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孤重担:传位子嗣的千古忠义抉择
刘备儿子和曹操孙权儿子相比 刘备的儿子差距有多大
曹操的儿子文章盖世,孙坚的儿子武功盖世,那么刘备的儿子拿什么跟他们比呢?真不好意思,刘备压根没时间教育自己的儿子。
在刘禅成长的这段时间里,刘备一直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寄人篱下的日子是真不好过。刘备整天忙着的就是应酬应酬再应酬,哪还有功夫管儿子呢?
等到刘表去世以后,刘备夺取了荆州,那刘备就更忙了。他一边要忙着和孙权结盟,一边要忙着防备曹操,一边还要忙着夺取益州。
拿下益州以后,刘备总有功夫教育儿子了吧?真不好意思,这个时候的刘备又忙着要跟孙权瓜分荆州归属权,后来又忙着跟曹操夺取汉中。
这之后呢?刘备还是没时间管这个儿子,因为他又要忙着称王、称帝,还要给关羽丢荆州报仇雪恨。等到刘备缓过神来想要培养下一代的时候,他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
17岁登基的刘禅,可以说没怎么得到老爹刘备的真传,那么我们难道就可以认定刘禅是个不折不扣的败家子吗?当然不是。
一、刘禅的确没有刘备的雄心壮志。
曹操早就为接班打下了基础,他征伐天下时,整天带着儿子曹昂、曹丕、曹植、曹彰等人,所以这几个儿子对战场形势耳濡目染。
此外曹操个人的文化素养非常高,堪称三国诸侯第一名。在他的熏陶之下,这些个儿子自然也都成了文化大拿,尤其是曹植,文章名满天下。
孙坚是个敢战士,打仗总是身先士卒。他自己冲在最前面也就算了,还非要拉着儿子孙策也冲在最前面。结果把孙策也打造成了万人敌的形象。
刘备就没有那么多机会教育儿子了,因为他总是被人赶来赶去。在北方的时候就不提了,曾多次抛弃妻女,到了南方来,又经历了长坂坡之战,差点把小刘禅给搞丢了。
所以刘备这时候最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打下一片江山,有了根据地,才能谈儿子的教育问题。可惜这事儿很难办,因为谁都不是吃素的,刘备要想在众多诸侯中夺取地盘,就必须要投入全身心去谋划、去战斗。
他可没心思带着儿子写什么诗词,估计他也没这么大才华。他也没心思冲锋陷阵,因为自己岁数大了,而刘禅年纪又太小了。刘备年轻的时候可是一位冲锋陷阵的高手,可惜夺取荆州的时候已经年近半百了。
所以刘禅压根就没有机会跟着自己的老爹学习权谋之术、驭人之术以及冲锋陷阵的能力。自然也无法继承父亲的雄心壮志。此后只能做一个偏安一隅的君主了。
二、刘禅的治国能力,还是相当强的。
很多人只知道刘禅最后投降了,还得了个乐不思蜀的结局。但是我们仔细看看三国政局就会发现,三国之中,唯独蜀汉政局是最稳定的。
曹操他们家的子孙,虽然英明神武,可是寿命太短了,曹丕做了7年皇帝,曹叡做了14年皇帝,两个人加起来才在位21年。此后的曹芳、曹髦、曹奂可就都是司马家的傀儡了。
孙权的子孙后代就更加乱了,孙权传位给10岁的儿子孙亮,结果孙亮在位5年,刚亲政就被权臣孙綝给废了。后上来的是孙权的另一个儿子孙休。
孙休在位7年时间,没能传位给自己儿子,群臣反倒是拥戴孙权的前任太子孙和的儿子孙皓做了君主。所以也是不正常继位。孙皓就是孙吴的亡国之君,在位17年。
所以说孙亮、孙休加孙皓在一起,也不过在位29年。这其中还有诸葛恪、孙峻、孙綝等权臣乱政的事情发生,乱的很。
再看看刘禅,他可老厉害了!他在位足足41年时间,撑起了整个三国的门面有没有?抛开诸葛亮辅佐的12年外,刘禅独掌朝政的时间也有29年之久。
刘禅在位期间,蜀汉的政治局面非常稳定,没有出现什么权臣乱政,废立皇帝的事情发生,由此可见,刘禅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别站着说话不腰疼,在那种乱世,谁能维持41年的统治呢?没点用人治国的手段,根本就办不成这事儿。
