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连九族:古代严酷刑罚背后的家族连坐之谜
古代的“株连九族”是怎么回事?
“株连”和“连坐”为古代两种不同的刑罚制度。
株连指一人有罪而牵连他人。株,本指露出地面的树根,根与根之间牵连甚多;株连九族就是一人犯死罪,家族成员与其共同承担刑事责任的刑罚制度,在古代称为“族”故“族”者,即意味着由一个人的死罪扩展为家族成员的共同死罪。
九族定义:株连九族是古代刑罚族诛的一种,从古代族诛的实际情况看古代九族应包括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1)父族四:指自己一族。出嫁的姑母及其儿子一家、出嫁的姐妹及外甥一家、出嫁的女儿及外孙一家。
(2)母族三:是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儿子一家。
(3)妻族二:是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娘家。
3.连坐:连坐,汉语词汇,汉语拼音为lián zuò,是指中国古代或现代因他人犯罪而使与犯罪者有一定关系的人连带受刑的制度。又称相坐、随坐、从坐、缘坐。
在古代一个人被“诛灭九族”,“九族”当中包括他亲的兄弟姐妹吗?
在中国古代的刑罚中,“株连九族”是一种极端的连坐制度,一人犯罪,其直系亲属九代之内的家族成员都会受到牵连。关于“九族”的定义,历史上存在不同的解释。其中一种主流说法是,九族包括直系血亲,上至高祖,下至玄孙,即包括犯人的兄弟姐妹、父母、子女、孙子孙女等。这种说法强调的是直系亲属的连坐。
另一种说法则较为复杂,涉及到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等概念。父族四指的是父系亲属,包括姑姑及其子女、姐妹及其子女、女儿及其子女以及同族兄弟;母族三指的是母系亲属,包括母亲的父族(外祖父一家)、母系的母族(外祖母的娘家)、以及母亲的从族(姨母及其子女);妻族二是指妻子的父族和妻族的母族,即岳父一家和妻子的外婆家。这种说法将刑罚的范围扩大到了犯人配偶的家族。
然而,在实际历史中,株连九族的情况极为罕见,且通常仅限于皇亲国戚或位高权重的大臣。据记载,真正实施株连九族的案例非常少,且多发生于朝代更迭或重大政治动荡时期。例如,历史上的两位实施过株连九族的皇帝分别是隋炀帝和明太祖朱棣。他们之所以采取如此极端的刑罚,是因为被株连者犯下了令皇帝无法容忍的罪行。
在古代社会,由于法律和道德观念的约束,以及家族和宗族制度的影响,株连九族的刑罚被视为极其残酷和不人道。这种刑罚不仅对被株连者造成极大的身心痛苦,也对社会造成不稳定和恐惧。因此,这种刑罚在后来的历史中逐渐被废除,不再被采用。
株连九族中的九族是指什么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九族”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代了广泛且复杂的亲属关系网络。这一术语的起源与古代社会的刑法制度密切相关,尤其是残酷的株连法。根据这种法律,一旦某人犯法,尤其是犯下重大罪行,他的“九族”都将面临严厉的惩罚,甚至可能被灭族。因此,“九族”一词在古时候带有强烈的法律与家族连坐的意味。
关于“九族”的具体构成,存在不同的说法。一种观点以上自高王母、下至玄孙为范围,包括玄孙、曾孙、孙、子、身(自己)、母、王母、曾王母、高王母。另一种说法则是将“九族”细分为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父族四包括:姑与其子(即姑表姊妹/姑表兄弟)、姊妹与其子(甥女/甥男)、女儿与其子(孙女/孙男)、以及自己同族(母父、兄弟、男儿)。
母族三指的是:母之父族(姥爷一家)、母之母族(姥姥的娘家、姥姥家)、从母与其子(从母姊妹/从母兄弟)。
妻族二则包括:姥之父族(岳父一家)、姥之母族(岳母的娘家、姥姥家)。
尽管“九族”的概念在现代社会已经逐渐淡化,但它作为古代社会刑法与家族制度的一个缩影,仍然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意义。随着时代的变迁,“九族”的亲属意义逐渐淡化,现在更多地被用作对与之有关的一切人的泛称。
至于“株连九族”这一古代刑罚,它是古代社会实行的一种残酷刑罚,意味着一旦某人犯罪,其“九族”都将受到牵连并受到惩罚。从实际情况来看,古代“九族”应包括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且这里的族人主要指直系亲属和配偶。
古代被判株连九族亲戚朋友们可以逃跑吗?
