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风云录:朝秦暮楚的变幻莫测
千金买马骨的故事由来
千金买马骨出自于《战国策·燕策一》“千金市骨”的典故。
1、原文
古之国君,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用死马而捐五百金!”
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2、译文
从前,有个玩马的国君,想用千金重价征求千里马。过了三年,仍无一点收获。这时,宫里一个职位低下的小侍臣,竟然自告奋勇地站出来说:“请您把这个差使交给我吧!”国君点头同意。不到三个月,这人果然找到了一匹日行千里的良马,可是当他要买马时,这匹千里马却死了。
他思虑了一会儿,仍然花费500金,将死马的尸骨买了回来。他带着千里马的尸骨回宫向国君复命时,国君见是马的尸骨,非常生气,怒斥道:“我要的是活马,你买这死马回来有什么用?不是白费了500金吗!”
侍臣笑道:“请国君息怒,金不是白费的。一匹死马您都愿意昂价买了,这消息传开,人们都会相信您是真心实意喜爱良马的国君,而且识货,说话算话。这样,一定有人自己 上门献马。”后来,不出一年,国君果真得到了三匹别人主动献来的千里马。
3、出处
出自于西汉刘向的《战国策》
扩展资料1、《战国策》简介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又称《国策》。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著作。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
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约12万字。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即策士〕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这部书有文辞之胜,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2、《战国策》内容
《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非一时一人之作。其中所包含的资料,主要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记载,汇集成书当在秦统一以后。原来的书名不确定,西汉刘向考订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策》。
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情况和社会面貌。总共三十三篇,按国别记述,计有东周一、西周一、秦五、齐六、楚四、赵四、魏四、韩三、燕三、宋、卫合为一、中山一。
记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统一。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外交的情状。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虽然习惯上把《战国策》归为历史著作,但是与《左传》、《国语》等有很大不同。有许多记载,作为史实来看是不可信的。
《战国策》的思想观念,就其主流来说,与《左传》等史书也有截然不同之处。刘向序说:“战国之时,君德浅薄,为之谋策者,不得不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画。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虽不可以临教化,兵革救急之势也。”
战国时代,是春秋以后更激烈的大兼并时代,过去还勉强作为虚饰的仁义礼信之说,在这时已完全被打破。国与国之间,如今讲的是以势相争,以智谋相夺。那些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策士,也只是以自己的才智向合适的买主换取功名利禄,朝秦暮楚,毫不为怪。
《战国策》善于述事明理,大量运用寓言、譬喻,语言生动,富于文采。虽然书中所记史实和说辞不可尽信,但其仍是研究战国社会的重要史料。
百度百科-千金买马骨
百度百科-战国策
战国传承背景故事
春秋战国历时500余年,其间战争此起彼伏,风云人物层出不穷,局势跌宕变幻。战场上的兵戎相见,军营中的运筹帷幄,外交场合的谋略交锋,给我们留下了大量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
烽火戏诸侯: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诸侯求教的闹剧。结果,少数民族犬戎进攻西周,再起烽火时,诸侯无人来援,幽王被杀,西周结束。从此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诸侯纷争的局面。
