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大全文章正文

皇太极本名揭秘:探究清初帝王真名之谜

百科大全 2025年04月03日 16:41 23 隆林


顺治皇帝上边是哪一位皇帝

上一任皇帝是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年11月28日-1643年9月21日)

皇太极是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第八子,清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后金第二位大汗、清朝开国皇帝。

皇太极自少年起常随父兄狩猎和征战,骑射娴熟。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受推举袭承汗位,改次年为天聪元年。皇太极即位之后进行大刀阔斧的封建化改革,加强中央集权;在战略上定先征服朝鲜和漠南蒙古,以解除攻明后顾之忧的战略方针。对明则采纳汉族降官建议,确立"讲和与自固之策",重用汉将,削弱明朝实力,志在入关夺取全国政权。

崇德元年(1636年),在盛京(今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并且迫使李氏朝鲜臣服于清朝。在崇德七年(1642年)的松锦大战中生俘洪承畴,自此明朝关外精锐丧失殆尽,宁锦防线彻底崩溃,清军入关已成必然之势 。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猝死于清军入关前夕,未能实现夺取全国政权的夙愿。

皇太极前后在位17年。他在位期间,发展生产,增强兵力,不断对明朝作战,为下阶段清王朝迅速扩展入主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庙号太宗,谥号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葬于沈阳昭陵,死后其第九子福临即位。

扩展资料:

历史评价

清史专家李鸿彬评价:“皇太极是满族的杰出人物,他青年时代跟随父亲努尔哈赤,弯弓跃马,南征北战,为统一女真各部进入辽沈地区立下了汗马功劳。继承后金汗位以后,锐意改革,励精图治,为清王朝的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位17年,最突出的特点是审时度势,适当掌握时机,具有高度的应变能力。他继承努尔哈赤要入主中原,消灭明王朝的遗愿,不断改变斗争的策略。

针对后金面临的内忧外困,危机四伏的局面,毅然纠正努尔哈赤晚年一些政策的失误,革除一些不利于后金发展的弊端,建立有助于后金进步的制度,进行一场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习俗等方面比较全面的改革,使汗权加强,满族贵族之间和满、汉之间的矛盾得到和缓,政局稳定,生产发展,兵力强盛,加速了后金封建化的过程。

到他逝世的时候,整个形势对清十分有利,‘从此燕京可得矣’。皇太极不愧为清朝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有为君主。当然,他前后多次派大军进关伐明,攻城略地,烧杀抢掠,给广大人民造成的灾难也是极为深重的。”

清史学家孙文良评价:”清太宗皇太极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人物,半个世纪里,他和父亲努尔哈赤趁着明朝日益衰落的有利形势,代表新兴的满、蒙贵族和部分汉族地主阶级,在辽阔广大的北中国,跃马弯弓,纵横驰骋,取得了惊人的胜利,为有清一代的创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清史学家李治亭评价:“一代近三百年的清皇朝,是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清太宗是这个朝代第一个当皇帝的满族人。他在开创这个皇朝的十七年中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国家政治制度,发展了社会经济,缓和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他是英勇善战的军事家,也是治国有方的政治家。“

清史专家、满学会会长阎崇年评价:“皇太极的一生就是四面开拓的一生,用‘鹰扬天下’来形容是恰如其分的。其谋略包括精心谋划,继承汗位;一后四妃,笼络蒙古;松锦用兵,精于谋略;设反间计,除袁崇焕等,皇太极心计之深、谋略之高、手段之辣,令人叹为观止。”

清朝十二个皇帝分别是:

1.努尔哈赤——年号天命 

努尔哈赤,姓爱新觉罗,号淑勒贝勒,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出生在建州左卫苏克素护部赫图阿拉城(辽宁省新宾县)的一个满族奴隶主的家庭。

2.皇太极—年号天聪

皇太极,是清朝开创者努尔哈赤的第八子,其母叶赫那拉氏。皇太极生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十月二十五日。

3.福临—年号顺治

皇太极的第九子,生于崇德三年(1638)崇德八年八月二十六日在沈阳即位,改元顺治,在位18年。卒于顺治十八年(1661),终24岁。

4.玄烨——年号康熙

顺治的第三子,生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5月4日)。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61年。