说到株连九族小编相信大家并不陌生了,株连九族的意思是一个人犯错,犯错的人连带九族都要受到处罚,这是非常严酷的一项罪行了,在当时很多人都害怕这样的罪行,那么,有不少的人肯定很疑惑了,为什么当时被判了株连九族那些亲戚们不逃跑呢?真正原因是怎样的?其实,小编觉得应该是这样人跑不掉,跑不了,所以干脆不跑了。具体的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株连九族(株连九族而不是诛连九族)就是一人犯死罪,家族成员与其共同承担刑事责任的刑罚制度,在古代称为族,故族者,即意味着由一个人的死罪扩展为家族成员的共同死罪。
椐《尚书》记载,夏启和商汤在出征之前的训词中威胁部下,警告他们如果在战争中不听从命令,就会将犯者连同其子一起处死,这被称作是族刑在立法上的最早记载。
《尚书》的简短记述给后世的统治者肆无忘惮地滥施族刑提供了理论上的口实。《尚书·泰誓》:罪人以族。关于商殷的族刑,作《尚书》传的汉孔安国谓一人有罪,刑及父母妻子。《尚书·汤誓》中的孥戮就是族诛,《盘庚》篇中的劓殄灭之无遗育,也是族诛。周武王伐商纣时,宣布纣王的罪行之一就是罪人以族。可见在商殷的族诛就已经存在了。
族刑连坐法最著名的实践家商鞅曾说:重刑连其罪,则民不敢试。民不敢试,故无刑也。
族刑的概念在古代有多种解释,主要是有三族、九族之分。三族者,一说父母、兄弟、妻子:一说为父族、母族、妻族,到底何者为是,古人对之也有歧见。现在一般认为前者较为准确。三族既可能是父母、兄弟、妻子、也可能是父族、母族、妻族。至于九族,也有异说,或谓上自高祖,下至元孙,凡九族;或谓九族者,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其实,九族应为一虚称。在我们的文化中,九是最高之数。故九族之说恐非落实的实指,乃是概括性地包容与之有亲缘关系的所有宗支族系。在古代,九族之诛往往施之于重大政治犯罪,一旦大狱炼成,只要是与犯罪人沾亲带故,都将受到无辜株连。
最极端的,当属十族的特例。为什么说特殊呢,因为纵观中国历史,也仅仅只有一例。明初学界巨擎方孝儒。明惠帝时,方孝儒因主修《太祖实录》、《类要》等重要典籍而名高一时。不料祸起萧墙,燕王以清君侧这一古老的借口起兵南下,并最终推翻惠帝,自立为帝,是为明成祖。篡位者为了向天下正名,欲借方孝儒之名草拟登极之诏。不料方孝儒一派忠义,本着不事二主之心,拒不合作,且大书数字,投笔于地,曰:‘死既死,诏不可草!’。成祖威胁道:汝独不顾九族乎?方孝儒毅然说道:便十族,奈我何?成祖盛怒之下,竟不顾杀孝儒,天下读书种子绝矣的劝告,将其门生数人连同其九族并而诛之,是有十族之说,罹难者竟达八百余人之多,可谓族刑的登峰造极之作,充分暴露了古代统治者的凶残本性。
那么这个刑法这么的残酷,被株连九族人的家族人,为什么不跑呢?
其一、古代的户籍制度。秦开始实行连坐制度,人口迁居应请求地方官吏更改户籍。到了汉时有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户籍法规,萧何编制的《九章律》。唐朝实行乡保制,五家为一保,四家为一邻,百户为一里,五百户为一乡。宋朝实行都保制,十家为一保,五十家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元朝实行村社制,五十家为一社。到了明朝实行里甲制,以一百十户为一里,任何人离乡百里都必须持有路引,也就是离乡证明。到了清朝实行保甲制,来路不明的人都是要捉去治罪的。更别说古代还出现过特权户、民籍、贱籍等分类。没有路引,跑不出多远就要被抓。
在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驷即位,即秦惠王。公子虔等人告发商鞅欲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见他未带凭证,告以商君之法,留宿无凭证的客人是要治罪的。商鞅想到魏国去,但魏国因他曾生擒公子卬,拒绝他入境。商鞅回秦后被迫潜回封邑商,发动邑兵攻打郑县(今陕西省华县)。秦惠文君派兵攻打,结果商鞅失败战亡。
其二、消息传播速度。被株族的消息还没有传到,朝廷军队就围了上来根本没有逃跑的时间。古代不比现代,消息的传播是十分慢的,不是电视中一个镜头的事。而朝廷信使,骑着快马,用不了几天就到了。将消息报给当地长官,当地长官迅速带人前去抓人。
中国古代刑罚为何要“株连九族”?