尊王攘夷:齐桓公在成就霸业时,曾得到管仲辅佐。此人在齐桓公继位前曾侍从齐桓公的政敌,为与齐桓公争夺王位,曾射过齐桓公一箭。但齐桓公上台后,看重管仲的才于,不计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为相,实施改革,终于国富兵强。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诸侯王不再听命于周王,一些强大的诸侯趁机发动兼并战争,强迫其他各国承认其霸主地位。管仲辅佐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旗号,使齐国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问鼎中原:据说楚庄王在推行霸业的过程,曾率军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扬威,并遣使问九鼎的大小轻重。鼎象征王权,庄王问鼎,表明夺权之心。
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卧薪尝胆:春秋末年,南方的吴、越也加入了争霸战争,吴王夫差大败越国,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越王勾践受尽屈辱。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雪耻,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负荆请罪: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纸上谈兵: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三令五申: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围魏救赵: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的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这样,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军疲劳不堪。田忌采纳了孙膑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军闻讯急忙撤回围攻邯郸的部队,星夜回军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齐军以逸待劳迎击魏军。魏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胡服骑射:战国时,赵国国君武灵王决心变革图强。武灵王见胡人(少数民族)身着窄袖短褂便服,骑着战马,边跑边射箭,行动迅疾,十分灵活,便决定向胡人学习,改革士兵服装,发展骑兵。不到一年功夫,赵国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经过南征北战,赵国成了当时有数的强国之一。
窃符救赵:战国时,秦国派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魏国求救,魏国派兵前去救赵。秦国听说魏国派兵救赵一事,派人去魏国威胁魏王,魏王屈服于秦国,下令让前去救赵的魏兵按兵不动。赵王向魏国公子信陵君写信求救。信陵君曾为魏王的宠妃如姬报了杀父之仇,信陵君请求如姬从魏王那里盗出了兵符,从而夺取了兵权,率领几万精兵,奔赴邯郸,打败了秦军,解了邯郸之围。
朝秦暮楚:战国时代秦楚相争频繁,各诸侯国视利害所重,时而助秦,时而事楚。因而形成了一个形容在列强争夺势力范围的条件下,各集团和人们的态度动摇多变,反复无常的成语。
图穷匕见:公元前227年,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前往秦国去刺杀秦王赢政,演出悲壮的一幕。荆轲告别太子丹时,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到了秦国,荆轲以重金收买秦王宠臣,得见秦王。荆轲假称要向秦王赢政献上督亢地区的地图,当赢政打开地图时,荆轲抓起卷在地图中的匕首,向秦王刺去。秦王大惊,猛地挣脱。荆轲被秦的武士所杀。
春秋战国的历史舞台:不管是出身尊贵还是落魄士者,不管是出身名门还是贩夫走卒,不管是白发苍苍还是稚龄童子,只要有才干,有想法,都能封候拜相得到重用一展才华。苏秦、张仪、管仲、范雎都是平民出身,老的更有我们的百里奚,少有天才甘罗十二岁拜相。相对后世论资排辈,熬年头等官做的体制有所启示。
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历史人物、典故的过程中,以史为鉴。感受、形成奋发图强、竞争向上、自强不息、沉着机智的良好精神和品质。
读书笔记‖纵横家的智慧
与其他学派相比,纵横家具有三个显著特征:首先,他们没有固定的君主;其次,他们没有固定的政治主张;最后,他们没有固定的价值标准。
纵横家更像外交家,他们的地位、权力和作用都远超一般外交官。他们机智善变,能言善辩,凭借他们的三寸不烂之舌,能胜过百万雄师。
