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致敬篇:敬上标题下的传统礼仪述说
蒙古族的风俗蒙古族的习俗
关于蒙古族的风俗,蒙古族的习俗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今天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蒙古族的风俗习惯 在亚欧大陆东北部的高原上,广袤的大草原孕育了一个纯朴、豪放而伟大的民族——蒙古族。
2、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是在一定的自然地理、经济和社会条件下形成的。
3、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
4、千百年来,蒙古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
5、世界上大部分的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又被誉为“草原骄子”。
6、 清新的空气,明丽的阳光,晶莹的露水,给了他们纯洁的心灵;苍茫的原野,狂暴的风雪,严峻的天气,给了他们粗犷和坚韧的性格。
7、在蒙古族世代居住的土地上,渗透着阿爸的汗水,阿妈的奶汁,珍藏着蒙古族人民勤劳、朴实的灵魂,记述着一个马背民族的古朴生活。
8、 13世纪初起,蒙古族开始根据回鹘、吐蕃等民族的文字创制蒙古文字。
9、此后,各种形式的历史、文学作品相继问世,有些一直流传至今。
10、其中,历史著作以《蒙古秘史》、《蒙古黄金史》、《蒙古源流》最为著名,被称为蒙古族的三大历史巨著。
11、马头琴是蒙古族最具特色的传统乐器,民族传统舞蹈有安代舞、盅碗舞和筷子舞等等。
12、 蒙古包为蒙古民族的传统住房。
13、蒙古民族的传统交通运输工具主要有役畜和车辆两种。
14、役畜以马和骆驼为主,车辆为勒勒车。
15、蒙古族的饮食有粮食、奶食、和肉食。
16、 蒙古族最大的传统节日性群众集会为那达慕大会,八月的草原,金风秋爽,牛羊肥壮,牧民们喜庆丰收的季节到了。
17、这时候他们便开始酿制马奶酒,屠宰牛羊,缝制新衣,准备各种美味的食品,举办不同规模的“那达慕”,“那达慕”蒙古语意为娱乐、游艺,起源于13世纪初。
18、蒙古族的传统节日还有马奶节和白节(也称白月)等。
19、 蒙古族传统服装方面,中国部分蒙古族仍然保留着传统文化的特色,在传统的节日里,蒙古族群众仍然喜欢穿上民族服装,参加骑马、射箭、摔交等体育竞技,下蒙古象棋,演奏马头琴,跳传统民族舞蹈,用奶茶、奶渣、炒米、手把羊肉待客等等。
20、即使在现代化的城市生活中,蒙古族也很注意使现代化与民族特色融为一体。
21、例如北方城市姑娘流行的新式蒙古袍既保留传统蒙古袍的古朴特点,又洋溢着现代化的华美气息。
22、北疆城市公共建筑上的蒙古包造型装饰和大型彩绘奔马图及奔马雕塑,鲜明地表现草原文化的风格。
23、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蒙古族的服饰似乎很简单,无非就是一件袍子,一双靴子而已。
24、其实,蒙古族的服饰是非常复杂而丰富多彩的。
25、不仅各地形制有别,而且有年龄、婚否及盛装与常服之别。
26、 我国的蒙古族人口虽然分布在全国各地,但绝大多数自古就生活在我国的北方地区。
27、境内的阴山山脉和兴安岭山脉横贯东西,地形与亚细亚大陆相连接,气候常受大陆的支配,多风、乍寒乍暖,寒冷季节长,温暖季节短,降水量少,降雨多集中在七、八、九月;降雪期漫长,从十月中降雪,到次年五月尚能见到雪飘,每年积雪深一尺以上的大雪有一、二次。
28、蒙古族人民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或畜牧业,兼营种植业,散居的蒙古族人民多数以从事种植业为主,也经营一部分畜牧业生产。
29、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从事工业生产和其他经济活动的人越来越多,从单纯的畜牧业、种植业经济向工业、商业和现代畜牧业及种植业全面发展。
30、 由于蒙古族居住的地域不同,历史发展情况不同,经济生活不同,所以各地蒙古族的风俗习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不是完全相同的。
31、如咯尔喀蒙古、兀良哈蒙古、额鲁特蒙古、布里亚特蒙古等,他们的风俗习惯就不完全一样。
32、再如从事畜牧业生产和其他生产的蒙古人的风俗习惯也有不同。
33、就是历史延续下来的同属从事一种生产活动的蒙古人的习俗,随着地区的不同也有差异。
34、正所谓“隔山不同风”,“隔水不同俗”,所以我们入乡就要问俗,就是要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
35、 现在的蒙古族的习俗就是在上述条下形成的,是通过语言和行动传下来的习俗,但他同时也吸纳了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进而变成本民族的风俗习惯,这是件好事!因为各民族在文化上的转徙、发展和继承是普遍现象,而蒙古民族是一个善于吸收和消化外来文化的有希望的民族。