5.胤禛—年号雍正

生于康熙十七年(1678)是康熙的第四子。康熙61年,45岁的胤禛继承帝位,在位13年,死于圆明园。庙号世宗。

6.弘历——年号乾隆

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卒于嘉庆四年(1799)。他是雍正的第四子,在位60年,退位后又当了三年太上皇,终年89岁。

7.永琰,后改顒——年号琰嘉庆

清高宗弘历的第十五子。生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五十四年被封为嘉亲王,乾隆六十年登基,改元嘉庆,在位25年。卒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终年61岁。庙号“仁宗”。

8.绵宁,后改旻宁——年号道光

生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9月16日),卒于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在位30年,终年69岁。庙号宣宗,葬慕陵。

9.奕詝—年号咸丰

道光十一年(183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圆明园。咸丰十一年(1861年8月22日)病故。在位11年。

10.载淳—年号同治

同治帝载淳是咸丰与叶赫那拉氏的独生子。生于咸丰六年(1856)。同治十二年亲政。次年卒,年19。庙号“穆宗”。

11.载湉—年号光绪

光绪帝载恬,同治十年(1871年8月14日)出生于北京宣武门太平湖畔醇王府,其父奕寰是道光帝的第七子,其母是慈禧的胞妹,这种特殊的家庭环境,使他在同治病故之后被指定为皇帝,他在位34年,光绪十三年病死,终年38岁,庙号德宗,葬于河北易县崇陵。

12.溥仪—年号宣统

爱新觉罗·溥仪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2月7日)生于北京什刹海边的醇王府。1967年10月17日在北京病势,终年61岁。著有自转《我的前半生》。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爱新觉罗·皇太极

百度百科-清朝(中国历史朝代)

皇太极的庙号是什么?历史上最无存在感的开国皇帝

如果说历史上最没有存在感的开国皇帝,可能很多人会迫不及待地说是李渊。其实,虽然李世民继位之后,出于证明政权合法性的需要,确实抹杀了李渊不少功劳,也抹黑了李渊的部分形象,但说到底,李渊还是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尊崇。

比如在李渊驾崩之后,好歹还捞到了高祖的庙号。无论李世民自诩功高,最后还只能作太宗。这个既是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也是以“功高者曰‘高’”的准则,没有乱来。从汉以来大一统的封建王朝中,最没有存在感的开国皇帝,应该要算是皇太极。尽管他缔造了强大一时的清帝国,却连个庙号都不及自己的儿孙。

建立后金政权的是努尔哈赤,皇太极则是在努尔哈赤死后,按照中原王朝的典章制度,加强了君主集权,最终建立了清帝国。因为努尔哈赤的功劳和影响力太大,尽管他没有当过一天的皇帝,皇太极还是尊为清太祖,谥号高皇帝。

“祖”这个庙号给了努尔哈赤,虽然说有些不符合标准,但终究还算说得过去。元朝的时候也有过类似的情况,孛儿只斤·铁木真从来就没有当过皇帝,只是被称为成吉思汗。但在忽必烈按照中原王朝建立元帝国后,还是将他尊为太祖,谥号武皇帝。等到忽必烈驾崩之后,子孙并没有忘记他的功劳,尊他为世祖,这也符合“世代祭祀曰‘世’”的规范。

既然有先例,那么当皇太极驾崩之后,清廷完全可以依葫芦画瓢,将世祖这个庙号给他,或者给个成祖什么的也说得过去吧。令人大感意外的是,当皇太极在崇德八年驾崩时,庙号就被议定为太宗。

明明是如假包换的开国皇帝,庙号却无端端低了一个档次,这也很憋屈。好在“祖”这个字毕竟交给了努尔哈赤,想必在九泉之下的皇太极也不应该过于委屈。不过,令人尴尬的是,十多年之后他的儿子顺治,反而获得了“世祖”这个庙号。

清太宗皇太极是在崇德八年即公元1643年驾崩的,他和他的父亲一生就孜孜不倦地为打开山海关,席卷中原而努力。但没想到,看似牢不可破的山海关,却在他去世一年后,即顺治元年时就被吴三桂献给了清军。

只有7岁的福临捡了大便宜,此时的他懵懵懂懂,只是一个顽童,但入主中原的功劳却要记在他的身上。以此功劳,在他二十四岁驾崩时,竟然超越皇太极成为了清世祖。反观皇太极,就早死了一年,留下了巨大的遗憾。

