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大全文章正文

鼎盛辉煌:千年古鼎的历史与价值传承

百科大全 2025年03月29日 20:08 34 访客


历史上福州好还是泉州好?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很明确,只要稍微解析下两地方言以及地方戏曲的形成历史即可理解。

福建大发展在唐代,福建成型也是在唐代,包括福州以及泉州,一个地方传统文化的灵魂是这个地方的人以及他们所传承的这个地方的方言,泉州跟福州方言都是在唐代开始成型,目前一种普遍说法是唐初陈元光带军入闽,先屯兵莆田,后南移开发漳州;泉州,漳州,莆田方言大致在这时期成型。唐末开闽三王入闽,先以泉州为大本营,后分一批移至闽东福州,闽东福州方言大致在这时期成型。

就是说闽南泉州方言成型在唐初,闽东福州方言成型在唐末,泉州地方的灵魂—方言历史比福州历史要更悠久。

而地方戏曲又是地方方言的灵魂,是地方文化灵魂中的灵魂。泉州南音,梨园戏起源于唐,成型于宋元;福州闽剧,福州评话起源于明末清初,成型于晚清。

这跟泉州历史文化鼎盛在宋元,福州历史文化鼎盛在晚清至民国是完全吻合的;是一个地方历史文化发展达到鼎盛的直接衍生品(莆仙戏成型于宋,漳州芗剧成型于明清,也都是在其地方历史文化鼎盛时期成型)。

泉州历史文化鼎盛时期源于唐,鼎盛于宋元这是公认的,自不用多赘述。

福州历史文化鼎盛于晚清延续至民国,这是我多次强调过的,福州历史文化鼎盛在晚清实际上是闽南泉州人在台湾播的种,省会福州收获的果实。清代泉州郑成功,施琅收台,纳台致使省会福州战略地位大幅提升,从此浙闽变闽浙,闽浙总督坐镇省会福州,福州独享资源,发展迎来历史鼎盛,发展至晚清迎来了明显的变化,达到巅峰。马尾船政,陆军学堂等等都是由政策资源带来的,福州历史上最著名的四大书院,也称晚清省城四大书院也都是在清代设立。清代依托政策优势福州科举在省内各地科举都凋零的情况下一枝独秀;才有晚清人物数侯官(福州)之说。且依托闽江便利靠内陆山区武夷山红茶的运输,茶港福州港被开放为通商口岸。

福州的闽菜、包括福州唯一的地方剧种闽剧也都是在晚清这个时期成型的。闽剧包括闽菜这些都是晚清福州历史文化达到历史鼎盛的地方文化衍生品。

从地方文化的灵魂来看,泉州方言成型于唐初,福州方言成型于唐末;泉州南音,梨园戏起源于唐,成型于宋元,福州闽剧(福州唯一地方剧种)福州评话起源于明末清初,成型于晚清至民国。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省会福州所谓的两千多年建城史比不上闽南泉州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因为泉州历史文化所达到并形成鼎盛辉煌的历史比福州更悠久。

论福州“打工仔”海洋文化与泉州“老板”海洋文化的差异性

要是每个朝代都像唐宋元那样持开放的海洋政策,福州打工仔海洋文化是无机可乘的,可以说被闽南泉州老板压得死死的。

明朝海禁,清朝闭关锁国,泉州老板才要大批外出找平台,特别是在晚清至冥国这段半封建半殖民动荡战乱时期更加明显,福州打工仔谢主隆恩,得以在这段时间达到历史鼎盛。

老板跟打工仔的差别就是明末清初泉州老板在家门口吊打欧洲霸主荷兰,开疆拓土“纳台”入福建,泉州的资源以官方的名义交给福州后,福州打工仔清末在家门口被欧洲法军虐至全军覆没,丢盔弃甲“失台”自建省。

不仅仅是福建水师放在闽南跟放在闽东发展的差别大。

明朝中期的成化年间,泉州市舶司转移至福州,闽南泉州官方市舶司地位被闽东福州取代,以此同时,闽南泉漳交界的九龙江入海口的月港迅速崛起,取代福州市舶司对外贸易的地位!!

