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大全文章正文

樵夫的岁月:探寻山林间的宁静与智慧

百科大全 2025年03月26日 20:31 36 雨康


寓言故事赫耳墨斯和樵夫大致内容

在一片宁静的山谷中,一个樵夫正辛勤地工作着。突然,他的斧头不慎落进了湍急的河流中。面对突如其来的损失,樵夫显得有些无助。这时,一位神秘的访客出现了,他正是智慧与商业之神赫尔墨斯。赫尔墨斯决定借此机会测试一下这位樵夫的诚实。

赫尔墨斯先是从自己的宝库中取出了一把金光闪闪的斧头,递给了樵夫。樵夫仔细端详着这把斧头,但很快摇了摇头,坚定地表示这不是他的。随后,赫尔墨斯又拿出了一把银色的斧头,樵夫同样摇了摇头,断言这也不是他丢失的那一把。最后,赫尔墨斯拿出了一把普通的木头斧头,樵夫惊喜地认出了它,确认这就是他丢失的那一把。

通过这一系列的考验,樵夫展现出了自己的诚实品质。赫尔墨斯非常满意,决定将金斧头和银斧头一并赠予樵夫,以表彰他的诚实。从此,樵夫不仅找回了自己的斧头,还获得了两把珍贵的宝物,成为了山谷中的佳话。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诚实是无价之宝,它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樵夫的诚实不仅帮助他找回了丢失的斧头,还让他获得了更多的财富。而赫尔墨斯的考验,也让我们明白,真正的价值不在于拥有多少财富,而在于我们如何对待和处理这些财富。

在当今社会,诚实依然是最宝贵的品质之一。无论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在商业交易中,诚实都至关重要。只有当我们坚守诚实的原则,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建立起长久的合作关系。樵夫的故事提醒我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保持诚实,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黄莺啭更便”的出处是哪里

“黄莺啭更便”出自明代朱元璋的《钟山》。

“黄莺啭更便”全诗

《钟山》

明代 朱元璋

游山智盘旋,俯谷仰奇巅。

松声细入耳,云生水石边。

敲竹猿长啸,临弆视鹿眠。

白鹤来天翅,玄羽衣裳鲜。

采芝携桂子,任意恣蹁跹。

野人溪外语,黄莺啭更便。

山静鸟归疾,林深紫暮烟。

樵还渔罢钓,畅饮乐吾年。

《钟山》朱元璋 翻译、赏析和诗意

《钟山》

游山智盘旋,俯谷仰奇巅。

松声细入耳,云生水石边。

敲竹猿长啸,临弆视鹿眠。

白鹤来天翅,玄羽衣裳鲜。

采芝携桂子,任意恣蹁跹。

野人溪外语,黄莺啭更便。

山静鸟归疾,林深紫暮烟。

樵还渔罢钓,畅饮乐吾年。

中文译文:

徜徉于钟山,智慧般地蜿蜒盘旋,俯视深谷,仰望奇峰。

松树的声音轻柔地飘入耳中,云雾在水石之间生长。

敲击竹子,猿猴长声长啸,我站在山巅眺望,看鹿安然入眠。

一只白鹤展翅腾飞,它的羽毛闪耀着鲜艳的颜色。

采摘芝草,携带桂子,随心所欲地踱步嬉戏。

溪边的野人用陌生的语言交谈,黄莺歌唱得更加动听。

山静了,鸟儿归巢的速度加快,林深处笼罩着紫色的夜雾。

樵夫归来,渔夫结束了垂钓,我们尽情畅饮,享受着快乐的岁月。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游览钟山的景色和心境。诗人以自由自在的姿态游历山川,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和神奇。

诗中以山水景色和自然元素来描绘朱元璋的游山之旅。作者通过描写松树的细语、云雾的升腾、竹林中猿猴的啸叫、白鹤的翱翔等,将读者带入了山川的宁静和神秘之中。同时,诗人还写到了桂子和芝草,这些象征着吉祥和长寿的植物,传递了朱元璋的吉祥之意。

诗中也出现了野人和黄莺的形象,野人用陌生的语言与诗人交谈,而黄莺的歌声更加动听。这些形象的出现增加了诗歌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也表达了山川之间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