三、刘禅的教育工作,主要是诸葛亮肩负起来的。
现代不少专家对诸葛亮都有意见,为啥?因为他们觉得诸葛亮是类似曹操那样的权臣,这我就要说两句了。
诸葛亮一辈子给刘备、刘禅打工,死后连个庞大的家业都没留下,怎么就跟曹操一样了呢?曹操整天带着儿子在前线,培养儿子接班,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可一直都在成都呆着呢!甚至为了忙着给蜀汉打工,诸葛亮都忽略了教育自己的儿子。
尤其是刘备夷陵之战战败以后,他压根没脸回成都,在白帝城托孤的时候,刘备甚至说出了君可自取的话来,从而造就了这对千古君臣的忠义表率,流传了一千多年的表率,可惜却被现代这帮专家给毁了。
刘备死后,蜀汉大乱,南方蛮族和州郡相继独立,蜀汉几乎面临着灭亡的危险。是诸葛亮肩负起了重振蜀汉声威的重任。
我认为,刘禅的基础教育,基本上就是诸葛亮一手操持的。刘备在外面打仗,没工夫管刘禅,而诸葛亮在成都管后勤,是有很多时间教育刘禅的。
能得到诸葛亮的指点,刘禅就算资质平平,其水平也不会差到哪儿去。所以等到诸葛亮去世以后,刘禅亲政了,他能够稳住局面,妥善安排人事任免。所以三国主公的后代中,论治国水平,还真的是刘禅排第一。
总结:刘禅为何没有大志向?
其实换做是你去做,你也不会有大志向。为啥?刘备比刘禅厉害吧?诸葛亮也比刘禅厉害吧?那么厉害的两个人,合起伙来努力,也没能完成一统天下的重任。你觉得资质平平的刘禅,能够完成这样的重任?
所以说前人的经验告诉刘禅,他是不可能做到一统天下的。与其纠结于一统天下的事情,倒不如好好治理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参考资料:
柴荣为什么会传位给幼子 可惜柴荣没有兄弟
其实柴荣本人也很惆怅啊,他本来一共有7个儿子。可是姑父郭威造反以后,柴荣前面3个年长的儿子,全都被后汉汉隐帝给宰了。
这么一来老四柴宗训就成了年纪最大的一个儿子。其实郭威也很惨,他为数不多的2个儿子,也被汉隐帝给灭了。
所以郭威才把皇位传给了柴荣,柴荣自己不争气,只活了39岁。而老四柴宗训当时才7岁,这能怪谁呢?剩下3个儿子,就别提了,幼儿园大班还没毕业呢!
一、有儿子不传给儿子,那才是傻子。
虽说当时是乱世,但是后周的实力强劲。柴荣本人很努力,在他的努力之下,后周打服了周围一票邻居,成为了当时最强大的诸侯国。北宋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所以说柴荣在这种情况下,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很正常。相对于郭威来说,柴荣本身就是外人。所以他明白自己对郭威的那种感觉,始终跟父子之间是不一样的。
有儿子的情况下,柴荣当然要首选让自己的儿子继位。让儿子继位的好处自然是非常多的。
首先,让儿子继位,可以保证自己的血脉,能够继承自己的江山。辛辛苦苦一生,最后为了什么呢?还不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嘛!其次,让儿子继位,可以给自己善后。你让其他任何人继位,人家未必就真心实意对你们家好,甚至可能会清算你过去的过错。再者,让儿子继位,可以保证自己这一脉在这个王朝的地位。如果换其他人,其他人也有父母爷祖,他们会把这一大帮子人追封为帝,那你老柴家就没什么存在感了。毕竟老郭家就是这么个情况。
由此可见,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柴荣都必须要把皇位传给儿子。如果这一点做不到的话,那他还费那个劲,那么努力干嘛呢?
