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大全文章正文

一树梨花压海棠,春意盎然映芳华

百科大全 2025年03月09日 06:20 41 访客


“一树梨花压海棠”出自哪首诗?作者及全诗是什么?

“一树梨花压海棠”这句诗出自我的作品《不可能》。这句诗描绘了一幅梨花盛开的景象,与海棠相映成趣的画面,寓意着美好的春日时光。在这首诗中,我以自然景观为背景,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慨与思考。

《不可能》全诗如下:

春风又绿江南岸,一树梨花压海棠。

柳絮飞时春未老,桃花开处人犹忙。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莫道浮云终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诗中的“一树梨花压海棠”不仅描绘了春天梨花与海棠竞相开放的美好画面,还蕴含着对生命短暂与美好瞬间的珍惜之情。春风拂过,万物复苏,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抒发了对生命的感慨。

“柳絮飞时春未老,桃花开处人犹忙”这两句则进一步描写了春天的景象,柳絮飘飞,春意未尽;桃花盛开,人们依旧忙碌。诗人通过这一对比,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与忙碌的日常生活。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两句则是对春天早晨景象的细腻描绘,绿杨烟雾中晨寒轻拂,红杏枝头春意盎然。这一画面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表现了春天的美好。

最后两句“莫道浮云终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则是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诗人认为,即便生活中有困难与挫折,但只要我们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就能克服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一树梨花压海棠”是什么意思

“一树梨花压海棠”是一句富有诗意和美好意境的古诗,通常用来赞美春天的美丽景色,梨花与海棠交相辉映,展现出别样的韵味。

1. 明确答案

“一树梨花压海棠”字面上描述的是一幅春天的景象:一棵树上同时绽放着梨花和海棠花。其中,“压”字表现了梨花盛开繁盛的状态,如同轻盈地覆盖在海棠之上,给人一种繁花似锦、春意盎然的感觉。

2. 详细解释

景象描绘

这句诗所描述的具体情景是,在春光明媚的季节,梨树与海棠树相邻而生长,两者同时开花,形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梨花以其洁白的花瓣和清淡的香气著称,而海棠则以其娇艳的花朵和多姿的形态闻名。两者的结合构成了一幅令人陶醉的画面。

意境与情感表达

这句诗不仅是对自然景色的简单描述,更蕴含了诗人对春天的赞美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梨花和海棠都是春天到来的标志,它们的绽放代表着生机和活力。通过这句诗,诗人传达了对春天的喜悦和对生命美好的感慨。

语言艺术

从语言艺术的角度来看,“一树梨花压海棠”中的“压”字巧妙地表达了一种动态的、生机勃勃的美。这个词语不仅展现了梨花繁盛的场景,还赋予了一种视觉上的冲击力和美的享受。整句诗简洁明了,却意味深长,展现了汉语诗歌的韵味和魅力。

综上所述,“一树梨花压海棠”是一句充满诗意和美好情感的古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传达了诗人对春天的赞美和对生命美好的感慨。

一树梨花压海棠是什么意思

一树梨花压海棠所表达的是一种美丽的景象。这句诗描绘的是一幅春天的画面,梨花盛开如一片白茫茫的雪海,与鲜艳的海棠花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

解释如下

一树梨花压海棠,这句话中的梨花指的是梨花树盛开的景象,梨花以其洁白的花瓣和清香的芬芳著称。海棠则是一种花色艳丽的花卉,其花朵繁茂,色彩丰富。当梨花与海棠同时盛开时,整个景象充满了春意和生机。梨花与海棠的搭配象征着纯洁与美丽的完美结合。其中的“压”字则形象地描绘了梨花盛开时的繁盛景象,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和感受。

整句诗所表达的是一种春天的美好景色。在春天这个充满生机和希望的季节里,梨花与海棠的盛开象征着生命的蓬勃和自然的美丽。这句诗通过生动的描绘,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和自然的魅力。同时,这句诗也常被用来形容女子的美丽,以梨花和海棠的优雅来比喻女子的纯洁和高雅。通过这一比喻,表达了对女子美丽的赞美和崇敬。

综上所述,一树梨花压海棠是对春天美景的生动描绘,展现了梨花与海棠盛开时的美丽景象。它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同时也常常用来形容女子的美丽和纯洁。

描写缠绵的鸳鸯诗句

在古代文学中,鸳鸯常常被用来象征爱情的美好与忠贞。例如,“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这句诗出自宋代佚名的《戏赠张先》,它描绘了鸳鸯在温暖的被窝中相伴共眠的画面,而梨花与海棠的意象则增添了春意盎然的氛围,仿佛爱情之花在春风中绽放。