所以你看唐代之前福州做了上千年的省会中心,却发展缓慢,一座小土城几乎没变化,放在国内啥也不是。唐代泉州一开始发展,泉州城规模就轻松吊打福州城,并最终成为福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城池,这就是闽南泉州包括厦门在经济发展上先天的地理优势。

福州是计划经济,官方框定发展,打工模式。泉州是市场经济,趋势自由发展,老板模式。永远别指望打工模式能引领发展。

福州是计划经济,官方框定发展,打工模式。泉州是市场经济,趋势自由发展,老板模式。永远别指望打工模式能引领发展。

两地历来发展所依靠的模式,一个是靠官方定位的计划经济,一个是自然产生大势所趋而成的市场经济。

根本差别就是计划经济的老板是xx。是计划框定的,一切他说了算。

市场经济的老板是自己,自由发展,xx从中抽利。发展好坏是不可控的。

两地最终发展的结果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料罗湾海战跟闽江口海战,这两个发生在各自家门口海域的海战不同又必然的结局。

软壳寄居蟹是强硬不起来的,永远不要指望打工仔能引领发展达到新高度。打工仔只能在小体制内作威作福而已。

介绍一下印章的发展史

分类: 文化/艺术 >> 历史话题

问题描述:

要详细点,毕竟悬赏了20分呢

解析:

印章的起源

印章作为一种具有民族历史文化特色的艺术门类,犹如一朵奇葩,在博大精深的中华艺苑里绵延不断的散发出独特的芬芳,吸引着人们进入这方寸世界。

印章的起源及演变

印章,是我国特有的历史文化产物,古代主要用作身份凭证和行驶职权的工具。它的起源,是由于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早在商周时代,印章就已经产生。如今的印章,已成为一种独特的、融实用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艺术瑰宝。

印章在各个历史时期,有过众多的别称,有些是因为用途上的差异,有些只是名称上的不同。“印”在甲骨文中,表示以手按压人,使之跽跪。“印”字在周末已变为以爪执节之形,说明“印”字是由“抑”演变而来。如今我们仍把“印”作为动词使用,如“印刷”、“印制”等,可见“印”作为凭信的名词是从使用中转换而来的。

在周代,印统称为玺或玺节。秦代用印制度规定,唯天子才可称玺。至此,玺印又成为地位高低、权利大小的象征。汉承秦制,皇帝称玺,一般臣下称印、印章或章。隋唐以后的官印,尺寸逐渐变大,多为九鼎文。武则天执政后,因恶“玺”音同死,下令改玺为宝,唐玄宗以后,“宝”作为皇帝之玺的专用名称,一直沿袭到清代。

此外,印章还有一些别称,如宋代的“记”、“朱记”、“合同”,元代盛行的“押”,明代的“关防”、“符”、“契”、“信”等等,清代以后逐渐淘汰,唯有“印”、“章”延续至今,仍然保持着强盛的生命力。

印章作为信物的特性,古今基本未变,但唐宋以后不断出现的闲章,可以说明印章有逐步向艺术欣赏转化的趋势。

在著名文人中,首先对篆刻艺术大加倡导的,是宋末元初的赵孟兆页(1254—1322),同时他也是最先采用青田灯光冻石刻印的名家。明清时代印人群起,追逼秦汉。在几代印人的共同努力下,印章的审美价值越来越突出,从清代起,印章已经上升成为与书画并列的独立艺术品。

