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大全文章正文

久卧伤气:长期卧床如何损害人体正气与健康?

百科大全 2025年04月03日 00:26 28 危柯福


在医学里什么是气虚

在医学领域,气虚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气虚指的是人体元气、中气、卫气、营气、宗气以及五脏六腑之气的不足。这种状态通常是由于外感病邪、先天不足、五劳虚损或七情内伤所导致。

元气是人体最根本的正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根本。中气主要负责消化吸收,卫气则保护人体免受外邪侵袭。营气负责营养身体,宗气则是心肺之气,对呼吸和血液循环至关重要。

气虚的表现形式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自汗、遗精、乏力和虚喘。自汗指的是即使在没有运动或高温情况下,身体也会大量出汗。遗精则常见于男性,表现为夜间频繁遗精。乏力是一种普遍的感觉,患者常感到身体疲惫无力。虚喘则是指呼吸困难,尤其是在轻微活动后更为明显。

气虚的原因多种多样,外感病邪可以导致气虚,如风寒湿邪入侵,使人体正气受损。先天不足指的是个体出生时体质较差,易患气虚。五劳虚损涉及久居湿地、久坐、久卧、久视、久立等不良生活习惯,长期下来会损伤人体正气。七情内伤是指情绪波动过大,如过度忧虑、悲伤、愤怒等,这些负面情绪会损伤人体正气。

在中医治疗中,气虚的调理方法主要有补气和调和气血。补气可以通过食用补气食物,如黄芪、人参、党参等,也可以通过针灸、拔罐等方法来增强体质。调和气血则需要关注饮食平衡,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

总之,气虚是中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通过科学的调理方法可以有效改善。

五劳七伤是什么意思

五劳七伤原意泛指各种疾病和致病因素。具体来说:

五劳久视伤血:长时间用眼过度会损伤身体的血气。 久卧伤气:过度卧床休息,缺乏运动会伤害人体的正气。 久坐伤肉:长时间坐着不动会损伤肌肉。 久立伤骨:长时间站立不动会损伤骨骼。 久行伤筋:长时间行走或过度劳累会损伤筋脉。

七伤大饱伤脾:饮食过量会损伤脾脏。 大怒气逆伤肝:大怒会导致肝气上逆,从而损伤肝脏。 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过度用力举重或长时间坐在潮湿之地会损伤肾脏。 形寒饮冷伤肺:身体受寒或饮用冷饮会损伤肺脏。 形劳意损伤神:身体过度劳累加上精神压力过大,会损伤心神。 风雨寒暑伤形:遭受风雨、严寒酷暑等恶劣气候的侵袭会损伤形体。 恐惧不节伤志:过度恐惧或情绪不加节制会损伤人的意志。

人五劳七伤是指什么

五劳七伤的概念源自古代中医理论,主要描述了人体内部五脏与七情状态对健康的不良影响。

具体来说,五劳指的是长时间使用眼睛会导致眼睛疲劳和血虚;长时间卧床休息则会损伤人体正气;长时间坐着会使肌肉劳损;长时间站立则会伤害骨骼;而长时间行走则会损伤筋脉。

七伤则是指:忧虑思虑过度会损伤心脏;过于愤怒则会对肝脏造成伤害;寒冷刺激会损伤肺部;饮食过饱会伤害脾胃;过度的体力劳动或久坐于潮湿之地则会损伤肾脏;恐惧过度或不加节制则会损伤意志;长期受风雨寒暑的影响则会损害身体的形体。

这些因素长期作用于人体,可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所以需要通过合理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来加以预防。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注意适度用眼,避免长时间盯着电子屏幕;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保持适度的运动,避免久坐不动;合理饮食,避免过饱或过饥;同时也要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忧虑或愤怒。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避免五劳七伤对健康的不良影响,保持身心健康。

中医养生原则

  中医养生首先要做到“天人相应、道法自然”。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中医养生原则,希望对你有用!

  中医养生原则1、调节正气

  即保持人体正气的充盈及其正常活动。

  中医认为,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护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充满全身,运行不息,推动和激发着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气的盛衰和运行的正常与否决定着人体的强弱寿夭。

  如生活起居违逆了四时的变化,可引起气的耗散或气的运行障碍;

  劳累过度、性生活不节可导致气虚;

  久卧久坐等过逸行为,则往往造成气行郁滞;

  饮食不当也会伤气;

  情志失常则最易损气和滞气。

  另外,乱用补药,往往损伤正气于无形之中。

  中医养生原则2、顺应自然

  人生存于自然界中,与其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自然界的种种变化,人体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如夏季要出汗,秋季皮肤干;

  水土环境不同,人的生活习性也会产生差异。若不明此理,随心所欲,机体无法适应自然界的变化则疾病迭起。如有的人为求时髦,冬天衣着少而露,以致感冒、关节酸痛;有的人只图舒适,夏天长时间孵空调,最后生出“空调病”。

  人只有认识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使生活起居、思想行为等随时适应自然界各种变化,保持体内外的协调,才能防病保健,有利长寿

  中医养生原则3、运动形体

  形体好比是生命活动的宅宇。它内含精、气、神,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形体又是人抗御外邪的重要屏障,人的皮毛肌肤、血脉筋骨、脏腑组织等均有抗邪抵外的功能。因此,养生防病须重视形体的调摄。《吕氏春秋》中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说明了动形以防精气郁滞的道理。运动形体还能增强脾胃机能,有助于气血的化生。关于老人的纵向研究表明,坚持适量体力活动或体育锻炼者,90岁后多数能独立生活。

