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活圈:如何实现人口与资源高效回流
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出炉为全国第三个、中西部第一个都市圈规划_百度知 ...
1. 网讯:四川省政府于11月29日正式发布《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该规划是国家层面批复的第三个都市圈规划,也是中西部地区首个此类规划。
2. 根据《规划》,成都都市圈以成都市为核心,包括德阳市、眉山市和资阳市。具体涵盖成都全市以及旌阳区、什邡市、广汉市和中江县等,总面积达到2.64万平方公里,2020年常住人口为2761万人。若将规划范围扩展至四市全域,总面积为3.31万平方公里,2020年常住人口约2966万。
3. 《规划》提出了八大任务,包括优化都市圈发展布局、推进基础设施同城同网、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水平、共建现代产业集聚区、提高开放合作水平、促进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推进生态环境共保共治以及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4. 在都市圈发展布局方面,规划强调以同城化发展为目标,发挥成都的辐射作用,同时发挥德阳、眉山、资阳的比较优势,增强小城市、县城及重点城镇的支持力,形成极核引领、轴带串联、多点支撑的空间发展格局。
5. 基础设施方面,旨在构建成都都市圈的立体交通体系,实现能源、市政、水资源等基础设施的对接,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6. 为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水平,规划提出加强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打造成德眉资创新共同体,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和优势产业核心竞争力。
7. 在开放合作方面,成都都市圈将积极融入国家重大战略,深化开放合作,共建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
8. 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方面,将从群众需求出发,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共同打造优质生活圈。
9. 生态环境共保共治,规划提出构建生态空间格局,开展生态共建环境共治,重塑天府之国的城市形态。
10. 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将推动重点领域改革系统集成,促进资源要素高效配置,深化城乡融合发展,探索形成更多改革经验,打造改革先行地。
TOD≠地铁上盖!TOD模式开发分析及案例分享
走进TOD:公共交通引领的城市开发模式
TOD,全称为"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它是一种以公共交通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模式,将工作、商业与文化等功能紧密围绕在地铁站点400至800米的黄金圈内,实现高效利用与城市活力的双重提升。
卓越特性与益处
资源集约,城市病的解药: TOD通过高密度开发,有效缓解城市拥堵,提升土地利用效率。
产城融合,宏观导向: 促进区域经济与城市生活的无缝对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绿色出行,活力之城: 以步行、自行车和公交为主导,打造人与环境和谐共融的多功能区。
遵循的开发原则
3D原则:密度、多元与设计的艺术: 高度密集,功能丰富,设计精良,注重人行体验。
安全与活力:步行与骑行的优先: 优先保障行人安全,打造充满活力的街道空间。
公共交通的灵魂:大容量与混合开发: 以公共交通为核心,支持多元功能,激活城市经济。
1公里内的生活圈: 紧密连接生活与工作,缩短出行距离,提升生活便利性。
理想的TOD社区:步行与活力的交汇点
人口密集,街道充满活力,步行和自行车成为日常
垂直发展,高密度生活魅力无限
车站区繁华、安全且多元,形成生活与交通的核心交汇。
在追求高密度的同时,TOD注重自然光、空气和设施的和谐共存,实现了人口与经济的双赢,通过紧凑布局缩短通勤时间,鼓励空地的有效利用,私家车需求逐渐减小,绿色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涩谷站的变迁就是这一理念的生动例证,如Mark City项目的成功,带动了周边区域的更新与活力提升。
TOD的开发机遇与全球实践