印章的发展

在源远流长的印章发展史上,曾经先后出现过两次 *** 期,一次在秦汉时期,另一次是在明清时期。

秦汉时期

秦统一六国后,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吸收各地文化,综合成我国古代文化的 一个主要源流。反映在印章领域,是制度上的等级性,文字上的统一性和风格上的朴实性。 制度上,秦代已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官印制度。文字上,秦代印章一改战国字体各自为政纷繁复杂的状况,以“摹印”篆统一。风格上,秦印注重实用,无论印文、章法,还是钮式,都呈现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 秦至二世而忘,历史短暂,但是秦印所取得的成就以及继往开来的作用却是十分显著和重要的。 两汉时期,是印章发展史上鼎盛辉煌的时期,这一时期不仅继承和完备了秦代所建立的官印制度,使印章的规格、印钮的形制及印文的形态更趋统一,而且形成了汉印特有的博大精深、气象万千的艺术风貌,这种崇高的、近乎完美的艺术境界,成为后人仰望学习、鉴赏赞叹的典范。汉印所取得的成就,具体可归纳成如下五个方面:制度完备,品类繁多,文字规范,章法自然,技艺精湛。

明清时期

明清时代称得上是印章热的时代。自文彭大力推广灯光冻石起,一时“无不人人斯籀、家家秦汉”,掀起了层层印章热浪。期间名家竞起,流派争衡,印谱汇辑、印学理论更是推波助澜,迎来印章发展史上的第二次 *** 期。

印章艺术的鉴赏

印章的美学价值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印章的艺术美和印章的材质美。印艺之美则可分化成四个部分:印文、印款、印谱以及印饰。

印文的鉴赏

鉴赏印章文字,先要把握艺术表现手法的特征,如书法、章法、刀法,再要体会印 文内容中蕴含的情趣、意味,综合起来细细品鉴、慢慢欣赏。

书法

历来有成就的印艺家对书法都十分重视,我们在前面一章中已经有所了解,“无一讹笔”是保证印文具备鉴赏价值的重要前提。大家知道,书法是写字的艺术,如果连字都不能识读,还有什么艺术鉴赏可言。印章之所以被历代知识阶层推崇、喜爱,也正是由于他的难能、他的艰涩所带来的挑战已 经诱惑。垂手可得的东西不具备挑战性,也没有诱惑力,更谈不上鉴赏价值。而对于鉴赏者来说,识篆就成了一件首要任务。 篆字初看起来,是有点陌生,其实学起来很容易上手,要精通却很难。篆字是以“形”为中心发展而成,虽然后来已经变为“意象”,但探其本源,总有形的影迹可循,所以篆字从一开始就具备美术性。

章法

印文章法就是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位置安排和整体布局的方法。符合情理的章法能给人以高品位的享受,不合情理的章法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底蕴不足甚至是冒牌货。章法的基本要求是平衡、老实、大方、端正,汉印章法大多根基于此,进一步要求自然生动、别饶情趣,这样才可供协商、玩味。

刀法

古人凿铜刻玉,力艰功深,其过程较为复杂。佳石极宜受力,一如良纸之受笔墨,铁笔所行之处,石屑纷披,呈现出天然崩裂的效果,留下的线条痕迹具有古拙苍劲的金石气息。刀法大致可分为两种:冲刀和切刀。冲刀行进爽快,一泻千里,很像书法中一拓直下的笔法,能表现出雄健淋漓的气势;切刀则行进较慢,用短程碎刀连续切成,一步一个脚印,犹如书法中的涩笔,能表现出遒劲凝炼、厚实稳健的气象。有时两种刀法结合起来使用,效果更佳。

情趣和意味

我们知道,历代许多文学家、诗人、书画家都对印章情有独钟,许多印人同时也兼工诗书画,他们常常取用一些典故成语、诗词佳句或者俚俗语言作为闲章内容,往往能出奇制胜,饶有情趣和意味。当我们鉴赏到这类语句时,也会觉得分外的有滋有味、兴趣盎然。

边款的鉴赏

边款,就是铭刻在印章面或周面的姓名、年月等文字记录。按照钟鼎等铭文的称法,“款是阴字凹入者,识是阳字挺出者”,但是在印章领域,不论阴阳,通常统称为边款或款识,很少有把印章阳文款识称为“边识”的。

