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大全文章正文

揭秘丙肝:潜伏的肝病危机及其防治之道

百科大全 2025年03月09日 00:54 41 慕容志诚


丙肝抗病毒治疗常见副作用及处理

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是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简称丙肝)的标准治疗方案,目前已在临床上广为使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然而,任何疗法都有其特定的副作用,干扰素和利巴韦林也不例外。以下我们特别邀请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缪晓辉教授谈谈慢性丙肝抗病毒治疗的常见副作用及相关处理。

慢性丙肝是可以治愈的,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是抗病毒的标准治疗方案,其维持应答率>50。然而,干扰素和利巴韦林均有明显的副作用,而且发生率较高。有些副作用可能很严重,有些副作用则持续时间较长,治疗期间多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少数患者因不能忍受或耐受副作用而终止治疗或减少用药量,从而导致治疗失败或疗效降低。因此,对于临床医师而言,了解并掌握如何处理这些副作用至关重要。

常见不良反应 发热及流感样症状

发热多出现在注射干扰素后2~5小时,体温常高于38℃。幸运的是,大多数患者的发热反应仅发生在初次注射时,第二次注射时发热已很轻微且患者可耐受,但有极少数患者的中度发热可持续整个疗程。除发热外,头痛、肌肉酸痛、乏力等流感样症状几乎出现在所有的患者中,但多数可以耐受,仅少数患者因不能耐受而停药。

血液系统异常

干扰素可抑制骨髓释放血细胞,从而使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但一般不影响造血功能。白细胞计数不低于2.0×109/L、中性粒细胞不低于0.8×109/L、血小板计数不低于50×109/L,是安全的。

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多出现在干扰素治疗后2周,部分患者在治疗4~6周后血小板即不再下降,并可以维持相对平稳的水平,少数患者需要减少干扰素剂量或使用升白细胞药物。

溶血是利巴韦林的最常见副作用,病情常与用量正相关,严重者可致溶血性贫血和溶血性黄疸,减量后溶血症状缓解。干扰素也可引起自身免疫性溶血,但较少见。

脱发

几乎所有患者均可出现脱发,但轻重不一,多致毛发稀疏,几乎不会引起全部的毛发脱落。脱发主要是影响外观,并导致心理障碍,尤其是女性患者。患者需要了解停药后脱发可以很快痊愈,甚至有患者在停用干扰素后,新生头发变得更加浓密。

精神和心理异常

轻者表现为兴奋、欣快、失眠、焦虑、精力不集中、认知功能减退、记忆力减退、情绪不稳等;严重者表现为性格改变、躁狂、抑郁,更严重者可有自残和自杀倾向。

干扰素导致的精神和心理异常在不同患者可有不同的表现和程度。值得注意的是,原有轻度抑郁症的患者,在使用干扰素后发生的精神异常表现,可能与用药前相反,这往往易被忽视。

甲状腺损伤

约30的慢性丙肝患者伴有自身免疫现象或自身免疫病,使用干扰素后更容易发生自身免疫性损伤,其中甲状腺受损较为常见,发生率约为5。格雷夫斯(Graves)病和桥本甲状腺炎是常见的并发症。甲状腺遭大量破坏时可表现为甲状腺功能亢进,后期表现为甲状腺功能减退。

少数患者的甲状腺损伤是非免疫介导性的,如“破坏性甲状腺炎”,可能系干扰素直接损伤所致。

生育缺陷

干扰素和利巴韦林均有可能导致生育缺陷,尤其是可致胎儿发育异常,是严重的副作用之一。

其他副作用

其他副作用包括皮疹、牙龈出血、视网膜病变、消化系统症状、营养不良、体重下降、味觉改变、口腔灼痛、性功能减退、月经异常、心肺损伤等。

预防和处理相关副作用 治疗前须充分评估

1. 治疗获益以及不治疗的后果:

只要没有绝对禁忌证,慢性丙肝患者均可获益于干扰素与利巴韦林联合治疗,如果未能早期积极抗病毒治疗,则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风险大。

2. 禁忌证: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和感染病学分会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指出了干扰素绝对和相对禁忌证,完全适用于慢性丙肝患者。

绝对禁忌证为:妊娠、精神病史(如严重抑郁症)、未能控制的癫痫、未戒断的酗酒或吸毒者、未经控制的自身免疫病、失代偿期肝硬化、有症状的心脏病、治疗前中性粒细胞计数1.0×109/L及血小板计数50×109/L。

相对禁忌证为:甲状腺疾病、视网膜病、银屑病、既往抑郁史、未控制的糖尿病或高血压、总胆红素51 μmol/L,特别是以间接胆红素为主者。考虑到利巴韦林的副作用,贫血也应该是相对禁忌证。

3. 器官功能评估:

