衄血症状揭秘:揭秘鼻出血的五大原因及应对措施
衄血是什么意思
衄血的意思是非外伤所导致的某些部位出血症状,常见的有鼻出血、尿血、便血等,应该采取对症的方式治疗。
衄血可能是平时没有做好个人的卫生或者居住环境不好,也有可能是肝火旺盛,肾精亏损等原因所导致,会引起患者的血液溢出体外,并且血液颜色呈鲜红色。可能会影响鼻腔黏膜的健康状况,并且会影响泌尿系统和大便的颜色。
出现了衄血的情况,应该尽快到正规的医院检查,然后通过对症的方式进行治疗,平时需要及时做好预防工作。
鼻衄中医解释
鼻衄,中医术语,指的是鼻腔出血的病症。在古代医籍中,如《内经》和《灵枢·百病始生》都有对其原因和治疗的详细论述。《千金要方》首次以"鼻衄"作为特定病症名,而《证治准绳·杂病》则进一步区分了外因和内因导致鼻衄的多种情况:外因包括受风寒暑湿影响、跌打损伤等,内因则涉及情绪因素如积怒伤肝、积忧伤肺等,以及过度饮酒和辛辣食物等。针对不同症状,中医治疗采用茜草丸、伏龙肝汤、茅花汤等方剂,外治则有十散塞鼻、山栀炭吹鼻等方法,以及温水浸足等辅助疗法。
针对鼻衄的不同原因,中医有以下解释:肺经热盛、风热燥热或胃热炽盛时,火热伤及鼻窍脉络导致出血;肝火上逆则因情志不遂或房劳过度,导致肝火上逆,血随火动引发鼻血;肝肾阴虚则因房事过度或久病伤阴,引发虚火上升,血溢清窍;脾不统血则因忧思劳倦或饮食失节,脾气虚弱,气不摄血,致鼻血渗溢。治疗时需根据具体病因选用相应的药物和方法。
鼻衄可见于多种疾病,如鼻病、高烧、血液病、风湿、高血压、动脉硬化、肝硬化等,其病因多样且需仔细辨证施治。参见相关条目如"衄"和"衄血"以获取更全面的了解。
扩展资料
血从清道出于鼻,称为鼻衄。是常见的一种病症。主要由于肺、胃、肝火热偏盛,迫血妄行,以致血溢清道,从鼻孔流出而成鼻衄,亦有少数由肾精亏虚或气虚不摄所致者。鼻衄亦称为衄。鼻衄量多时,又称为鼻洪或鼻大衄。也就是常见的出鼻血。
衄血什么意思
衄血是指人体内部出血的症状。
衄血是一个医学术语,常见于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实践中。下面是关于衄血的详细解释:
一、衄血的基本定义
衄血是指血液从体内异常流出的情况。这种出血可以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如皮肤、黏膜、器官或组织。在中医理论中,衄血常常与气血失调、脏腑功能异常有关。
二、衄血的原因
衄血的原因多种多样,可能是由外伤、疾病或药物反应引起。外伤如撞击、手术等可能导致血管破裂出血;疾病方面,如血液疾病、肝病、感染等也可能引起衄血;某些药物可能增加出血风险。
三、衄血的表现
衄血的症状根据出血部位和原因有所不同。常见的表现包括皮肤出现淤点、淤斑,鼻出血,牙龈出血,血尿,便血等。严重时,可能导致休克或危及生命。
四、衄血的治疗
治疗衄血的方法取决于出血的原因和严重程度。轻微的衄血可能只需观察和等待自行止血。对于严重的出血,可能需要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或其他紧急干预措施。在中医疗法中,会针对气血进行调理,以达到止血和调理身体的目的。
总的来说,衄血是一个涉及多种因素和表现的复杂症状。如果出现衄血的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接受专业医生的诊断和治疗。
中医对症治疗鼻出血的好方法有什么?