上古印章极少署款,文彭以双刀行书款开了风气,此后的印家各显身手,使印章边款迅速上升为印章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了像绘画题跋一样的作用。在款识的刻制上,也同样显示出印家们精彩的刀法和高超美妙的书法境界,值得我们细加品鉴和赏析。

印章款识除了可作书法碑帖艺术品来鉴赏外,有些款识还具有很高的文学性。它可以或记事或抒情,或谈艺或品味,读之令人神往,发思古之幽情。所谓“方寸之间,气象万千”,不单是指印文,而且也适合款识,两者都具有金铸玉琢的微 妙感觉,同样引人入胜,唤起我们不尽的联想,带给我们无穷的意味。

印谱的鉴赏

印谱是印文以及款识的载体。钤拓精美的印谱不仅可以让我们尽情欣赏其中的佳作,而且它本身也是一件艺术品。印谱的钤拓,在清道光之前,都是只用印泥朱拓印章,并不墨拓款识,直到西泠印章艺术昌盛繁荣的晚期,才有林云楼以拓碑帖的方法为赵之深墨拓印款,置于印谱后面。此后大家都来仿效,蔚然成风。印谱的钤拓分为二个步骤,一是印底文字的钤朱,一是印章款识的墨拓。濡朱钤印必须选用优质印泥,好的印泥细腻光泽、不走油、不变质、厚而匀,具有立体感,钤出的印谱持久如新、光艳可人。墨拓印款操作起来比较复杂,一方面要有熟练的技艺,一方面要把握时间,需要细心和经验。印谱的制作,一般先拓墨款,后钤朱印,墨款又分为墨拓和蜡拓,蜡拓不如墨拓精微清晰,只能应付一时急需,不宜制谱。墨拓根据墨色浓淡,又有“乌金拓”和“蝉翼拓”之分,前者对比强烈、富有光泽,后者素淡清和,别饶雅趣。印谱传拓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印文、印款的表达,故有“刻之功六、拓之功四”的说法,可见印谱钤拓的重要性。考究的印谱装帧素雅,纸选用净皮绵宣、单宣或连史纸,每业每印每款,主但选摸、朱丹玄墨,交相辉映,令人赏心悦目,除了观赏,还可临习、研讨,因而成为人们鉴赏收藏的宝贵之物。

如何评价历史上的清朝呢?

清朝是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一个封建王朝,对内将封建专制发展到极至,文字狱,闭关锁国。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对外盲目自大,看不到别人的优点,无限放大自己的优势,明末就有红衣大炮,火器。到乾隆中缅之战时,清的武器装备还不如缅甸。要不是骆驼足够大,还不知战局会如何!特别是在感到外部有危机时想到确是愚民。其心可诛!无论努尔哈赤,还是康乾盛世都乏善可陈,军事,政治,文化毫无进步。除了经济,其它都被世界列强越拉越远。其本质就是一腐朽,没落的朝代,也是中华五千年唯一的一个科技全面落后于西方的耻辱的政权!

介绍下印章的历史。

印章的起源

印章作为一种具有民族历史文化特色的艺术门类,犹如一朵奇葩,在博大精深的中华艺苑里绵延不断的散发出独特的芬芳,吸引着人们进入这方寸世界。

印章的起源及演变

印章,是我国特有的历史文化产物,古代主要用作身份凭证和行驶职权的工具。它的起源,是由于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早在商周时代,印章就已经产生。如今的印章,已成为一种独特的、融实用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艺术瑰宝。

印章在各个历史时期,有过众多的别称,有些是因为用途上的差异,有些只是名称上的不同。“印”在甲骨文中,表示以手按压人,使之跽跪。“印”字在周末已变为以爪执节之形,说明“印”字是由“抑”演变而来。如今我们仍把“印”作为动词使用,如“印刷”、“印制”等,可见“印”作为凭信的名词是从使用中转换而来的。