此外,“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则是唐代杜牧的《齐安郡后池绝句》中的句子。这句诗通过鸳鸯在细雨中相互梳理羽毛的场景,表现了它们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红衣在此处不仅指代鸳鸯的羽毛,也象征着爱情的纯洁与美好。

在古代诗词中,鸳鸯还常常与春天联系在一起,象征着爱情如同春天一般温暖、生机勃勃。无论是“鸳鸯被里成双夜”中的温馨与甜蜜,还是“尽日无人看微雨”中的亲密无间,都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对爱情美好愿景的描绘。

这些诗句不仅展示了古代文人对爱情的浪漫想象,同时也传递了对伴侣间深情厚意的赞美。它们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爱情的温馨时刻,使读者仿佛能够感受到那份纯粹与美好。

一树梨花压海棠的意思

一树梨花压海棠所表达的是一种美丽而富有诗意的景象。这句话中,梨花和海棠都是极富生命力的花卉,它们的共存象征着美好与生机盎然。在这种情境中,“一树梨花压海棠”,意味着梨花繁盛,似乎与海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画面。

首先,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一棵梨树上开满了梨花,这些梨花与周围的海棠花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美丽的景象。梨花以其洁白如雪的花瓣和优雅的花姿著称,象征着纯洁和美好;而海棠则以其娇艳欲滴的花朵和丰富的色彩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当这两种花卉共存时,它们所展现出的美丽更是令人陶醉。

其次,“压”字的使用赋予了整个景象一种动态的美感。这个字形象地描述了梨花繁盛到几乎要覆盖或“压”过海棠花的程度,展示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这样的描述让人仿佛置身于这样一个场景中,能够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和花卉的生命力。

最后,这句话也常被用来表达一种美好的愿景或者祝福。在这个场景中,梨花和海棠的共存象征着美好事物的相互融合,给人们带来希望和生机。因此,这句话也可以被理解为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赞美和对未来的美好愿景的期待。

总的来说,“一树梨花压海棠”所描绘的是一幅美丽而富有诗意的画面,通过对梨花的繁盛和海棠的存在进行描述,表达了春天生机盎然的景象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赞美。

李白杜甫描写梨花的古诗词

苏东坡曾在诗中写道:“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描绘了一幅温馨的春夜图景。而岑参则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冬日里意外的春意,仿佛雪后初晴,梨花竞相绽放,令人赞叹不已。

白居易笔下的梨花同样令人动容:“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他巧妙地将梨花与女子的娇柔之美相融合,表达出一种淡淡的哀愁。苏东坡的“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则展现了一幅春意盎然的都市画卷,柳絮轻扬,梨花点缀其间,美不胜收。

李商隐的“红袖织凌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则将梨花与酒香结合,仿佛在微醺中品尝着生活的酸甜苦辣。杜牧在“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中,则流露出一种淡淡的伤感,梨花如同白雪般纯洁,却也容易随风飘散,让人感叹时光的无情。

刘方平的“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则描绘了一幅凄凉的画面,黄昏时分,纱窗内人影稀疏,梨花满地,似乎预示着一场寂寞的春梦。

无名氏的《杂诗》中写道:“旧山虽在不关身,且向长安过暮春。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则表达了对过往时光的怀念与对未来的迷茫,梨花与月光相伴,似乎寓意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启朱唇、金风桂子,唤残梦、微雨梨花。《玉蝴蝶》中描绘了一幅诗意盎然的画面,仿佛在微雨中品味着梨花的淡雅,金风拂过,桂子飘香,梨花在微风中摇曳生姿,仿佛在呼唤着远方的梦。

雪岭松边路,月寒湖上村。缥缈梨花入梦云。在雪岭松边的路上,月光如水,湖边的小村落显得格外宁静,梨花在月光的映照下显得更加缥缈,仿佛进入了梦中的云雾之中,让人沉醉其中。

春愁经典古诗鉴赏(春愁浣溪沙古诗)

清代才子沈复在《浮生六记》里说,情深不寿,寿则多辱。

后人则又多加了一句,慧极必伤。这无不告诫着世人,凡事过犹不及。

但在北宋却有个词人,风流又深情,长寿又多才,一直活到了88岁。

年少时,他与俊俏尼姑相知相爱,无奈这段禁忌之恋敌不过世俗与伦理,终究被阻断。

于是他写下,“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成为欧阳修盛赞的桃杏嫁东风郎中。

80岁时,他风流依旧,纳18岁少女为妾,被苏轼调侃: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而在中间的这些岁月,他一边流连风月,一边吟诗作赋,40岁才去求取功名,考中进士。