最后几句描述了山静、鸟归、林深和紫暮烟,意味着一天的结束和夜晚的降临。樵夫和渔夫结束了他们的工作,而朱元璋则在欢乐中畅饮,表达了享受人生、尽情快乐的心境。

整首诗以自然景色和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主题,描绘了作者在游山中的心情和感受,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而形象地描绘了山水之美,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读者在阅读这首诗时,可以感受到作者与大自然的融合,体味到山水之间的宁静与神奇,也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享受。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钟山的山水景色,同时通过自然元素和人文景观的交融,展现了作者的心境和情感。读者在欣赏这首诗时可以感受到山水之美,体会到大自然的宁静与神秘,同时也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享受。

“半掩柴扉听晚樵”的出处是哪里

“半掩柴扉听晚樵”出自宋代李昴英的《碧霄》。

“半掩柴扉听晚樵”全诗

《碧霄》

宋代 李昴英

未到白云先碧霄,瘦藤支我上山腰。

烟横远树醉眸豁,竹引清泉尘虑浇。

酒滴松根和露饮,茶烹石鼎抱茅烧。

平生不被利名锁,半掩柴扉听晚樵。

《碧霄》李昴英 翻译、赏析和诗意

《碧霄》是宋代诗人李昴英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碧霄未到白云先,

瘦藤支我上山腰。

烟横远树醉眸豁,

竹引清泉尘虑浇。

酒滴松根和露饮,

茶烹石鼎抱茅烧。

平生不被利名锁,

半掩柴扉听晚樵。

译文:

还未到达白云的碧霄,

瘦弱的藤蔓支撑我登上山腰。

烟雾弥漫远处的树木,使我的眼神变得豁然开朗,

竹子引导着清泉,冲淡我的尘世烦忧。

酒滴落在松树根下,与露水一起饮下,

茶叶在石鼎中煮沸,携带茅草的香气。

我平生不受功名的束缚,

半掩着柴门,倾听晚上樵夫的伐木声。

诗意与赏析:

这首诗以崇尚自然和追求心灵自由为主题,展现了诗人李昴英追求自然美和远离尘世的情怀。

诗的开头表达了对碧霄的向往,碧霄象征着高远的蓝天,代表了自由自在的心灵境界。诗人借助瘦藤支撑自己登上山腰,暗示自己身体瘦弱,但内心坚定,追求理想不畏艰难。

接下来的几句诗描绘了自然景观,烟雾弥漫远处的树木,使诗人的眼神豁然开朗。竹子引导清泉,冲淡尘世的烦忧,表达了诗人希望通过亲近自然来净化心灵,摆脱尘世的纷扰。

诗的后半部分描述了诗人在山林中的生活,酒滴落在松树根下,与露水一同饮下,表现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茶叶在石鼎中煮沸,茅草的香气扑鼻而来,这里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最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不受功名利禄的束缚,倾听晚上樵夫的伐木声,住在山间的柴门半掩,追求宁静和心灵的宽广。

整首诗以自然景观为背景,融入了诗人对自由、清净和宁静的追求,展现了李昴英崇尚自然、追求自由心灵的诗意。通过描绘山林间的景色和自然生活的情景,诗人表达了对尘世纷扰的厌倦和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内心宁静与自由的追求。整首诗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心灵自由的理想情怀,具有深诗词《碧霄》是宋代诗人李昴英所作。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碧霄尚未到达白云层前,

瘦弱的藤蔓扶我登上山腰。

烟雾横卧于远处的树木,使眼神醉醺醺地放松,

竹子引领清泉,洗去尘俗烦忧。

酒珠滴落松根,与露水一同饮用,

茶叶在石鼎中煮沸,携带茅草的香气。

平生从不被功名所束缚,

半掩柴门,聆听晚上樵夫的劈柴声。

诗意与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山林中的生活,表达了李昴英对自由、宁静和远离尘嚣的追求。

诗的开头表达了对碧霄的向往,碧霄象征着高远的天空,代表着自由自在的境界。作者借助瘦弱的藤蔓登上山腰,暗示自己身体虽然瘦弱,但内心坚定,敢于追求理想。

接下来的几句描绘了自然景色,远处的树木被烟雾弥漫,使眼神变得醉醺醺地放松。竹子引导着清泉,洗去尘世的烦忧,表达了作者希望通过亲近自然来净化内心,摆脱尘世的纷扰。

诗的后半部分描述了在山林中的生活,酒滴落在松树根下,与露水一同品尝,展现了与自然的亲密关系。茶叶在石鼎中煮沸,携带着茅草的香气。这里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不受功名利禄的束缚,半掩着柴门,倾听晚上樵夫劈柴的声音。诗人追求宁静和内心的广阔,不被功名利禄所困扰。

