜孔子,并受业子思之门人,其思想与鲁文化传统的关系不可分割。因此,认为孟子的观点代表了鲁人的看法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孟子为邹人,以孟子和儒家在当时的巨大影响,人们自然不能忽略作为一个具体国家的邹国。邹国就是邾国,在春秋时,邾有两种读音,《公羊传》读为邾娄,《左传》读为邾,对此,王献堂先生解释说:古人音读有急声,有漫声,急声为一,漫声为二,而其漫声之二音,亦可分读。......漫声连举为邾娄,急声单举为邹,漫声分举,则为邾为娄。(《邾分三国考》)王献堂先生的意见是正确的。这就是说,战国时代邾国被称为邹,只是称呼了邾娄的合音。
邾国立国较早,周朝灭商后,又封曹侠于邾,邾国遂成为周王朝的一个诸侯国。邾国的北部边境与鲁国国都曲阜相距很近,邾君曾言鲁击柝闻于邾(《左传》哀公七年),春秋后期,邾庶以其漆、闾丘奔鲁(《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邾国的北部边境逐渐南移。这样,孟子居地与鲁国的联系更加密切。
邾为曹姓国家,从意识形态方面的文化看,邾国受周礼的影响很少。如邾人用人殉葬,用人祭社,这都不符合周礼的要求。鲁人就称邾人为夷,邾、鲁两国文化差异较大。只是到了战国时代,由于鲁国儒家文化的影响,如孔子的孙子子思曾到邹地讲学,特别是孟子迁居到邹,使邹地名声日隆,这里也有了浓重的儒家文化氛围。在这一点上,人们才将邹地与鲁国相提并论,而且,由于孟子的原因,自战国时起,人们将两地合称时,还把邹放在鲁的前面,而称为邹鲁。因此,将鲁文化作为周代的区域文化进行研究,而不是专门探讨作为一个学术派别的儒家文化时,还是以鲁文化(而不是邹鲁文化)作为一个研究单元为宜。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