干扰素可能加重肝脏功能损伤,因此处于失代偿期的慢性丙肝患者须慎用干扰素。肾功能减退者须调整干扰素和利巴韦林的用量。

治疗前充分沟通

医生必须在治疗前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介绍干扰素和利巴韦林的副作用、后果及处理对策,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既要告知治疗的获益和风险,也要告知不治疗的后果;既要阐明药物副作用的发生率和严重度,以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程度,还要让患者知晓副作用的监测和处理方法,尤其是要让患者及其家属了解副作用的可控性,以期配合治疗,提高耐受性。

定期监测

患者或家属很容易及时发现发热、流感样症状和较为严重的精神和心理异常,但较轻症状就可能被忽视,因此应要求患者定期前往医院复诊,以评估精神和心理状态;应将血常规和甲状腺功能检查作为常规监测项目,定期复查,以期及时发现异常并给予及时处理。

一般情况下,可在出现某种不良反应的最短“潜伏期”内对其进行评估或检验,如开始治疗后2周查血常规,每4周测1次甲状腺功能。其他少见和不甚严重的副作用,需要医务人员在复诊时仔细问诊和观察。

及时处理

1. 发热和流感样症状:

根据严重程度和患者的耐受性作相应的处理,可在注射干扰素前或高热时使用解热镇痛药,轻者注意休息、多饮水即可。

2. 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如果白细胞和血小板降至安全阈值以下,则必须减少干扰素的用量,但患者需要了解这可能降低疗效;此外还可以定期或不定期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同时注意预防细菌感染。

3. 贫血:

减少利巴韦林用量是主要措施,但还要及时发现并处理急性溶血所致的急性肾小管损伤。

4. 精神和心理异常:

重在及时发现和及时处理,对临床症状较轻者可采取心理疏导治疗,增强患者的信心,提高耐受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心理异常;对抑郁症状较严重者需要辅以抗抑郁药(常在使用后2周左右见效);如果出现自残或自杀倾向,则必须立即停用干扰素,并严密监护直至症状消失。

5. 甲状腺功能异常:

干扰素减量后可减轻甲状腺损伤并控制相关症状;甲状腺功能减退者可服用甲状腺素片;是否要终止干扰素治疗,则要在与患者充分沟通的基础上权衡利弊,一般来说,停用干扰素后甲状腺功能会得到全部或部分的恢复。

6. 脱发:

一般不需要处理,但应告知患者,暂时的外观改变与抗病毒治疗两者之间的利害关系。

7. 避孕:

无论男女,使用干扰素和利巴韦林期间均不得实施家庭计划,停药后6个月后方可受孕。

不安全注射:丙肝传染的重要渠道

日前,在第二届亚太肝病前沿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庄辉称,目前我国约有1000万例丙肝感染者,每年报告的丙肝病例数逐年增加。传统观念认为,丙肝的传播渠道有输血、吸毒者混用注射器、高危性行为等。近年发现,不安全注射也是丙肝的传播途径之一,这应该引起临床医生和患者的高度重视。

丙肝发病人数八年间增长了七倍近年来,我国的丙肝发病人数逐年增加,2011年我国上报的丙肝病例数达17万余人,相比于2003年的发病人数八年间增长了七倍。庄辉院士表示:“丙肝的流行已经成为我国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但目前公众和非传染科医生对疾病的认知度却比较低。”

据2006年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丙肝的流行率为0.43%,约有560万患者,但这个数据远远低估了丙肝的实际病例。庄辉说,这个数据是来自160个疾病监测点,属于一般人群的患病率。但近几年的调查发现,在某些区域,如广东河源、福建莆田、河北宽城等地区,普通人群中丙肝的患病率均远远高于全国的流行率。究其原因,多数是因为不安全注射,共用注射器导致丙肝病毒在人群中传播。近年,我国已有多起由于不安全注射引起的丙肝传播,应引起高度重视。

院内感染成为新的感染途径丙肝具有高隐匿、高漏诊、高慢性化的“三高”特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肝病科主任魏来说,丙肝潜伏期长,症状比较隐匿,常无明显症状和体征,80%的急性丙肝患者没有明显症状,高达50%-85%的急性丙肝患者如果不治疗就会转为慢性丙肝。20-30年后,部分慢性患者在不知不觉中发展成严重的肝硬化甚至肝癌。所以,丙肝被称为“沉默杀手”。

目前,尚无预防丙肝的疫苗,一旦感染丙肝病毒,仅有20%患者能够自发清除病毒,而大多数感染丙肝病毒的人都是携带者。在HIV(艾滋病感染者)人群中,丙肝的感染率为60%-90%;血液透析患者中,20%-50%患有丙肝。

另外,牙科、内窥镜、介入治疗、外科手术等都是医院内感染丙肝的重要途径。魏来认为,必须加强公众和医生对丙肝的认知教育,高危人群要定期进行筛查,以期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虽然现在医院在手术之前都会给患者做丙肝、乙肝、艾滋病、梅毒等传染病的检测,但因缺乏系统的丙肝防治体系,如果非传染科医生对丙肝的防治意识不足,在医院往往会造成漏诊、漏报,令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早治疗,丙肝八成可治愈对于丙肝,公众要加强早查的意识,一旦确诊为丙肝也不必恐慌,因为只要及早治疗,它是一种可治愈的疾病。