此后做官十二载,没有官运亨通,亦无贬谪沉浮,自是富贵风流。

这个人,就是北宋词人张先,除了苏轼、欧阳修,晏殊、宋祁、梅尧臣等人文坛名流皆为其座上宾。

他这一生,除了风流韵事,就是文人轶事,声名远播。

当世人因一句“奈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而盛赞他为张三中的时候,他却颇为得意地说莫不如张三影:

“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

而当张三影让他名扬天下的时候,晚年又写下了“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世人恨不得称其为张四影。

他的才华就像他的风流,一样不可抑制,难怪世人赞誉:能诗及乐府,至老不衰。

其词清新深婉,写景清丽恬淡,写情浓郁缠绵,常以丰富凝练的意象,传达幽深曲折的情趣。

其中有两首词流传最广,每一首都有千古名句,最适合在暮春时节赏读,别有韵味。

1

情网密密,在劫难逃

数声鶗鴂,又报芳菲歇。惜春更把残红折。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永丰柳,无人尽日花飞雪。

莫把幺弦拨,怨极弦能说。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夜过也,东窗未白凝残月。

—宋·张先《千秋岁·数声鶗鴂》

这首词,因为一句“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而千古流芳。

表面上看,这只是一首惜春伤春之词。实际上,张先在对春光散去的留恋里悼念了一段无疾而终的爱情。

首句的鶗鴂(tí jué),即我们所熟知的杜鹃。杜鹃啼鸣,往往预示着春意阑珊,故言:数声鶗鴂,又报芳菲歇。

所以此刻残花凋零,落红满地,柳絮飞雪,梅子已青青,正是暮春时节的绿肥红瘦。

多情的张先面对这样的景象,手折残红,不忍春归去,就像意欲挽留那宛如青梅的爱情。

这段爱情里的女主人公已经不得而知,但“雨轻风色暴”已经告知爱恋受到了现实的阻碍。

而永丰柳,取意于白居易的“永丰西角荒原里,尽日无人属阿谁”,更宣告了爱情的终结,花开无主,无人爱怜。

上阙词人多以景传情,下阕则直抒伤情,内心哀怨就像琵琶中的第四弦,最细也最哀,不忍倾听。

李贺说天若有情天亦老,张先却说只要天未老,情难绝,此爱绵绵无绝期。

因为此生已经坠入彼此编织的双层情网里,重重叠叠,密密麻麻,缠绕了无数的同心结,谁也无法摆脱。

即使物是人非,张先还在这张情网里,留恋无边风月,迷恋万丈红尘,不知何处是归途。

就这样 ,张先怀着对爱情逝去的哀怨与悲凉,要将这孤独长夜捱尽,东方未白,残月当空。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这样的情网,多少痴男怨女在劫难逃,而又欲罢不能。

“夜过也,东窗未白凝残月”,如此长夜,又有几人不曾经历,其中爱恨哀怨,尽在不言中。

就像张先此生爱过尼姑、歌女、宠妾,哪一次都深情如许,哪一次也都在劫难逃。

2

花影重重,此生难忘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宋·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这首词有两个千古名句,一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云破月来花弄影”,二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与上一首词相比,此词没有缠绵哀怨的爱恨情愁,只是在无边风月里寄寓春愁与闲情,即使关涉离情,也写得极为含蓄婉约。正是因为笔触轻盈清丽,写出了韵味无穷的人生意趣。

在词的上阙,张先不仅写出了伤春之情,而且道出了生命流逝的感伤与无奈。

从上午听曲醉酒,到午后酒醒愁未醒,再到傍晚对镜自怜,问春归何处,悲往事如烟。似水流年,就这样空空而去,只能独自伤怀。

而到了下阕,月色温柔,花影绰约,却将内心愁苦,以极其诗意而新奇的方式有所冲淡。

刚刚看完了鸳鸯戏水令人羡,如添神笔的一句“云破月来花弄影”,意境大开。

一个“弄”字,成为后世口口相传的一字之师,与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异曲同工。

虽然都是王国维盛赞的着一字而意境全出,但私以为张先的这一弄,功力更深,乃多字锤炼。

因为这一弄,离不开云之破与月之来。一“破”一“来”,写尽了黑夜里明月从云朵冲出的灵动与张力,将月照人间的刹那光芒,铺捉到了极致,蕴含了一黑一亮的视觉对比。

再加上一个“弄”字,道尽了月光如水,花影重叠的摇曳生姿。在一黑一白的视觉反差和一花一影的绰约迷离中,传达出精神上的豁然开朗和莫名欣喜。

这三个字,可谓是相得益彰,缺一不可。这句云破月来花弄影将此前的愁苦,有所冲淡。

所以当词人漫步回到室内,放下重重帘幕,遮住灯光闪烁,听着风未止人已静,想到一夜过后将是落红满径的时候,心里或许已经没有那么愁苦。

就像我年少的时候读这首词,心里眼里满是“云破月来花弄影”的空灵绰约,丝毫看不见“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的悲伤无奈。

