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让制:古代中国传承皇位的智慧之选
中国古代王位继承制度
中国古代的王位继承制度多样,其中禅让制存在于上古时期,以尧、舜、禹为代表。这种制度强调君主自愿将权力传递给贤能之人,体现了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和治理理念。
到了西周时期,嫡长子制度的确立为皇位继承提供了相对固定的接班人。这一制度有效地减缓了诸皇子之间的激烈争夺,对周王朝的稳定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嫡长子制度不仅确保了皇位的平稳过渡,还强化了家族和国家的统一性。
除了嫡长子制度,宋朝还实行了兄终弟及制度。赵匡胤作为宋朝的开国皇帝,在去世后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弟弟赵匡义。这种制度在特殊情况下为皇位的继承提供了另一种选择,体现了古代社会对于家族血脉的重视。
清朝时期,康熙皇帝开创了秘密立储制度。他将写有皇位人选的诏书藏于故宫太和殿正大光明匾之后,待老皇帝驾崩后才公布。这一制度旨在避免皇子之间的争斗,确保皇位的平稳过渡。秘密立储制度体现了古代帝王对于权力交接的深思熟虑和周密安排。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王位继承制度经历了从禅让制到嫡长子制度、兄终弟及制度和秘密立储制度的演变。这些制度各具特色,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和统治需求。通过这些制度,古代帝王努力确保皇位的平稳过渡,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什么叫禅让制?
禅让制是一种古代君主或领袖主动让位的制度。
禅让制具体是指在一个政权或组织的领导下,领导者在适当时候主动放弃权力,将领导地位转移给下一代或其他合适人选。这一制度源自古代中国的王朝更迭实践,后来也影响了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政治文化。以下是禅让制的
1. 禅让制的起源:禅让制在中国古代王朝中尤为显著。当一位皇帝年事已高,或者为了遵循某种传统或宗教理念时,可能会主动选择退位,将皇位传给儿子、兄弟或其他合适的继承者。这一做法体现了权力更替的和平过渡,避免了权力斗争和冲突。
2. 禅让的意义:禅让不仅是一种政治行为,更是一种文化和道德的体现。它代表了领导者对于权力、责任和传统的深刻理解与尊重。通过禅让,领导者可以确保政权的平稳过渡,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3. 禅让的实践:禅让的实施往往涉及到复杂的政治和社会考量。领导者必须在适当的时候主动提出退位,并经过一系列的仪式和程序来确定新的领导者。这一过程往往需要得到政治集团的支持和认可,以确保权力的顺利交接。
4. 禅让制的影响:禅让制作为一种和平的权力过渡方式,对于维护政权的稳定和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在古代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现代社会的政治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禅让体现了领导者的智慧和远见,有助于建立公正、透明和稳定的政治环境。
总的来说,禅让制是一种体现了和平、稳定和文化传统的权力过渡方式,对于维护政权的稳定和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ç¦ è®©å¶çå«ä¹
ç¦ è®©å¶æ¯ä¸ç§æåä¼ æ¿å¶åº¦ï¼æå¨ç¹å®æ åµä¸ï¼é¦é¢æç»æ²»è å°å ¶æåæç»æ²»å°ä½è½¬è®©ç»å ¶ä»äººã