流鼻血十分常见,但导致鼻出血的原因却各不相同,如挖鼻孔、干燥天气、上火等都是导致鼻出血的祸首。那么如何治疗鼻出血呢?下面就来看中医对症治疗鼻出血的好方法吧。
中医认为,鼻出血主要是由于(肺、胃、肝)火热偏盛,迫血妄行,血溢清道而出血。也有妇女倒经,或击伤、碰伤等原因引起。而《灵枢·百病始生篇》说:“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一般有胃热、肺热、肝火三证引起。
一、胃热:
鼻子出血,口渴,多饮水,口臭,或大便秘。舌红,苔黄腻,脉洪数。治宜清热凉血。
(1)生地10克,川牛膝6克,生石膏10克,知母6克,麦冬10克,水煎服。
(2)以大蒜头捣如泥,作饼如钱大,贴脚心。左鼻出血贴右脚心,右鼻出血贴左脚心,两鼻出血,左右都贴。
二、肺热:
鼻子出血,鼻孔干燥,干咳,痰少,或无痰,鼻中灼热,口中咸辣,或有发烧,出汗,口渴,面现油腻色等症。舌红,脉数。治宜清肺止血。
(1)桑叶6克,菊花6克,丹皮6克,炒山栀10克,茅根12克,水煎服。
(2)鲜藕榨汁150毫升,鲜白茅根榨汁150毫升,蜂蜜35毫升,上物调匀内服,每日1~2次。
(3)生石膏60克,豆腐300克,水煮1小时,用盐少许调味,饮汤吃豆腐。
三、肝火:
鼻子出血,头痛,头晕,口干,性情急躁,眼白发红,或起血丝,或起眼眵,在妇女倒经时,兼有少腹痛,两胁胀痛。治宜清泄肝火。
(1)栀子10克(打碎),菊花15克,鲜茅根50克,粳米60克,将栀子、菊花、鲜茅根煎水取汁350毫升和粳米煮粥,熟时加适量食盐调味服食。每日1次。
(2)生地10克,当归3克,赤芍6克,川牛膝3克,水煎服(此方妇女倒经时适用)。
(3)鲜藕节榨汁250毫升,西瓜榨汁250毫升,粳米100克,共煮粥,熟时加适量白糖服用,每日1~2次。
如何鉴别诊断鼻衄?
鼻出血又称鼻衄,导致鼻衄的原因很多,有鼻部疾病所致,也可能是全身疾病的一个症状。轻者鼻涕带血,或流几滴血就止了,重者出血不止,引起失血性休克。一旦发现自己不停的出现鼻衄的现象时,就要及时到医院进行确诊,在诊断过程中,有很多疾病都会出现鼻衄的情况,因此一定要做好鉴别,以免误诊误治,给后期治疗带来不便。
鉴别诊断:
1、外伤鼻衄:因碰伤、挖鼻等引起血管破裂而致鼻衄者,出血多在损伤的一侧,且经局部止血治疗不再出血,没有全身症状,与内科所论鼻衄有别。
2、经行衄血:经行衄血又名倒经、逆经,其发生与月经周期有密切关系,多于经行前期或经期出现,与内科所论鼻衄机理不同。
3、咯血:为喉、气管、支气管及肺部出血后,血液经口腔咯出,常见于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肺癌、肺脓肿及心脏病导致的肺淤血等。可根据患者既往病史、体征及辅助检查鉴别。
4、呕血:呕血是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表现之一,当大量呕血时,血液可从口腔及鼻腔涌出,常常伴有消化道疾病的其他症状,全身查体可有阳性体征,可予以鉴别。
5、鼻腔异物:小儿一侧鼻孔流脓血涕,且有恶臭,要考虑到鼻腔异物。因某些小儿有将黄豆、花生米、钮扣等异物纳入鼻腔的习惯。
6、鼻咽癌:中年以上鼻衄,不能忘记鼻咽癌。
鼻衄是什么意思
鼻衄,即鼻中出血,是多种疾病的常见症状。古人依据病因和症状的不同,将其分为多种类型,如《诸病源候论》中的伤寒鼻衄、时气鼻衄、热病鼻衄、温病鼻衄、虚劳鼻衄,以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的五脏衄、酒食衄、折伤衄等。鼻衄严重时,又称作“鼻洪”或“鼻大衄”。鼻部损伤引起的鼻衄已在前文详细讨论,本节主要探讨因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的鼻衄。
根据《灵枢·百病始生篇》的记载,阳络受损导致血外溢,从而引起鼻衄。临床上,鼻衄与肺、胃、肝、肾、脾的关系最为密切。具体分析如下:肺经热盛时,外感风热或燥热邪气首先侵犯肺部,邪热沿着经脉上壅鼻窍,热邪损伤脉络,血液失去正常运行轨道,溢出鼻中,形成鼻衄。《外科正宗》卷四记载:“鼻中出血,乃肺经火旺,迫血妄行,而从鼻窍出。”
胃热炽盛时,胃经内积有热邪,或因暴饮烈酒、过食辛辣燥热之物,导致胃热过旺,火热内焚,循经上炎,损伤鼻中阳络,血液随热气涌出,溢于脉外,导致鼻衄。《寿世保元》卷四指出:“衄血者,鼻中出血也,阳热沸郁,致动胃经,胃火上烈,则血妄行,故衄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九也有类似论述,强调过量饮酒及食用辛辣热性食物,可引发鼻衄。
综上所述,鼻衄的发生与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主要与肺、胃、肝、肾、脾的功能异常有关。临床上,针对不同病因,应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以恢复脏腑功能,防止鼻衄的发生。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