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大全文章正文

狡兔三窟,巧妙藏身之地

百科大全 2025年04月04日 04:02 21 访客


成语狡兔三窟的典故 狡兔三窟是什么意思?

狡兔三窟的意思是比喻藏身的地方多,便于避免灾祸,现多用于贬义。具体典故如下:

来源:成语出自《战国策》的名篇《冯谖客孟尝君》。

典故:战国时,齐国宰相孟尝君家中养了三千门客,其中一个名叫冯谖。冯谖曾替孟尝君到封地薛邑收债,他不仅免除了百姓的债务,还替孟尝君在当地赢得了民心。后来,孟尝君被齐王罢免,回到封地薛邑时,受到当地百姓的热烈欢迎,这才体会到冯谖的深意。但冯谖认为孟尝君的安全保障还不够,于是又到魏国游说,使魏王重用孟尝君。齐王得知后,又用更隆重的礼节请孟尝君回去做宰相。冯谖这时说,现在三个藏身之地都修好了,孟尝君可以高枕无忧了。

原意:狡猾的兔子会准备好几个藏身的窝,用来比喻人要多准备一些避难所或退路,以防万一。

狡什么三窟

“狡兔三窟”哦!

这句话的意思是,狡猾的兔子会准备好几个藏身之地,比喻隐蔽的地方或方法很多,也用来形容人很狡猾,会为自己留多条后路。比如说,有些人在做事情的时候,不仅会有一个计划,还会准备几个备选方案,就像狡猾的兔子有三个窝一样,这就是”狡兔三窟”在生活中的体现。这个成语也可以用来提醒我们,在处理问题时要多方面考虑,准备好应对各种情况的方案,做到未雨绸缪。

《冯谖客孟尝君》中“狡兔三窟”的积极和消极意义

成语“狡兔三窟”字面意思是一个狡猾的兔子有多处洞穴,用来比喻人要有多种应变策略和藏身之所以保护自己。这个故事出自《战国策·齐策四》。齐国国相孟尝君门下有一个叫做冯暖的食客,他机智且善辩。孟尝君曾派他到薛地收债。冯暖向孟尝君询问收债后买什么,孟尝君回答:“你随便买我缺少的东西。”冯暖到薛地后,看到欠债的都是贫苦的农民,于是以孟尝君的名义宣布免除所有债务,并烧毁了债务契约。孟尝君得知后,对冯暖说他只买了“仁义”回来。当冯暖向孟尝君解释他为薛地百姓免去债务,实际上是为孟尝君买下“仁义”后,孟尝君感到又气又恼,但为时已晚。

后来,齐国国君罢免了孟尝君的相位,他只得退居薛地。薛地的百姓得知孟尝君来到的消息,纷纷走出数十里迎接。这时,孟尝君才意识到冯暖为他买的“仁义”的价值,对冯暖表示感谢。冯暖说:“狡兔三窟,仅得兔其死耳。今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意思是狡猾的兔子准备好三个洞穴才能免于死亡,而你只有一处藏身之所,不能高枕无忧。

“狡兔三窟”和“高枕无忧”这两个成语的来历解释如下:狡猾的兔子准备好多个藏身的窝,以此比喻人为了自身的安全和避免危险而准备多种策略或藏身之地。

狡什么三什么的词语有哪些

狡猾的兔子会准备好几个藏身的洞穴,以确保在危险来临时能够迅速找到安全的地方。这个成语“狡兔三窟”的意思就是指狡猾的兔子准备好几个藏身之处,比喻人有多种隐蔽的地方或方法。这个成语出自《战国策·齐策四》:“狡兔有三窟,仅得兔其死耳。”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人们常常用这个成语来形容那些善于隐藏自己,躲避危险的人。

与“狡兔三窟”意思相近的成语还有“移花接木”和“掩人耳目”。这两个成语都用来形容通过巧妙的方法来掩盖事实真相,使别人无法察觉。它们共同的特点是都强调了隐蔽性和欺骗性。

与“狡兔三窟”意思相反的成语则有“瓮中之鳖”和“坐以待毙”。这两个成语形容的是毫无逃脱机会或毫无反击之力的状态。这些成语往往用来形容那些已经被置于绝境,无法再进行任何反抗或逃脱的人。

“狡兔三窟”和“狡兔三穴”都是用来形容隐蔽性和欺骗性的成语,它们的含义几乎相同。而“狡兔三穴”则是直接重复了“狡兔三窟”的意思,因此在实际使用中,“狡兔三窟”更为常见。

在文学创作中,成语“狡兔三窟”不仅能够形象地描绘出狡猾人物的形象,还能在表达中增添文采,让文章更具感染力。而“移花接木”和“掩人耳目”则常用来描述那些通过手段来掩盖事实真相的行为,而“瓮中之鳖”和“坐以待毙”则描绘了无处可逃的困境。

通过这些成语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情节,并且在日常语言表达中也能恰当地运用这些成语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神奇的兔子洞的感悟是什么?