å¨å¤ä»£ä¸å½çåå²ä¸ï¼ç¦ 让å¶å°¤ä¸ºå¸¸è§ãå®é常æ¶åå¸çæç»æ²»è å°çä½æç»æ²»æä¼ ç»æè½åãæå¾·è¡çç»§æ¿äººï¼èä¸ä» ä» ä¾æ®è¡ç»æå®¶æå°ä½ã
å°§ãèã禹çä¼ è¯´æ¯ç¦ 让å¶çå ¸å代表ãå°§å¸å¹´èæ¶éæ©äºæå¾·è¡çèä½ä¸ºç»§æ¿äººï¼èå¸åæ ·å¨å¹´èæ¶å°çä½ç¦ 让ç»äºæ²»æ°´æåç禹ãè¿äºä¼ è¯´åæ äºå¤ä»£ä¸å½å¯¹ç¦ 让å¶çéè§åå®è·µã
ç¶èï¼ç¦ 让å¶å¹¶é䏿ä¸åææ¯«æ äºè®®ãå¨æäºæ åµä¸ï¼ç¦ 让å¶å¯è½å¯¼è´æåçäºå¤ºåæ··ä¹±ï¼å 为ä¸åç人å¯è½å¯¹è°æèµæ ¼ç»§æ¿æåæä¸åççæ³ãæ¤å¤ï¼ç¦ 让å¶ä¹å¯è½åå°æ¿æ²»æçºµææåæäºçå½±åï¼ä½¿å¾æåç转让并éå®å ¨åºäºèªæ¿æå ¬æ£ã
æ»çæ¥è¯´ï¼ç¦ è®©å¶æ¯ä¸ç§ä½ç°äºå¯¹è½ååå¾·è¡å°éçæåä¼ æ¿å¶åº¦ï¼ä½å¨å®è·µä¸ä¹å¯è½åå¨äºè®®åé®é¢ã
哪个皇帝禅位过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禅让制曾是君主更迭的一种独特方式。从上古的尧、舜、禹,到北魏的献文帝拓跋弘,都展现了这种制度的特色。
进入北周时期,宣帝宇文贇的禅让,更是成为了一段历史佳话。唐朝时期,唐高祖李渊将皇位禅让给太宗李世民,展现了权力平稳过渡的智慧。而唐睿宗李旦也效仿此举,将皇位传给了玄宗李隆基。玄宗李隆基的禅让,更是开启了唐朝的又一辉煌篇章,他将皇位传给了肃宗李亨。
北宋时期,宋徽宗赵佶的禅位给钦宗赵桓,为宋朝的历史增添了一抹特殊的色彩。南宋时期,宋高宗赵构与孝宗赵昚之间,以及孝宗赵昚与光宗赵淳之间的禅让,都体现了皇权的和平交接。
到了清代,乾隆皇帝作为历史上著名的长寿君主,他选择将皇位禅让给仁宗嘉庆,这一举动不仅体现了他对皇位的深思熟虑,更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
这些历史上的禅让事件,不仅展示了古代帝王的智慧与远见,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独特魅力。在权力交接的过程中,他们追求的是稳定与和谐,而非简单的权力斗争。这些故事至今仍被后人津津乐道,成为历史长河中璀璨的明珠。
古代帝王禅让
中华帝王禅让制,起于帝尧。华夏远古时期,国家(或者部落联盟)最高统治者更替方式的称呼,“禅”意为“在祖先之位前大力推荐”,“让”指“帝位主动给予”。这一最高统治者交接制度的产生,在于当时原始“公天下”思想的影响,及部落联盟时期民主制度的体现。
禅让,分内禅及外禅,“内禅”为君主将帝位让给同姓(基本是让位与亲子),“外禅”谓禅位于外姓,如制度初期,唐尧禅位于虞舜,虞舜禅位于夏禹。
禅让制初期,尧舜禹三代相继禅让,以儒家传统典籍及中华传统哲学解释,属于君主以德治天下,择贤而立的“天下为公、以渐大同”之圣王为政之道,尧舜相传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夏禹受虞舜禅,依旧先后指定了皋陶、伯益作为后继继承人,但没有在生前举办禅位典礼。夏禹去世后,子夏启依仗武力,杀死伯益,废禅让制,改世袭制,以血缘继承作为君主更替的制度,建立中华第一个王朝-夏。自此,古典禅让制名存实亡(后代王朝更替时,大多数仍然有“禅让”仪式,但不过是政治表演,三揖三让,远古禅让制度的遗留而已)。
自古典禅让制后,后世帝王禅让有两例:战国时燕国燕王哙禅让与国相子之,燕国太子平、将军市被反对禅让,图谋复辟未成,反被百姓所杀。齐国趁燕国动荡,进攻燕国,燕王哙与子之被齐军所杀。赵国又送燕国质子公子职回燕国,公子职称王,即燕昭王。燕王哙禅位与子之,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外禅,且属于主动的、心甘情愿的禅位。