如果说顺治能称祖,确实是因为扩大了疆土,将一个割据的地方政权,变成了大一统王朝,那么皇太极的孙子康熙竟然奇迹般地也获得了“祖”这个庙号。

康熙是八岁登基,在位六十二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帝王。等到他驾崩时,群臣给他上庙号的时候,都准备以宗来定。不过雍正却力排众议,他坚定不移地说:

我皇考大行皇帝缵继大统,旧典本应称宗,但经云:祖有功而宗有德。我皇考鸿猷骏烈,冠古轹今,拓宇开疆,极于无外,且六十余年手定太平,德洋恩溥,万国来王,论继统则为守成,论勋业实为开创。朕意宜崇祖号,方符丰功。

也就是说,雍正认为康熙六十多年以来,功劳太大,不称祖不行,称宗太委屈了。固然康熙做出了不少贡献,平定三藩、收回台湾、平定准噶尔等等,开创了康乾盛世的辉煌,但是他文治武功再大,总大不过“天可汗”李世民吧?就算李世民是外人,雍正不用顾及,但有没有考虑过自己爷爷皇太极的感受?

小珏认为,清初之所以出现庙号混乱的局面,与当时的政治背景是分不开的。努尔哈赤有开创政权之功,参照成吉思汗追尊为太祖自然可以,皇太极有建国之功,却以未能开疆拓土而被称为太宗,很可能还是以多尔衮等重臣的私怨有关。顺治能当世祖,运气太好,而康熙能称圣祖,也因为雍正即位本身就有很大的争议,急需以更高规格展现自己的孝心并安抚旧臣。所以,皇太极就这么屈居儿孙之后了。

清朝皇太极死因成谜 皇太极的死因是?

当大清国国运如日中天,中原江山已唾手可得,北京的金銮殿向皇太极频频招手的时候,皇太极的身体却一天天垮下来了。公元一六四三年八月初九,皇太极像往日一样上朝下朝,处理国政,没有表现出任何异常的征兆。晚上,也如同以往一样,端坐在清宁宫东暖阁内的火炕上处理政务。亥时即九至十点钟左右,死神却骤然降临在他身上,年仅五十有二。皇太极走得十分突然,出师虽捷,英年早逝,给后世留下了无限的遗憾。有关皇太极的死,后世有着不同的猜测,

《清史稿》说是“无疾崩”。

皇太极到底是怎么死的呢?此事关系重大,是清入关前重要历史背景之一,不可不作说明。

公元1641年以后,皇太极因身体不好,曾发布过大赦令,也减少了处理日常事务的负担,甚至做过祈祷。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日,皇太极猝死于盛京后宫,年52岁。

所以,由此说来皇太极应是病死无疑了。但是关于这位一手建立了大清王朝的帝王,清代官书记载却是“无疾而终”。但由于皇太极死的太过突然了,因此对于他的死,后世存在着许多的疑问。而人们对他的死因,也是议论纷纷,提出了许多种说法。

皇太极之死真相大揭秘

第一种说法就是积劳成疾,得了慢性病。皇太极是崇德八年,完成了一天的政务后,晚上子啊清宁宫南炕突然死亡的。但据记载崇德五年,皇太极就“圣躬违和”到鞍山温泉疗养。崇德六年松山大战前夕,皇太极本来准备亲征的,后来却因鼻衄推迟三天。崇德七年,因“圣躬违和”,在大清门外大赦人犯;崇德八年又“圣躬违和”,不但正月初一免了庆贺礼,而且再次大赦,并向各寺庙祷告,施白金。由此可见,因为常年征战,勤于政务,皇太极的身体早就不好了,后来又因为宸妃去世受了打击,这些病一下子就爆发了。

第二种说法是,因为突发心脑血管疾病而死的。看皇太极的画像就可以看出皇太极较为肥胖,而那时候他们还没有入主中原,在关外的饮食大都以肉食为主,因此他应该患有高血压症。史书上又描述说他在大冬天行军打仗衣服也穿的很少,因此他很有可能是有“热血症”。 因此,他本来就患有肥胖症和高血压,而宸妃海兰珠的去世使他精神上也受到打击,再加上战事的紧张,由此突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