1. 狡兔三窟,这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狡猾的兔子在面临危险时,能够灵活应对,拥有多个藏身之地的智慧。

2. 这一成语出自《战国策·齐策四》,原文中描述了狡兔为了生存,会在三个不同的地方挖洞藏身,这样即使一处洞穴被发现,它仍然有其他安全的藏身之所。

3. 狡兔三窟这个成语,比喻人在面对困境或者潜在的危机时,应该有周密的准备和Plan B,以便在关键时刻能够化险为夷,确保自己的安全。

4. 在现实生活中,狡兔三窟的原则可以应用到各个方面,无论是个人生活的规划,还是企业风险管理,甚至是国家战略,都需要有预见性、多层次的应对措施。

5. 狡兔三窟这一成语,提醒我们时刻保持警惕,不断思考和规划,以便在变化莫测的环境中,能够像狡兔一样,找到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战国策狡兔三窟原文

狡猾机灵的兔子拥有三个藏身之所才能免去死的危险,而你目前只有一处安身之地,不能高枕无忧。这就是成语“狡兔三窟”和“高枕无忧”的来源。

冯谖对孟尝君说:“狡兔有三窟才能免于死亡,你现在只有一个藏身之处,不能高枕无忧,请让我再为您挖两个藏身之处吧。”孟尝君答应了,并给了冯谖五十辆马车和五百斤黄金。

冯谖前往魏国,向惠王进言:“现在齐国把大臣孟尝君放逐,如果哪个诸侯国先迎住他,就能使自己的国家变得富强。”惠王便空出相位,调原来的相国为上将军,并派使者带着千斤黄金和百辆马车去聘请孟尝君。

冯谖先赶车回去,提醒孟尝君:“千斤黄金是重礼,百辆马车是显贵的使者。齐国君臣可能已经听说了。”魏国使者往返了三次,孟尝君坚决拒绝前往魏国。

齐闵王听闻此事,君臣惊恐,连忙派遣太傅带着千斤黄金,两辆四马绘文的车辆和一把佩剑,致书谢罪:“我不好,遭到祖宗降下的灾祸,被身边阿谀逢迎的臣子包围,得罪了您。希望您顾念齐国先王的宗庙,暂且回国治理国事。”

冯谖再次提醒孟尝君:“希望您请求先王的祭器,在薛地建立宗庙。”宗庙建成后,冯谖回报孟尝君:“三个藏身之处已经准备好,您可以高枕无忧了。”

狡兔三穴示例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常常用“狡兔三穴”这个成语来形容人处事的机智和防备之心。这个成语最早见于《宋史·河渠志》,意指狡猾的兔子会挖三个洞穴来藏身,以备不时之需,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策略。

苏轼在《过岭》一诗中也提到了这个概念,他说:“平生不作兔三窟,今古何殊貉一丘。”这里表达了他对于那种只有一处藏身之地的人的警示,认为这样的生活态度和古人貉子没有区别,都缺乏长远的打算。

三国时期,魏国的吴质在给东阿王的信中,提到了“薛公折节之礼”与“冯谖三窟之效”的对比,暗示自己虽然受到了薛公的尊重,但如果没有像冯谖那样为自己预留后路,可能无法抵御未来的变故。

苏轼在《再用前韵寄莘老》中,将“夷甫开三窟”的行为与“长康号痴绝”进行了对比,认为夷甫虽然看似有三个避难之处,但他的狡猾和钻营并不值得效仿,反倒是“痴绝”的长康更为真诚。

最后,鲁迅在《坟·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中,借用了“狡兔三窟”的典故,批评那些即使在困境中得救,仍不思悔改,凭借早已预设的多个出路,继续作恶的人,他们依然能保持强大的影响力。

这些典故和诗句都展示了“狡兔三窟”这一成语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深层含义,即告诫人们要有危机意识和长远规划,以应对生活的不确定性和潜在风险。

狡兔三窟什么意思

狡兔三窟是指一种狡猾的兔子会为自己准备三个以上的藏身之所,以确保安全。

详细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狡兔三窟”是一个成语,字面上解释是狡猾的兔子准备了三个洞穴。这个成语主要用来形容一个人或组织做事时准备了多种应对方案或后路,以便在遇到困境时能够灵活应对,确保自身的安全。通过这种方式,人们可以规避风险,为自己创造更多的机会。

二、成语出处

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的动物故事或者生活智慧。在古代,兔子是常见的野生动物之一,由于其动作敏捷、善于隐藏,人们常常用“狡兔”来形容那些聪明、机智的人。而“三窟”则形象地描述了这些人为自己准备的多个藏身之所,用以规避危险。通过这种方式,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那些行事谨慎、深谋远虑的人的行为方式。

三、实际应用场景

在现实生活中,“狡兔三窟”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例如,在商业领域,企业家会制定多种商业计划以应对市场变化;在政治领域,决策者会考虑多种方案以应对复杂的政治局势;在个人生活中,人们也会为自己准备多种应对策略,以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境。这些行为都可以看作是“狡兔三窟”思想的体现。

总之,“狡兔三窟”是一种富有智慧的做事方式,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时,要具备前瞻性和灵活性,为自己创造更多的机会和保障。

发表评论

增文号京ICP备19003863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 主题作者QQ:201825640