整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融入了作者对自由、宁静和追求心灵自由的情感。通过描绘山林间的景色和自然生活的场景,诗人表达了对尘世纷扰的疲倦和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内心宁静与自由的追求。整首诗展示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心灵自由的理想情怀,具有深刻的内涵和情感。

“何时一行乐”的出处是哪里

“何时一行乐”出自宋代于石的《伊昔四首》。

“何时一行乐”全诗

《伊昔四首》

宋代 于石

伊昔西湖外,清阴九里松。

天低深雨露,风怒走蛟龙。

林霭通樵径,山云隔寺钟。

何时一行乐,重到北高峰。

《伊昔四首》于石 翻译、赏析和诗意

《伊昔四首》是宋代诗人于石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景色秀美的西湖景致,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喜爱和对自由自在的向往。

诗词的中文译文:

过去的日子,西湖之外,有一片清凉的地方,九里长的松树投下绿荫。天空低垂,淅淅沥沥下着雨露,狂风怒吼,犹如奔腾的蛟龙。林中的雾气弥漫,通向樵夫的小径,山峦间的云雾遮挡了寺庙的钟声。不知何时才能再次欣赏到这美景,重回北高峰,与众人一同欢乐。

诗意和赏析:

《伊昔四首》以西湖为背景,通过描写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对美的追求和向往自由的情感。诗人以雨露、蛟龙、松树等意象,描绘出自然界的壮丽和激荡,形容了大自然的狂烈和恢弘。同时,诗人通过描述山林间的清凉和静谧,表达了对宁静与和谐的向往。

诗中的"林霭通樵径,山云隔寺钟"描绘了山林间的静谧景象,给人以宁静和遥远的感觉。这种对自然的描绘,使读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恢弘和壮美,也引发了人们对自由自在、追求宁静生活的向往。

最后两句"何时一行乐,重到北高峰"表达了诗人再次欣赏美景的期望,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自由和快乐的渴望。北高峰象征着自由和欢乐的场所,诗人希望能够再次回到那里,与众人一同享受美景和欢乐。

总而言之,这首诗词以西湖的美景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表达内心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壮美和自由自在的向往,同时也传递出对宁静和快乐生活的追求。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全诗的意思是什么?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全诗的意思:

滚滚长江向东流,多少英雄像翻飞的浪花般消逝。不管是与非,还是成与败(古今英雄的功成名就),到现在都是一场空,都已经随着岁月的流逝消逝了。当年的青山(江山)依然存在,太阳依然日升日落。

在江边的白发隐士,早已看惯了岁月的变化。和老友难得见了面,痛快地畅饮一杯酒。古往今来的多少事,都付诸于(人们的)谈笑之中。

原文: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注释:

1.淘尽:荡涤一空。

2.渔樵:此处并非指渔翁、樵夫,联系前后文的语境而为动词:隐居。此处作名词,指隐居不3问世事的人。

3.渚(zhǔ):原意为水中的小块陆地,此处意为江岸边。

赏析:

词的上阕通过历史现象咏叹宇宙永恒、江水不息、青山常在,而一代代英雄人物却无一不是转瞬即逝。下阕写词人高洁的情操、旷达的胸怀。把历代兴亡作为谈资笑料以助酒兴,表现了词人鄙夷世俗、淡泊洒脱的情怀。全词基调慷慨悲壮,读来只觉荡气回肠、回味无穷,平添万千感慨在心头。

创作背景:

1511年(明朝正德六年),杨慎获殿试第一。1524年因得罪世宗朱厚熜,杨升庵被发配到云南充军。他经常四处游历,观察民风民情。每到一地都要与当地的读书人谈诗论道,留下了大量描写云南的诗篇。此词即其中一篇。

作者简介:

杨慎(1488年12月8日-1559年8月8日),字用修,初号月溪、升庵,又号逸史氏、博南山人等,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明代著名文学家,明代三才子之首,杨廷和之子。他参与编修了《武宗实录》,嘉靖三年(1524年)因卷入“大礼议”事件,触怒世宗,被杖责罢官,谪戍云南永昌卫。在滇南时,曾率家奴助平寻甸安铨、武定凤朝文叛乱,此后虽往返于四川、云南等地,仍终老于永昌卫。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在戍所逝世,享年七十二岁。明穆宗时追赠光禄寺少卿,明熹宗时追谥“文宪”。他的著作达四百余种,涉及经史方志、天文地理、金石书画、音乐戏剧、宗教语言、民俗民族等,被后人辑为《升庵集》。