第三种说法,皇太极和宸妃感情极深。虽然两人相差16岁,但是海兰珠是皇太极的一生至爱。这点从许多方面都可以看出,海兰珠居住的宫殿是关雎宫。这个含义大家应该都知道“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另封号为宸,与元同意等等。海兰珠死去后,皇太极常常痛苦不已,因此最后伤心过度而死。

其他说法还有什么去大臣家做客,被美女刺杀身亡。还有多尔衮和庄妃联合起来,将其毒死的。这些说法都荒唐至极,没有史料考证,不可信。而几种最有可能的说法,都逃不掉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最终使这个建国帝王,丢下江山基业而死。

皇太极是怎样一位帝王

皇太极是努尔哈赤十六个儿子当中的第八个儿子,他八岁丧母,二十岁带兵打仗,二十四岁他父亲努尔哈赤登极称汗,三十五岁他父亲死了,他继承大位。皇太极是清朝继努尔哈赤之后,又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皇太极这个人很了不起,我举一个例子,明朝清朝进行了一场大战,就是松锦大战。皇太极因为有病他坐镇沈阳,当松锦前线的军报到达盛京沈阳的时候,他带病上马,要赶赴前线,这会儿他鼻子流血不止,他在马上一个手托着碗,接着流的血,另一只手挥鞭策马南进。从沈阳到松山大约有五百里地,皇太极是一边接着血一边赶路,昼夜兼程,赶到松山,到了松山马不停蹄就勘察地形了解敌情,进行部署,运筹帷幄,取得了胜利。所以皇太极的文治、武功和谋略是我们中华民族,思想宝库里面一份很珍贵的财产。

有一个故事,就是有一个玉玺,从汉朝一直传到元朝,元顺帝北逃的时候,就把玉玺带到大漠,后来丢了,丢了大约有二百年。有一天,一个牧羊的人,看到他那个羊,三天没有吃草,羊蹄子总刨着地,这牧羊人很奇怪,怎么回事?他就挖这块地方,挖出一块玉玺,就是这块玉玺,他把它献给了林丹汗,就是察哈尔部的林丹汗,林丹汗死之后把玉玺留给他的苏泰太后和他的儿子额哲,苏泰太后和她的儿子额哲归顺清朝的时候,就把这个玉玺献给了皇太极。皇太极得了玉玺以后非常之高兴,他说我得到了“千年之瑞”,祥瑞的瑞。皇太极改满洲族名的第二年,就改国号了,由大金改名为大清,为什么叫清?史学界是争论不已。这里面有一个传说故事,就说当年努尔哈赤落难的时候,骑了一匹马逃难,这匹马是青色的马,因为后面追兵追得很急,努尔哈赤骑着马昼夜逃跑,结果把这个大青马累死了,努尔哈赤对着大青马就说:“大青啊大青,将来我得了天下,我的国号就叫‘大清’”。当然这个清是谐音了,这个是个传说的故事,大家不必当真,但是满洲的这个族名为什么叫满洲?有的说是人名,有的说是地名,有的说是部名,有的说是佛名,始终是一个谜,至于清朝为什么叫“大清”?为什么叫“清”?学界也是有种种说法,也可以说是一个历史之谜。皇太极死了以后,要给他上个谥号,他叫清太宗文皇帝,“文”字,突出他文治,他父亲的谥号开始叫什么呢?叫清太祖武皇帝,文武的武,就是说明皇太极他重视文治,那皇太极重视武功不重视武功?也重视武功。

皇太极继位的当年,就是天聪元年,一六二七年,皇太极派他的二大贝勒阿敏,统率三万军队过了鸭绿江,打下了平壤,朝鲜国王出逃,不久朝鲜国王表示投降,阿敏和朝鲜,当时是后金了,就是后金和朝鲜,定下了“兄弟之盟”。到崇德元年,就是皇太极称帝这个典礼上,隆重的典礼,朝鲜的使臣参加了,朝鲜使臣不跪拜,不行跪拜大礼,后金官员说不行,就按着朝鲜使臣,你必须跪,朝鲜使臣挣扎,我就是不跪,撕扯,把朝鲜使臣衣服都撕破了,朝鲜使臣一气之下就离开了。登极大典啊!演出这么一场闹剧,皇太极就怒了,你朝鲜忠于明朝,不尊崇我清,你当年还发兵,配合明朝打我的首都赫图阿拉,我要亲自征讨朝鲜。所以,崇德元年皇太极亲自统率大军攻打朝鲜,大军所到,朝鲜的军队是节节败退,一直打到朝鲜的王京汉城。朝鲜国王李倧,就退到南汉山城,清军也追到南汉山城。第二年,朝鲜军队招架不住了,要投降,就在汉江的东面,一个叫三田渡的地方,我去看过,设坛,杀白马乌牛,焚香盟誓,朝鲜国王表示尊崇清朝的正朔,向清朝进贡,清朝和朝鲜结成不是“兄弟之盟”了,是“君臣之盟”,原来朝鲜是后金和清的敌国,现在变成了“君臣之盟”了,所以皇太极西进,进攻明朝的时候,就免除了东顾之忧。

