袂是什么意思?揭秘古汉语中的别离之谜
缟袂的意思是什么
在古代文学中,"缟袂"一词常被用来形容白衣,亦可借喻白色花卉。"缟"字在古汉语中特指白色的绢,"袂"则指衣袖。因此,"缟袂"形象地描绘了穿着白色衣袖的女子,或是花朵的颜色如雪般洁白。
宋代诗人苏轼在其《次韵杨公济奉议梅花诗》中,描绘了夜晚月黑林间偶遇一位穿着白色衣袖的女子,令人联想到雪月交辉的美妙场景。而在明代高启的《幻住精舍寻梅》中,诗人通过"缟袂"一词,表达了对月光下白色梅花的向往与探寻。
清代诗人赵翼在《种梅图》中,通过"公子裼裘来,美人缟袂迎"的描述,勾勒出一位穿着白色衣袖的美丽女子迎接穿着裘皮大衣的公子的画面。这种描绘不仅展现了古代服饰之美,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追求。
而在《红楼梦》第三十七回中,"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的诗句,则通过"缟袂"这一意象,描绘了一位身穿白衣的女子,她可能正对着月光下的梅花,或是沉浸在秋天的哀怨之中,泪痕斑斑。
总的来说,"缟袂"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不仅是一种服饰的描绘,更是一种情感与意境的寄托。无论是白衣女子,还是白色花卉,都寄托了诗人对纯洁、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攘袪的意思是什么
在古代文献中,“攘袂”是一个具有特定含义的词语。例如,在《淮南子·人间训》中记载了一段描述:当门卫将某人放行时,此人转身回去取走先前被释放的人,使用戈刀将其推倒。这里的“攘袪”指的是用袖子去推搡。高诱对“袪”的解释是“袂”,即袖子。
在古汉语中,“袂”通常指的是衣袖部分。这个词的使用不仅限于表示袖子的物理形态,还具有一定的行为意义,比如“攘袂”所体现的是一种激烈的动作,表示用力推搡或挥动袖子。这种表达方式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用来描绘激烈的冲突或情绪激动的场景。
“攘袂”一词在不同语境中也可能具有不同的含义。例如,在某些古代文献中,它可能被用来形容愤怒的人挥舞着双臂,或者是在激烈的争论中表现出激动的情绪。这种用法强调了行动的直接性和情绪的激烈性。
值得注意的是,“攘袂”这一行为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动作,它还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在古代,人们的行为举止往往带有强烈的象征意义。通过“攘袂”这一行为,可以传达出人物的情绪状态、态度立场乃至社会地位等多重信息。
总体而言,“攘袂”这一词语不仅描述了一个具体的动作,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通过理解这一词语,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古代文献中的情感表达和历史情境。
古汉语中有哪些词是描述衣服的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描述衣服的词汇极为丰富,不仅展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风貌,也体现了他们对美的追求。例如,《燕赵多佳人》中的“被服罗裳衣,当户理清曲”描绘了一位身着轻薄罗裳的女子,衣袂飘飘,随风摆动,她正坐在窗前,专注地弹奏着筝曲。这不仅表现了衣物的轻盈和飘逸,还展示了女子的端庄与雅致。
又如,《竹枝词》中“画罗织扇总如云,细草如泥簇蝶裙”,这句诗描述了一位身着华丽衣裙的女子,她穿着如同云朵般轻盈的罗裳,手中扇子精致如画,裙子上绣满了细密的花纹,仿佛蝴蝶翅膀。这不仅描绘了女子的衣着之美,还体现了当时人们对服饰细节的重视。
李白的《咏苎萝山》中“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则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位女子在清澈的溪水中浣纱的场景。她的身影与周围的碧水融为一体,显得格外清闲自在。这种描写不仅表现了女子的美丽,还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的宁静之美。
在古汉语中,关于衣服的描述往往不仅仅是对衣物本身的描绘,更多的是通过衣物来反映人物的性格、身份和情感。这些词汇不仅展现了古代服饰文化的丰富多彩,也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古人的衣物不仅仅是遮体之物,更是身份地位和文化修养的象征。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窥见古代人们对于美的追求,以及他们对生活细节的精致把握。
通过这些描述,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服饰的精美与细致,以及古人对于服饰文化的深厚情感。这些描述不仅仅是对衣物本身的描绘,更是一种艺术表达,展现了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离别诗词中提到哪些事物
古代的离别诗词,往往涉及一些特定的风物,如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或者吹笳弹琴,吟诗高歌。总体说来,这些有关离别的意象常常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离别的时间。如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送孟浩然之广陵》),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安西》)等等。春天是个特殊的季节,万物复苏,本来应该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季节,但离人却要就此远去,带走了一年的希望。所以作为离别的双方,怎不倍加伤感?当然,离别诗更多的场景摹写是在秋季。