“径树叶先飞”的出处是哪里

“径树叶先飞”出自宋代释文珦的《幽谷》。

“径树叶先飞”全诗

《幽谷》

宋代 释文珦

幽谷寒偏早,初秋御裌衣。

山田禾未熟,径树叶先飞。

涧浅樵夫涉,篱疎野鹿归。

不嫌生计薄,且与世人违。

《幽谷》释文珦 翻译、赏析和诗意

《幽谷》是宋代释文珦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幽谷寒偏早,初秋御裌衣。

山田禾未熟,径树叶先飞。

涧浅樵夫涉,篱疎野鹿归。

不嫌生计薄,且与世人违。

中文译文:

深山幽谷的寒意早已降临,初秋时节我穿着御裳。

山间田地禾苗还未成熟,小径上的树叶却已经飘落。

浅涧中的樵夫走过,篱笆稀疏里野鹿归来。

我并不嫌弃生活的贫瘠,反而选择与世人疏离。

诗意和赏析:

《幽谷》通过描绘山野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宁静与孤独生活的向往和选择。诗中的幽谷、山田、涧浅、篱疏等元素都展示了一种深山隐居的意境。寒意早临、树叶飘落等描绘了初秋的景象,同时也传递出季节流转、岁月变迁的情感。樵夫涉水、野鹿归来的描写,则呈现了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关系。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不嫌弃贫瘠的生活条件,甚至主动选择远离尘嚣、与世人隔绝的态度。

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富有意境的描写,展示了作者对自然、宁静和独立生活的追求。即使面临贫瘠的生计,作者仍然心满意足,并选择与世人保持距离,追求内心的宁静。整首诗意境清幽,寄托了人们内心对自然、对远离喧嚣的向往,同时也表达了对简朴生活的热爱。

“滚滚长江东逝水”这首诗词的作者是谁?

“滚滚长江东逝水”出自《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这首诗词的作者是明代文学家杨慎。原文如下: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明 · 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译文

滚滚长江向东流,多少英雄像翻飞的浪花般消逝。争什么是与非、成功与失败,到头来都是一场空。只有青山依然存在,太阳依然日升日落。

在江边的白发隐士,早已看惯了岁月的变化。和朋友难得见了面,痛快的畅饮一杯酒。古往今来的多少事,都付诸于人们的谈笑之中。

注释

(1).临江仙: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字数有五十二字、五十四字等六种。常见者全词分两片,上下片各五句,三平韵。

(2).东逝水:是江水向东流逝水而去,这里将时光比喻为江水。

(3).淘尽:荡涤一空。

(4).成败:成功与失败。《战国策·秦策三》:“良医知病人之死生,圣主明於成败之事。”

(5).青山:青葱的山岭。《管子·地员》:“青山十六施,百一十二尺而至于泉。”

(6).几度:虚指,几次、好几次之意。

(7).渔樵:此处并非指渔翁、樵夫,联系前后文的语境而为动词:隐居。此处作名词,指隐居不问世事的人。

(8)渚(zhǔ):原意为水中的小块陆地,此处意为江岸边。

(9).秋月春风:指良辰美景。也指美好的岁月。白居易《琵琶行》:“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10).浊(zhuó):不清澈;不干净。与“清”相对。浊酒 :用糯米、黄米等酿制的酒,较混浊。

(11).古今:古代和现今。《史记·太史公自序》:“故礼因人质为之节文,略协古今之变。”

(12).都付笑谈中:在一些古典文学及音乐作品中,也有作“尽付笑谈中”。

作品简介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此词是明代文学家杨慎所作《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的开场词,从全词看,基调慷慨悲壮,意味无穷,令人读来荡气回肠,不由得在心头平添万千感慨。在让读者感受苍凉悲壮的同时,这首词又营造出一种淡泊宁静的气氛,并且折射出高远的意境和深邃的人生哲理。作者试图在历史长河的奔腾与沉淀中探索永恒的价值,在成败得失之间寻找深刻的人生哲理,有历史兴衰之感,更有人生沉浮之慨,体现出一种高洁的情操、旷达的胸怀。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词,借叙述历史兴亡抒发人生感慨,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