36、 宗教信仰:普遍信萨满教。
37、元朝以后蒙古族统治阶级开始信仰喇嘛教(主要信仰宁玛派即黄教)。
38、 饮食特色:喜爱喝用砖茶泡制的奶茶。
39、还爱喝马奶酒。
40、牧区多以牛羊和奶食为主,农区以粮食为主,蔬菜、奶制品为辅。
41、敬茶方面,到牧民家做客或在旅游点上,主人或服务**首先会给宾客敬上一碗奶茶。
42、宾客要微欠起身用双手或右手去接,千万不要用左手去接,否则会被认为是不懂礼节。
43、主人或服务**斟茶时,宾客若不想要茶,请用碗边轻轻把勺或壶嘴一碰,主人便即刻会明白宾客的用意。
44、客来敬茶是一种高尚的蒙古族传统礼仪。
45、在蒙古历史上不论是富贵之家还是贫穷之家,不论是上层社会还是平民百姓,也不论在交际上或在家里,在旅途,或在其他一切场合,莫不以茶为应酬品。
46、家中有客来,茶是必不可少的款待物。
47、因此,牧民们招待客人,照例是先向贵宾献上一碗奶茶,接着主人又端上来炒米和一大碗一大碗的奶油(蒙古语称交和)、奶豆腐和奶皮子等奶制品;敬酒方面,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传统方式。
48、他们认为美酒是食品之精华,五谷之结晶,拿出最珍贵的食品敬献,是表达草原牧人对客人的敬重和爱戴。
49、通常主人是将美酒斟在银碗、金杯或牛角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之上,唱起动人的蒙古族传统的敬酒歌,客人若是推让不喝酒,就会被认为是对主人瞧不起,不愿以诚相待。
50、宾客应随即接住酒,接酒后用无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炉方向点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
51、不会喝酒也不要勉强,可沾唇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纯洁的情谊。
52、接着穿戴民族盛装的家庭主妇端来清香扑鼻的奶酒款待客人,这也是蒙古族的传统礼节。
53、主人会用诗一般的语言劝酒:“远方的客人请你喝一杯草原佳酿,这是我们民族传统食品的菁华,也是我们草原人民的厚意深情”。
54、 音乐舞蹈方面:蒙古民族一向能歌善舞著称。
55、每当宴会,庆祝节日,歌声常常一个接一个。
56、唱古老的民歌,民间传说的故事,唱草原富饶美丽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57、蒙古歌曲,尾声悠长而高亢,音调多激昂,歌的韵在句首不在句尾。
58、一般宴会、节日、婚礼用的和奏乐器是两股胡琴,四股胡琴、萧等。
59、 婚姻习俗:一夫一妻制家庭,同姓不婚。
60、结婚时,男方须出丰厚的彩礼。
61、有转房制习俗。
62、财产由幼子继承。
63、 丧葬习俗:有土葬、火葬、野葬、三种葬式。
64、一般人行土葬,僧侣行火葬,牧区居民行野葬。
65、 礼仪禁忌:蒙古民族对来客,不论是熟人还是陌生人,一见面总是热情问候:“他赛音百努。
66、”(安好),随后主人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请客人进蒙古包,全家老少围着客人坐下,热情谈话,好似自家。
67、蒙古族有献哈达表示敬意的习俗。
68、路过蒙古包时骑马要轻骑慢行,进门前要把马鞭放在门外。
69、进入蒙古包应从门的左边进入,进入蒙古包后在右边坐下。
70、离开时,要等主人已返回蒙古包内才能上马离开。
71、主人捧出奶茶和食物时,要用双手接。
72、如家中有人生病,主人会在蒙古包的左侧拴一根绳子以谢绝访客。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蒙古传统文化
哈达,作为蒙古族日常行礼中不可或缺的物品,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在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哈达被广泛使用,作为一种礼节,它不仅表达了敬意,也展现了草原民族的热情好客。在献哈达时,主人会张开双手,轻轻捧着哈达,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词或赞词,营造出一种庄重而温馨的氛围。主人将哈达的折叠口向着接受哈达的宾客,以示尊重。
宾客在面对献哈达者时,通常会站起身来,面向献哈达者,集中精力聆听祝词,并接受主人敬上的酒。接受哈达时,宾客应当微向前躬身,这是对献哈达者的尊敬。献哈达者则会将哈达轻轻地挂在宾客的脖子上。宾客应双手合掌于胸前,向献哈达者表达由衷的谢意,以此表示对主人的感激之情。
哈达的色彩丰富多样,常见有白色、蓝色和红色。白色代表纯洁和吉祥,蓝色象征天空和大海,红色则寓意着热情和活力。献哈达不仅是一种礼节,更是一种文化和情感的交流,它展现了蒙古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客人的尊重。