如今重读,看到了春愁闲情,也听到了流年似水。只不过,不再痴迷“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刹那芳华,更迷恋“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的人生百味。

诚如杜鹃悲鸣落红满地宣告春光归去,人有些时候对苦难、病痛乃至生死也会有所感知。

可明知如此,也只能守着花影云月,等待这一天的到来。或许战战兢兢,或许殚精竭虑,也或许苦中作乐,但就是要等下去,熬下去。

当下是花影绰约,明朝是落红满径,人生就是这样喜忧参半,悲喜无常。我们不愿让春归也好,不想让花落也罢,一切终将来临,一切也终将过去。

或许张先就是看透了这样的生命真相,不刻意追求豁达,也不过分沉湎悲痛。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情网密密,在劫难逃,那就不逃。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花影重重,此生难忘,那就不忘。

就这样,张先在诗酒风流、多情花月里,走完了逍遥又长寿的一生。

翻译苏轼的《海棠》

这首绝句写于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前两句写环境,后两句写爱花心事。题为“海棠”,而起笔却对海棠不做描绘,这是一处曲笔。“东风袅袅”形容春风的吹拂之态,化用了《楚辞·九歌·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之句。“崇光”是指正在增长的春光,着一“泛”字,活写出春意的暖融,这为海棠的盛开造势。次句侧写海棠,“香雾空蒙”写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沁人心脾。“月转廊”,月亮已转过回廊那边去了,照不到这海棠花;暗示夜已深,人无寐,当然你也可从中读出一层隐喻:处江湖之僻远,不遇君王恩宠。

“只恐夜深花睡去”,这一句写得痴绝,是全诗的关键句。此句转折一笔,写赏花者的心态。当月华再也照不到海棠的芳容时,诗人顿生满心怜意:海棠如此芳华灿烂,怎忍心让她独自栖身于昏昧幽暗之中呢?这蓄积了一季的努力而悄然盛放的花儿,居然无人欣赏,岂不让她太伤心失望了吗?夜阑人静,孤寂满怀的我,自然无法成眠;花儿孤寂、冷清得想睡去,那我如何独自打发这漫漫长夜?不成,能够倾听花开的声音的,只有我;能够陪我永夜心灵散步的,只有这寂寞的海棠!一个“恐”写出了我不堪孤独寂寞的煎熬而生出的担忧、惊怯之情,也暗藏了我欲与花共度良宵的执著。一个“只”字极化了爱花人的痴情,现在他满心里只有这花儿璀璨的笑靥,其余的种种不快都可暂且一笔勾销了:这是一种“忘我”、“无我”的超然境界。

末句更进一层,将爱花的感情提升到一个极点。“故”照应上文的“只恐”二字,含有特意而为的意思,表现了诗人对海棠的情有独钟。此句运用唐玄宗以杨贵妃醉貌为“海棠睡未足”的典故,转而以花喻人,点化入咏,浑然无迹。“烧高烛”遥承上文的“月转廊”,这是一处精彩的对比,月光似乎也太嫉妒于这怒放的海棠的明艳了,那般刻薄寡恩,不肯给她一方展现姿色的舞台;那就让我用高烧的红烛,为她驱除这长夜的黑暗吧!此处隐约可见诗人的侠义与厚道。“照红妆”呼应前句的“花睡去”三字,极写海棠的娇艳妩媚。“烧”“照”两字表面上都写我对花的喜爱与呵护,其实也不禁流露出些许贬居生活的郁郁寡欢。他想在“玩物”(赏花)中获得对痛苦的超脱,哪怕这只是片刻的超脱也好。虽然花儿盛开了,就向衰败迈进了一步,尽管高蹈的精神之花毕竟远离了现实的土壤,但他想过这种我行我素、自得其乐的生活的积极心态,又有谁可以阻挠呢?

全诗语言浅近而情意深永。清代诗人查慎行说:“此诗极为俗口所赏,然非先生老境。”写此诗时,诗人虽已过不惑之年,但此诗却没有给人以颓唐、萎靡之气,从“东风”“崇光”“香雾”“高烛”“红妆”这些明丽的意象中我们分明可以感触到诗人的达观、潇洒的胸襟。

发表评论

增文号京ICP备19003863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 主题作者QQ:201825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