TOD理论不仅为大城市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也为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世界各地已有诸多成功的案例。
涩谷站的转型与启示
涩谷站,曾经的旧貌换新颜,Mark City项目的启动,随后的大规模更新,孕育出涩谷HIKARIE等五个项目,经济效益显著提升,展示了TOD模式的实效与创新。
沙坪坝TOD:借鉴与创新
车站核:地标式设计: 无缝连接公交与地铁,形成垂直流线网络。
商业触手可及: 商业设施与交通节点无缝融合,引导人流便捷流动。
地下空间的创新: 地铁站周边设计巧妙,如沙坪坝TOD的椭圆形宇宙飞船造型,中央屋顶成为媒体与活动的舞台,多层交通设施井然有序。
车站核理念的深化: 以交通为导向,引导人流在周边扩散,简化复杂的流动路径。
智慧社区的建设理念是什么
摘要: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社区是其最基本的组成部分,社区作为城市居民生存和发展的载体,其智慧化是城市智慧水平的集中体现。智慧社区的建设理念离不开"以人为本",此外智慧社区发展需要从基本需求入手,建立标准化智慧社区、搭建物联网管控平台,为智慧社区应用提供支撑等方面入手。具体的智慧社区的建设理念是什么以及智慧社区发展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咱们到文中仔细看看吧!一、智慧社区的建设理念是什么
任何领域的信息化、智慧化升级都离不开"以人为本"的理念及原则,智慧社区在此理念上,应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立足实际,在感知和泛在互联的基础上,整合各类资源,完善社区基础设施,提高社区服务和治理水平,增强社区便民、利民服务能力,为智慧城市的实现提供基础。
此外,智慧社区乃至智慧城市的发展普遍存在"重建设,轻运营"的现象。智慧社区的建设过程困难重重,但真正的难点在于如何运营。大量的实际案例向我们证明,很多智慧城市及智慧社区项目由于缺乏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运营的能力,缺乏运营管理的长效机制,导致项目建成后利用率低下、效果不理想等问题,甚至还有智慧社区厂商在项目建设完毕交付之后再无后续的现象。建设智慧社区,不仅是完善了多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还在于如何将这些信息技术真正串联应用起来,为社区居民和工作人员的日常生活和社区的管理提供服务。
针对性提出的新型智慧城市运营商的口号,以人为中心,以运营为抓手,解决"重建设,轻运营"的现状,利用作为传统运营商的能力,做好政府、主体社区及其他企业之间的合作生态,打造能力开放、合作共赢、可持续运营的智慧社区。从高效运营、信息智能、宜居宜业及绿色低碳四个目标方向,看智慧社区的发展贡献源源不断的力量。
二、智慧社区发展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
建设智慧社区要以社区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规划统筹、标准体系建立、多维可视化的原则,以数据融合展现可视化为基础,依托二三维GIS地理信息技术、VR全景技术,聚焦社区服务和社区治理区域无缝隙,推进智慧社区一体化建设。
1、从社区发展基本需求入手,建立标准化智慧社区
智慧社区的建设要从社区的基本需求出发,对智慧社区的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建设思路、实施路径等进行整体性的规划和设计。此外,由于社区涉及范围较广,各个行业比较分散,应加快形成标准体系,通过构建国家层面的统一标准和规范,保证数据互联、服务贯通,推进智慧社区向标准化、规范化、可持续、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2、搭建物联网管控平台,为智慧社区应用提供支撑
在社区管辖范围内构建以物联网管控平台、大数据分析平台、人工智能服务平台等为中心的一体化、轻量化平台,整合社区数据和各类资源统一接入管理,实现社区感知数据的整合共享,为上层应用提供支撑。
3、打造多维度智慧社区可视化服务平台,促进社区业务融合
面对社区治理、智慧物业、智慧生活等领域,有针对性地打造多维度社区治理与服务平台,实现智慧门禁、智慧物业、智慧停车、智慧安防等场景应用,实现多个管理及服务部门的统一调度、协同联动,让社区居民体验到高效率、现代化、智能化服务,为社区居民提供多元化的服务,提高居民生活舒适度、归属感和幸福感。
4、打造可感知、会思考、能决策的社区大脑
利用三维信息模型对建筑物、空间进行能耗、结构、日照、环境和景观可视度等进行多方案模拟分析和规范检查,整合社区信息资源,实现态势感知、事件分拨、应急联动、风险监测、辅助决策、可视化展示等功能,构建网格一体化联动的社区大脑,通过数字驾驶舱、PC端和APP移动端,为基层工作人员减负,为领导决策提供辅助支撑,为居民提供更便捷的服务渠道。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