满族先人女真,它没有嫡长继承的传统,许多游牧民族是幼子继承。努尔哈赤死之前,这个问题没有解决,就是他百年之后,这个大位谁来继承?没有解决,他死了之后这个问题来了,当时有希望继承,努尔哈赤遗位的主要是四大贝勒,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我在这儿补充一句,皇太极按照贝勒排,是排第四,按照他兄弟排行是排第八,有很多人问?皇太极老四,四贝勒,不是,他是老八,但是按贝勒排位,他排第四。那这四大贝勒在汗位的继承上,二贝勒阿敏是努尔哈赤的侄子,因为他父亲的问题,他也获过罪,所以他没有资格,也没有可能来争夺这个继承权。三贝勒莽古尔泰,是努尔哈赤的第五个儿子,这个人是非常骁勇性格粗暴,也极为鲁莽,他的母亲富察氏,得罪了努尔哈赤,这莽古尔泰把他妈妈给杀了,这种人在他兄弟之间,负面影响太大,像莽古尔泰这样勇敢,做一个将军带兵打仗是可以的,做一个国君是不可以的,所以他也没有希望来继承大位。剩下两个人了,一个代善,一个皇太极,代善是大贝勒,其实他是老二,他的哥哥褚英被努尔哈赤给杀了,所以他成了大贝勒,代善年龄长,军功多,掌握的军队也多,人也比较宽厚。皇太极同代善竞争处于不利的地位,皇太极怎么用谋略来取得,他父亲的这个遗位呢?这里面有一个故事。

努尔哈赤有一个小福晋叫德因泽,一天告发,说大妃大福晋阿巴亥,大福晋有两次送饭给大贝勒代善,代善接受了,并且吃了,把这饭又送给四贝勒皇太极,皇太极接受了,没吃。二就说大福晋经常派人到大贝勒家,有时候还夜里头出深宫宅院,底下就含义很深了,努尔哈赤就说派人调查,调查属实。努尔哈赤也不肯家丑外扬,就说大福晋私藏东西,就修理了她。有人说,小福晋德因泽的告发,是受皇太极幕后指示,是不是有这事?我们也就不必深究,但是这件事情,皇太极得到两个结果,第一,把他哥哥搞臭了,第二,把那个大福晋修理了,大福晋是谁呀?就是大妃阿巴亥,多尔衮他妈妈。那么,继承皇位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多尔衮和多铎,因为女真——满族它还有个幼子继承的这么一说,那怎么对付多尔衮和多铎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大妃大福晋给杀了!怎么杀呀?努尔哈赤死了之后,皇太极和几个人贝勒就说,说先汗有遗言,让大福晋殉葬,这事查无对证。一种说法就是大福晋自缢,一种说法就是拿弓弦给勒死了。她这一死,十五岁的多尔衮和十三岁的多铎,不可能跟他们争夺大位的。幕后经过一番议商,最后决定皇太极继位。后来多铎也说,说当年先父他父亲努尔哈赤,还有遗言有遗诏,说我也在继位的名单里头。后来处罚这个多尔衮的时候,有一条罪状说,多尔衮说:“皇太极那个位置是‘夺立’”。皇太极从叔叔舒尔哈齐死,到他得到这个大汗的汗位,前后精心谋划了十五年。