以苏秦为例,他曾劝说秦王统一天下,后来为了报复秦国,又劝说各国联合抗秦,这说明他并没有固定的政治主张。他身负六国相印,成为六国宰相,可见他并未对任何一个君主忠诚到底。他所追求的,不过是个人荣华富贵。
春秋战国时期,正是这种风气的盛行之时。纵横家所有的信念都集中在权和钱上,他们没有崇高的理想和高贵的品质,既不像同时代的庄子那样清高,也不像孟子那样,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奋斗。
他们的国家观念淡薄,没有什么爱国观念,“朝秦暮楚”是常有的事。他们只为对自己最有利的人服务。古人云,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从。对臣子而言,想要获得权力,发挥自己的才能,关键在一个“择”字上。
因此,善于“择主”至关重要,而成功利用君主取得自己的利益更为重要。为此,他们必须了解君主的性格、喜好、怒气、厌恶等,然后不断改变自己的言行策略。对于君主,他们主要采取逢迎的态度,这样才能无往而不胜。
如叔孙通就是这样的能人。他曾先后为秦始皇、秦二世、陈胜、项羽、刘邦、惠帝等几位个性鲜明且迥然不同的主子服务过。在那样一个天下大乱的时代,他不仅保住了性命,还能处处得意,荣华富贵,这和他的善投新主和谄媚事主能力是分不开的。
据说纵横家的鼻祖是鬼谷子,因隐于鬼谷而得名。他培养了苏、张、孙、庞四大弟子,都是战国时的风云人物。其后学习鬼谷纵横术的人很多,著名者达十余人,如张仪、公孙衍、苏秦、甘茂、司马错、乐汪袜衡毅、范雎、蔡泽、邹忌、毛遂等,他们的事迹大都记载在《战国策》里。
纵横家在现实中的意义大概是在商战中。日本学者、企业家大桥武夫将《鬼谷子》应用于经营活动中,写出了一部鬼谷子应用实例,取名《“兵法”与“鬼谷子”》。
我们读《战国策》里的《触龙说赵太后》以及《烛之武退秦师》《邹忌讽齐王纳谏》可以欣赏到纵横家的口舌为劳的神功。
纵横家在游说过程中,首先对对手有明确的认识,然后根据对方性格制定说辞。他们善于观察对手的反应,见机行事,探其实情,然后以揣摩之术深察其内心,看其同异,快速做出正确判断。一战后,德国著名学者斯宾格勒在《困做西方的没落》一书中高度赞扬中国的纵横家,认为他们具有实际的借鉴作用。不知道当今世界是否可以借鉴纵横家的谋略,我猜应该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纵横家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纵横家,是谋圣鬼谷子创立的学术流派。在战国时期以从事政治外交活动为主的一派,《汉书·艺文志》将其列为“九流十家”之一。
在春秋战国时期,“纵横家”是指一个独特的谋士群体,可称为中国五千年中最早也最特殊的外交政治家。他们朝秦暮楚,事无定主,反复无常,设第划谋多从主观的政治要求出发。
其祖乃鬼谷子,战国时人,籍贯不详,以隐于鬼谷而得名。曾授苏、张、孙、庞四大弟子,皆战国时风云人物。合纵派的主要代表是公孙衍和苏秦,连横派的主要代表是张仪。
纵横家智谋是春秋战国时期特定的国际形势的产物,其兴也快,其衰也速。在汉代建立了大一统的帝国以后,纵横家智谋就很难再有用武之地了。虽然历代都有余音,但却很难再有大的发展了。
发展
从战国时期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为止。若除去楚国早在公元前671年就已称王之外,这段时期,若从魏国惠王在公元前370年称王起,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止,共历时二百多年。这个时期的纵横家的发展,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战国七雄确立的初期,各国虽都纷纷称王,但立国尚未稳固,大都忙于巩固内政,而无力外战,各国之间的兼并战争规模还不太大。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以众弱联合以攻伐一强的合纵运动为主。代表人物是惠施、公孙衍。
第二阶段:经历一个较长的时期,大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日愈激烈,国际政治形势变化迅速而频繁,纵横家的作用更加重要,影响也更为巨大。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形成了东西方各以齐秦为核心的两大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合纵连横的盟主在齐秦的之间变换,双方都企图通过合纵连横运动有效地遏制对方的兼并战争,阻止对方的过分强大。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合纵连横运动适应着各国之间政治、军事、外交及经济形势迅速而复杂的变化,而达到了高潮。这个高潮在整个纵横家发展历史中,是第一个高潮,其标志一是产生了众多的纵横家代表人物,最为著名的有苏秦、张仪、陈轸、楼缓、郭隗、虞卿、甘茂等人;二是纵横家的行为模式基本形成,而其思想与文化的内容也发展成熟,终于确立起独具特色的纵横家思想及学术流派。
