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名狼藉之人:揭开名誉扫地背后的秘密
有没有形容小人巴结人为了贪小钱的丑恶嘴脸的话或者是成语
1. 奸佞之徒:形容那些为了贪图小利而巴结人的丑恶嘴脸。
2. 卑鄙无耻:用来描绘那些巴结人、贪图小利的小人嘴脸。
3. 奴颜献媚:形容人为了贪图小便宜而巴结拍马屁的丑恶嘴脸。
4. 阿谀逢迎:描绘那些为了贪图小利而不择手段巴结人的嘴脸。
5. 笑里藏刀:形容那些看似友好,实则为了贪图小利而心怀鬼胎的人。
6. 阴险狡诈:用来形容那些为了贪图小利而狡猾阴险的人。
7. 欺软怕硬:描绘那些为了贪图小利而专门巴结软弱之人的嘴脸。
8. 贪生怕死:形容那些为了贪图小利而不顾廉耻的人。
9. 禽兽不如:用来形容那些为了贪图小利而道德沦丧的人。
10. 溜须拍马:描绘那些为了贪图小利而专门巴结上级的人。
11. 表里不一:形容那些外表看似善良,实则为了贪图小利而内心阴险的人。
12. 不以为耻:用来形容那些为了贪图小利而不觉得可耻的人。
13. 臭名远扬:形容那些因为贪图小利而名声狼藉的人。
14. 倒行逆施:用来形容那些为了贪图小利而行为不检的人。
15. 寡廉鲜耻:描绘那些因为贪图小利而缺乏道德观念的人。
16. 鬼蜮伎俩:形容那些为了贪图小利而使用狡猾手段的人。
17. 厚颜无耻:用来形容那些为了贪图小利而毫无廉耻的人。
18. 奴颜媚骨:描绘那些因为贪图小利而极端巴结的人。
19. 奴额婢膝:形容那些因为贪图小利而过分谦卑的人。
20. 全无心肝:形容那些为了贪图小利而没有良心的人。
21. 曲意逢迎:用来形容那些为了贪图小利而故意迎合他人的人。
22. 认贼作父:形容那些为了贪图小利而背叛原则的人。
23. 声名狼藉:描绘那些因为贪图小利而名誉扫地的人。
24. 恬不知耻:形容那些为了贪图小利而不知羞耻的人。
25. 无耻之尤:用来形容那些为了贪图小利而极端无耻的人。
26. 向火乞儿:形容那些因为贪图小利而巴结有权有势的人。
27. 行同狗彘:描绘那些因为贪图小利而行为如同狗彘的人。
28. 摇尾乞伶:形容那些因为贪图小利而极端巴结的人。
29. 摇尾求食:用来形容那些为了贪图小利而巴结他人的人。
30. 蝇派姿培营狗苟:形容那些为了贪图小利而不择手段的人。
31. 做小伏低:描绘那些因为贪图小利而低三下四的人。
32. 得鱼忘筌:形容那些一旦达到目的就忘记曾经帮助自己的人。
33. 反面无情:用来形容那些为了贪图小利而忘恩负义的人。
34. 辜恩背义:形容那些为了贪图小利而背叛恩义的人。
35. 孤恩负德:描绘那些因为贪图小利而辜负他人恩德的人。
36. 过河拆桥:形容那些一旦达到目的就忘记曾经帮助自己的人。
37. 弃旧怜新:用来形容那些为了贪图小利而喜新厌旧的人。
38. 六亲不认:形容那些为了贪图小利而不认亲人的人。
39. 卸磨杀驴:描绘那些一旦达到目的就忘记曾经帮助自己的人。
40. 攀龙附凤:形容那些为了贪图小利而依附有权有势的人。
41. 趋炎附势:用来形容那些为了贪图小利而追随有权有势的人。
42. 吮痈舐痔:形容那些为了贪图小利而巴结他人的人。
43. 偷合苟容:描绘那些为了贪图小利而迎合他人的人。
成语声名狼藉的主人公是谁 声名狼藉是什么意思
声名狼藉的主人公并不是特指某一个人,而是形容名誉坏到极点的一种状态。若要从典故中找一个关键人物,可以认为是蒙毅提及的古代君主,但直接关联到成语本身的则是泛指那些名誉扫地的人。声名狼藉的意思是形容名誉坏到极点。
声名狼藉的主人公:
声名狼藉这个成语并不是指某一个具体的人,而是形容一种状态。但从典故来源看,蒙毅在劝谏胡亥时提到了秦穆公、秦昭襄王、楚平王、吴王夫差等古代君主因杀害忠良而恶名远扬,这些君主可以视为间接与成语相关的人物。然而,直接关联到成语“声名狼藉”的,是那些名誉扫地、恶名昭彰的泛指人群。
声名狼藉的意思:
声名:指的是名誉、声望。
狼藉:原指狼群常藉草而卧,起身时把草踏乱以消灭痕迹,后用以形容散乱、杂乱无章。在这里引申为名誉受到严重损害,变得非常糟糕。
声名狼藉:整体意思是形容一个人的名誉坏到了极点,被众人唾弃,名声极其不好。
声名狼藉什么意思
声名狼藉的意思是比喻名声非常恶劣。
拼音shēng míng láng jí。
基本释义声名狼藉,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声名是指名声,名誉。狼藉是指过去传说狼群常藉草而卧,起来就把草踏乱来消灭痕迹,引申为破败得不可收拾。形容名声坏到极点。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蒙恬列传》:“此四君者,皆为大失,而天下非之,以其君为不明,以是藉于诸侯。司马贞索隐,言其恶声狼藉,布于诸国。”
示例清·黄小配《廿载繁华梦》:“因汪太史平日声名狼藉;最不见重于官场。”
语法构词方式是连动式;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定语、宾语、补语;含贬义;比喻名声非常恶劣。
近义词遗臭万年:死后坏名声一直流传下去。
声名狼藉成语辨析
声名狼藉——臭名昭著——身败名裂。“臭名昭著”形容坏名声已经传开,人人知道。“身败名裂”指地位丧失,名誉扫地;指做坏事而遭到彻底失败。“声名狼藉”与“臭名昭著”这两者都有名声极坏的意思,但有区别,适用范围不同。