大家看沈阳那个皇宫,北面是个清宁宫,旁边有四个房子,一后四妃的房子,当年皇太极的。这一后四妃有个特点,都是蒙古人,都姓博尔济吉特氏。大家想一想,在我们中国历史上做皇帝的,娶异民族,不是本民族,异族的“后”也好“妃”也好,这五个都是异民族的,我想可能是空前绝后,皇太极为什么这样?第一个皇后,因为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娶的,皇后是科尔沁部。第一个妃子是关雎宫宸妃,就是诗经的“关关雎鸠”,关雎宫,宸妃是皇后的侄女,博尔济吉特氏。那永福宫的庄妃呢?老说那个大庄妃,是皇后的侄女,是关雎宫宸妃的妹妹,她们三个人都出自蒙古科尔沁。还有两位,一位是麟趾宫的妃子,这是谁呀?这位妃子是林丹汗的遗孀,叫囊囊福晋。还有一个衍庆宫的那个妃子呢?也是林丹汗的遗孀,叫窦土门福晋。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做一个分析吧,两个尽管是遗孀,已经嫁给林丹汗了,你还娶她做妃子,尽管他统治区不大,也还是美女如云呀!为什么?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和蒙古察哈尔部联姻,取得他们的支持,那三位一后二妃是取得蒙古比较强的一个部,就是科尔沁部的支持。通过联姻,进行笼络,结成满蒙联盟,共同对付明朝。

公元一六四一年,清朝和明朝在辽西,辽河以西进行了一场决战,就叫做松锦大战。这一仗是皇太极军事才能杰出的一次表演,也是他军事艺术的一个杰作,他用了什么谋略呢?第一叫“围城打援”,“围城打援”大家都很熟悉,但是你军事运用上并不容易,怎么围城呢?他先把锦州城围了,祖大寿明朝将军在锦州城被围了,城里没有吃的呀,杀马而食,吃马肉,以骨为薪,拿着马的骨头做柴火,来煮马肉,没有吃的没有烧的。崇祯帝知道这个消息了,就派洪承畴率着军队前去增援,正好中了皇太极“围城打援”之计,我就让你来增援好打你,中了第一计。洪承畴带了八个总兵,十三万大军,四万匹马,从宁远今天的兴城北进,步步为营,且守且战,皇太极的第二计是什么呢?就是“断敌粮道”,十三万军队,一天吃多少啊?这个粮食主要是从宁远方面兴城方面往那儿运,皇太极把你的粮道切断了,十三万军队三天没有饭吃,这就乱了套了,怎么办呢?那回去找粮食吧,皇太极又设了第三计叫做“高桥设伏”,路过高桥这个地方我设了伏兵,你一找粮食正好遇上伏兵,就把这个军队聚而歼之,那时军队几乎成了乌合之众,自相践踏,尸体遍野,还没有完,洪承畴他率了大约有一万人,我就固守这个松山城,这个松山城是个瓮城,周围是山,底下一个偏低的城,皇太极的第四计就叫“瓮中捉鳖”,就这孤城了,我外边围着你,洪承畴最后没有办法就投降了,还没有完,洪承畴投降了,崇祯不知道,报的说是洪承畴殉国了,崇祯皇帝亲自表彰他、祭奠他、追悼他,后来发现洪承畴不但没死,而且投降了,崇祯帝闹得很尴尬呀!所以皇太极的第五计,就是“劝降敌首”,就是洪承畴。结果整个松锦大战,整个是明朝的洪承畴统率十三万军队全军覆没,大家想想看,在古代十三万军队全军覆没,是个什么概念?