在周代,印统称为玺或玺节。秦代用印制度规定,唯天子才可称玺。至此,玺印又成为地位高低、权利大小的象征。汉承秦制,皇帝称玺,一般臣下称印、印章或章。隋唐以后的官印,尺寸逐渐变大,多为九鼎文。武则天执政后,因恶“玺”音同死,下令改玺为宝,唐玄宗以后,“宝”作为皇帝之玺的专用名称,一直沿袭到清代。

此外,印章还有一些别称,如宋代的“记”、“朱记”、“合同”,元代盛行的“押”,明代的“关防”、“符”、“契”、“信”等等,清代以后逐渐淘汰,唯有“印”、“章”延续至今,仍然保持着强盛的生命力。

印章作为信物的特性,古今基本未变,但唐宋以后不断出现的闲章,可以说明印章有逐步向艺术欣赏转化的趋势。

在著名文人中,首先对篆刻艺术大加倡导的,是宋末元初的赵孟兆页(1254—1322),同时他也是最先采用青田灯光冻石刻印的名家。明清时代印人群起,追逼秦汉。在几代印人的共同努力下,印章的审美价值越来越突出,从清代起,印章已经上升成为与书画并列的独立艺术品。

印章的发展

在源远流长的印章发展史上,曾经先后出现过两次高潮期,一次在秦汉时期,另一次是在明清时期。

秦汉时期

秦统一六国后,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吸收各地文化,综合成我国古代文化的 一个主要源流。反映在印章领域,是制度上的等级性,文字上的统一性和风格上的朴实性。 制度上,秦代已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官印制度。文字上,秦代印章一改战国字体各自为政纷繁复杂的状况,以“摹印”篆统一。风格上,秦印注重实用,无论印文、章法,还是钮式,都呈现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 秦至二世而忘,历史短暂,但是秦印所取得的成就以及继往开来的作用却是十分显著和重要的。 两汉时期,是印章发展史上鼎盛辉煌的时期,这一时期不仅继承和完备了秦代所建立的官印制度,使印章的规格、印钮的形制及印文的形态更趋统一,而且形成了汉印特有的博大精深、气象万千的艺术风貌,这种崇高的、近乎完美的艺术境界,成为后人仰望学习、鉴赏赞叹的典范。汉印所取得的成就,具体可归纳成如下五个方面:制度完备,品类繁多,文字规范,章法自然,技艺精湛。

明清时期

明清时代称得上是印章热的时代。自文彭大力推广灯光冻石起,一时“无不人人斯籀、家家秦汉”,掀起了层层印章热浪。期间名家竞起,流派争衡,印谱汇辑、印学理论更是推波助澜,迎来印章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高潮期。

印章艺术的鉴赏

印章的美学价值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印章的艺术美和印章的材质美。印艺之美则可分化成四个部分:印文、印款、印谱以及印饰。

印文的鉴赏

鉴赏印章文字,先要把握艺术表现手法的特征,如书法、章法、刀法,再要体会印 文内容中蕴含的情趣、意味,综合起来细细品鉴、慢慢欣赏。

书法

历来有成就的印艺家对书法都十分重视,我们在前面一章中已经有所了解,“无一讹笔”是保证印文具备鉴赏价值的重要前提。大家知道,书法是写字的艺术,如果连字都不能识读,还有什么艺术鉴赏可言。印章之所以被历代知识阶层推崇、喜爱,也正是由于他的难能、他的艰涩所带来的挑战已 经诱惑。垂手可得的东西不具备挑战性,也没有诱惑力,更谈不上鉴赏价值。而对于鉴赏者来说,识篆就成了一件首要任务。 篆字初看起来,是有点陌生,其实学起来很容易上手,要精通却很难。篆字是以“形”为中心发展而成,虽然后来已经变为“意象”,但探其本源,总有形的影迹可循,所以篆字从一开始就具备美术性。