  中医养生原则4、固护阴精

  阴精,指肾精,也包括其他脏腑之精。中医视精为构成人体及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

  中医养生原则5、静神内守

  这里的神,指精神思维活动。养生要保持精神思维活动的清静内守。一般来说,人生活在社会中,精神思维活动常易扰动而难安静。

  用神不当,长期过激或突然剧烈的情志活动,超过了人体调节适应能力,会耗伤精气,引起气行紊乱,阴阳失调,脏器受损而发病。因此,从养生防病角度而言,应常使精神清静内守。

  这样,精、气、形可得到休养生息。精神情志常宜和悦愉快,避免躁、忧、悲、惊、怒等不良情绪。经常进行静坐、欣赏音乐、书画等艺术活动等,可以产生良好的调节效果。所以,静神内守不是消极的静止不动和逃避尘世,而是提倡合理用神,这样对机体具有积极的休养调节作用。

中医眼中的“亚健康”|中医与亚健康

  在亚健康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致病因素所引起各种病理损害和人体正气抗争的矛盾斗争,贯穿于疾病发展过程的始终,而这种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决定着疾病发展的方向和结局。引起亚健康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如:“六淫”、“七情”以及饮食、劳逸等,此外,在亚健康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脏腑气血阴阳失调的病理产物,如痰饮、瘀血、湿浊,在一定条件下或在某一阶段中也可成为造成某些病变的因素。

  中医学特别重视“正气”在发病中的地位,认为正气强弱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正气即机体的调节机能和防御机能。正气的强弱,不但取决于遗传的体质因素,还取决于人的心理素质、精神状态、生活环境、起居劳逸、营养、运动锻炼等等。任何疾病的调摄,都是从顾护正气,驱避邪气出发,以期正气充盛,驱邪外出。正气的调摄,能调整阴阳,保养生气,促使疾病尽快痊愈。

  我们将根据亚健康自身的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其调摄要点:

  

  调畅情志

  

  中医学十分强调情志与脏腑功能生理上密切相关,病理上相互影响。情志过极或不遂都可使脏腑功能失调,出现气机悖逆或不调的病变。超出机体的调节限度,则会引起人体气血失和,阴阳失调,脏腑功能紊乱。现代医学也认为人处于紧张状态下,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异常,免疫系统失去调控,T淋巴细胞及B淋巴细胞减少,使防御机能减退。一般较大的精神创伤会导致高血压,加速动脉硬化,有的还会发生恶性病变,从而引起早衰或夭折。

  对亚健康患者来说,良好的心态更为重要,它可以使患者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增强对抗疾病的信心,对顾护正气大有裨益。而且调养情志,对于提高疗效,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擅避“六淫”之邪

  亚健康患者由于正气虚弱,抵御能力低下,易于感冒,感冒后又可使病情加重,故要时时注意防寒保暖。有些患者惧怕感冒,常常穿得很厚,即便是夏季也是如此,这样易招致“汗出当风”,反而易于感冒。

  在流感流行的季节应注意隔离,积极提高机体抵抗力,如居室可用食醋熏蒸作空气消毒,适时增减衣被,预防流感,减少亚健康状态的发展及恶化。

  

  保证良好的睡眠

  

  良好的睡眠可以起到消除疲劳、保护大脑等诸方面的良好作用,反之则会使气血逆乱、神不守舍、记忆力下降、血压升高、免疫力下降。因此,保证良好的睡眠对亚健康患者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饮食有节

  

  祖国医学历来都把适当的饮食调理作为保健和康复的重要手段,做到定时定量,不可饥饱失度。饥饿太过则精微物质来源不足;暴饮暴食则伤脾胃,五谷不化,水湿不运而停滞,故诱发和加重亚健康状态。

  另外,五味归属五脏,可影响调节脏腑之阴阳,故亦不可偏食五味。诚然,患病时药物治疗的确重要,如能同时配合饮食调养,合理而适度地补充营养,以补益精气,并通过饮食调配,纠正脏腑的阴阳衰盛,则可延年益寿。对于亚健康患者来说,还要重视饮食宜忌,其目的在于扶正祛邪,遵循的原则即是“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则热之”,“热则寒之”。

  

  劳逸适度

  

  中医认为“人欲小劳,不能疲极”,无论是从事脑力或体力劳动,都要有适当的体育锻炼和合理的休息。亚健康患者首先要避免过劳,避免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太过以及避免过多的性生活。其次,避免过劳并不等于整日卧床不起,久卧伤气,亦易致气滞,于身体健康有害无益。对于亚健康或一些慢性疾病,采取静养,以及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锻炼及气功等不失为一些较好的方式。

  

  保持大便通畅

  

  大便的畅通与否反映着一身之气是否通畅,津液是否充分,是保持身体良好状态的一个重要方面。肺清肃之功正常,内热就难以侵袭肺胃。因而,保持大便通畅,有利于防治肺胃郁热上攻,对于预防感冒等均有帮助。湿热蕴结者多数伴有大便干结,大小便不利,病难速愈;保持大便通畅,使下焦之热有出路,对于缓解湿热蕴结十分有益。

  本文摘自《健康其实很简单》 10447

发表评论

增文号京ICP备19003863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 主题作者QQ:201825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