“声名狼藉”用于人(或人的集体、组织),不用于物,适用范围较小,语意较轻;“臭名昭著”多用于人(或人的集体、组织),也用于物,适用范围较大,语意较重。
“声名狼藉”与“臭名昭著”用法不同,“声名狼藉”能用作状语,“臭名昭著”一般则不能。“声名狼藉”与“身败名裂”有别,“声名狼藉”侧重于形容名誉,“身败名裂”侧重于形容下场。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声名狼藉
( )名狼藉
声名狼藉这个成语指的是一个人的名声败坏到了极点。这个词语的结构包含"声名"和"狼藉"两个部分,前者指的是一个人的社会评价或声誉,后者则形容这种评价或声誉非常糟糕,如同杂乱不堪的场景一般。
声名狼藉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史记·蒙恬列传》中的一句话:“言其恶声狼藉,布于诸国。”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蒙恬的名声非常恶劣,已经传播到了各个国家。
在现代汉语中,"声名狼藉"一词常用来形容那些因为某种行为或言论而名声大坏的人。例如,在《廿载繁华梦》第三十三回中,清·黄小配提到:"因汪太史平日声名狼藉,最不见重于官场,日前新督帅参劾劣绅十七名,实以汪某居首。"这里描述的是一个名叫汪太史的人物,由于他的名声极差,以至于在官场上不受重视,最终成为新督帅参劾劣绅名单上的第一名。
与"声名狼藉"意思相近的成语还有"名誉扫地"、"臭名昭著"和"身败名裂",这些词语都形容一个人的名誉严重受损。相反,"流芳百世"和"名闻遐迩"则是形容一个人的名声非常优秀,广为人知。
总的来说,"声名狼藉"是一个负面的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因为某些行为或言论而名声极坏,通常伴随着社会的负面评价。
名誉扫地的近义词
词语名誉扫地
拼音míng yù sǎo dì
解释指彻底失去声誉。
近义词之1:威信扫地 [wēi xìn sǎo dì]
词语释义:威信:威望和信誉。威望、信誉全部丧失。比喻威望和信誉完全丧失。 名声、号召力和信任度急剧下降,丧失殆尽
近义词之2:斯文扫地 [sī wén sǎo dì]
词语释义:斯文:指文化或文人;扫地:比喻名誉、信用、地位等完全丧失。指文化或文人不受尊重或文人自甘堕落。 不重视文化、不尊重文人,也指文人自甘堕落
近义词之3:身败名裂 [shēn bài míng liè]
词语释义:身:身分,地位;败:毁坏;裂:破损。地位丧失,名誉扫地。指做坏事而遭到彻底失败。 地位丧失,名誉扫地。形容做坏事遭到彻底失败
近义词之4:声名狼藉 [shēng míng láng jí]
词语释义:声名:名誉;狼藉:杂乱不堪。名声败坏到了极点。 形容名声极坏请看这位声名狼藉的伪证犯!——《竞选州长》
近义词之5:臭名昭着 [chòu míng zhāo zhe]
词语释义:谓坏名声谁都知道。《<艾青诗选>自序三》:“国民党以臭名昭著的《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控告这一群手无寸铁的青年‘颠覆政府’。”
声名狼藉是什么意思
声名狼藉的意思是声望和名誉都受到了严重的损坏,以至于名誉扫地,声名狼藉。
通常用来形容人的名誉因为某种原因而受到了极大的损害,成为了一个不光彩的人。
声名狼藉这个成语源于古代中国的历史故事。据传,明朝末年,官场腐败,官员们贪污成风,民众生活苦不堪言。当时有一位名叫杨志的官员,因为得罪了权贵,被诬陷贪污,最终被判处重刑。杨志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在刑场上留下遗书,表明自己的忠诚和清白。但是,人们已经对他的名誉造成了极大的损害,他成为了一个声名狼藉的人。
在现代社会中,声名狼藉这个成语仍然被广泛使用。例如,某个政治家因为贪污受贿被曝光,他的名誉受到了极大的损害,人们就会说他声名狼藉。或者一个公司因为产品质量问题被大量投诉,公司的声誉受到了严重的损害,这个公司就会被称为声名狼藉的公司。
总之,声名狼藉是一个表示名誉受到严重损害的成语,它提醒人们要珍惜自己的名誉,不要因为一时的贪念或行为不端而让自己成为一个声名狼藉的人。
名声败坏到了极点的成语是什么
名声败坏到了极点的成语主要有“声名狼藉”。以下是关于该成语的详细解释:
声名狼藉:指名声败坏到了极点,地位损失,声誉扫地。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某人的名声因恶劣行为或丑闻而彻底败坏。此外,还有一些与名声败坏相关的成语,如“臭名远扬”、“臭名昭著”、“臭不可当”和“名誉扫地”,但它们侧重的点稍有不同:
臭名远扬:侧重于坏名声传播得很远。臭名昭著:侧重于坏名声人人皆知。臭不可当:原指气味臭得使人受不了,比喻人名声极坏。名誉扫地:侧重于指彻底失去名誉。但相比之下,“声名狼藉”更直接地表达了名声败坏到了极点的意思。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