赵王赵雍(武灵王)禅让给儿子赵王赵何(惠文王),自称主父,又欲封公子章为代王,客观上将分裂赵国,赵大臣李兑与赵公子成发动沙丘宫变,诛杀公子章,并困主父于沙丘宫中,主父求食不得,活活饿死。赵武灵王禅位于赵惠文王,属于内禅,也属于心甘情愿。
具体到皇帝禅让,真正地第一位,就是汉延康元年(魏黄初元年,220年),汉献帝刘协禅位于魏文帝曹丕,降为山阳公,这是皇帝首次禅位,汉献帝于魏青龙二年(234年)三月善终,虽被迫禅位,但好歹禅位后生活还算平稳。至于经历了禅位典礼的魏文帝,感慨之下,发出了“尧舜禅让,我今方之”的切身体会之言。
至于汉居摄三年(新初始元年,8年)王莽受汉禅,禅让者刘婴的身份是“皇太子”,还不是皇帝,所以不是皇帝中的第一次禅位。
此后,魏咸熙二年(晋泰始元年,265年)魏元帝曹奂禅让于晋武帝司马炎,降封陈留王,晋太安元年(302年),也得以善终。
晋永宁元年(301年),晋惠帝司马衷禅让于赵王司马伦(虽是内禅,但是受禅者居然是惠帝叔祖父),后司马伦兵败被杀,晋惠帝得以复位。晋光熙元年(307)被人毒死,未善终。
东晋隆安三年、后凉龙飞四年(399年)后凉太祖吕光禅让于其子后凉隐王吕绍,自称太上皇(内禅,吕光是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的第一位太上皇),数日后病薨,善终。
晋元兴二年(桓楚永始元年,403年)晋安帝司马德宗禅让于桓玄,降封降封平固王。次年桓玄兵败被杀,晋安帝复位,义熙十四年(419年)十二月被刘裕使人弑杀,未善终。
晋元熙二年(宋永初元年,420年),晋恭帝司马德文禅让于宋武帝刘裕,降封零陵王。永初二年(421年)九月,刘裕杀恭帝。之前,禅让之君虽然被迫退位,但基本善终,刘裕首开杀害前朝禅位皇帝先例,之后禅位之君,大多死于非命。
北魏皇兴五年(471年),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禅让于其子魏孝文帝拓跋宏(内禅),自称太上皇。承明元年(476年)六月,被生母冯太后逼迫,被毒死,未善终。
宋升明三年(齐建元元年,479年),宋顺帝刘准禅让给齐高帝萧道成,降封汝阴王。建元元年(479年)五月,被监视士兵所误杀,未善终。
齐中兴二年(梁天监元年,502年),齐和帝萧宝融禅让给梁武帝萧衍,降封巴陵王。天监元年(502年)四月,梁大臣沈约劝萧衍杀萧宝融,萧衍依之,萧宝融被杀,未善终。
北魏建明二年(普泰元年,中兴元年,531年),北魏权臣尔朱世隆伪制诏书,迫使北魏皇帝(长广王)元晔禅让给节闵帝元恭,太昌元年(532年),元晔被北魏权臣高欢以孝武帝元修的名义赐死于门下省,未善终。
北魏太昌元年(532年),北魏权臣高欢迫使北魏皇帝(安定王)元朗禅让给孝武帝元修,同年与元晔一同被高欢以孝武帝元修的名义赐死于门下省,未善终。
东魏武定八年(北齐天保元年,550年),东魏孝静帝元善见禅让给北齐文宣帝高洋,降封中山王。天保二年(551年)十二月,高洋毒杀元善见,未善终。
梁大宝二年(551年),叛将、军阀侯景逼迫梁简文帝萧纲禅让给侄孙豫章王萧栋,降封晋安王。同年十月,萧纲被侯景杀死,未善终。
梁大宝二年(551年),萧栋禅让给侯景,降封淮阴王,囚于密室。梁承圣元年(552年),侯景之乱平息,逃出密室的萧栋,投奔叔祖梁元帝萧绎,被梁元帝指使部下淹死于江中,未善终。
梁太平二年(陈永定元年,557年),梁敬帝萧方智禅让给陈武帝陈霸先,降封江阴王。永定二年(558年)三月,被陈霸杀萧方智,不得善终。
西魏恭帝四年(北周孝闵帝元年,二帝均未立年号,称元年,557年),西魏恭帝元廓禅让给周孝闵帝宇文觉,降封宋公,不久被西魏实际掌权者-中山公宇文护杀死,未善终。
北齐河清四年(天统元年,565年),北齐武成帝高湛禅让给其子齐后主高纬(内禅),自称太上皇。天统四年(569年)十二月,高湛去世,善终。此为心甘情愿禅位,且内禅传子,所以稍有不同。
北齐承光元年(北周建德六年,577年),北齐遭受北周倾国之兵来攻,国家倾覆在即,齐后主高纬见时局危急,为推卸责任,禅让给儿子齐幼主高恒(内禅),自称太上皇,仓惶外逃,欲投奔南陈。二十五日后,全家被北周俘获,北周建德七年(578年),北周以谋反罪名,诛杀高纬,虽内禅,但国家灭亡,不得善终。