章法

印文章法就是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位置安排和整体布局的方法。符合情理的章法能给人以高品位的享受,不合情理的章法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底蕴不足甚至是冒牌货。章法的基本要求是平衡、老实、大方、端正,汉印章法大多根基于此,进一步要求自然生动、别饶情趣,这样才可供协商、玩味。

刀法

古人凿铜刻玉,力艰功深,其过程较为复杂。佳石极宜受力,一如良纸之受笔墨,铁笔所行之处,石屑纷披,呈现出天然崩裂的效果,留下的线条痕迹具有古拙苍劲的金石气息。刀法大致可分为两种:冲刀和切刀。冲刀行进爽快,一泻千里,很像书法中一拓直下的笔法,能表现出雄健淋漓的气势;切刀则行进较慢,用短程碎刀连续切成,一步一个脚印,犹如书法中的涩笔,能表现出遒劲凝炼、厚实稳健的气象。有时两种刀法结合起来使用,效果更佳。

情趣和意味

我们知道,历代许多文学家、诗人、书画家都对印章情有独钟,许多印人同时也兼工诗书画,他们常常取用一些典故成语、诗词佳句或者俚俗语言作为闲章内容,往往能出奇制胜,饶有情趣和意味。当我们鉴赏到这类语句时,也会觉得分外的有滋有味、兴趣盎然。

边款的鉴赏

边款,就是铭刻在印章面或周面的姓名、年月等文字记录。按照钟鼎等铭文的称法,“款是阴字凹入者,识是阳字挺出者”,但是在印章领域,不论阴阳,通常统称为边款或款识,很少有把印章阳文款识称为“边识”的。

上古印章极少署款,文彭以双刀行书款开了风气,此后的印家各显身手,使印章边款迅速上升为印章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了像绘画题跋一样的作用。在款识的刻制上,也同样显示出印家们精彩的刀法和高超美妙的书法境界,值得我们细加品鉴和赏析。

印章款识除了可作书法碑帖艺术品来鉴赏外,有些款识还具有很高的文学性。它可以或记事或抒情,或谈艺或品味,读之令人神往,发思古之幽情。所谓“方寸之间,气象万千”,不单是指印文,而且也适合款识,两者都具有金铸玉琢的微 妙感觉,同样引人入胜,唤起我们不尽的联想,带给我们无穷的意味。

印谱的鉴赏

印谱是印文以及款识的载体。钤拓精美的印谱不仅可以让我们尽情欣赏其中的佳作,而且它本身也是一件艺术品。印谱的钤拓,在清道光之前,都是只用印泥朱拓印章,并不墨拓款识,直到西泠印章艺术昌盛繁荣的晚期,才有林云楼以拓碑帖的方法为赵之深墨拓印款,置于印谱后面。此后大家都来仿效,蔚然成风。印谱的钤拓分为二个步骤,一是印底文字的钤朱,一是印章款识的墨拓。濡朱钤印必须选用优质印泥,好的印泥细腻光泽、不走油、不变质、厚而匀,具有立体感,钤出的印谱持久如新、光艳可人。墨拓印款操作起来比较复杂,一方面要有熟练的技艺,一方面要把握时间,需要细心和经验。印谱的制作,一般先拓墨款,后钤朱印,墨款又分为墨拓和蜡拓,蜡拓不如墨拓精微清晰,只能应付一时急需,不宜制谱。墨拓根据墨色浓淡,又有“乌金拓”和“蝉翼拓”之分,前者对比强烈、富有光泽,后者素淡清和,别饶雅趣。印谱传拓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印文、印款的表达,故有“刻之功六、拓之功四”的说法,可见印谱钤拓的重要性。考究的印谱装帧素雅,纸选用净皮绵宣、单宣或连史纸,每业每印每款,主但选摸、朱丹玄墨,交相辉映,令人赏心悦目,除了观赏,还可临习、研讨,因而成为人们鉴赏收藏的宝贵之物。

发表评论

增文号京ICP备19003863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 主题作者QQ:201825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