古代为何要“株连九族”
这种刑法可以有效起到震慑罪犯的作用,而且也可以让亲属和亲属之间起到监督的效果,能够有效预防犯罪,这其实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刑罚,在当时社会矛盾剧烈的背景下是比较常见的。
封建社会在逐渐进入到家庭式时代,是一个人升官,这必然就会导致全家的社会地位都能够提升,这种裙带关系可以让全家都会有一定的帮助,七大姑八大姨都会有一定的效果,这其实就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会形成一种比较强大的家族势力。
而这一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如果其中有一个人出现谋反,谋大逆还有大不敬的死罪,仅仅只是处罚当事人,好像根本就不足够,因为家族的势力,因为亲族的势力还存在。由于身居高位,一旦在出现不满之后,对于统治者就可能会产生较大的威胁,因此在那个时候为了达到斩草除根的效果,必然就需要灭门九族。
无论是在明代还是清代,在各种社会矛盾剧烈变化的背景下,株连九族其实就是一个比较常见的刑罚,能够有效起到预防犯罪,可以起到监督的效果,与此同时也能够真正的除恶务尽。于是这就成为了封建统治阶级,去维护自身政治还有经济的一种方法,从这里也可以看到,这其实就是一个客观的需要。
有人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人犯罪自然就会株连九族,这也是对于封建统治者的一种平衡,相信在看到这里时,大家会不会也觉得这么做还是比较合理的,否则根本就没有办法解释在这背后的一些问题吧。虽然大部分人都觉得这样的一个做法好像会有一些残忍,毕竟有无数的人都是无辜的,可是这么做也真正能够起到更好的一个效果,对于统治者而言就可以高枕无忧。
株连九族是什么意思?
株连九族指的是因某人的罪行而牵连其亲属甚至整个家族受到惩罚。
详细解释如下:
在古代中国,刑罚制度中有一项规定是“诛连”,即一人犯罪,其家族成员也会受到牵连。而“株连九族”便是这种思想的极端体现。这里的“九族”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字,而是泛指家族成员,包括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当一个人犯了严重的罪行,尤其是危害到皇权或国家安全的罪行时,除了本人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其家族成员也会受到牵连。这种连坐式的惩罚制度旨在通过惩罚家族来威吓其他人,以达到维护社会秩序和皇权统治的目的。
株连九族的概念在古代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是刑罚制度的一部分,更是古代社会伦理和道德观念的一种体现。在古代,家族荣誉和家族责任是极为重要的,个人的行为不仅关乎自己,还关乎整个家族的声誉和命运。因此,株连九族的存在,对于维护社会秩序、抑制犯罪有着一定的作用。
然而,这种严厉的惩罚制度也存在极大的不公平性。一人犯罪,家族成员无辜受罚,这显然有违现代法治精神。现代社会注重的是个人的权利和自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再存在因个人罪行而牵连家人的情况。株连九族这一古代制度,随着时代的进步已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公正、人道的法律制度。
总之,株连九族指的是因某人的罪行而牵连其整个家族受到惩罚。这一制度在古代社会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公平之处。现代社会已摒弃这种制度,更加注重保护个人的权利和自由。
株连九族和连坐是一回事吗?
“株连”和“连坐”为古代两种不同的刑罚制度。
株连指一人有罪而牵连他人。株,本指露出地面的树根,根与根之间牵连甚多;株连九族就是一人犯死罪,家族成员与其共同承担刑事责任的刑罚制度,在古代称为“族”故“族”者,即意味着由一个人的死罪扩展为家族成员的共同死罪。
九族定义:株连九族是古代刑罚族诛的一种,从古代族诛的实际情况看古代九族应包括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1)父族四:指自己一族。出嫁的姑母及其儿子一家、出嫁的姐妹及外甥一家、出嫁的女儿及外孙一家。
(2)母族三:是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儿子一家。
(3)妻族二:是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娘家。
3.连坐:连坐,汉语词汇,汉语拼音为lián zuò,是指中国古代或现代因他人犯罪而使与犯罪者有一定关系的人连带受刑的制度。又称相坐、随坐、从坐、缘坐。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