二、柴荣有良好的托孤布局。
至少在柴荣看来,他的安排是相当到位的。柴宗训登基的时候,才7岁,显然不足以治理朝政。因此柴荣必须要给他安排一套辅佐班子才行。
首先柴荣直接任命的托孤大臣,只有3名文臣,他们分别是:宰相魏仁浦和参知枢密院事范质、王溥。
这3个人手里是没有兵权的,但是他们的地位崇高,手握朝政权柄。可以帮助柴宗训治理朝政,约束武将。
其次,柴荣还安排了3位武将,掌握朝廷兵权。他们分别是:左骁卫上将军吴廷祚,检校太尉韩通,包括殿前都点检赵匡胤。
他们3个主要掌握禁军军权,是朝廷直接统辖兵权的3位大将。他们必须要听3位托孤大臣的,但是彼此之间,又能够互相协作。
再者,柴荣还安排了3位封疆大吏,他们分别是天雄军节度使符彦卿、昭义节度使李筠、淮南节度使李重进。
他们三个平时主要负责防范契丹、北汉、南唐各处的外敌。可是同时也可以作为掣肘禁军的重要力量。
在柴荣的设计中,托孤文臣不具备叛逆的实力,而手握禁军的武将,可以互相牵制。同时禁军又和封疆大吏们互相制约,这简直是再好不过的托孤布局了。
既然有如此好的托孤布局,那柴荣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只要大家不出岔子,至少可以保住后周当时的局面。
三、历史上托孤成功的案例并不少。
从情感角度,柴荣当然要把皇位传给自己儿子。可是自然也要考虑实际情况,如果历史上没有托孤成功的案例,那柴荣或许也不敢轻易尝试,问题是历史上的确是有类似案例的。
第一个成功的案例,便是周武王托孤周公旦。周武王灭了殷商才不过3年,他就去世了。因此周成王上台的时候年纪还很小。
这个时候周武王把儿子周成王托付给了弟弟周公旦。后来我们也看到了,周公旦励精图治,等到周成王年纪大了以后,又把江山还给了周成王。
第二个成功的案例,则是汉武帝托孤霍光。汉武帝晚年逼死了太子刘据,其他几个儿子又不争气,唯一看得上眼的便是最小的儿子刘弗陵。
当时汉昭帝刘弗陵才不过8岁,霍光辅佐期间,虽说独揽朝政,但是的确没有做亏待过汉昭帝的事情,勉强也算是成功的托孤。
第三个成功的案例,是刘备托孤诸葛亮。这是千古以来最成功的托孤案例了。当时同样是战乱年代,而刘禅虽然已经17岁了,可执政能力和柴宗训基本相当。
因此在诸葛亮呕心沥血的12年辅佐下,刘禅逐渐有了执政能力,所以刘禅成为了三国期间,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帝王。
有这么多成功的托孤案例摆在这里,柴荣为什么就不能相信,自己也是那个幸运儿呢?所以柴荣把皇位传给儿子,是抱有这方面幻想的。
总结:柴荣也没有亲兄弟。
如果不传给儿子,那就只能传给兄弟了。赵匡胤有个亲兄弟赵光义,所以皇位就到了赵光义手里。那么柴荣有亲兄弟吗?不好意思,还真没有。
周太祖圣穆皇后柴氏,无子,养后兄守礼之子以为子,是为世宗。---《新五代史》
柴荣的生父柴守礼,也只有他这么一个儿子。当时郭威和柴皇后没有子嗣,所以才把柴荣过继到了自己膝下,因此五代时期,我们应该称他为郭荣。
老郭家这边也是个断子绝孙的局面,所以没有任何其他合适的人选接班。总不能找个毫不相关的人吧?
参考资料:
《新五代史》、《旧五代史》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