皇太极在宁远之战被袁崇焕打败了,在宁锦之战又被袁崇焕打败了,他说:“昔太祖攻宁远未克,我攻宁锦又未克,似此野战之兵尚不能胜,岂何以张我国威耶”。从这些失败当中,皇太极得出两个重要的教训,第一必须有武器,有当时最先进的武器红衣大炮,这个皇太极做到了。第二个就必须除掉袁崇焕。袁崇焕曾经是努尔哈赤的克星,他父亲死在袁崇焕手下,可以说不共戴天,那皇太极怎么除掉袁崇焕?战场上打,打不过怎么办?只有设计,设反间计除掉他。就是天聪三年一六二九年,崇祯二年,皇太极打北京的时候,皇太极绕过宁远打到北京城下,他第一计先把袁崇焕调出来,让你离开宁远,袁崇焕一听说北京被围了,他就“勤王”,勤劳那勤,“勤王”就是保卫京师,率九千骑兵来保卫京师。第一是把袁崇焕调到北京,才好施反间计。调到北京之后,他有几天没有作战,皇太极亲自布置了一个反间计,在这个北京城附近,他抓了个太监明朝太监,关在一个屋子里,皇太极就布置他两个将领,一个叫鲍承先,一个叫高鸿中,这两个都是汉人,面授机宜。这两个人,就到了这个屋子里头,这屋子这面是关押明朝的太监,一个隔断,这面就是鲍承先、高鸿中,这个鲍承先、高鸿中两个人挺大声音就说:“我呀小声说话,你呀千万千万任何人都不能告诉,这是绝对机密!”太监那不就听到他们说什么机密了,他说今天上皇太极,皇太极打仗的时候,因为两军交锋,袁军那边过来人了,他们在马上交谈了好长时间,意思皇太极和袁崇焕,已经有秘密的约定,你千万千万任何人都不能说。那个太监就假装睡着了,听得清清楚楚,过了一天就把太监放了。太监就回到皇宫了,报告了崇祯皇帝,崇祯皇帝相信了,袁崇焕通敌呀!马上就是十二月初一,就召袁崇焕到宫里头平台议军饷,袁崇焕是马没有草,人没有食,没有粮食正着急的时候,去吧!北京是九门紧闭,怎么进门呢?袁崇焕当时他是兵部尚书,兼蓟辽督师这么大的官,坐到一个筐子里头,拿绳把筐子吊到城上,这么到了皇宫里头。崇祯见袁崇焕就没有议军饷,下令把袁崇焕逮捕了,下锦衣卫狱。第二年,八月十六,把袁崇焕处以“凌迟”,就是千刀万剐。地点就在北京的西市,大体上西四丁字街这一代。我看过一个图,一个线画的图,就是讲“凌迟之刑”,用一个三角架把受刑的人吊起来,然后从下肢开始,拿刀一片一片,片他的肉,片身体和鱼鳞一样,鲜血淋漓。有个人叫计六奇,他写了本书叫《明季北略》,他讲了这个事情,片下袁崇焕一片肉,有人花钱买这肉,就着酒喝,喝一口骂一声,说你通敌呀!这个事情一直不知道是皇太极的反间计,皇太极的反间计就是仿造《三国演义》,周瑜那个“蒋干盗书”这个办法。后来清朝入关了,要修明史,修袁崇焕的传,翻出满文档案来了,把这个计谋才大白于天下,乾隆皇帝给袁崇焕平了反。皇太极这个反间计没有用一兵一卒,也没有放一箭一炮,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呢?就是崇祯皇帝“自毁长城”。《明史·袁崇焕传》最后说:“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就是袁崇焕死之后,明朝灭亡已经决定了,我们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来,皇太极反间计的这个作用。

大家还可以再想一想,在当时我们中华大地的天庭上有四颗明星,一颗是崇祯朱由检,第二颗是大顺的农民军领袖李自成,第三颗是蒙古察哈尔部的大汗林丹汗,第四颗是清太宗皇太极,他们在当时的历史舞台上,演出了一场威武雄壮,可歌可泣的历史活剧,结局呢?林丹汗蒙古大汗走死青海打草滩,才四十二岁,他的爱妃,他的福晋变成皇太极的妻子,他的基业变成大清的基业了。崇祯皇帝最后逼得自己的皇后自杀呀!抽出宝剑把自己亲生女儿砍伤了,到了煤山自缢,才三十三岁,旁边仅有一个太监王承恩陪着。李自成在紫禁城做了一天皇帝,最后在九宫山被杀,死的时候是三十九岁。崇祯、李自成、林丹汗,他们的基业最后都归了,皇太极和他儿子大清的基业里,但是皇太极五十二岁就死了,他如果多活八年,活到六十岁,那么在紫禁城的金銮宝座上坐着的不是顺治,而是皇太极。

皇太极带着遗憾离开了人间,他有两个遗憾,清史稿说两个遗憾,第一个遗憾是储位未定,他白天还处理政事,夜里突然就死了,没有来得及处理后事,没有顾得上,储位未定,第一个遗憾。第二个遗憾叫大勋未集,就是他要迁都北京、统一中原,这个宏伟的志愿,化为泡影没有实现,这两个遗愿,这两个遗憾,就由他的儿子顺治来解决

发表评论

增文号京ICP备19003863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 主题作者QQ:201825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