北周大成元年(大象元年,579年),北周宣帝宇文赟,沉湎酒色,暴虐荒*,为躲避操劳国事,满足享乐,禅让给其子周静帝宇文阐(内禅),自称天元皇帝,一心嬉游无度,导致健康急速恶化。北周大象二年(580年)五月崩逝,虽善终,但夭寿,且国家因此而亡,实同亡国之君。
北周大定元年(隋开皇元年,581年),北周静帝宇文阐禅让给名义上的外祖父隋文帝杨坚,降封介国公。开皇元年(581年)五月,被杨坚杀害,未善终。
隋大业十四年(唐武德元年,618年),隋恭帝杨侑禅让给唐高祖李渊,降封酅国公。武德二年(619年)五月,去世,死因成谜,极有可能被李渊暗害,疑似未善终。
唐武德二年(隋皇泰二年,619年),隋皇泰主杨侗于东都被迫禅让给王世充,降封潞国公。数月后,即被王世充遣人勒死,未善终。
唐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门之变后,唐高祖李渊心会意冷,禅让给其子唐太宗李世民(内禅),被尊为太上皇。贞观九年(635年)五月,李渊去世,虽善终,但亲见诸子相残,并遭亲子胁迫,且退位后形同软禁,禅让是非所愿也。
唐载初元年(武周天授元年,690年),唐睿宗李旦,并非出于本心地禅让给母亲武瞾(勉强算内禅),降封为皇嗣,赐姓武,此后一生战战兢兢,虽再次登上皇位,不久又再次禅位,皇帝重祚,中华历史上十分罕见。
武周神龙元年(705年),则天皇帝武曌禅让给儿子唐中宗李显(内禅),称则天大圣皇帝。神龙元年(705年)二月,复唐国号,并未改元,神龙年号由武周、李唐共用。神龙元年(705年)十一月,武曌去世,虽禅位为被迫,但终究善终。
唐景龙四年(唐隆元年,景云元年,710年),唐少帝李重茂,在其母韦氏毒杀其父中宗之后,被推上皇位,又在其堂兄李隆基发动额唐隆政变中,被迫禅让给叔父唐睿宗李旦(内禅),降封温王。唐开元二年(714)七月,其兄谯王李重福叛乱,李重茂受牵连,莫名奇妙去世,很大概率是被唐玄宗遣人杀害,未善终。
唐景云三年(太极元年、延和元年、先天元年,712年),唐睿宗李旦倦于政事,又忧心其妹太平公主与其子太子李隆基争斗愈演愈烈,为缓和矛盾,同时传德避灾,便主动禅位给其子唐玄宗李隆基(内禅),唐玄宗尊李旦为太上皇,李旦此时尚掌握军务、刑狱决断权力。先天二年(开元元年,713年),唐玄宗粉碎其姑母太平公主势力,李旦彻底交出权力,退居百福殿,颐养天年。开元四年(716年)六月,李旦驾崩,善终。
唐贞元二十一年(永贞元年,805年),唐顺宗李诵继位不满一年,因自身继位前即中风,同时重用的“二王八司马”等臣实施朝政革新,与朝中利益集团交锋激烈,被宦官俱文珍胁迫顺宗禅让给其子唐宪宗李纯(内禅),被奉为太上皇。元和元年(806年)正月去世,正史记载是病重驾崩,也有言论说是宪宗联合宦官谋害致死,不过不大可行,基本还是善终。
唐光化三年(900年),唐昭宗李晔被宦官刘季述、王仲先矫诏,被迫禅让给其子德王李裕(内禅)。天复元年(901年)正月,唐昭宗复位,但天祐元年(904)八月,被权臣朱温杀害,未善终。
唐天祐四年(后梁开平元年,907年),唐哀帝李柷被迫禅让给梁太祖朱温,降封济阴王。后梁开平二年(908年)二月,李柷被朱温毒杀,未善终。
吴天祚三年(南唐升元元年,937年),吴睿帝杨溥禅让给南唐烈祖李昪(徐知诰),被李昪名义上尊为高尚思玄弘古让皇帝。升元二年(938年)十二月,在幽禁死去,大致是不算善终的。
后汉乾佑四年(后周广顺元年,951年,后汉李太后下诰,将后汉皇位禅让与后周太祖郭威,这次禅让的不同之处在于,禅位者不是皇帝(后汉隐帝刘承佑已死于兵变中),而是太后代表国家将皇位禅让,李太后算是知趣,日后也得善终。
后周显德七年(宋建隆元年,960年),后周恭帝郭宗训,因“陈桥兵变”,被迫禅让给宋太祖赵匡胤,降封郑王,复柴姓。宋开宝六年(973年)三月,柴宗训去世,没有迹象表明是非正常死亡,算善终,但还是夭寿而亡。
宋宣和七年(1125年),宋徽宗赵佶在金军大举来攻,国势危急情况下,甩锅禅位给其子宋钦宗赵桓(内禅),自称教主道君皇帝,退居昌德宫。靖康元年(1126年)十二月,金帝废宋徽宗与子钦宗赵桓为庶人。靖康二年(金天会五年,1127年)三月被押送北上。金天会十三年(1135年)四月,病死,虽非被杀,但基本算未善终。
宋建炎四年(1130年),宋高宗赵构于苗刘兵变中,被迫禅让给子宋简宗赵旉(内禅),旋即复位。