第三阶段:战国时期以统一中国为目的的兼并战争已经接近尾声,秦国由于成功地实行了纵横家范雎提出的“远交近攻”为特点的新的连横政策,经过长期的政治和外交攻势,发展成为最大的强国。秦国的统一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说是纵横家长期努力的结果。这个阶段纵横家发展的特点是以秦国纵横家的连横运动为主。
这一阶段纵横家的代表人物是范雎、蔡泽。汉代刘向在校刊整理《战国策》时也高度评价了纵横家的作用与影响,他说:“是以苏秦、张仪、公孙衍、陈轸、苏代、苏厉之属,生纵横长短之说,左右倾倒。苏秦为纵,张仪为横。横则秦帝,纵则楚王,所在国重,所去国轻。”(刘向《战国策书录》)。
思想
关于纵横家的思想在《韩非子》中说:“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但纵横家自己的著作中并没有对“纵横”这一概念的系统解释。
在《鬼谷子》中“纵横”概念只出现了三处,在《鬼谷子·捭阖第一》中说:“四时开闭以化万物纵横。”,
第二处在《鬼谷子·飞箝第五》中:“可箝而纵,可箝而横。”,第三处在《鬼谷子·忤合第六》中:“乃可以纵,乃可以横。”对于“纵横”的解释主要还是根据《汉书·艺文志》中所说的“行人之官”,主要从国际关系、国家强弱与方位等等有关方面来解释的。
理论
主要为纵横,或合众弱以攻一强,此为纵;或事一强以攻诸弱,此为横。前者主要以连为主,故可知如何能用外交手段联合团结,是为阳谋多阴谋少;后者主要以破为主,故可知如何利用矛盾和利益制造裂痕,是为阴谋多而阳谋少。此为战略思想,是行辩术成大事的基础。若此不查则必游说而不成。对纵横谋士的要求:知大局,善揣摩,通辩辞,会机变,全智勇,长谋略,能决断。
纵横家崇尚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的技巧,他们注重揣摩游说对象心理,运用纵横捭阖的手段,或拉拢或分化,事无定主,说无定辞,一切从现实的政治要求出发。纵横家在战国时期的社会舞台上非常活跃,其思想和活动对当时的政治、军事局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要对现实有最明确的认识,确定连横的对象,然后知其诸侯为人而定说辞,及游说之法,或抑或扬,或抑扬相合,或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诸法只要对症必事事有其妙。其次在游说过程中,当先观其反应,见机行事,察其对己之关系,是同是非,若同则继续,若非则当补遗误,而后以飞箝之术或以利诱,或以害说,探其实情,此为游说最主要方法之一,而后再以揣摩之术深察其内心,看其同异,而后快速正确以权谋之术决断。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10个典故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风云变幻,众多历史典故流传至今。本文将介绍其中十则著名的历史典故,从中可窥见古代政治智慧与人物风采。
首先,一鸣惊人的故事讲述了楚庄王或齐威王,三年不理政事,只顾玩乐,以示对大臣的不屑。然而,当一只三年不飞不鸣的大鸟出现时,庄王认识到,这只鸟一旦飞翔,必将一鸣惊人。于是他开始整顿朝政,最终形成大治局面。
其次,纸上谈兵指战国时期名将赵奢之子赵括,虽饱读兵书,却不知实战,仅凭理论指导军队,在长平之战中导致四十万士兵丧命,教训深刻。
朝秦暮楚则描述了战国时代秦楚争霸的背景下,各国态度的摇摆不定,反映了在强权争夺中,利益与立场的瞬息万变。
图穷匕见讲述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展现了荆轲的英勇与悲剧性结局,同时揭示了权力斗争中的残酷现实。
大义灭亲则讲述卫国石蜡之子石厚与公子州吁谋反,石蜡设计逮捕了他们,展现了为维护正义而不顾亲情的勇气。
烽火戏诸侯则讲述了周幽王为博得褒姒一笑,不惜在城中制造烽火误会,最终导致诸侯无人前来救援,周朝灭亡,警示了君王不可轻信佞臣。
破天荒则记载唐代荆州文风不振,多年无人中举,刘蜕以其功绩打破僵局,成为历史佳话。
退避三舍则讲述了晋国重耳流亡楚国时,楚成王许诺晋军退避三舍,后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返晋国,以此策略大胜楚国。
心腹之患则通过吴王夫差与越王勾践的故事,强调了及时发现并解决内部威胁的重要性。
最后,王侯将相讲述陈涉、吴广等人的起义,反映了民众对暴政的反抗与推翻强权的勇气,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
这些历史典故不仅承载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与智慧,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政治、军事、道德观念。阅读它们,不仅能够增进对历史的了解,更能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与教训,启发后世。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