在蒙古族的传统节日里,哈达更是不可或缺的元素。无论是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还是庆祝丰收的季节,献哈达都是表达敬意和祝福的重要方式。通过献哈达这一传统礼仪,蒙古族人民传承着他们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献哈达不仅仅是一种形式,它更是一种心灵的交流。每一次的献哈达,都是一次情感的传递,每一次的接受,都是一次心灵的触动。它象征着草原儿女的热情好客,也体现了蒙古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文化的尊重。
蒙古人的优秀传统文化有哪些。
1、成吉思汗纪念节
每逢农历三月十七日,蒙古族众多的拜谒者便怀着虔诚的心情,不辞辛苦地长途 跋涉而来。他们来到成吉思汗陵,站在这位伟人高大的雕像前,献上明亮的蜡烛、芬芳的香炷、乳黄的酥油、醇香的马奶酒等祭品,追忆他的雄才伟略,寄托对他的无尽的思念。
这时候,整个陵园香烟缭绕,弭漫着浓郁的节日气氛。成吉思汗陵是蒙古人心中的圣地,每年的纪念活动也格外隆重。
2、那达慕大会
“那达慕”是蒙古语,亦称“那雅尔(Nair)”,“那达慕”是蒙语的译音,意为“娱乐、游戏”,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的“那达慕”大会,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那达慕”,蒙语的意思是娱乐或游戏。“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刺激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
赛马也是大会上重要的活动之一。比赛开始,骑手们一字排开,个个扎着彩色腰带,头缠彩巾,洋溢着青春的活力。赛马的起点和终点插着各种鲜艳的彩旗,只等号角长鸣,骑手们便纷纷飞身上鞍,扬鞭策马,一时红巾飞舞,如箭矢齐发。前五名到达终点者,成为草原上最受人赞誉的健儿。射箭、摔跤等比赛也吸引着众多牧民。
3、敖包节
敖包节是蒙古族盛大的祭祀活动之一。当草原上鲜花怒放、气候宜人时,当地喇嘛会择一吉日,举行祭典活动以喜庆丰收,并祈福一年风调雨顺、平安吉祥。在蒙古语中, “敖包”就是“堆”的意思,择一块水草丰美、清幽之地,用石头堆起的圆形堆。
有的在石堆上架满一簇簇树枝、有的竖立木幡杆,无论是树枝或木杆,上面都插满五色风马旗。在天地一色、漫漫草原上,敖包如同草原中的导航标志,让来往通行的人,能够藉由敖包所处的位置,来确认自己的方位。蒙古人对于这个有草原保护神之称的敖包非常的尊重,每逢路过,总是远远望见就下马跪拜。
4、白节
白节又称又称“白月”、查干萨日(西里尔蒙文:Цагаан сар),是蒙古族的“春节”。白节是蒙古族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相当于汉族春节的年节,传说与奶食的洁白有关,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
腊月三十日晚上,全家即穿上节日盛装,欢聚一堂,拜贺新年,彻夜不眠。通常全家老少先烧香拜佛,然后晚辈向家长献哈达、敬酒、礼拜。初一凌晨,全家老少以及族人走到蒙古包外,在长者的主持下举行向长生天祈祷仪式。据说这是蒙古族信萨满教遗留下来的传统。然后家族亲友开始互相拜年,直到正月十五或月底才结束。
除节日间人们互相拜年,敬酒,聚餐、纵情歌舞、赛马,娱乐以祝贺全年纳福、吉祥如意外,佛教传入后敬献洁白的哈达,待续至今。整个白月期间,草原上的男女青年纷纷骑上骏马,带上崭新的哈达和美酒等,三五成群,挨家挨户给各浩特(定居点)的亲友、家长拜年。
不过现在,草原上看到的更多的是骑摩托车或开吉普车的男女青年。拜年的路途,是青年男女赛马、追逐、嬉戏的绝好机会。身临其境的人无不感到马背民族不拘一格的生活情趣和粗犷豪迈。
5、打鬃节
每年春季,生活在内蒙古草原上的牧民们都要举行传统的打马鬃、整马尾、打烙印等活动。牧民提前把马群圈到牧点周边的草原上,套马手身着轻装马靴,骑着各自的贴身坐骑在马群中穿梭,寻找到目标后,套马手甩出套马杆,套住马颈。
此时,几个身体强壮的大力士猛扑过去,把马摔倒在地。负责剪鬃的牧民走上前,给剽悍的烈马剪鬃“打扮”,经验丰富的骑手驯服后将马放归群。牧民自豪地称打鬃节为“勇敢者的游戏”。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打鬃节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那达慕大会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敖包节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白节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成吉思汗纪念节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