上片开首两句,以一不返的江水比喻历史的进程,用后浪推前浪来比喻英雄叱咤风云的丰功伟绩。然而这一切终将被历史的长河带走。“是非成败转头空”,豪迈、悲壮,既有大英雄功成名就后的失落、孤独感,又暗含着高山隐士对名利的淡泊、轻视。既是消沉的又是愤慨的,只是这愤慨已经渐渐没了火气。面对似血的残阳,历史仿佛也凝固了。“青山依旧在”是不变,“几度夕阳红”是变,“古今多少事”没有一件不在变与不变的相对运动中流逝,从“是非成败”的纠葛中解脱出来,历尽红尘百劫,太多的刻意都可以抛开,太复杂了倒会变得简单,在时、空、人、事之间的感悟中,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既然“是非成败”都如同过眼烟云,就不必耿耿于怀、斤斤计较;不如寄情山水,托趣渔樵,与秋月春风为伴,自在自得。作者平生抱负未展,横遭政治打击。他看透了朝廷的腐败,不愿屈从、阿附权贵,宁肯终老边荒而保持自己的节操。因此他以与知己相逢为乐事,把历代兴亡作为谈资笑料以助酒兴,表现出鄙夷世俗、淡泊洒脱的情怀。无论过去,当下,还是以后,追逐名利似乎总是一些人的生存方式,然而名缰利锁又往往令人痛苦不堪,难以自拔。

下片展现了一个白发渔樵的形象,任它惊涛骇浪、是非成败,他只着意于春风秋月,在握杯把酒的谈笑间,固守一份宁静与淡泊。而这位老者不是一般的渔樵,而是通晓古今的高士,就更见他淡泊超脱的襟怀,这正是作者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在其生活环境、生活情趣中寄托自己的人生理想,从而表现出一种大彻大悟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全词似怀古,似物志。从大处落笔,切入历史的洪流,说尽了历代兴亡,寄托了人生感慨,可以说是以词写的史论,也是以词写的人生论。千古风流人物,无论是非成败,一样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淘尽,唯有青山绿水永恒存在。词人作为首辅之子、一代状元,然一朝得罪,老死南荒。此篇虚中实,未涉及任何具体的历史事件、人物,却包罗一切,容量极大。

创作背景

嘉靖三年(1524年),当时正任翰林院修撰的杨慎,因“大礼议”受廷杖,削夺官爵,定罪为谪戍终老于云南永昌卫。杨慎到达云南以后,并没有因为被谪戍而消沉,而是经常四处游历,观察民风民情,还时常咏诗作文,以抒其怀。杨慎在云南度过了三十几年,经常来往于博南兰津、苍洱金碧、临阿迷、澄江嵩明之间,足迹几乎遍布云南。杨慎每到一地都要与当地的读书人谈诗论道,留下了大量描写云南的诗篇。此词也即其中一篇。同时也是作为《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的开场词而作。

作者简介

杨慎(1488年12月8日-1559年8月8日),字用修。祖籍庐陵(今江西吉安),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初号月溪、升庵,又号逸史氏、博南山人、洞天真逸、滇南戍史、金马碧鸡老兵等。明代文学家、学者、官员,明代三才子之首。

杨慎在明代以博学才雄著称,其著作达四百余种,后人辑为《升庵集》。他对理学、心学的批判,解开了明代批判唯心主义的序幕。他反对时人的空疏不学,导致了明清考据学的兴起。在文学上,他的理论和创作引起了明代诗风的转变,他在许多领域对后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樵唱的意思是什么

在古代文人的作品中,樵唱是一种常见的意象。唐代诗人祖咏在其《汝坟别业》中写道:“山中无外事,樵唱有时闻。”这里的“樵唱”指的是樵夫在山中劳作时所唱的山歌,反映了他们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状态。

清代学者惠士奇在其《樵客行》中也有提及:“数声樵唱出林间,夜夜归来担头满。”这句诗描绘了樵夫们在夜晚归来时,担着满担柴火,伴随着山间的樵唱之声,透露出一种宁静而悠然的生活气息。樵唱不仅仅是劳作的伴奏,更是一种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在古代,樵唱往往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情感,也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樵唱所承载的不仅是音乐之美,更是人们对于生活的一种理解和态度。通过这些生动的诗句,我们仿佛能够感受到古代山林间的宁静与美好,以及那些辛勤劳作的樵夫们对生活的热爱与满足。

在现代社会,尽管我们不再需要亲自去山中砍柴,但“樵唱”这一意象仍然有着深远的文化意义。它提醒着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与自然和谐共处、享受简单生活的精神追求不应被遗忘。在忙碌的都市生活中,我们或许可以从樵唱中汲取灵感,寻找那份心灵的宁静与满足。

此外,樵唱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也成为了文学创作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它不仅丰富了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加生动、立体的情感体验。通过不同诗人的笔触,樵唱赋予了不同的情感色彩,从赞美自然到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展现了文学作品中深厚的文化底蕴。

发表评论

增文号京ICP备19003863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 主题作者QQ:201825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