高危人群应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定期筛查,一旦确诊,患者应该在专科医生指导下,接受规范的抗病毒治疗,争取最佳治疗效果。中国的丙肝防治指南明确指出:长效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是目前丙肝治疗的首选方案之一,

其中聚乙二醇干扰素与利巴韦林合用在足剂量足疗程治疗下,丙肝的治愈率可达七八成。

丙肝严重吗 揭秘丙肝的严重危害

丙肝是一种严重的肝病,属于肝炎的一种,其症状与乙肝相似,但发病症状不明显。如果不及时重视,其危害性极大。丙肝通过血液传播感染丙型肝炎病毒,对肝脏的破坏是持续、隐匿且不可逆转的。超过80%的感染者将发展成慢性肝炎,更严重的是,丙型肝炎最终发展成肝硬化、肝癌、肝衰竭的比例也远高于其他肝炎。

丙型肝炎的潜伏期为15-150天,其症状包括疲劳和黄疸。有10%-20%的患者会得肝硬化,1%-5%的人在二三十年后将转为肝癌。由于至今没有研制出丙型肝炎的疫苗,因此丙型肝炎的危害比乙肝更为严重。

丙肝的传播途径包括输血传染、母婴传染、医源性器械传染和性传染。预防丙肝的措施包括宣传预防知识、提倡无偿献血、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就医、洁身自好以及家庭中的个人用具专人专用等。

对于丙肝患者,有效的治疗措施包括抗病毒治疗、α干扰素治疗、中成药物治疗、联合用药治疗以及合理饮食治疗。患者应注重饮食清淡,避免油腻和辛辣食物,严禁烟酒,以免增加肝脏负担。

丙型肝炎你了解多少?

丙肝的危害有哪些?

大众对丙肝普遍缺乏重视,对疾病相关的知识认知率非常低,甚至普遍存在错误的认识。由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公布的《丙型肝炎认知调查》结果显示,76被访者对丙肝可治愈不了解,80的被访者甚至错误地认为“接种疫苗可以预防丙肝”。正因为如此,使众多丙肝患者失去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丙肝目前在全球尚无疫苗可供预防。我国丙肝流行调查结果显示,2008年我国报告的丙肝发病人数约12万,是2003年的6倍。丙肝一直以来也没有得到社会公众的足够重视,是临床漏报率最高的法定传染病。

丙肝是造成肝硬化、肝癌的主要原因,在我国每年约导致30万人死亡。丙肝主要危害就是导致肝硬化及肝癌,丙肝在潜伏期没有异常反应,让人无法一下子就发觉。在我国丙肝的发生率也相当高,大约有50的丙肝患者会转变为肝硬化,而这些肝硬化病人中又有近50会发展成为肝癌。由此可见要对丙肝引起相当大的重视。

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有:

1、血液传播,主要有:

(1)经输血和血制品传播。我国自1993年对献血员筛查抗-HCV后,该途径得到了有效控制。但由于抗-HCV存在窗口期、抗-HCV检测试剂的质量不稳定及少数感染者不产生抗-HCV,因此,无法完全筛出HCV阳性者,大量输血和血液透析仍有可能感染HCV。

(2)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传播。这是目前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在某些地区,因静脉注射毒品导致HCV传播占60%~90%。使用非一次性注射器和针头、未经严格消毒的牙科器械、内镜、侵袭性操作和针刺等也是经皮传播的重要途径。

2、性传播:与HCV感染者性交及有性乱行为者感染HCV的危险性较高。

3、母婴传播:抗-HCV阳性母亲将HCV传播给新生儿的危险性为2%,若母亲在分娩时HCVRNA阳性,则传播的危险性可高达4%~7%。HCV病毒高载量可能增加传播的危险性。

4、其他:文身、文眉、穿耳洞等美容、美甲、修脚等侵入性操作隐藏感染危机。

5、部分HCV感染者的传播途径不明。

接吻、拥抱、喷嚏、咳嗽、食物、饮水、共用餐具和水杯、无皮肤破损及其他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传播HCV。

丙肝的治疗方法

丙肝慢性化率太高,治疗方法主要是抗病毒治疗,用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长效的干扰素是一周打一次,普通干扰素是隔一天打一次,长效干扰素持续应答的几率比普通的干扰素提高10。干扰素单独使用不好,还是要加上利巴韦林。有标准化的治疗方案,但是在标准的基础上,还有一个个体化的方案进行适当的调整。慢性丙肝治疗要根据病毒基因分型和患者应答的情况,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干扰素的副作用较多,利巴韦林也有不良反应,治疗方案需要专科医院专科医生、予正确的指导。随着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这一丙肝治疗金标准在临床上的推广应用,丙肝治愈率已达到70左右。

发表评论

增文号京ICP备19003863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 主题作者QQ:201825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