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大全文章正文

识尽天下大美,仍怜草木生机盎然

百科大全 2025年04月03日 01:08 28 访客


识尽天下大美,仍怜草木生机盎然

希望大家在“一花一世界”中,在优美的文字和花画中,认知了解更多花卉知识,从而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心情变得更快乐。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温情。花草锦绣四溢,美化大自然绚丽多姿。带给人们赏心悦目的欢喜,健康生活每一人。

四季绽放的一花一叶,绚烂着大自然的美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但离不开一花一草的绽放渲染。

一花一叶,相拥青山,于沧桑世间,在小小的天地里,将根植于在大地泥上里。

花开花落云卷云舒,轮回沧海桑田,有序温柔盛开,潇洒飘落。一身守护者属于自己唯美芬芳,与轻风结伴,与白云曼舞,一路修行在属于自己的一花一世界中。

一花一叶,生命短暂,春华秋实,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但却灿烂绚丽一场。鲜花带给大自然绚丽缤纷、光彩流溢。

人生亦是如此,过往的不尽人意终会随时间忘却,褪尽年少的轻狂,沉淀心智的通达。

花儿带给大地美妙如斯,草木带给自然生机盎然。花草教会我们要择时绽放,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大小高低,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绽放。

花草没有腿脚,却行走万里。花开芬芳,迎来无数蜂蝶采花起舞,将花粉带给万物,唤回朵朵爱的乐园。

花草温暖你我他,欣赏大自然的同时,更要爱护大自然缔造的一花一草奉献给世界的美好欢愉。

赏花时光如水,岁月如云,从春天的花开绚烂,到秋天的叶落静美,真是一花一草皆风景。

希望大家在“一花一世界”中,在优美的文字和花画中,认知了解更多花卉知识,从而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心情变得更快乐。

一起欣赏禾雀花的世界风采吧,看您喜欢哪一款?

禾雀花,又名“白花油麻藤”、“雀儿花”。一串串花穗,飘垂在藤蔓上,妩媚动人。

禾雀花,主要分布在江西、福建、广东、贵州、四川等地。

花五瓣,多白色,也有粉色、紫色、甚至紫黑色,每朵花似一只只小鸟,十分迷人。

花开在藤蔓上,吊挂成串,每串二三十朵不等,串串垂下,风情万种。

禾雀花的藤蔓四季常青,每年3-4月下旬盛开,犹如万鸟栖枝,飞舞欢唱,令人叹为观止。

禾雀花,花瓣淡绿色,有两块花瓣会卷拢成翅状,风情万种,灵动迷人。

食用价值:新鲜的禾雀花味道奇特香甜,可与肉类煮汤、可凉拌、可酥炸。但有些人不喜欢此花的香味。

辛弃疾的生平事迹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就已沦陷于金人之手。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因而他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辛弃疾二十五岁时,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淳熙十五年(1188年)冬,其友陈亮从故乡浙江永康专程拜访辛弃疾,两人于铅山长歌互答,称第二次鹅湖之会(即辛陈之晤)。鹅湖之会后,辛弃疾又陆续出山两次做官。

开禧三年(1207年)秋,朝廷再次起用辛弃疾为枢密都承旨,令他速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府赴任。但诏令到铅山时,辛弃疾已病重卧床不起,只得上奏请辞。同年九月初十(10月3日),辛弃疾病逝,享年六十八岁。

扩展资料

辛弃疾现存词600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代表作有《青玉案·元夕》、《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清平乐·村居》等等。

清平乐·村居

原文: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译文: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

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赏析: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词,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意境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辛弃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生平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四十二岁时,因受到弹劾而被免职,归居上饶。此后二十年间,他除了有两年一度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福建安抚使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闲居。

扩展资料

辛弃疾作为南宋朝臣而写的《议练民兵守淮疏》,表达了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对战争形势的精辟入里的深刻分析和鲜明而又具体的对策。辛弃疾就是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体,从不同方面来表达了他慷慨激昂的爱国感情,反映出忧国忧民“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壮志豪情和以身报国的高尚理想。

辛弃疾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一生力主抗战,所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又与南宋志士陈亮及理学家朱熹保持深厚友谊,与之砥砺气节,切磋学问。抗金复国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叹与壮士闲置的愤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辛弃疾有许多与陆游相似之处:他始终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并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写出了时代的期望和失望、民族的热情与愤慨。在文学创作方面,他不像陆游喜欢写作诗歌尤其是格式严整的七律,而是把全部精力投入词这一更宜于表达激荡多变的情绪的体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辛弃疾 (南宋将领、词人)

用语言描述观沧海的画面

《观沧海》描绘了高山大海的壮阔,写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观沧海》是两汉曹操所作,其全诗原文如下: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白话文意思是: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树木和百草丛生,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出自这浩瀚的海洋。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相关内容解释

这首诗是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诗人借大海的雄伟壮丽景象,表达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统一中原的雄心伟志和宽广的胸襟。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四言写景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之后实写眼前的景观,神奇而又壮观。“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作者面对萧瑟秋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则是虚写,作者运用想象,写出了自己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这首诗不但写景,而且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这首诗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像,更耐人寻味。

发表评论

增文号京ICP备19003863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 主题作者QQ:201825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