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高宗赵构禅位给养子宋孝宗赵昚(内禅),为太上皇。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十月去世,善终。[
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宋孝宗赵昚禅位给其子宋光宗赵惇(内禅),号太上皇。宋绍熙五年(1194年)六月去世,善终。
宋绍熙五年(1194年),宋光宗赵惇因在太上皇葬礼中毫无孝道,举止失措,引起诸臣反对,在太上皇太后吴氏默许下,赵汝愚、韩侂胄等联合诸朝臣,使其子宋宁宗赵扩在太上皇灵前即位,尊宋光宗赵惇为太上皇,相当于禅位,但未举行典礼。宋庆元六年(1200年)八月去世,善终。
夏光定十三年(夏乾定元年,宋嘉定十六年、金元光二年,1223年),西夏神宗李遵顼禅让给儿子夏献宗李德旺(内禅),为太上皇。夏乾定四年(1226)五月,夏神宗李遵顼在蒙古大军的进攻西夏过程中,忧惧去世,基本算善终。
蒙古窝阔台汗六年(金天兴三年,1234年),金哀宗完颜守绪于蔡州孤城中,被蒙宋联军四面包围,不得脱身,绝望中禅位给金末帝完颜承麟(内禅),然后自缢身死,未善终。半日后,蒙宋联军破城,金末帝完颜承麟战死,金亡。
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为遵守之前承诺,不得不禅位给其子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内禅),自称太上皇,禅位后仍然把持朝政三年。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去世,善终,这是中华历史上最后一位禅位的皇帝。
古代尧舜禹三位帝皇是否真的是通过禅让制得到的“皇位”
在古代的传说与文献中,尧、舜、禹三位帝王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早通过禅让制继承王位的君主。禅让制是一种理想的权力转移方式,即前任君主在生前选定继任者,将权力和平地传递给新君,以此避免权力争斗和流血冲突。这种制度被认为是一种仁政和道德典范,体现了先贤的高尚品德。
尧作为传说中的第一位禅让者,他在晚年时,经过深思熟虑,选择了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舜作为继承人。尧将自己掌握的权力和经验传授给舜,舜在尧的引导下逐步积累了治理国家的经验和能力。最终,尧去世后,舜继承了他的位置,继续推行尧的政策,治理国家。
舜在继位后,同样遵循了禅让的原则,他仔细考察了众臣,最终选择了禹作为自己的接班人。舜将自己积累的经验和治国方略传授给禹,帮助他为未来的君主角色做好准备。在舜去世后,禹正式成为第三位君主,继续领导国家走向繁荣。
禅让制的实行不仅展示了先贤的智慧和远见,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公正、和平权力转移的追求。这种制度虽然在历史上并未完全实现,但它为后世的政治理念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尧、舜、禹的禅让故事,不仅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故事教育后人,要以仁德为本,以公正为重,以和平为先,以此来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在现代社会,虽然禅让制不再作为权力转移的主要方式,但其精神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通过公正、透明的程序选拔领导者,可以更好地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促进国家的长治久安。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