如“飒飒秋风生,愁人怨离别”(孟郊《古怨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白居易《南浦别》)等等。当然,从小的时间范围来讲,许多诗人更喜欢把离别与落日、夕阳、暮色联系在一起,用以表达浓浓的别情。离别的伤感与落日的苍茫正相协调,悲凉的环境正好可以烘托凄凉的离别之情。如“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孟浩然《宿建德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等等。
再者,离别地点的安排,诗人也有讲究。古代的作品,常常写到灞桥,写到劳劳亭、长亭、南浦等。灞桥,建于汉代,位于今西安城东12公里,是一座颇有影响的古桥。对送行人而言,这是终点;对远行人来说,这是始点。可以说,在中国古代所有的文学作品中,灞桥是最富有离别气息的经典意象。
劳劳亭,位于南京城南,是著名的送别之地。在古汉语中,劳劳表示非常忧伤,如成语中就有“劳燕分飞”之说。
长亭,是古人在大道上专为行人休息所设的亭子,人们常在此送别。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句子便取其离别之意。
南浦,即古南浦郡,其水滨常为古人送别之处。古人常在南浦送别亲友,如屈原《九歌·河伯》:“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在《别赋》中说:“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另外,在离别的景物上,古人常常描写柳枝、春草、月亮,由于长期大量使用,这些诗歌意象如今已成了离别的代称。“柳”谐“留”音,折柳相赠表示留念、挽留之意,一为不忍分别,二为永不忘怀。再者,柳树和其他树木相比,其特点是“随地可活”,这正可以拿来祝愿远别的人,到了异地后,随遇而安,一切顺遂。杨巨源“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刘禹锡“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等等,都是这方面的例子。
“春草”也是这样一种意象,它经常被用在表达送别、相思主题的作品中,成为抒发离愁别恨的一个载体。李煜《清平乐》中“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王维《山中送别》中“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等句均有对“春草”这一意象的涉及。
当然,“寒蝉”“夕阳”“秋雨”“阳关”“古道”“月亮”“酒”等等也都是与离别有关的意象,这里不再赘述。
和太尉戏赠高阳公词语注释
本文提及的"河间"一词,可能源自唐代柳宗元的《河间传》,文中将其比喻为放荡的女性,因其真实姓氏不便提及,所以用其居住地河间来代称。然而,这个典故的出现似乎早于柳宗元,暗示其存在已久。
在文中,"袂"字是指衣袖,它是古汉语中的一个常见词汇,用来描绘人物的肢体动作或衣着特征。
而"讵"是一个副词,用于表达反问或疑问,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岂"或"难道",在古诗词中常用于增强语气或表达惊讶。
最后,"天津"在文中特指银河,这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如宋代欧阳修的《鹊桥仙》一词中就有"鹊迎桥路接天津"的描绘,这里的天津是对银河浪漫而诗意的称谓,意为银河的渡口。
扩展资料
《和太尉戏赠高阳公》作者上官仪,是唐朝的一部诗词。
被子的古汉语意思
在古代汉语中,“被子”的概念与现代汉语基本一致,主要指的是用来覆盖身体以保暖的寝具。在不同的文献和文学作品中,它还有着一些其他的称谓,如“衾”、“被”、“寝衣”等。例如,在唐代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有这样的诗句:“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这里的“衾”即指被子。同样,在宋代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中有这样的描述:“翡翠衾寒谁与共。”这里的“衾”同样是指被子。
除此之外,在汉代张衡的《思玄赋》中有这样一句:“被袮衣之侈袂兮,惧吾身之秽亏。”这里的“被”也指的是被子。由此可见,在古代,被子不仅是保暖的必需品,还常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成为表达情感和氛围的重要元素。
值得注意的是,在不同的时代和地区,对于“被子”的称呼和使用习惯可能会有所差异。例如,在一些文献记载中,古人可能会将“被子”称为“衾”,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则直接使用“被”或“寝衣”来指代。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地域方言、文化习俗或历史背景的不同所导致的。
尽管如此,“被子”这一概念在古代汉语中始终保持着其核心意义,即作为保暖用品的重要角色。这也反映了古人对保暖需求的重视,以及被子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总的来说,“被子”在古汉语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基本一致,它不仅是日常生活中的实用物品,更是文学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元素。通过不同时代的文献记载,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背景。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